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以來,澳門社會環境發生轉變,隨著政治參與的擴大與經濟水平的提升,澳門社團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出現了此前未有的總量激增與結構性調整局面。
回歸後社團發展:兩個階段的不同特徵
回歸二十餘年來,澳門社團的發展可以2008年《選舉法》修訂為界,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99年至2008年,社團發展進入加速期。
回歸後,澳門的政治環境發生轉折。特區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與高度自治的方針,生活在特區的居民也從過去的被管治者變成了真實的政治主體,開始進行自我管理。同時,按照《澳門基本法》的規定,社團成為特區政府管理社會的重要參與者,開始深度參與特區社會事務的管理,由此激發了廣大居民的自由結社風氣。而特區政府制訂的《立法會選舉法》與《行政長官選舉法》都為社團參選設計了路徑,結社參選遂成為推動社團成立的重要動力之一。同時,回歸後特區政府財政收入迅猛增長,為特區政府向社團輸出資源創造了有利條件。上述政治環境的改變及有利條件的形成推動了澳門社團發展進入加速期。
根據相關統計資料(見附錄一),澳門特區成立後新成立的社團數量從回歸前幾年的每年100多個,到2004年突破200個,再到2006年達到創紀錄的682個,至2008年的9年間共成立了2287個社團,年均增長14.8%。而2006年新成立社團數量更創出新的紀錄,是因為當時的《選舉法》規定,參加立法會間接選舉與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成員選舉的社團法人,在註冊3年後經確認登記可以成為不同界別的法人選民參加選舉,而2009年則是澳門特區第三屆立法會選舉年,故而一些想參加第三屆特區立法會間接選舉的居民趕在選舉前3年註冊社團,從而在2006年催生出大量社團。
面對因結社參選而推動的社團超常增長,特區政府於2008年修訂選舉法時將原有的社團成立3年可確認成為法人選民的期限延長,改為在獲確認相關界別後至少再滿4年才可登記成為法人選民,即社團成立7年後方可有選舉權。該次法律修訂暫時較為有力地遏制了社團超常增長的勢頭。
與此同時,以往以福建同鄉組織作為參選載體的澳門福建裔人士於2008年成立民眾建澳聯盟,以圖吸引與團結更多社區居民的支持。該社團的宗旨除了發展壯大愛國愛澳力量、擁護《澳門基本法》等之外,也舉辦各類研討活動,發掘和開創新視點,開辦各類社會服務和公益事業,故而有力地提升了同鄉組織的參選動員能力,並激發了2002年已成立的澳門江門同鄉會的參選熱情;兩個同鄉組織分別以“澳門民聯協進會”與“澳粵同盟”的名義參選2009年第四屆立法會直選,均取得較好成績,由此開啟了地域性同鄉組織參加選舉並能夠穩定地取得議席的新局面。

民眾建澳聯盟
第二階段為2009年至2019年,社團步入持續發展期。
從發展速度來看,2008年《選舉法》的修訂使得澳門社團的強勁發展趨勢轉向緩和,之後每年新成立的社團數量增速持續在7%–9%之間。這一階段社團類型逐漸走向多樣化,並有不少新型社團出現,組織方式和成立目的均與傳統社團有所區別。
首先,各類別青年社團快速增長是此階段社團發展的特徵之一,它們關注青年交流、青年創業、青年關懷等課題。與其他類型社團的成立方式不同,青年結社方式出現了非傳統化的變化。“90後”、“00後”是網絡一代,他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多是依託網絡虛擬平台與社交媒體,結社方式往往是先從互聯網虛擬群組開始,然後再將群組變成現實社團,如2010年登記為社團的澳門青年動力原本是一個青年網民群體,之後變為實體性社團。
其次,權益性社團發展蓬勃。回歸後,隨著居民政治地位的轉變以及教育水平的提升,居民權利意識甦醒,表現在結社上就是權益性社團的較快增長。不同階層與群體的權益性社團紛紛成立,如澳門公民權益促進會(2014)、澳門本地工人權益會(2001)、新澳門博彩員工權益會(2015)等。直接主張與維護弱勢群體權益的社團有澳門視障人士權益促進會(2011)、澳門病人權益促進會(2016)等;維護業主與居民權益的大廈業主會、黑沙鄉事委員會(2006)等;維護性工作者權益的紫藤婦女協會(2006);維護外地勞工或同鄉權益的國際外地菲律賓勞工(澳門)支援協會(2014)、俾度莉關注印尼移工組織(2010)等;主張與強調綠色環保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綠色未來(2012)、世界綠色發展組織(2010)等。
再者,國際性社團明顯增加。隨著澳門致力建設中葡商貿平台與中國內地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澳門的對外聯繫與交往逐漸加強,國際性社團逐漸得到發展,其中牽涉工商、慈善等眾多類別。其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在澳門成立的提倡國際交流與聯繫的社團,如中葡文化商貿促進協會(2014)、澳門一帶一路高等教育交流協會(2016)、澳門中葡企業家聯合會(2018)等;二是取得國際性社團會員資格的澳門本地社團或者國際性組織在澳門設立的分支性機構,這一階段新成立的有國際警察協會澳門分會(2010)、樂施會澳門分會(2012)、亞太旅遊協會澳門分會(2017)等;而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2003)則通過加入亞洲志願服務發展協會(NVDA),使青年義工得以參加國際社會的公益志願服務。
社團總量驟增與密度上升
隨著澳門特區的建立,澳門社團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也出現了新的發展態勢。在社團數量上,統計資料顯示(見附錄一),至2021年末,澳門的註冊社團達到10632個,而特區成立以來的20餘年間,新成立社團8910個,佔社團總量的83.8%。即超過八成的社團是回歸後新成立的,新成立的社團超過了回歸前全部積存社團之和。如果按時間算,平均0.86天即成立一個社團,社團增長速度令人吃驚。2006年當年新註冊社團682個,屬回歸後社團增長峰值;至當年累計社團數較2005年累計數增長了24.7%。
回歸之後,澳門居民政治參與的一個重要工具就是社團組織,社團的高速發展反映了澳門居民參政熱情的高漲,結社參政成為一種風尚。從附錄一不難看出,特區成立後,澳門社團飛速發展,年均增長率為8.5%。而同一時段內,澳門人口年均增長率為2.3%,澳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1.7%。相比起來,社團增速快於人口增速,而慢於本地生產總值增速。即使在2008年修訂《選舉法》時延長了社團成為法人選民資格的年限,熾熱的結社之風也僅是稍受影響,此後數年社團總量年增長率均超過7%。可以說,澳門結社參政仍然頗為盛行,選舉依然是推動社團高速成長的重要動力。此外,結社增長迅猛還受到經濟快速發展、政府部門向民間組織輸出豐沛資源,以及公民教育水平提升等動因的影響。
在社團密度上,澳門回歸時,每千人社團數為4.01個;2009年每千人社團數為8.13個;到2014年,每千人社團數為10.3個;而至2021年,每千人社團數增長到15.56個。也就是說,以2021年末澳門人口68.32萬計,每64人即擁有一個社團。社團密度之高,足以與西方發達國家相媲美。
新型社團興起與社團結構變化
在社團結構上,如果從社團會員與功能兩個特徵指標入手進行分類,形式多樣的澳門社團可劃分為工商類、工會類、專業類等14個類別(見附錄二)。事實上,就現今澳門社團的形式而言,既有歷史悠久的傳統型社團,也有新近崛起的現代型社團;既有單一型社團,也有複合型社團;既有行業性社團,也有跨行業社團;既有互益性或共益性社團,也有純粹的公益性社團;既有較為多數的華人社團組織,也有為數不少的葡裔或其他族裔社團組織。可以說,澳門社團形式多元、類型齊全、領域廣泛。
附錄二顯示了回歸後澳門社團的類型結構所發生的變化。比較回歸前與回歸後澳門社團結構的變動情況,可以看出結構比重增加較大的有學術類、文化類、工商類、聯誼類與教育類;而結構比重減少較明顯的是宗教類、體育類、工會類與社區類。對於澳門社團類別的變化,在發展趨勢上,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注意。
其一,學術類社團尤其是智庫組織迅速增長。該類社團佔社團總量的比重從回歸前的4.5%升至2021年的11%。隨著經濟發展與澳門社會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愈來愈多,而社會面臨的複雜問題需要社團提供專業化解決方案,故而各種學術類社團增長較快。
其中智庫組織成為發展較快的社團類型。2011年,聚賢同心協會與群力智庫中心先後成立。這兩個組織分別依附於澳門工會聯合總會(簡稱工聯總會)與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簡稱街坊總會)而成立,可以說是傳統社團應對社會挑戰而成立的新形式社團。實際上,從這兩個智庫組織的宗旨可以看出,工聯總會與街坊總會兩個傳統的社會服務社團將原本由其行使的政策研究與倡導功能轉移至專業化的智庫組織,後者同時也成為培養與輸送參政人才的重要平台。此後,還有其他類似的智庫組織陸續成立。2017年,在澳門大型社團婦聯總會的支持下,共建好家園協會成立。2018年,民眾建澳聯盟成立民聯智庫,同屬會員眾多的大型社團所支持的智庫組織。
如果說上述智庫組織是依附於原有社團並將原有社團的部份功能轉移出來的話,那麼還有一些智庫組織是完全新成立的,如社會研究智庫(2013)、澳門青年智庫(2015)、思路智庫(2017)等,它們旨在向特區政府提供民間不同視角、不同領域的施政建議。以思路智庫為例,該智庫成立後即利用研討會、座談會、課題研究等方式開展活動。2018年,該會完成《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勞動力的需求供給研究》課題研究報告,報告從人才培養、外雇政策、人力資本結構與創新能力、年輕人的就業傾向等方面展開研究並向特區政府提出相關建議。
其二,教育類社團有所增長。該類社團佔社團總量的比重從回歸前的2.7%升至2021年的5.4%。特區政府在2011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教育興澳”,推行“人才興澳”戰略,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向居民發放持續教育經費,推動終身學習,並在2013年提出協助青年創業計劃。故而,與青年教育及成長相關的社團組織快速增加,其中涉及國情、歷史文化、藝術、環保、科技、健康、安全教育等,如澳門歷史教育學會(2005)、澳門藝術教育學會(2006)、國情教育(澳門)協會(2009)、澳門環保教育學會(2011)、澳門青年安全教育交流協會(2018)等。
其三,職業社團中商會組織(工商類社團)的發展較工會組織(工會類社團)快。工商類組織在全部社團組織中的比重由回歸前的5.3%增長到2021年的11.1%,工會類組織則由5.7%下降到2.4%。澳門回歸後,特區政府致力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工商各業各展其長,加上經濟對外聯繫面的拓展及利益分化,儘管目前中華總商會仍然處於各類商會之首,但並未影響到各種工商類組織大量出現,例如陸續成立的不同產業或同業組織、新興產業促進組織、中國內地各省市與國際性商會組織、跨區域商會組織、青年性商會組織等,如澳門文化產業促進會(2007)、澳門廣西總商會(2008)、澳門廣西桂林商會(2008)、泛珠三角華商商會(2014)、澳門青年商會(2018)。而回歸後,原先的一些壟斷行業(如博彩業、殯儀業等)因實行分散化經營改革,經營主體隨之變得零散,出現了由不同經營主體成立多個同業商會組織的情況。與此同時,作為雇員團體的工會組織雖然也出現分化,各種自由工會組織在工聯總會之外不斷出現,但由於雇員利益較為一致,加上作為建制的工聯總會力量強大,故而雖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在社團總量中仍佔有一定的比重。
隨著回歸後澳門政治轉變、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澳門社團取得空前發展。雖然澳門社團“類型眾多、分佈廣泛”的基本格局得到維持,但是社團結構和類型也發生了變化,新型社團(如學術類、教育類、工商類)不斷出現,而傳統形式的社團(如工會類、宗教類)佔社團總量的比重則有所減少,不斷湧現的新型社團使社團類型更為多樣化。
由上可見,數量驟增、發展迅速、結構多元、涉域廣泛、密度上升,是回歸後澳門社團發展的基本特徵。
退休、退役及領取撫恤金人士協會
附錄一:回歸以來澳門社團發展與人口增長統計

資料來源:澳門特區身份證明局社團登記資料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澳門特區統計暨普查局,http://www.dsec.gov.mo/c_index.html。
附錄二:澳門社團分類統計及其結構變動

資料來源:根據澳門身份證明局社團登記資料及《澳門特區公報》分類統計。
該書之參考書目如下:
1. 《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成立五十周年紀念特刊》,澳門:澳門工會聯合總會,2000年。
2. 《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成立三十五周年特刊(1983–2018)》,澳門: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2019年。
3. 《澳門社團現狀與前瞻》課題小組:《澳門社團現狀與前瞻》,澳門: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2000年。
4. 澳門中華總商會編:《澳門中華總商會成立一百周年紀念特刊(1913–2013)》,澳門:澳門中華總商會,2013年。
5. 許世元、崔世平、馮國輝、同善堂秘書處編:《同善堂一百二十周年特刊》,澳門:同善堂值理會,2013年。
6. 《鏡湖醫院慈善會創辦一百三十周年紀念特刊》,澳門: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2001年。
7. 李鵬翥:《澳門古今》,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門:澳門星光出版社,1988年。
8. 婁勝華:《轉型時期澳門社團研究——多元社會中法團主義體制解析》,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9. 婁勝華:〈庇護主義與澳門社團文化(三)〉,《澳門日報》,2009年4月27日,E07版。
10. 婁勝華:〈論澳門民間社團功能的“擬政府化”現象〉,《澳門.2004》,澳門:澳門基金會,2004年。
11. 婁勝華:〈成長與轉變:回歸以來澳門社團的發展〉,《港澳研究》,2016年第4期。
12. 潘冠瑾:《澳門社團體制變遷——自治、代表與參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13. 王文達:《澳門掌故》,澳門: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年。
14. 吳宏岐、吳渭:《行善濟眾:澳門仁慈堂的慈善事業》,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2018年。
15. 吳潤生主編:《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會史》,澳門: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2001年。
16. 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澳門基金會,2005年。
17. 楊仁飛:〈澳門社團發展——過去、現狀與展望〉,《澳門研究》,1998年第7期。
18. 鄭淑賢、何遠達:《澳門仁慈堂:過去與未來》, 澳門:澳門仁慈堂,2011 年。
19. 澳門工會聯合總會:http://www.faom.org.mo/portal.php
20. 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http://www.ugamm.org.mo
21. 澳門鏡湖醫院:http://www.kwh.org.mo
22. 澳門同善堂:https://tst.org.mo/index.php
23. 澳門仁慈堂:http://www.scmm.mo/frontend/main/
24. 澳門中華總商會:http://www.acm.org.mo/intro/ history.htm
更新日期:2025/04/09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