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衷主義(Eclecticism)指選擇或汲取不同來源的元素,可以是有形的實物,或無形的想法和信念的一種原則或實踐【1】。在哲學和神學中,指從不同的思想體系中挑選若干學理而不採用各種學說的整個體系的做法【2】;藝術上代表了一種將不同時期和藝術風格的元素融合到一件作品中的藝術態度。在建築領域,這種混合風格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的西方佔據主導地位【3】。
圖1:左起︰新中央酒店【🔍 ID: p0023958】、東亞酒店、濠江酒店
在澳門的建築設計中,折衷風格透過一些葡國(包括土生葡人)及英國的設計師在19世紀下半葉帶來,形成了一股設計潮流。相較於古典復興(新古典),澳門出現的折衷風格雖然仍然可以見到古典柱式或羅馬圓拱等古典建築元素,但整體設計在比例上、構圖語言上,都較古典復興隨意,而且會混入源自西方不同時期或不同文化(甚至源自東方)的設計元素。1918年開闢完成的新馬路,由於當時的社會情況,折衷風格被大量地運用在房屋的設計上,當然也被投資者使用在酒店建築。
圖2:三間酒店的位置
新中央酒店
1928年7月22日,全澳第一間安裝有升降機、被譽為當時葡萄牙殖民地及管治地最高酒店的總統酒店隆重開業,至1930年,總統酒店賣盤給六合公司,更名中央大酒店。1932年,霍芝庭為首的財團源源公司在澳葡政府開展的新一屆博彩專營權公開競投中投得專營權,於中央大酒店設立其濠興娛樂場,成為澳門首家奢華娛樂場。1936年,與霍芝庭合作的傅德蔭回到澳門,與高可寧聯手並投得第二次博彩專營權,收購中央大酒店並開設泰興娛樂場。自1928年開業至1936年,酒店樓高7層【4】。
從現時新中央酒店新設的「百年歷史穿越廊」展出的「總統酒店正立面」圖則(圖5),充份反映了當時折衷主義的設計美學。酒店正立面(沿新馬路的立面)以中央對稱作構圖,從下到上大概可分為底、身、頂三部分,這都是沿襲西方古典建築三段式的做法,不過,由於是7層高的大樓,作為底部的地面層柱廊,在整體的比例上略顯低矮。
圖5:1928年開業的總統酒店正立面圖則
樓身是一樓至四樓,就是當時大樓的主體部分。整體以6條高窄的壁柱將立面分成5部分,而柱頭以圓形及三條垂飾的幾何化設計取代古典複雜雕刻的柱頭,而柱的比例是按大樓功能,並非遵照古典柱式的比例。在立面中央部分,為了突顯西式風格及酒店的氣派,該部分採用了一個通高兩層的拱門形像,上面是三角形的古典山花,下部開有略帶中式的窗戶,以再下是帶拱形山花的,以兩條愛奧尼(變體)立柱支撐成為酒店的正入口。在這個設計中,中央部分再由頂部巨大的圓拱形山花作強調,在山花中央,採用了中式金錢作為裝飾元素。
至於五樓以上的部分向各邊立面後退,五樓立面以五條壁柱分為四組,六樓則沒有使用壁柱分隔,直接按功能開設四組孖窗。從圖則及當時照片可見,大樓頂部左右各設一個穹頂的亭子,由西式立柱支撐(塔司干式),亭頂四面飾有三角形山花。
對於一般讀者,可能很難分辨這座大樓設計與新古典有何分別,因為都見到西方的古典柱與裝飾。其實,除了前述對古典比例的不依循,古典柱式的使用在新古典也有規則,在「總統酒店」的立面設計就顯得隨意,而且加入不少中國元素,這也顯出當時澳門折衷風格的特點。除了沿新馬路的立面有特意設計(可惜由於街度寬度不足,難以讓人正面地看到整個立面),側立面只是以走馬露台及落地門窗按功能分佈,而且,整個沿新馬路立面沒有凸出的露台,靠不同的元素在平坦的立面做出構圖,在實用上可見盡力使用能建的空間,可以說是在長矩形立方體上「貼上」西式的仿古外殼,以表達酒店提供有別中式旅館的「西式」住宿環境。
「總統酒店」的設計者是葡人工程師智丫吧【5】(Schiappa Monteiro),斯喼啞罷.蒙爹盧是他的另一個中文名,在設計及建成「總統酒店」之前,他已設計了新馬路的大西洋銀行(1925年)及仁慈堂老人院(1925年),這位工程師專門造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式樣都是以折衷風格為主。
圖6:1941至42年「中央大酒店」再加高至11層。
出自《城市經緯》,現由岑偉倫先生收藏。
1937年酒店(已改名「中央大酒店」)由7層增至8層,1941至42年「中央大酒店」再加高至11層(圖6),由留學美國的華人工程師周滋汎負責方案,令大樓再次成為當時澳門最高的樓宇【6】。在增建的部分,沿新馬路立面五至七樓延續一至四樓的折衷風格設計,並略添裝飾藝術的元素,側立面及八樓以上則按功能分佈窗戶。
新中央酒店於2016年被力行集團收購後,進行結構加固,內部全面裝修,而外立面修復優化後,1920年代的折衷風格設計繼續延續在該百年歷史的酒店大樓。
東亞酒店
根據1935年9月9日的香港南華早報,東亞酒店已於星期六(9月7日)開幕,由澳督美蘭德主禮。大樓高9層,地面層及一樓是先施公司在澳門的分店,二樓至六樓是酒店,共71間客房,除了通風良好,大部分房間都有私人浴室,且每層都有門廳;七樓是中式餐廳,頂樓是天台花園,大樓裝有兩部瑞士迅達(Schindler)升降機。該酒店(百貨公司)大樓由香港聯益建造公司承造,至於設計師是碧利剌(Pereira)【7】,查當時的年鑑,應該是José Maria Pereira工程師。
圖7:開向新埗頭街的酒店正立面
由於酒店地塊與相鄰地段緊貼,酒店對外能見到有3邊的立面,其中一個側立面朝向十月初五街,正立面則開向新埗頭街(圖7)。正立面作為主要門面,設計較講究,整個立面以中央對稱作構圖,以8條高窄的壁柱將立面分成7部分;每條柱頂飾有圓形及三條垂飾,是古典柱頭簡化後的一種裝飾。在立面的中央,以兩層通高的羅馬圓拱門強調入口(圖8)。入口上方的樓層以三聯窗設計,運用圓拱窗和拱形平面露台(只有一個),以強調作為整體構圖的中心,並且在樓頂以拱形挑簷及女兒牆,配合於中央位置的旗桿,上述這些都屬於折衷風格的手法。
圖8:酒店入口以兩層通高的羅馬圓拱門作強調
然而,與當時澳門折衷風格建築最大區別,在於三個立面佈滿向外凸出的幾何化露台,而且露台平面形狀甚為特別(矩形向外兩角由兩段向內反的弧線取代,形成「凸」字形),使整個大樓設計帶點裝飾藝術的現代感,尤其從周邊的狹窄街道側看,凸出露台外形更顯韻律感與幾何抽象性(圖9),難怪會被誤會為現代設計。
圖9:酒店凸出的露台形成視覺韻律感
至於酒店內部,由於經歷將近90年的使用,內部的裝潢與陳設都因不同年代喜好而發生了變化,唯一在升降機後的樓梯,仍然保留著水磨石飾面的梯級、扶手與壁面(圖10),再細心察看,外牆及露台地面仍然保留著洗水石米,上述兩種材料與工藝都是當年流行的,以模仿石材的穩重質感。在一些工作間,仍見到墨綠色及白色紙皮石拼砌的邊框及地面(圖11),令人想起舊式房屋的感覺,當然,這樣的地面後來被雲石和地氈取代。
圖10:仍然保留著的水磨石飾面梯級、扶手與壁面
圖11:墨綠色及白色紙皮石拼砌的邊框及地面
至於,內部的功能,酒店地面層曾開設廣東銀行,另外,自1967年蘭香閣在酒店開始營業,1976年更擴充二樓龍鳳禮堂,對許多人來說,已經成為了對東亞酒店的印象與記憶。2020至2021年新的財團收購酒店後,對酒店繼續營運及進行優化更新。
濠江酒店
相較於前述兩幢酒店,濠江酒店目前能找到資料較少,只知道該酒店大約於1927年落成,最初的名字是「澳門酒店」,暫時仍未知道設計者。酒店開設在岐關公司背後,當年該區由於內港碼頭航運的發達,開設了不少酒店、旅館,而濠江酒店的正立面設於道德巷,該立面就採用了折衷風格的設計手法(圖12)。
圖12:濠江酒店立面採用了折衷風格的設計手法
首先,整個立面採用中央對稱構圖,4條通高5樓層的壁柱將立面分成3部分,而且中央部分特別闊,差不多有側部分的兩倍。前述4條高大的壁柱明顯分為底部、柱身及柱頭,柱頭是帶古典垂飾的愛奧尼式(圖13),而高兩樓層的柱底部分以矩形砌體表達柱的基座,砌體的水平線延伸至立面中央及兩側的牆面,以呈現大樓按古典三段式設計並擁有宏大穩固的基礎。
圖13:帶古典垂飾的愛奧尼式的柱頭
中央的部分由於寬闊,在酒店入口兩側設計兩條3層通高的愛奧尼圓壁柱,當然由於太高,比例並不遵從古典設計,兩柱之間開有高大的門框(上部後來加上現酒店招牌石塊及金字)以表達酒店的氣派,門框之上除了一列窗,還有一組略帶中式的三聯窗。上述部分立面的牆面非常特別,是運用綠色、紅色的水磨石拼砌,不僅模仿雲石效果,還拼砌成花紋,其中可見門框頂部吉祥迴紋的飾線(圖14)。於其上,可見兩個寬闊的走馬露台,除了第五層露台有4條幼長的古典柱支撐其上向外挑出的飄簷,下面的露台圍欄帶有幾何設計,如果是原本就有,則反映當時吸收了一些現代理念。
圖14:酒店入口兩側以愛奧尼圓壁柱作強調,該部分的牆面是運用綠色、紅色的水磨石拼砌
立面兩側的部分設計相對簡單,三至五層都有凸出的露台,而第五層在兩柱頭間以拱形飾線加強古典的感覺。樓頂層的圍欄,已更換為金屬。酒店另外兩個立面設計相對簡單,另外,現時立面灰色的部分,原本可能是洗水石米,使大樓仿似石建(有點像郵局大樓的感覺)。
圖15:樓梯有上世紀90年代的風格
至於酒店內部,由於不同時期為迎合當時潮流,基本上找不到原先的裝潢,大堂及電梯後的樓梯,有上世紀90年代的風格(圖15);接待台後顯示不同地區時間的時鐘,加上昔日為客人使用的保險櫃(圖16、17),雖經歷天鴿、山竹颱風的洗禮,仍訴說著酒店的往事。詹氏家族10年前收購酒店後,逐步將客房增加葡式元素,讓來澳旅客在新馬路區有更多及特色住宿的選擇與體驗。
圖16、17:1990年代風格的接待台及昔日客人使用的保險櫃
結語
任何建築設計的產生,都受制於社會,在設計樣式的選擇,很大程度受投資者的認知及決定影響,設計師按其意思而實行。在20世紀初的澳門,隨著幾座折衷風格的建築物落成,在社會上,這種帶古典裝飾元素的設計,一方面繼新古典後繼續塑造澳門的城市風貌,另一方面,對華人來說,尤其是華人投資者,這種風格能讓人感受到西方的生活標準與模式,特別在酒店及商店建築,1918年完成開闢的新馬路,正正給予了這種設計風格在澳門大量出現的機會。
翻看舊照片,中央對稱構圖、羅馬圓拱、古典柱及裝飾,都能在新馬路已消失的建築中見到,而且,不少樓宇的頂部都建有西式涼亭。現在留下來的,除了本文介紹的三幢酒店,還有郵局大樓(圖18)、大西洋銀行大樓、昔日的瑞昌銀業辦館、華僑銀行及工銀保留的兩個舊立面(圖19、20)、昔日的長泰大按及德成按、六國飯店及不少現在用於店鋪的西式建築物。
圖19、20:華僑銀行及中國工商銀行保留的舊立面均呈現折衷風格的設計。鄭國興攝。
然而,正當澳門流行著折衷風格,在引領設計潮流的巴黎已經出現了新的美學,一種更受西方現代上流社會追捧的設計樣式——裝飾藝術(Art Deco)。隨著1930年代透過葡人設計師的引入,這種現代初期的風格也來到澳門及新馬路,1941年開業的國際酒店(圖21)就代表了這新一波的美學潮流,關於該酒店的研究故事,請看另一篇文章《國際酒店的研究故事》。
圖21:1990年代的新馬路,可見新中央酒店、東亞酒店及國際酒店鼎足而立(濠江酒店位處新馬路南側,未入鏡)【🔍 ID: p0023958】
注釋:
【1】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dictionary/english/eclecticism
【2】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eclecticism
【3】https://www.archdaily.com/1002974/what-is-eclectic-architecture
【4】《百年情懷,光輝再現》,新中央酒店,2024,第7及8頁。
【5】蕭頌銘先生提供,邢榮發先生查證。
【6】《百年情懷,光輝再現》,新中央酒店,2024,第8及9頁。
【7】鄭國興先生提供,他收藏酒店開幕特別出版的刊物,將另外撰文詳細介紹當年酒店的情況。
更新日期:2024/09/20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