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全澳愛國同胞每年都慶祝國慶,在全澳多處搭建“歡慶國慶”的牌樓,由各界別共同組織一個國慶籌委會,首先通過各界捐一些錢作為經費,這些經費主要是用作建牌樓,及國慶當天的慶祝會或其他活動。
搭棚這項工作,除了繪製圖像外,大部份都要靠木工製作,上架行就承擔了主力,聚集大批工友參與。起一個牌樓,需要和不同行會的人合作,而木工搭棚很重要,要先做;然後需要電工拉線,用作電燈之用,最後油漆,即以美術的人製作。而搭棚的在室內外都需要用釘,在室內,木工會把牌樓分成一幅幅之後,交給美術的人去畫,畫好後,釘好再掛回去,所以木工有不少功夫。
因爲怕牌樓被破壞,除了參與搭建牌樓,上架行工友還參與牌樓的保衛工作。再加上政府沒有供應電,要自己發電,所以需要通過大會各方面去籌組一些發電機,每一座牌樓需要擺放一個發電機,要有電燈工人,還要有機械工人幫手,整個過程都需要一些人日夜輪值去看守,直至牌樓建好至活動完結。
搭牌樓最旺盛的時候,是“一二.三”以後,“文化大革命”期間。那段時間搭的牌樓是會動的,很生動的。那時每年搭的牌樓,除了天安門之外,國內若果有什麼新的建設,新東西啊,就會表現在其他幾個牌樓,例如萬噸水壓機,這個水壓機就會動的。各個界別都有很多人參與牌樓,如搭棚、電工、木工、美術設計、油漆工(較少人)、機械、搬運,而且還有中華總商會的組織人員,至少有八個界別的人。
主要修建的牌樓有:司打口、中旅、國際、天安門(噴水池)、新馬路至現在的大西洋銀行對面、荷蘭園。天安門(噴水池)那個牌樓是主體,年年都搭,是最漂亮的一個。
建牌樓的工作從50年代開始,延續了二十多年,直至70年代中,全澳慶祝國慶大會以“節約賀國慶”為號召,才停止了牌樓的蓋搭。
圖為何華全參與搭建國慶牌樓工作。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