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一些愛國人士會自己組織社團,包括青年組織,如群青會(群眾青年會)、青年協進會、青年聯誼會,簡稱群青、青協、青聯。除了木藝工會、娛職會、工聯的文化委員會,當時羅泉也加入過群青會,是一個很踴躍參加活動的人。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20
新中國成立後,一些愛國人士會自己組織社團,包括青年組織,如群青會(群眾青年會)、青年協進會、青年聯誼會,簡稱群青、青協、青聯。除了木藝工會、娛職會、工聯的文化委員會,當時羅泉也加入過群青會,是一個很踴躍參加活動的人。
更新日期:2019/11/20
陳社勝,1929年在澳門出生,父親早年去南洋學木工,後來回澳門結婚。1941年父親去世,母親生了11個孩子,有四個送了人。他讀過一些夜校,只會認字,不會寫字。學師九年才出社會工作,一直在澳門以散工的形式做木工,74歲時退休。
為了工人的權益
梁志豪,祖籍廣東新會,1937年在澳門出生。從爺爺輩起,祖孫三代都是木工。和平以後,陸續完成小學學業,讀完初一就跟父親、叔父學木工手藝。從1955年開始在澳門做木工,直到60多歲退休為止。
養成參與公益的習慣
林毛,1933年在廣東新會出生。父親在他八歲時去世。有四個哥哥,均因病或戰爭而去世。因為家貧,沒有讀過書。1949年,他16歲,來澳門學木工。出師後就在澳門做木工“手手手手手散工”。曾經去過香港做了一年多。始終沒有正式辦理退休,但是隨着年齡增大,工作機會也越來越少。現在領取政府養老金。
多少都要盡一分力
“當年大片的木屋現在已被淘汰只剩幾家;昔日由大石堆成的幼時玩處“龜池”也被拆建為現時的球場;兒時的玩意踢毽子、踢“西瓜波”也已不再可見;舊時的澳門華僑公立平民學校和鏡湖學校合併為現在的鏡平學校……
專精一技活出彩虹
何華全,1933年在澳門望廈出生,在蓮峰廟小學讀了幾年書,14歲去香港學師,做建築行業。三年後回澳門,做些雜工,又因為當年香港建築業發展快,工作機會多,而多次往返港澳。70年代初在澳門回力做管工,50多歲時退休。
工會能夠團結一班人
光緒十年(1884年1月28日─1885年2月14日)6月10日,澳門管理工程公所招人前往帝汶做泥水及木匠工人,每日做工時間,以10小時為額,所有做工器具,本人備辦。每月每人工銀16元。《澳門政府憲報》1884年6月14日第24號。
澳門管理工程公所招泥水及木匠工人前往帝汶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