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2/03/28
何玉瑛,女,英文名Ho Yu-ying,原籍廣東省連平縣,生於廣州。真光女子中學分校校長。曹思晃妻子。 何玉瑛早年入讀真光女校,1916年畢業留校任教師;1918年又進白鶴洞真光中學再讀,1920年畢業留校任職;1922年考入嶺南大學,1925年畢業並取得學士學位,被聘為真光中學校務主任。 何玉瑛篤信基督教,樂於社會服務,讀書時組織同學到農村舉行衛生講座、基督教佈道及兒童識字運動;1926年,她代表華南基督教教育會赴上海出席全國基督教教育會大會。 1928年,何玉瑛與曹思晃牧師結婚。[1]曹思晃祖籍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上沖村,澳門立法局議員曹善榮四子,澳門富商曹有之孫,著名宗教人士。[2] 1928年起,曹思晃一直主持香港女子基督教會教務14年。1930年,教友人數大增,何玉瑛倡議籌款50000元,擴充聖堂及建築牧師住宅。1934年,得到何會督的幫助,港府再給地2300尺,擴展順利,聖堂加長40尺,並加建閣樓及牧師住宅。[3] 何玉瑛被聘為聖保羅女書院教席,1930年代表香港女青年會到上海出席全國代表大會;1934年被選為香港女青年會會長、香港反對蓄婢會副會長。 1935年,廣州真光中學在香港設分校,何玉瑛出任校長(1935-1941)期間,馬儀英於1929年取得學士學位,之後返回母校真光任教,1935年調往香港新創立的真光小學,出任校務主任,協助小學校長何玉瑛處理行政事務。1943年,何蔭棠校長與幾位校董前往廣西桂林,在桂林(今廣西桂林一帶)開設真光女子中學分校,聘請何玉瑛為分校校長。[4] 何玉瑛擅長小學教育,對於兒童心理學、兒童故事、兒童自表方法、小學教管方法特有研究;1936年又被推為聖保羅堂婦真事務團主席,後出任港澳教區婦女服務團主席。[1] 1957年,何會督將建築北角聖彼得堂之責任及建校工作委諸聖保羅堂。聖保羅堂組織北角堂校籌建委員會,並選出李福和先生、林植宣先生、林植豪先生、周效良先生、夏日華醫生、何玉瑛及何世明牧師七位為該會委員,曹思晃及彭榮昌兩位牧師為當然委員。得到政府送地17400方尺作為新校校址;並撥款建一個規模甚大、費用90餘萬元的新校舍。[5] 何玉瑛夫婦生育曹安邦、曹安民兩子。曹安邦是美國華人生物物理化學家。[6]曹安民是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系講座教授、香港大學眼科名譽臨床教授、香港眼科學院院長及奠基人。[7] [1]《何玉瑛》,載“百度百科"網,2012年9月22日,http://baike.baidu.com/view/355905.htm。 [2]《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507頁。 [3]《我們的歷史》,載“聖公會聖保羅堂"網,2012年9月22日,http://dhk.hkskh.org/stpaul/aboutus.aspx?id=43。 [4]《粵港真光中學校名、校址變遷(粵校部分:廣州市真光中學校名、校址變遷)》,載“新浪博客",2013年3月30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a7a9865a01019012.html。 [5]《創校歷史》,載“聖公會柴灣聖米迦勒小學"網,2012年12月20日,http://www.skhcwsms.edu.hk/intro.html。 [6]《曹安邦》,載“中華僑鄉網"網,2012年12月20日,http://www.chnqxw.com/2011/0510/2960.html。 [7]《曹安民》,載“互動百科"網,2012年12月20日,http://www.baike.com/wiki/%E6%9B%B9%E5%AE%89%E6%B0%91。
何玉瑛,1898-
美國第一位來華牧師,也是美國研究中國語言文學的第一人。1801年4月22日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12歲洗禮。1826年畢業於安姆赫特學校,隨後入安道華神學院就讀。1829年10月受美國公理會派遣赴中國。1830年3月22日抵達澳門,受到馬禮遜接待。由於裨治文專向中國人傳教,故先要學習華文,並得梁發協助其工作。1830年裨治文與馬禮遜、雅裨理等人發起組織廣州基督教徒聯會,主要宗旨是聯絡西國教徒;設立資料庫、圖書館;出版華文聖經教本。隨後參加益智會、馬禮遜教育協會、醫藥傳道會的工作。1832年創辦英文《中國叢報》(又譯《澳門月報》、《中國文庫》),先後在廣州、澳門出版。該報是鴉片戰爭前後外國人在華創立的重要刊物。初由馬禮遜倡議,美商奧利芬特負責在紐約進行印刷器機設備的籌募。裨治文辦報態認真、立論較持平,以大量文字記錄了鴉片戰爭前後重大事件及背景。1843年11月,任英商馬地臣創辦的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秘書。1839年2月在澳門創辦馬禮遜學堂,容閎曾在該學堂學習六年。同年6月15日應欽差大臣林則徐之邀,到虎門觀察銷煙。1843年出席香港傳教士商討重譯《聖經》會議。1844年2月,美國使團到達香港,裨治文充當顧盛的翻譯和秘書。1845年參加簽訂《中美望廈條約》。1853年任上海公理會牧師。1856年在上海外僑組成的學術團體一上海文理學會任會長。1857年促成皇家亞洲協會華北分會成立,被選為主席。1858年為簽訂《中美天津條約》而出謀策劃。他於1841年在澳門出版《廣東方言撮要》,此書有助歐美人士學習中國語文,更可從學習中認識中國文化。1861年11月12日在上海去世。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
區鳳墀,原名區逢時,字錫桐,號鳳墀、又號穡叟,生於廣東順德(今屬佛山市順德區)。港澳基督教新教學者。[1] 1807年,英國倫敦會差派馬禮遜和米憐等人來到中國傳教,因被清政府禁止,他們只好轉到南洋麻六甲從事聖經翻譯、出版書籍,向當地華人傳福音,並開辦“英華書院”,培訓華人宣教人才。鴉片戰爭之後,隨著“五口通商”,中國大門對外開放。倫敦會將英華書院遷往香港,並以香港為基地,向中國內地宣教。 當時廣東南海何進善(字福堂)入讀英華書院,1846年畢業後被倫敦會按立為牧師,在香港、廣州等地傳福音,建立教會。1864年,何福堂來到佛山傳道,與鳳墀相識。鳳墀追求真理,素有向道之心,當他讀了何進善所著《新約全書注釋》之後,為其折服,接受了基督,不久受洗,加入佛山之自理會,並帶領全家人信主。 1865年,佛山華人教堂落成,舉行慶典時卻遭到暴徒襲擊焚毀。鳳墀一家逃到香港。他頗有才學,受到倫敦會重用,參與翻譯聖經,編寫注釋等工作,其神學知識隨之提高。 1872年,經丹拿(F. S. Turner)牧師推薦,鳳墀岀任倫敦會香港灣仔堂主任。他盡職盡責,並在講解聖經方面清晰入理,令會眾信服。1875年,鳳墀與丹拿牧師一道發起勸戒鴉片會社,上書英國政府請願,並被推舉為赴英代表。 1883年,孫中山先生從檀香山基督教學校畢業後,返回香港進入拔萃書室進修,預備投考香港公立學校。為了補習中文,拜鳳墀為師,之後兩人成為莫逆之交。鳳墀在信仰和學問上對孫中山影響甚深。後經鳳墀介紹,孫中山認識美國綱紀慎會的喜嘉理(Charles Hager)牧師,在其鼓勵下,孫中山正式受洗,並取教名為孫日新。後來,鳳墀為他改為“逸仙”。之後,孫中山以“逸仙”之名,蜚聲海內外。 1885年,鳳墀回到廣州主持教務,化解中法之戰而帶來的危機,使教會化險為夷。 1889年,應德國柏林大學東語學堂邀請,經香港督學使歐德理極力推薦,鳳墀遠赴德國,擔任柏林大學中國語文教授數年。任滿回港後,他被選為道濟會堂長老,時值孫中山在廣州開業,兩人保持密切的關係。 1895年,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興中會,鳳墀積極參與。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避走倫敦。鳳墀回到香港擔任倫敦宣道會濟會堂長老,同時被委任為香港華民政務司署總書記。工作十年間,他廉潔自守,寓佈道事業於交際中,備受社會各團體敬重。 1896年11月,孫中山從英國寫信給鳳墀,報告其蒙難經過:“弟被誘擒於倫敦,牢於清使館,十有餘日,擬將弟捆綁乘夜下船,私運出境。初六、七日內,無人知覺,弟身在牢中,自分必死。此時唯有痛心懺悔,懇切祈禱而已。一連六、七日,日夜不絕祈禱,越祈越切。至第七日,心中忽然安慰,全無憂色,不期然而然,自云此祈禱有應,蒙神施恩矣。但日夜三、四人看守,窗戶俱閉,嚴密異常,惟有洋役二人。前已托之傳書,已為所賣,將書交與衙內之人,密事俱俾知之,防範更為加密!而可為傳消息者,終必賴其人,今蒙上帝施恩,接我祈禱,使我安慰,當必能感動其人,使肯為我傳書,簡地利(康得黎)萬臣兩師,他等一聞此事,著力異常,即報捕房,即稟外部,初時尚無人信,捕房以此二人為癲狂者,使館全推並無其事。初報館亦不甚信,迨後彼二人力證其事之不誣,報館始為傳揚,而全國震動,歐洲震動,天下各國亦然。沙侯(首相)行文著即釋放,不然即將使臣人等逐出英境。此十餘日間,使館與北京電報來往不絕。我數十斤肉,任彼千方百計而謀耳。幸天心有意,人謀不藏,雖清勇陰謀,終無我何。弟遭此大故,如浪子還家,亡羊復獲,此皆天父大恩。敬望先生進之以道,常賜教言,俾從神道而入治道,則弟幸甚,蒼生幸甚!”從中字裡行間,可見兩人情義深厚。 1899年,鳳墀幫助陳少白在香港創辦《中國日報》;1910年,加入關心焉等發起的“剪辮不易服會”。他退休後,繼續擔任基督教青年會幹事,聖士提反男、女校漢文總教席,以及廣華醫院監理等職。1914年,鳳墀病逝,終年67歲。 區鳳墀著有《道鄉漁樵》。劉粵聲牧師讚譽他“公性剛猛如彼得,慈愛如約翰,才華橫溢,不逾乎道,又類保羅,秉此奇賦,誠教會有數人物”。[2] 澳門馬大臣街有一所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前稱為澳門中華基督教會。這所教堂落成於1919年,至今已有90多年歷史。自該堂1898年開基佈道計算,現已超過100年,是一所最有歷史的華人教會。 澳門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的創立,與香港道濟會堂(今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合一堂)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道濟會堂是香港最早自理的華人教會,在1884年進行自理後,計劃本地和國內佈道工作。1898年,澳門是馬禮遜牧師初到開基之地,也是中國第一位基督徒蔡高受洗之地,並且有一些信徒在澳門聚居工作,道濟會堂主任王煜初牧師認為在澳門開基佈道正是時機,倫敦傳道會皮堯士牧師(Rev. T. W. Pearce)深表贊成,於是組織澳門傳道會。 王煜初牧師、皮堯士牧師、區鳳墀長老、何芹甫長老四人連袂前往澳門探討佈道工作,廖德山醫生借出寓所作為聚會之用,之後格致書院(後為嶺南大學)鍾榮光教習、子褒學塾校長陳子褒參加教會事奉,教會聖工日漸興旺。1906年在黑沙灣興建聖堂,這是澳門華人基督徒興建第一所教堂。落成開堂感恩之日,香港道濟會堂致送一塊金漆黑字“福音初至之地”的牌匾志慶,至今仍然金光閃閃掛在聖堂入口之處,具有歷史意義。[3] [1]丁光訓、金魯賢:《基督教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第463頁。 [2]《區鳳墀》,載“百度百科"網,2006年12月1日,http://baike.baidu.com/view/43450.htm。 [3]《福音初至之地~澳門》,載《基督教週報》,2006年12月1日,http://christianweekly.net/2004/sa9646.htm。
區鳳墀,1847-1914
英國倫敦傳道會教士。1813年(嘉慶十八年)受教會差遣來華協助馬禮遜工作。7月抵澳門,惟澳門政府限令其在18日內離境。米憐偷渡到廣州,其妻則居留於澳門馬禮遜家。1814年南遊爪哇、馬六甲、檳榔嶼等地,在馬六甲建立傳教基地,向當地人傳教。1815年8月在馬六甲創刊《察世俗每月統紀傳》月刊,是基督教的第一種中文期刊。該刊除發表宣教文字之外,並刊載新聞及新知識(該刊至1821年停刊)。1816年11月3日米憐為梁發受洗,使他成為中國第二位基督教新教徒。1817年到澳門小住,與馬禮遜會合在1818年創辦華英書院和印刷所。1819年《兩友相論》(中文)出版,1820年撰《開首十年之回憶》在馬六甲英華書院印行。1822年因患肺病逝世,年僅37歲。
米憐(William Milne),1785-1822
美國傳教士,外交官。出生於麻薩諸塞州。在耶魯大學接受神學及醫學訓練。1834年獲醫學博士學位,被任命為牧師,來華行醫、傳教。是首位來華之醫藥傳教士。同年10月23日抵澳門,再赴廣州。1835年在廣州新豆欄街與郭雷樞、裨治文三人開設博濟醫院,後兼設醫科學院,培育醫科學生。孫中山亦曾於1886年在此就讀。1838年2月21日,與郭雷樞等為配合該院日後人事及經濟的需要,乃倡議成立中華醫學傳道會以推廣醫藥傳教,並自任副會長。同年在澳門開設眼科醫院並進行傳教工作。鴉片戰爭爆發後,廣州醫局被迫停開。他返回紐約,1842年再回廣州,重開醫局。1844年2月20日,以顧盛為首的美國使團抵達澳門,被聘為中文秘書,協助顧盛脅迫清兩廣總督耆英簽訂中美《望廈條約》。1855年升任美國駐華公使。1857年初,與英、法駐華公使在澳門炮製一備忘錄,要求清廷擴大外國人在廣州居住及經商地區,准許外國人進入廣州。是年回國。1879年起,出任中國醫學傳道會美國分會會長。1889年1月10日在華盛頓去世。
伯駕(Peter Parker),1804-1888
孫中山元配夫人。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1885年5月由父母作主與孫中山結婚,一生支持孫中山革命。1895年11月孫中山領導興中會策劃廣州起義,未及發難即因事機不密遭到失敗,面對清廷通緝孫中山有株連九族的危險,毅然攜兒子孫科和女兒孫娫與婆婆楊氏等連夜逃亡,從家鄉經澳門赴檀香山避難。1912年起定居澳門。1915年9月赴日本與孫中山辦理離婚手續後,仍與孫中山保持聯繫。抗戰時積極支持抗日救亡運動。是虔誠的基督教徒,為澳門浸信會佐。葬於澳門氹仔孝思墳場。
盧慕貞,1867-1952
中國第一個基督敎徒。廣東香山(中山市)人。東印度公司印刷廠工人,為馬禮遜等印刷書籍。經常參加馬禮遜在澳門舉行的禮拜讀經、祈禱、講道活動。1814年10月21日馬禮遜在澳門瀕海山麓僻靜之處為蔡高洗禮,使他成為中國第一位基督敎新敎敎徒。不久,其兄弟蔡興、蔡三亦相繼入敎。1846年,清廷以“別敎匪徒”之名將他逮捕,6月死於香山縣的監獄中。後澳門倫敦傳道會志道堂敎友捐資建蔡高堂及蔡高學校以資紀念。
蔡高,1788-1818
陸鏡輝,香山縣人。澳門醫生、港九培靈研經會創辦人之一、澳門基督教會宣道堂創辦人。[1] 陸鏡輝18歲時,受洗成為基督徒,學醫期間留學日本;[2]23歲時醫科畢業後,成家立室。當時,他在廣州開業,兼在醫科學校教書;加入廣州河南岐興里同寅會禮拜堂,成為教友。他的奉獻堂費每個主日五仙,每月合共二毫。 鏡湖護士助產學校(今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是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屬下的機構,1923年秋創辦,建造時間比鏡湖醫院晚了半個多世紀,因當時西醫尚未普及所致。1919年留醫所落成後,留醫病人增多,護理工作繁重。創辦之初,原名為“鏡湖高級護士學校”,當時因西醫尚在起步,護校因陋就簡,僅具雛形,並聘請陸鏡輝和趙振東、余雅閣、彭瑤之、彭偉田、李漢風、李傅堂、吳冠琰等八位醫師擔任義務教員,並按中華護士學會規定,設置各項課程,分科教授。[3] 1925年,陸鏡輝擔任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學監。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的消息傳到廣州,1925年6月19日爆發省港大罷工,激起廣州各界人民的反帝鬥爭熱潮。6月23日,在陳延年、周恩來的領導下,廣州工農商學兵各界群眾五萬多人在東較場集會,聲討帝國主義屠殺中國人民的血腥暴行。會後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途經沙面對岸的沙基時,遭到英法軍隊的血腥鎮壓,造成駭人聽聞的“沙基慘案”,更激起廣東人民對帝國主義侵略者的仇恨和憤怒。國立廣東大學學生和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學生,在周恩來等大力支持下,開展廣東公立醫科大學收回教育權的愛國鬥爭。6月27日晚,該校學生執委會召開會議決定:一,將公醫歸併廣大。二,組織公醫歸併廣大運動委員會問席舉出何仿等14人為委員。三,自議決日起全體一致不承認李樹芬為校長、陸鏡輝為學監,在風潮未解決以前,學校一切報告及文件概無效力。6月28日上午11時,學生會執委會在全體學生大會上提出上項決議案,結果全場通過。[4] 1927年初,廣州市第一屆培靈研經大會的委員會成立,由翟輔民牧師(美籍)、梁貴民牧師(美籍)、趙柳塘牧師、林保羅牧師、鄭德音牧師及陸鏡輝醫生等11位人士擔任。20世紀20年代後期,福州王載第一次到澳門浸信會堂領奮興會,當時,基督教會中,只有陸鏡輝一人能用粵語傳譯國語,擔當起傳譯任務。 1932年,王明道在澳門浸信會堂領奮興培靈會,陸鏡輝在澳門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服務,同時做黑市西醫。 1933年,陸鏡輝決定就把西醫事業,帶到中山第四、第六、第五區去,一去就是17年。 1936年,宋尚節博士到中山領奮興會,陸鏡輝夫婦同往赴會。7月,宋尚節在廈門開查經會一個月,陸鏡輝夫婦到廈門赴會一個月。宋尚節那種只求主的喜歡、不求個人的喜悅、不避艱苦的精神、不以性命為念的勇氣,深深印在陸鏡輝的心裡。 抗戰期間,陸鏡輝擔任三鄉堂執事,成為第十區會執委會主席。他和妻子及第九子、十子在中山生活。另有二子六女分散在上海、長沙、貴陽、重慶等地讀書,四年來消息全無。及後,陸鏡輝的親戚一家五口,忽然逃難到他家裡來,共九口人,全靠他一雙手來撐起一頭家。陸鏡輝信心很堅定,無怨無悔,因為他覺得自己遵行神的旨意,才搬到中山的,而且鄉間一個教會,一群無牧之羊,都放在他自己的肩上。每逢禮拜日,他負責領會講道,在三鄉堂任傳道的有鄭夢初、林漢英、譚敬一、區世民、曹振南、馮永農和李超然(後往香港)等。中山淪陷期間,陸鏡輝經歷許多危險,在三鄉、下珊、唐家等地行醫施藥,救濟災民。抗戰勝利後,他一直沒有消息的八個兒女,個個平安歸來,而且學有所成。 陸鏡輝擔任中山石岐廣智世光小學(今高家基小學)校董會主席,教育目的使學生養成“勤樸敬愛”之美德,成為眾人公僕,為中華民族教育事業鞠躬盡瘁。當時,該校在中山地區是一所有良好聲譽的學校。[5] 廣州解放前夕,粵港澳教會聯合舉辦水災救濟活動,李應林擔任水災救濟會主席,陸鏡輝等三人擔任副主席,共同幫助同胞及早脫離困境。[6] 1948年,陸鏡輝取得在澳門正式行醫的許可證,他又回到澳門工作。解放前夕,他結束中山的診所,前往澳門定居,並將診所交還教會,教會得以擴大,宗教活動逐漸增多。 1950年2月,陸鏡輝和計志文牧師、許公遂牧師三人,租用澳門連勝馬路28號前“宣道實用小學”校舍,正式成立“澳門基督教會宣道堂”,奉行自養、自理、自傳的立會原則。 同年冬,眾人有感於購買堂址的需要,在某夜連袂長執同工十餘人,在高士德馬路100號現址前禱告,當時屋主索價十萬元。三年後,1953年11月11日,宣道堂以5.1萬成功購買該址,且澳葡政府免納稅項。稍作修復整理後,1954年2月10日,澳門基督教會宣道堂正式啟用作禮拜堂。不久,教會不夠使用。1956年秋,在原址旁興建可容納約三百人的單層禮拜堂,1957年4月20日舉行獻堂典禮,原址舊房作為副堂使用。[7] 陸鏡輝的外甥孫女鄭明真是博士[8],擔任香港城市大學署理商學部主任[9],1995年4月17日,她訪問中國教會老一代傳道人,家庭教會的精神領袖林獻羔。 [1]陸鏡輝:《培靈會與我四十載的回憶》,載“港九培靈研究經會"網,2013年8月16日,http://www.hkbibleconference.org/cn/about-us/share-articles/258-share-articles-12.html。 [2]政協斗門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組:《斗門文史》(第1輯),珠海:斗門政協,1985,第50頁。 [3]《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歷史》,載“人民網",2013年8月20日,http://hm.people.com.cn/GB/158259/158260/9551555.html。 [4]《周恩來與中山大學》,載“中山大學蘇區校史"網,2013年8月20日,http://gjs.sysu.edu.cn/zsdxxs/mrzj/index.htm。 [5]《中山市石岐高家基小學》,載“互動百科"網,2013年8月20日,http://www.hudong.com/wiki/中山市石岐高家基小學。 [6]王以敦:《廣州解放前夕粵港澳教會聯合舉辦的水災救濟》,載“廣州文史"網,2010年1月3日,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25/200809/t20080917_8879_1.htm。 [7]《基督教會宣道堂》,載“基督教會宣道堂"網,2012年8月16日,http://macautimes.net/77/7731.htm。 [8]《林獻羔(Samuel Lamb,1924年10月4日)——中國著名基督教家庭教會領袖》,載“新浪博客",2013年8月1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a545a0102elhg.html。 [9]“Staff Directory教職員名錄",載“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網,2013年8月16日,http://www.cityu.edu.hk/col/cccu_staff_chi.htm。
陸鏡輝,1888-
人物: | 馬禮遜(Morrison, Robert),1782-1834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王堂區 |
白鴿巢前地 | |
白鴿巢公園及基督教墳場 | |
關鍵字: | 墓園 |
墳場 | |
墓地 | |
基督教傳教士 | |
神職人員 |
攝影: | 盧嘉志 |
資料來源: | 梁錦英、蕭潔銘:《澳門墳場》,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門:澳門基金會,2011,第46頁。ISBN 978-962-04-3073-2 |
權限範圍: | 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澳門基金會的同意。 |
語種: | 中文 |
資料類型: | 圖片 |
照片 | |
彩色 | |
登錄號碼: | p0021226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