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環竹灣與黑沙灣之間的南山東面,即黑沙海灘右邊龍爪角石崖的彎角附近,有一塊黃褐色大石(整塊大石稱為駱駝石),其中向西南面的一部分似猿人頭像。這部分像形石名為猿人石。
圖1 1980年左右路環四廟慈善會攝下的“大元帥”猿人石。
據民間傳說,在無從稽考的遠古時代,陸地上是猿的國度。“猿人”是個聰明的賢臣,擔任王國的諫議官,民間傳說稱牠為“諫議大夫”。王國裡的猿王是個暴君,牠獸性難改,常常小題大做,枉殺同類,許多功臣義士都難倖免。“猿人”認為首先應該從認知上去促進猿類的進化,於是冒死苦諫猿王從善並致力啟迪猿類的心智。然而,牠的奏議不但沒有被採納,反而被誣“欺君”之罪。
“我們就永遠做猿類,做獸類,不是很快活嗎?”猿王一面嚼着桃子,一面連蹦帶跳地說。
諫議大夫啟奏道:“別的猿類沒有進化為類人猿和人的條件,我們這一族群已經有條件,就應該盡快進化,將來成為人類,才能更好地在這個世界生存和繁衍。請大王三思!”
猿王道:“混賬!這豈不是要叫我們變種?變了不能回復原種,那豈不是背叛祖先?”
其後,猿王認為諫議大夫存心叛逆,要將牠賜死。猶幸猿國還有一群忠義之臣冒死保奏。最後,諫議大夫被放逐到天涯海角,困在路環島南山腳下海邊的大巖石中不能回去。牠孑然一身,含冤終老,死不暝目,仰天長嘆,化成大石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巡守邊疆回到朝中的大元帥知道了諫議大夫被放逐的消息,非常痛心,馬上晉見猿王。牠心直口快,高呼要求為諫議大夫平反。猿王見牠滿面怒容,恐怕牠帶兵造反,連忙喝令左右護衛將牠綑綁,在牠的臉上施以烙刑。
一群大臣為大元帥來求情,最後大元帥雖免一死,仍不幸被驅逐到茫茫大海中。大元帥憑着一身勇毅,乘桴漂流到南海之濱。牠看着已到陸地的盡頭,離猿國很遠,於是棄桴躍登路環島黑沙灣西岸。牠沿着石排登上岸邊小山坡(原來位置在現時龍爪角第一巷附近)上翹首遠望,凝神沉思,欲語無從,感慨不已,天天如此,最終化成奇石。
這塊無數年代以來一直存在的奇石,往日常被人偶然看到給“嚇了一跳”,因為它形神俱備,活像一個被海風吹起頭髮的老猿人(既有猿的特徵,又有人的特徵),額、眼、鼻、嘴、下頷、耳、臉和臉上的烙印都甚為清晰,而且堅強耿直的形象鮮明,表情與龍爪角東南海邊大石中的“諫議大夫”互相呼應。可惜這塊澳門第一奇石在該處別墅群興建之後就消失了。
猿王將兩個賢臣放逐之後,問朝中負責記錄歷史事件的官員——傳說中稱牠為“太史官”,如何記錄這兩件事情。太史官堅持如實記錄,猿王卻叫牠隱瞞眞相,並且要對朝廷歌功頌德。太史官不肯違背良心屈從,將歷史眞相的記錄放進袋中,綑在胸前,連夜化裝成平民,掛冠離去。牠的副手也重情重義,不但不圖取代牠的官職,還與牠一起遠走天涯海角。
無巧不成書,“太史官”與副手後來也走到路環島來。到了北面岸邊(“映山湖”南面、今離島醫療綜合體),因極度疲勞,當陣陣寒風吹來,牠們互相依傍着,竟然昏睡過去。海風再也沒有把牠們吹醒,牠們漸漸地也化成奇石。
圖2 太史官和牠的副手,滿腔義憤,互相依傍着化成了奇石。
直至現在,在路氹填海區蓮花路駕駛學習暨考試中心附近,人們仍然可以隔着填海剩下的狹長的“映山湖”,看見牠們在山上與“諫議大夫”同樣顯露悲憤神情的形象。牠倆寧死仍堅持史官的信念,千秋萬世不屈地端坐在高崖上。
猿王見兩個史官離去之後很久沒有回來,便派了一個機靈的侍從——小狒狒去打聽。小狒狒領旨之後不敢怠慢,但到南海之濱沿途尋找打聽毫無結果。牠披着斗蓬,睜着眼睛,豎着耳朵,托着腮幫,正在沉思。因害怕受罰,不敢回去見猿王。忽然天上電光一閃,牠就以這個特定的模樣變成了石頭。至今這塊石頭還在龍爪角家樂徑旁邊,距小徑起點(竹灣馬路與黑沙兵房路交界處)約30米。
四個真正忠誠於猿國的賢臣先後離去之後,猿王手下再沒有進諫者。牠終日肆意妄為,引致政局大亂。終於有一天,猿王精神錯亂,在瘋狂地枉殺大群無辜國民之後,從高山頂上栽入深淵。
朝臣和國民擁立了新的猿王。新猿王在知悉四個已故賢臣的事迹之後非常感動。牠汲取先王的惨痛教訓和別國的先進經驗,提倡和諧,嚴懲貪腐,反對阿諛吹捧,推行改革,加速類人猿的進化。類人猿終於進化成為人。從此,歷盡滄桑的猿人石“諫議大夫”和“大元帥”那仰天欲語、慷慨悲戚的神情隱約顯現一絲微笑。
圖3 黑沙村居民吳觀祥指示猿人石諫議大夫之所在
相關展覽 | 澳門奇石軼事
本文整理自張卓夫《澳門海島石景》。
該書之參考書目如下:
1. 張卓夫主編《海島風華》,澳門近代文學學會,2001年。
2. 鄧景濱主編《蓮島春秋》,澳門近代文學學會,1999年。
3. 唐淑青、張卓夫編著《Roteiro das Ilhas離島遊蹤》(兩卷),海島市市政廳,1998年。
4. 祝淮主修《香山縣志》,黃培芳等輯,清道光七年刊刻。
5. 黃就順、鄧漢增、黃鈞燊合編《澳門地圖集》,澳門基金會,1997年8月。
6. 周景濂編著《中葡外交史》,商務印書館,1994年。
7. 章文欽箋注《澳門詩詞箋注》,珠海出版社,2003年。
8. 印光任、張汝霖著(原書1751年印行)、趙春晨校注《澳門紀畧》,澳門文化學會,1992年。
9. 王文達《澳門掌故》,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 李鵬翥《澳門古今》第三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門星光出版社,1993年。
11. 黃漢強、吳志良主編《澳門總覽》第二版,澳門基金會,1996年。
12. 唐思《澳門風物誌》,澳門基金會,1994年。
13. 《澳門》雜誌中文版二十七、二十八等各期,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局,2002年。
14. 《文化雜誌》中文版第七/八期、第六十二期,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
15. 黃德鴻《澳門新語》修訂版,澳門成人教育學會,1997年。
16. 鄭妙冰《澳門:殖民滄桑中的文化雙面神》,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17. 胡紀倫(Cesar Guillen Nunez)《澳門街》,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
18. Joao Carvalho. Taipa-Coloane, Macau da Outra Banda. Câmara Municipal das Ilhas, 1993.
19. Lindsay and May Ride. The Voices of Macao Stone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9.
更新日期:2022/08/09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