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望廈荒地水塘,居民在塘邊洗滌用具。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往昔望廈荒地水塘,居民在塘邊洗滌用具。
更新日期:2019/11/16
“在澳門還沒有的士和三輪車時,許多人會搭乘由‘單車仔’騎乘的單車。‘單車仔’是指以駕駛自行車載人的苦力,當年在三輪車還沒有出現的時候紅極一時,我也是‘單車仔’的一員。我記得每次運一位客人,不論路途遠近,都是兩毛錢,最多的時候每天大概有10多位客人,這樣每天就大概有幾塊錢的收入。”
尋找終身事業
“我一直都沒有機會到學校讀書,是個文盲,但因在街坊會工作,學懂了認字和寫字,結識了良朋好友,又學會了打球和唱歌。對於能夠幫助有需要的人,我感到十分高興,施比受更有福,我的生命不是最淒慘的,有人或許比我更淒慘,應該去幫助他們,做到推己及人。我經受過苦難,所以會繼續堅持下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神奇女俠苦盡甘來
“永樂戲院以前是一大片空地,我就曾在那裏踢球和學騎自行車;黑沙環以往有跑馬場,我也曾到此一遊;漁翁街對開的地方,以前是一片水域,我和朋友們曾在那裏暢泳;美副將大馬路普濟禪院對開,曾經建有水塔;現時的亞利鴉架街,曾經有一所牛房;青洲和望廈山,曾經都是禁區;新口岸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一帶,填海後曾經作為菜田;亞馬喇前地,曾經是銅馬廣場,現已成為一個地底下有行車隧道和停車場的圓形地……”
打造飲食世家
“我的父親在1920年代從內地來到澳門,當時只有14歲,來澳後從事神香行業。他白天跟師傅學習製作神香,晚上下班後去拉人力車。我們家有共九兄弟姊妹,所以父親工作特別勤奮。後來,他向朋友借了一些錢,自立門戶,開設了‘祥香莊’。”
生於斯服務於斯
“看管新橋球場是一件很艱難的任務,因為在球場上有各種各樣的人,甚至有一些吸食毒品的道友。每當球場上有人打架或是鬧事,我都會第一時間到場了解情況。通常是不會有人動手傷我的,他們會自行到球場外圍解決問題。這就是說,街坊都十分尊重我,因而我認為自己那麼多年服務街坊是值得的,並沒有白費苦心。”
新橋坊會大內總管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25年-1941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 |
望廈 | |
關鍵字: | 池塘 |
群眾 |
攝影: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Catela, José Neves) |
資料來源: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 澳門昔日生活照片》,澳門藝術博物館,2001,第52頁。ISBN 99937-29-26-4 |
藏品所有人: | 澳門基金會 |
儲存地點: | 澳門藝術博物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基金會 |
權限範圍: | 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語種: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資料類型: | 照片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4202x2968, 35.69MB |
登錄號碼: | p0000027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