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2/06
很多地方都流傳著秘道的都市傳說,例如香港禮賓府的秘道、台北圓山飯店的密道等。當然,澳門也少不了自己的秘道傳說,當中最廣為流傳的秘道在澳門的地標——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的秘道傳說(上)——牌坊下失落的金庫
大三巴牌坊屹立在空中,俯視着澳門的土地。它是一座教堂的前壁,青蒼斑駁,巍峨壯觀。歷史的風雲從它身上掠過,東西的文明流經這裡匯合。滄桑巨變,歲月流痕,然而,它身軀猶健,神采依然,以無可質疑的資格,向世人展示着這座東方小城四個世紀的傳奇、風貌和精神。
澳門世界遺產:大三巴牌坊
萬曆八年(1580年1月16日─1581年2月3日)由於耶穌會天主之母教堂是用稻草搭蓋的屋頂,而當時常有華人放火燒房子,故耶穌會副省會長佩德羅•戈麥斯(Pedro Gomes)神父下令給教堂加蓋瓦片,並給教堂的地面鑲上木板。城市派來了許多奴隸,熱火朝天地幹起來,工程很快便結束了。Monumenta Historica Japoniae por SCHÜTTE, Josef Franz, S. J. , ed. lit. ; RUIZ-DE-MENDINA, Juan, S. J. in Japoniae Informationes 1549—1654/proposuit Josef Fraz Schütte S. J. , 1975, p. 386. 及Domingos Maurício Gomes dos Santos, Macau, Primeira Universidade Ocidental do Extremo-Oriente, p. 7.
佩德羅•戈麥斯神父下令給教堂加蓋瓦片
巍峨瑰麗,雄冠遠東教區之聖保祿教堂和修院,自一八三五年被燬後,耶穌會士既早遭逮捕,故教堂之重建,實再無人代謀矣。留下斷垣殘瓦,淪作廢墟。遂由議事公局於同年四月八日,委派主教之代辦人佛郎高神甫(Candido Goncalves Franco)將其闢作墳場,蓋其坭墻甚厚,可以挖空內壁,埋棺墻中,一如古代羅馬之宗教葬禮。迨至一八三六年五月十四日議事公局再將之交與仁慈堂管理。令凡來葬者,均須納費以充善款,並指定以五千元另闢貧者墓地。此種辦法雖已獲得仁慈堂同意,但當時之亞馬勒兵頭(Ferreira do Amaral),竟於一八三七年二月九日頒一諭令,着該墳場應按照教會規律,交回教會管理,定於六月一日開始執行。又在一八三八年令將各危墻一律拆矮──至二十五尺高,以保安全。一八四三年海外殖民局曾尋得一記載,茲錄述如下: “大三巴遺址利用作墳場辦法,將各危墻改矮至一半,各廢柱平衡排置,另用磚砌成一小道於其上,直貫全場。教士古墓則開穴墻中,各普通墳則平葬道旁,入路兩傍之拱窿則放置骨石。於教堂舊址另築一小祭壇,以為葬禮前之祭祀處。場內遍植柏樹。凡來葬者均須繳稅,撥充仁慈堂善款。場外鄰近,預留將來擴充餘地。石門牌坊則保存無損,俾資後人瞻仰。此種任務,從一八三七年起,交由聖約瑟修院(College of St. Joseph)之上司負責。”云云。自聖保祿教堂和修院遭焚後,當局迺將其殘址改作墳場。原來教堂背後之鐘樓上,本有大鐘兩面,迺澳門舊日出名之波加勞造炮廠(Tavares Bocarro's Foundry)所鑄者,亦被遷移安置於牌坊之第二層左右兩窗框內,作為葬禮鳴報喪鐘之用。嗣是該墳場一向被沿用,作為教徒及西人之墓地,直至一八五四年十一月二日才停止安葬。至一八七八年鴉高士子爵(Viscount Pa ç o d’Arcos)來任澳門兵頭時,迺下令將前時所葬下各墓,一律遷葬於西洋墳(St. Miguel)內。所有斷壁危墻,悉數夷為平地。至是兩個古鐘,亦失其所在。所遺之教堂殘碣及墓碑,或移作鄰近房屋建築墻腳,或用船載往呂宋之馬尼刺(Manila),敷砌古城街邊。後來更將牌坊背後之廢地,闢成花圃草坪,門口加建鐵閘,用以點綴和保護此名勝古蹟。迨至近年各處旅客來遊日衆,澳門工務局遂將該牌坊右側修院廢址(此地曾為貧民巢窟,嘗遭火災多次,後來當局迺將貧民移居台山,尚遺留破屋多間)之破屋拆去,新闢一斜坡馬路,以利汽車來往,從此遊客稱便矣。大三巴牌坊,即為澳門名勝古蹟之一,亦為澳門唯一之突出標誌。歷盡數百烽火風暴,猶安然獨存。曾經吸引多少古今名人,幾許中西遊客,為之興懷,為之歌詠。在中國詩詞方面,前章已略舉例。至於西文詩歌,最能噲炙人口者,當推一八五五年香港總督包令約翰 (Sir John Bowring)所寫之“榮哉寶架”:(In the Cross of Christ Glory!)—歌,其曲譜又為英國音名家康奇(Ithamar Conkey)所作,稱為世界名曲之一,惜其歌詞太偏重宗教。三巴古坊,百年殘闕,已荒廢久矣。豈料當二十世紀初期,還有人想設法重建之者,蓋在一九○二年時,澳門公教會中,有一位長老名約瑟黔枚神甫(Rev. Dr. Antonio Jose Gomes),痛惜梵宇類荒,自願竭力護法,迺不辭勞苦,百方籌募,終捐得白銀一萬六千九百多元。在六十年前,澳門工資物價皆極低廉。募得此項巨款,實較重建預算所差無幾。於是著手策劃,繪備圖則,務求盡可能依據原日之聖保祿教堂模樣,照樣築回一所。詎知其年高任重,積勞成疾,以致宿願未償,身已先死,自後繼志乏人。且聞捐得之款,曾由其經手存於銀行,現在沒人合法提取,致使重建聖保祿教堂之議,終成泡影也。至於聖保祿教堂之本來面目究竟如何?應如何照樣重建?此迺必須解決之問題。據聞當教堂尚未被焚前,曾有一位英國著名畫家佐治千拿厘(George Chinnery)居留在澳門,後來其遺作多珍藏於英倫及羅馬等博物院,或對教堂所繪,有足資參攷者。且在一七二六年還有一荷蘭雕刻,曾顯示該教堂迺在炮台下方,樓高二層,中有一尖塔,但不甚高云云。整座教堂形式,既可研究得之。但吾人如今面對現實,舉頭可見牌坊,堂皇宏偉,留心細看雕刻,精緻玲瓏,其建築之壯麗,其藝術之奇巧,在在令人稱羡,處處足供研究,故再不避愚陋,只就大三巴牌坊之門面所見,分為“藝術建築之構成”,與“宗教雕刻之表現”。
聖保祿教堂焚燬後時期
聖保祿教堂,原乃葡國天主教之耶穌會(Jesuits)教士來澳所築者。其初只建一小修院,不久又增設一小教堂,及後再擴大,遂成為後來之聖保祿教堂及修院,茲將從西文典籍所搜得之歷史記載,詳為譯述於後。攷葡萄牙人之東來。其所到各地,必有天主教教士,接踵隨來者。自從一五一四年,葡人初到中國之上川島後,不久,就有耶穌會始創人,葡屬果亞之天主教方濟各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於一五五零年來到上川島,但謀入廣州不遂,殁於島上。迨至一五五七年,葡人入居澳門後,接著又有耶穌會教士彼利士(皮雷斯) (Francísco Peres)神甫,爹利亞(泰瑪諾)(Manuel Tiexeira)神甫,及品度(平托)(Andre Pinto) 修士等三人,於一五六二年七月廿六日,來到澳門,籌劃樹立天主教之遠東基礎。此即聖保祿教堂之創辦人也。據一五六三年爹利亞神甫,向葡國之耶穌會報告有云:“……蓋澳中已有三百葡人,需要耶穌會建立教堂。”於此可見,當時耶穌會已立意興建聖保祿教堂矣。至一五六五年十一月廿一日,耶穌會教士,實行在小丘山傍,用木板土石等,築成一座棧倉型小室。此等棧倉房,葡人慣常用作創辦傳教基地。如在巴西及其他各處殖民地,亦都如是創立者。在一五七二年時,該室遂被擴充為研習拉丁語文,及神學等之潛修所。當時由主管人安東尼華士(António Vaz)主持,另有耶穌會神甫八人助理之。作為培養天主教傳教士之遠東中心基地也。自從一五七二年,耶穌會在澳門建立起該所傳教基地後,大得葡國舍巴施鶯葡王(D. Sebastião)之讚許,並獲諭令,由麻六甲(馬六甲)海關稅項下,每年撥助一千元,充作該所經費。至一五七九年,葡國紅衣主教殷利基(Cardial D. Henrique)承襲王位後,每年增撥一千元。該所由於得到充裕補助,逐漸改建成為一間設備稍具完善之修院矣。此項補助經費,直至葡王約翰四世(D. Joáo IV)時,即一六三九年才停止供給。一五八零年,羅明堅神甫(Miguel Ruggieri)到澳門後,更於該修院之山傍,增建一座小教堂,以為華人祀奉聖母者。現時大三巴之遺址,即聖保祿教堂之前身也。後來,教廷於一五九四年十二月,委范禮安神甫(Fr. Alexandre Valignano)到澳視察,後者奉命將該修院及小教堂,分為兩部管理,並令加授法律一科。但不數年,兩部又復合併為一。統由洗尼拿神甫(Manuel Dias Senior)總理之。且又加授一科藝術。嗣後,天主教徒,遂認為該修院與教堂,是一間純粹屬於聖母無原罪之神聖教堂與學府矣。該學府,後來竟擴展為一間遠東聞名之聖保祿修院。由該院出身之學徒,皆具有大學程度。又因當時西方之學者,東來中國後,多聚居於此,故該院所存之圖書,實為一時最完美之寶藏也。據賈典神甫(Fr.Cardim)一六四四年所著之記載有云“耶穌會於澳門高處,建此修院,經常可容六十人。其所授科學,由文法以至神學,皆有可得博士學位之程度者云。” 自從一五八零年,羅明堅神甫在澳門奠定此一間教堂聯同修院,作為遠東傳教基地後,十餘年間,設備已臻完善,而蓄積及藏書,亦漸豐富,但在一五九五年,一場火災,將整座教堂,聯同修院,完全焚毀。所有積蓄及藏書,亦難倖免。據前澳門代權官傅列打士(Guimaraés Freitas)所著之《澳門憶述》,其中曾記述該教堂修院之圖書室云:“其藏書室真是神奇詭秘,傳說埋藏在隧道中之密窟內,豐富珍貴,及寶藏甚多,但為火災焚毀,損失無餘。因此澳門之古典文獻及紀錄,所遺無幾矣。” 該教堂及修院,自經過此第一次火災後,耶穌會以傳教之需要,不容緩置,故不久又復照樣建回一所小型之教堂及修院。不料至一六零一年,又遭第二場火災,只燒賸修院之一個講堂,權作教堂用耳。按爹利亞神甫所記“……在一六零零至一六零一年間,未到日本前,此教堂和修院,實為在中日兩國傳教之樞紐,故修院內,設有研習神道學,拉丁文學,及藝術等三科,但已無地方供作研究聖經之用矣。當火警發生時,居民奮力汲水灌救。因人多擠擁,幾連聖體也找不到出路搬走。起火時,由教堂蔓延,烈焰衝天,整座教堂盡艘,只餘殘壁。幸修院之講堂無恙,火焰越過講堂,燃燒三科研究室,無一倖免。所以事後,只得暫將焚餘之講堂,權作教堂,以待將來籌得款後,再謀重建耳。” 該教堂和修院,自遭遇第二次火災後,本澳之葡商及市民,甚望作第三次重建。故對籌劃捐款,皆甚踴躍贊助。其詳情據花奴基利刺年報(Annual Report of Fr.Fernão Guerreiras,1601 — 1602)載稱: “教堂既受上帝光榮之火洗禮,當時有三大火頭焚燒,全澳市民,不論男女,皆來幫助灌救,事後,全市民商,齊集甲必丹前開會,討論籌款重建辦法,蓋當時有一葡國商船,載貨往日本銷售,在歸程中,半途失踪,倘該貨船遭遇不測,則全澳葡商將會破產,若能平安獲利歸來,各商人均願將該船貨物所值百分之點五金錢,捐作重建教堂之用。果然不久之後,該失踪貨船,竟由日本獲得厚利歸澳,因此耶穌會迺籌得不少捐款。計有三千一百三十巴度金元云云。”(每一巴度金元,約值現時港幣一百元) 是次籌款重建教堂和修院,獲得全市葡商熱烈支持,捐得巨額金元。所以耶穌會士加意設計重建,築成如是魁宏瑰麗之教堂,致令今人見到其遺留下來之前門石壁,即大三巴牌坊,猶驚嘆讚美。當時重建教堂之圖則,是由士扁奴刺神甫(Carlos Spinola)設計。約在一六零二年興工。故今在大三巴牌坊右側墻腳處,尚可見到當年興工奠基時所置之石牌, 石上刻著之拉丁文(Virgin Magnae Matri Civitas Macaensis Libensposvit.an. 1602),意即“澳門市供獻與至崇之聖母,一六零二年”。 此次重建教堂,自従於一六零二年奠基後,最先在後面建成一所教堂,暫作應用。所以其始初之門面,不似現在牌坊之美麗,且是次重建工程,著重堅固精美,故費時頗久,後來得到日本教徒參加工作,始克完成。蓋天主教在十六世紀時期,流傳於日本長崎一帶地方,當時日本人稱之為“切支丹”。後來因為日本政府嚴禁奉教,致許多日本天主教徒,都受到迫害。尤其是在一六二二年九月十日之一次大事變後,日本之天主教徒,紛紛逃來澳門,藉國外宗教庇蔭,來三巴門附近一帶匿居。其中不少是建築家及藝術家者。因此,耶穌會士認為是一好機會。利用以工代賑方法,招集此等日本教徒,來建築教堂,及宏麗之前門石壁。且如此辦法,工資廉宜,慳回不少經費,因為此次工程,歷時長久,經費浩大。而前時所籌得之捐款,雖不算少,但仍感不數。故建築方式不得不採取逐步完成辦法,隨時徵求募款。迄至一六三七年,前門石壁之工程始告竣。斯時彼得文地神甫(Peter Mundy) 適來澳巡視,迺令將教堂與宏麗之前門聯合起來,蓋此種聯併建築法,頗屬出於勉強者。致人今仍可從其遺跡看到。因現時牌坊之背後,尚留有舊日教堂聯併時,其屋頂之磚痕,殊非出於自然建築者。至於教堂門前之許多石級,更為後來一六四零年始添築者。攷其初時,想仍未有建築石級之意,故其建修院時,尚無預留建石級之位置。致令後來所建之石級,偏側一便,不能正對前門。此等逐步添築痕跡,至今仍斑斑可攷。
聖保祿教堂籌建時期
萬曆三十年(1602年1月23日─1603年2月10日)聖保祿教堂重建奠基,由佩德羅•卡瓦略神父主持。這次重建的奠基石碑至今猶存:Virgini Magnae Marti Civitas Macaensis Libens posuit An. 1602. 意思是:1602年澳門市民為童貞天主聖母所建。聖保祿教堂1602年奠基碑文,轉自郭永亮:《澳門香港之早期關係》,第55頁。
聖保祿教堂重建奠基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2月11日─1604年1月30日)12月24日,新聖保祿教堂正式落成。教堂有160掌長,84掌寬。正面3座大門朝南洞開。石砌牆壁約50掌。堂身依三路伸展構成3個祭堂,即一個主堂及兩個側堂。數個祭堂沿教堂兩側排列,後部左右兩翼各有一祭壇:聖靈壇與聖米格爾堂。聖堂供奉《聖母瑪利亞升天圖》。主堂長62掌,寬44掌,唱詩壇旁擺放兩台風琴。教堂旁還建有一座鐘樓,其大鐘是由後來法王路易十四(Louis ⅩⅣ)贈送。1637年到澳門的英國旅行家彼特•芒迪(Peter Mundy)參觀該教堂後稱:“教堂屋頂是我見過最漂亮的拱形建築。中國人巧奪天工,木制雕刻以新奇古怪的紅、藍等色彩勾畫得美輪美奐。整個穹窿為若干四面體,而每個四方形之間以巨大玫瑰花和綠葉重疊相連。”教堂工程由瓦倫廷•卡瓦略神父主持,設計師為卡羅斯•斯皮諾拉(Carlos Spinola),但斯皮諾拉卻未看到自己設計的成果,於1602年7月就已經赴日傳教,他在澳門停留僅1年10個月。Maria Regina Valente, Igrejas de Macau, pp.15—17.Domingos Maurício Comes dos Santos, Macau, Primeira Universidade Ocidental do Extremo-Oriente, pp.14—15.梅迪納:《澳門大三巴教堂建築師》,載《文化雜誌》第21期,1994年。
新聖保祿教堂正式落成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