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註:大三巴牌坊木板雕刻畫。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附註:大三巴牌坊木板雕刻畫。
更新日期:2019/11/16
萬曆八年(1580年1月16日─1581年2月3日)由於耶穌會天主之母教堂是用稻草搭蓋的屋頂,而當時常有華人放火燒房子,故耶穌會副省會長佩德羅•戈麥斯(Pedro Gomes)神父下令給教堂加蓋瓦片,並給教堂的地面鑲上木板。城市派來了許多奴隸,熱火朝天地幹起來,工程很快便結束了。Monumenta Historica Japoniae por SCHÜTTE, Josef Franz, S. J. , ed. lit. ; RUIZ-DE-MENDINA, Juan, S. J. in Japoniae Informationes 1549—1654/proposuit Josef Fraz Schütte S. J. , 1975, p. 386. 及Domingos Maurício Gomes dos Santos, Macau, Primeira Universidade Ocidental do Extremo-Oriente, p. 7.
佩德羅•戈麥斯神父下令給教堂加蓋瓦片
大三巴牌坊,其建築固宏偉,而其彫刻更精巧。其對宗教之宜傳,直教石頭去說法。僅就一幅門面石壁,竟能把耶穌會之教義,都發揮無遺,據天主教徒解釋。牌坊上之彫刻,有如下之含義:牌坊之頂層,作三角形。頂端有一銅十字架,是天主教徽號。三角形之中心,嵌一銅鑄之白鴿,是象徵天主教之聖神,有四顆星辰,環繞四週,兩傍更有一太陽,一月亮,表示聖神是站在日月星辰三光之中。換言之,聖體有定時通過上帝恩賜而出現云。牌坊之第四層,正中有一尊耶穌基督銅像。邊欄刻有菊花,以顯示神聖純潔,此原屬日本人之習俗,蓋日本人以菊花為最神聖純潔之物,說日本人建築牌坊,足徵信矣。耶穌像之兩傍,各刻有一個耶穌信徒之浮雕。右便是聖保祿,左便是聖彼得。更右傍有繩一條,表示懲罰之意。更左傍有麥一束,像徵約瑟和大衛之居。最後之兩傍柱身,各刻一東方笑獅,表示其宗教已及於遠東云。牌坊之第三層,迺整座牌坊所有雕刻物含義之重要中心。中央為聖母馬利亞(Virgin Mary)銅像。週圍繞以玫瑰和百合花,以表示純潔之意。更刻有六個天使,或禮拜,或焚香,或歌頌,所以顯示虔敬云。聖母像之兩傍,左便刻一生命樹,右便刻一噴水泉,此二物均屬天主教聖經中所說,伊甸(Eden)樂園中之靈物。離生命樹傍,另有一幅浮雕,題有中文“聖母踏龍頭”五字,刻有一條七頭翼龍,中間之魔首頂上,立一聖母。此迺聖經所傳說,昔一女人毀滅魔蛇之事跡,是中世紀時代之神話。七頭翼龍之左,又有一幅浮雕,刻著一具骷髏,橫卧地上,手執箭矢,傍置鐮刀,是象徵死神者,故題有中文 “念死者無為罪”。離噴水泉之傍,又有一幅浮雕,刻有一艘古式帆船,上方為一位聖母,此迺表示傳教士航海東來,得到聖母保護。又因耶穌會士籌建此聖保祿教堂時,據說日本貨船得聖母庇護,平安歸澳,曾捐助貨值百分之點五巨資,遂得築成此牌坊,故教會人士謂,此帆船實為不可缺少之雕刻也。在帆船之右,又有一幅浮雕,刻有一隻怪獸,被箭刺著,張牙舞爪,備極兇惡,是象徵魔鬼者,故亦題有中文“鬼是誘人為惡”等字,兩傍盡處,亦刻有東方笑獅。牌坊之第二層,只有四導銅像,及三個窗門,正中之門較大,兩傍各刻一棵棕樹。左方棕樹之傍,其銅像為聖方濟各沙勿略(S. Francisco Xavier),故像下刻有S. FCOX字樣。隔窗更左處,其銅像為亞萊蕭江沙加(B. Lviz Gonzaga),故其像下刻有B. LVIS,G等字,右方棕樹之傍,其銅像為聖依納爵羅耀拉(S. lgnácio Loyola),故其像下刻有S. IGNA字樣。隔窗更右處,其銅像為方濟各波芝亞(B. Francisco Boria),故其像下刻有B. FCO. B.等字。該四人者,天主教信徒皆稱之為聖人,蓋用以代表東來傳教之殉難者云。牌坊之最下一層,只有大門三道。各柱傍門側,均作棱形或長方形之圖案。正門楣上,刻有拉丁文聖母二字,表示救世者,願世之欲得救者皆入其門。兩傍之門楣上,所刻耶穌會之簡寫I.H.S.三個字母,可作拉丁文(In Hac Salus)之減筆,作“藉此十字架可以得救”解釋云云。茲將澳門評論英文月刊(Macao Review) 之著者佛蘭斯士(J. D Francis)所解釋牌坊上之石刻意義,翻譯如下:“此為一神學之石刻。集合一切聖人,其中以聖母主之。總而言之,其頂層,首先通過聖人工作;次層,是基督化人,代世人受難,犧牲死亡,克伏魔鬼;中層,通過聖母,使人得到恩賜,更由聖母力量而得永生。所以救世,是上帝藉耶穌功德,給人們以靈魂。其下之二層,是通過聖母及諸聖人之功德,而使人們得救”。整座大三巴牌坊之石刻,在宗教家看來,確像一本聖經;在藝術家看來,確屬一幅精美圖案;在歷史家看來,乃一寶貴古蹟,其價值誠有不可磨滅者也。關於大三巴牌坊之歷史,前人每多不求深究,致附會多端,或視作神秘非常,或說成謊誕不經,以至誤妄百出,訛傳失實者,茲且舉數事,並辯正之:常有閱讀歷史或澳門紀略等書,見載澳門有天主堂名唐人廟者,輒附會以為唐人廟即三巴寺或瘋堂寺。其實皆錯,蓋唐人廟已在雍正十二年二月二十日,被中國海防同知張汝霖封禁矣。《香山縣誌》載:“雍正十二年二月張汝霖奉督撫檄,委香山司巡檢顧麟,集殷商蔡泰觀蔡寶觀等,會同縣丞顧嵩封唐人廟。”又張汝霖《為封唐人廟事論澳夷檄》云:“…至該夷目呈稱,此寺並非唐人建立,稱唐人寺迺訛言相沿。不知唐人寺之名縣誌有載,即通誌亦載其名,進呈御覽。如以唐人寺為訛傳,將誌載三巴板樟等寺亦訛言相沿乎?又稱本國王令寺宇係重伏乞恩祐等語。夫今之所封乃唐人進教之唐人寺,非爾夷禮拜之夷人寺也。三巴諸寺,以爾夷人奉爾教原不禁止。”觀此則足知三巴寺,不在張汝霖所封禁之列,其不是唐人廟也明矣。又有謂牌坊頂之銅鴿和十字架原屬金製者,曾被人盜去而易以銅製者代之。殊不知該銅鴿和十字架在初建時,由澳中著名之波加勞鑄炮廠,與鑄銅像銅鐘同時用銅鑄成者,詳載柏力架著之《著名製炮廠》一書(A Celebrated Cannon Foundry by J. M.Braga,1943.)所傳金製是捏造者。至於傳說墜道之如何深遠詭秘,附會天災節是火燒大三巴之無稽,前章早已辯明,茲不復贅。總之大三巴被燬,說是由天火所致,未免太玄。禁本謂為逸馬傷田,農民報以一炬,則尚屬可信。誠如是,則大三巴牌坊,其為早歲之澳門農民運動一紀念碑碑歟!
大三巴牌坊宗教彫刻之表現
巍峨瑰麗,雄冠遠東教區之聖保祿教堂和修院,自一八三五年被燬後,耶穌會士既早遭逮捕,故教堂之重建,實再無人代謀矣。留下斷垣殘瓦,淪作廢墟。遂由議事公局於同年四月八日,委派主教之代辦人佛郎高神甫(Candido Goncalves Franco)將其闢作墳場,蓋其坭墻甚厚,可以挖空內壁,埋棺墻中,一如古代羅馬之宗教葬禮。迨至一八三六年五月十四日議事公局再將之交與仁慈堂管理。令凡來葬者,均須納費以充善款,並指定以五千元另闢貧者墓地。此種辦法雖已獲得仁慈堂同意,但當時之亞馬勒兵頭(Ferreira do Amaral),竟於一八三七年二月九日頒一諭令,着該墳場應按照教會規律,交回教會管理,定於六月一日開始執行。又在一八三八年令將各危墻一律拆矮──至二十五尺高,以保安全。一八四三年海外殖民局曾尋得一記載,茲錄述如下: “大三巴遺址利用作墳場辦法,將各危墻改矮至一半,各廢柱平衡排置,另用磚砌成一小道於其上,直貫全場。教士古墓則開穴墻中,各普通墳則平葬道旁,入路兩傍之拱窿則放置骨石。於教堂舊址另築一小祭壇,以為葬禮前之祭祀處。場內遍植柏樹。凡來葬者均須繳稅,撥充仁慈堂善款。場外鄰近,預留將來擴充餘地。石門牌坊則保存無損,俾資後人瞻仰。此種任務,從一八三七年起,交由聖約瑟修院(College of St. Joseph)之上司負責。”云云。自聖保祿教堂和修院遭焚後,當局迺將其殘址改作墳場。原來教堂背後之鐘樓上,本有大鐘兩面,迺澳門舊日出名之波加勞造炮廠(Tavares Bocarro's Foundry)所鑄者,亦被遷移安置於牌坊之第二層左右兩窗框內,作為葬禮鳴報喪鐘之用。嗣是該墳場一向被沿用,作為教徒及西人之墓地,直至一八五四年十一月二日才停止安葬。至一八七八年鴉高士子爵(Viscount Pa ç o d’Arcos)來任澳門兵頭時,迺下令將前時所葬下各墓,一律遷葬於西洋墳(St. Miguel)內。所有斷壁危墻,悉數夷為平地。至是兩個古鐘,亦失其所在。所遺之教堂殘碣及墓碑,或移作鄰近房屋建築墻腳,或用船載往呂宋之馬尼刺(Manila),敷砌古城街邊。後來更將牌坊背後之廢地,闢成花圃草坪,門口加建鐵閘,用以點綴和保護此名勝古蹟。迨至近年各處旅客來遊日衆,澳門工務局遂將該牌坊右側修院廢址(此地曾為貧民巢窟,嘗遭火災多次,後來當局迺將貧民移居台山,尚遺留破屋多間)之破屋拆去,新闢一斜坡馬路,以利汽車來往,從此遊客稱便矣。大三巴牌坊,即為澳門名勝古蹟之一,亦為澳門唯一之突出標誌。歷盡數百烽火風暴,猶安然獨存。曾經吸引多少古今名人,幾許中西遊客,為之興懷,為之歌詠。在中國詩詞方面,前章已略舉例。至於西文詩歌,最能噲炙人口者,當推一八五五年香港總督包令約翰 (Sir John Bowring)所寫之“榮哉寶架”:(In the Cross of Christ Glory!)—歌,其曲譜又為英國音名家康奇(Ithamar Conkey)所作,稱為世界名曲之一,惜其歌詞太偏重宗教。三巴古坊,百年殘闕,已荒廢久矣。豈料當二十世紀初期,還有人想設法重建之者,蓋在一九○二年時,澳門公教會中,有一位長老名約瑟黔枚神甫(Rev. Dr. Antonio Jose Gomes),痛惜梵宇類荒,自願竭力護法,迺不辭勞苦,百方籌募,終捐得白銀一萬六千九百多元。在六十年前,澳門工資物價皆極低廉。募得此項巨款,實較重建預算所差無幾。於是著手策劃,繪備圖則,務求盡可能依據原日之聖保祿教堂模樣,照樣築回一所。詎知其年高任重,積勞成疾,以致宿願未償,身已先死,自後繼志乏人。且聞捐得之款,曾由其經手存於銀行,現在沒人合法提取,致使重建聖保祿教堂之議,終成泡影也。至於聖保祿教堂之本來面目究竟如何?應如何照樣重建?此迺必須解決之問題。據聞當教堂尚未被焚前,曾有一位英國著名畫家佐治千拿厘(George Chinnery)居留在澳門,後來其遺作多珍藏於英倫及羅馬等博物院,或對教堂所繪,有足資參攷者。且在一七二六年還有一荷蘭雕刻,曾顯示該教堂迺在炮台下方,樓高二層,中有一尖塔,但不甚高云云。整座教堂形式,既可研究得之。但吾人如今面對現實,舉頭可見牌坊,堂皇宏偉,留心細看雕刻,精緻玲瓏,其建築之壯麗,其藝術之奇巧,在在令人稱羡,處處足供研究,故再不避愚陋,只就大三巴牌坊之門面所見,分為“藝術建築之構成”,與“宗教雕刻之表現”。
聖保祿教堂焚燬後時期
很多地方都流傳著秘道的都市傳說,例如香港禮賓府的秘道、台北圓山飯店的密道等。當然,澳門也少不了自己的秘道傳說,當中最廣為流傳的秘道在澳門的地標——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的秘道傳說(上)——牌坊下失落的金庫
萬曆三十年(1602年1月23日─1603年2月10日)聖保祿教堂重建奠基,由佩德羅•卡瓦略神父主持。這次重建的奠基石碑至今猶存:Virgini Magnae Marti Civitas Macaensis Libens posuit An. 1602. 意思是:1602年澳門市民為童貞天主聖母所建。聖保祿教堂1602年奠基碑文,轉自郭永亮:《澳門香港之早期關係》,第55頁。
聖保祿教堂重建奠基
大三巴牌坊,即聖保祿教堂燬後所遺留之門闕,其造型為意大利教堂格式,迺歐洲中世紀盛行之建築樣式,與西班牙型接近,是文藝復興時期之建築,和東方藝術混合構成者。故其絕不類似葡萄牙之建築物,而多仿巴西及葡屬各殖民地之建築形式。聖保祿教堂之建築設計者,迺士扁奴刺神甫。來自意大利,曾認識羅馬之耶穌會教堂“謝薩”(The Church Gesu)。其或以謝薩堂之圖則為藍本,配合當年逃難來澳之日本教徒中建築家、藝術家等意見,參雜多少日本色彩,遂建成此一座東方之天主教代表建築物。該牌坊之門面,是一幅具有雕刻裝飾,可分為五層圖案建築面。完全為花岡巖砌成,有四種不同式之石柱,用幾何式長方形石礎互相支撐,並嵌以各聖神之銅像。各銅像及頂層之銅鴿,皆為當時澳門有名之波加勞鑄炮廠所造,門前有石級一幅,亦可分為六層,每層有十一級,連上下合共有六十八級。兩傍有石欄干,其最上層和最下層皆作平台,用長石鋪砌。門前有中國式之石圍杆夾一對,現已失其一矣。整個牌坊分作五層,茲逐層分述於下。牌坊之底層,為入門處。有門一道。間以較粗大之伊安匿式(愛奧尼亞式)(Ionic)石柱,分作四排。正中門較闊大,門楣上刻有聖母(Mater Dei)二字,兩旁之門,其門楣亦刻有耶穌會簡寫之(I.H.S)三字母。[1] 牌坊之第二層,亦有石柱十枝,皆作羅馬建築藝術之可連特式的(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與底層之石柱相連系,但較為幼小耳。互相間隔,有窗戶三,居中者較大,但各窗框,已燬滅無存矣。另有石龕四個,各立耶穌會之聖人銅像一尊。但根據羅馬教堂慣例,其教會之首創人像,應立於入門之上方處,故該堂初建原意,本欲鑄聖保祿(St. Paul)及聖彼得(St. Peter)二人之銅像,置於第三層之突出處者。後因當時欠缺經費,致未能照辦。牌坊第三層之正中石龕內,置有聖母銅像一尊。兩傍有石柱六枝,皆屬聯合式(Composite)雕逐工精。其餘竪立堂頂者,皆為多力式(多拉克)(Doric)之簡單石柱也。牌坊之第四層,亦有聯合式石柱四枝,柱身較為粗壯,蓋所以支撐頂層也。正中石龕內,立耶穌基督銅像。兩傍另有聖保祿及聖彼得二人石刻浮雕,此二像本該用銅鑄成,置於第二層之重要地位者,但為節省金錢計,故改用石刻浮雕而置於第四層。其二人拉丁文名聖保祿(St. Pavlo)及聖彼得(St. Pedro)兩字,則分刻於兩傍最開之柱躉上,此顯然出於勉強。牌坊之頂層,為一二等邊三角形面。邊沿作歌匿士式(Cornice)之線條。正中鑲銅鴿,頂端堅一十字架,兩傍各立飭柱兩枝,狀頗巍峨。牌坊由第三層至第四層之內壁,有一暗道相通,可達頂端者,作為清潔各層時之通路。其暗道在聖母像和耶穌像之後側,不易被人發現。牌坊之地底,築有隧道兩條。一條上達大炮台,另一條下通至關前街之李家圍內。現今該隧道之出口,仍然存在。但已被封閉,不得進內耳。蓋當時澳門治安不足靠,搶劫者有之,仇教者有之,故耶穌會士,築此隧道以防不虞,收藏財寶,及遇有意外時,預作逃避後路也。查該隧道,早在小型教堂時期已設備。當一五九五年第一次火災後,澳門代權官傳列打士所著之《澳門憶述》中,曾紀錄其事。不過當年之隧道,只屬略具規模,後再擴大,竟通至李家圍耳。惟後世一般謠傳,更誇大其說,或言該隧道可通至東望洋燈塔;或謂其可通至青洲教堂;更有說其可達對海氹仔路環者,此皆不足信也。又傳其中藏寶甚夥,都屬憶說,蓋無人能進內探其究竟,至今尚屬一個謎。據葡人蒙特托朱沙士之“澳門史”所載:“當一七六二年耶穌會士被逮解離澳門時,皆是孤身無物。想其財寶早已安排處置妥當者。假使果真埋藏隧道內,亦當被其後來遷徙耳。蓋事後之耶穌會士有化裝潛逃返澳者,且其中一人竟於一七七五年被選為議事局員,雖然後卒敗露被斥。”大三巴牌坊,無論其傳說如何神秘,建築如何危岸,而香港大學工程科之師生和職員,曾於一九五二年六月同到澳門,對此大三巴牌坊,作過一番精密之測繪研究,當時搭棚探討,攝影製圖,對其建築,已有詳明之理解。
大三巴牌坊建築藝術之構成
時間: | 清中期(1760-1844年) |
清後期(1845-1911年) | |
1800年代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王堂區 |
大三巴牌坊 | |
關鍵字: | 教堂 |
宗教建築 |
資料來源: |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 MNL.06.23.Icon |
典藏單位: | 澳門檔案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檔案館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轄下 |
澳門檔案館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語種: | 葡文 |
資料類型: | 圖片 |
藝術品原件 |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2000x1633, 9.35MB |
登錄號碼: | p0005602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