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的古城墙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最远达到大三巴牌坊一带,也就是往时葡人居住区的北部,可称为北段;另一部分从澳门半岛的尽端,也就是葡人居住区的西南边缘经过,可称为南段。

北段城墙的起点由沙梨头附近的河边内港开始,向上连接位于圣安东尼教堂附近的堡垒(已不存在),再朝东南方向,沿着圣保禄教堂所在山丘的西面斜坡蜿蜒而上——今天所见的遗址即是其中一部分——绕过教堂,最高到达今天的大炮台。北段城墙开有一个城门,叫圣安东尼门,或称作三巴门,可供城墙内外的人们出入,也是当时中葡双方官员交流的主要通道。城墙由大炮台继续向东,经望德堂附近的圣若昂小炮台(亦不存在),连接山顶小炮台(不存在),之后再转向南,由东望洋山顺势而下,在今天的雀仔园外侧贴过,终点到达加斯栏炮台。几年前,若经过加斯栏花园的后侧,还可以看到这部分古城墙的另一段遗址。另外,在今天水坑尾一带,还开有一个水坑尾门。北段城墙大致完工于1626年。从整体上看,这段城墙把澳门半岛从北至东,两面围护起来,澳门的葡人可以安心地在这个城防工事里生活。

南段城墙始于烧灰炉炮台(原峰景酒店的下方),横过西望洋山麓,到达西望洋山炮台(已不存在),再向下连接圣地亚哥炮台(今圣地亚哥酒店),在内港的岸边终结。这样,南段城墙就像一个臂弯,把昔日葡人居住的阿婆井区完全庇护在内。人们今天发现,在西望洋山上还有一段石砌的残垒,估计是城墙的旧址。

城墙连同各个炮台,几乎把澳门整个包围保护起来,可想而知,工程的花费十分钜大。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