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中式關閘被拆後,“關閘門”的石額被鑲嵌在現今民政總署大樓內的牆壁上。圖為1871年10月31日啟用的西式關閘。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8
關閘馬路,原名蓮花莖。明萬曆時,華官於此築關閘門以限華夷。及清季澳葡强佔關閘門後,修築關閘門以南之蓮花莖,稱之爲關閘馬路。蓮花莖本迺我國中山縣境通往澳門之唯一狹長沙隄。據《澳門紀略》釋云:“前山出南門不數里爲蓮花莖,即所謂一徑可達者。前山澳山對峙於海南北,莖以一沙隄亘其間,徑十里,廣五六丈。莖盡處有山拔起,跗萼連蜷,曰蓮花山。莖從山而名也。”薜馧之《澳門記》又云:“自香山縣鳳棲嶺迤南,凡一百二十里至前山,又二十里爲濠鏡墺。未至澳六七里,山嶄然,斷亘沙隄如長橋,曰蓮花莖。”攷蓮花莖。,初時不過如一條窄長石壆,縱貫於海灘與沼澤之間,如塘基小路,故明朝以前,稱之爲塘基路。迨至明朝中葉,稍事增修,使如石磯然,故又稱之爲橫石磯,更有稱之爲礬洋石及高沙者,要皆以其爲黝砂赤石積成者也。又按梁廷相之《夷氛紀聞》有云:“入香山縣隘道曰橫石磯,設有關閘。”以上皆爲古時蓮花莖之别名種種也。關閘馬路,因築有關閘一度,故名。關閘有古關閘門,與今西洋關閘之分。攷古關閘門迺明朝萬曆二年(一五七四)中國人所建者,作中國城樓式樣。城牙如排齒,分向兩旁斜下,漸與地平,成一通道,可以直上城樓。城樓分三楹,飛檐翠瓦。樓前懸一額,題“孚威鎮德”四字。樓下正中開一大門,可啓閉。據暴煜《香山縣誌》云:“萬曆二年建閘於蓮花莖,設官守之。每月六啓閉,文武官會同驗放,廣肇南韶道馳符封閉之。”又據《天主教十六世紀在華傳教誌》亦云:“一六七四年,中國當局靠土腰最窄處——蓮花莖,築起一道高牆,中間留一大門,門上置有崗警,大門每五日開放一次,除規定時間外,門上貼有六道封條,樓上所寫之中國字是孚威鎮德云。”按以上所説一六七四年,實迺古關閘門重修年份之誤。據阮元《廣東通誌》稱:“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知縣申良翰修,增建官廳於傍,以資戍守。”蓋關閘門增修後,入門通道兩傍,各建官廳兵營一所,是稱關閘汛營。樹有圍杆兩枝,高插霄漢;瀕水濱處,更築有鈍錐形之小石室三間,是爲哨兵之守望站。防兵由前山營派兵駐守。《香山縣志》載稱:“關閘汛,在本營南一十五里,把總一員,分防兵六十名。”曩時關閘馬路上之古關閘,其門楣上原有石額一方,刻“關閘門”三字,所以榜斯門也,人皆稱之爲關閘。龔翔麟《珠江奉使記》有云:“澳門在香山縣大海中,忽起一石埂,廣十餘丈,長六里許,首尾相屬不斷,如蓮之有莖,中途饔城名關閘。”關閘又稱官閘,中國史書常見之。以其爲官方限制夷糧之要隘,故昔日常關閉,惟至清末弛禁,迺常開耳。據張甄陶《澳門圖記》稱:“由寨而東十五里爲官閘,設把總守之,爲民夷出入要隘。明制每月六開關,支給夷人米石。給訖,仍閉關。今常開,惟不許夷人闌入,他皆不禁。”關閘或有書作關牐者,見林則徐《會奏巡閲澳門情形摺》:“自縣城南行一百二十里,曰前山寨,設有海防同知,暨前山營都司駐劄。再迤南十五里建有關牐一座,駐兵防守,爲扼吭拊背要區。”更有稱關閘爲朱砂關,或飛砂關者;按祝淮《香山縣誌》有云及紅黑海及朱砂關者:“紅黑海在澳門關閘,其沙隄長十里,廣五六丈。隄之西則水色清碧,隄之東則浪湧紅黃,故俗有此名。而關以南,其沙隄之色微黑,又與關内赤砂,截然判分。”又讀鍾鳳石《澳門雜詩》有“大島飛砂出”句。其註釋云:“澳門一島狀如蓮花,香山盡處有路名關閘沙,直出抵澳,若蓮莖焉。其兩傍内外洋水分二色,内紅外黑,亦曰紅黑海,中有關,曰飛沙。”關閘,自昔又稱爲濠鏡墺關,蓋曩日華官自香山縣境南巡,逾此關即抵濠鏡墺,澳夷必在關前作官式迎迓。猶憶清初康熙二十三年,廣東總督吳興祚巡狩至澳,有《抵香山縣捨舟從陸經翠微邨前山寨官閘口至濠鏡墺遍觀炮台及諸形勝薄暮留宿》詩一首,備述經官閘(即關閘)而來,澳葡官兵在關前迎迓之恭順情狀,以及澳門當年之景況,皆值得我輩一讀者,茲特錄之於後:“參差車馬赴朝霞,山勢逶迤路轉賒,徐行緩轡一回首,城郭依稀塔影斜。馬蹄踏碎草頭露,巖壑微茫幾重霧,斷橋東向曉鷄啼,煙起山根變蒼素。嶺外雲深抹翠微,翠微邨外落花飛,負販紛紛多買客,辛苦言從墺裡 歸。前山寨接官閘口,鬼子來迎羣稽首,自從逆寇逞狂瀾,蕪草涼煙斷行走。天威赫赫靖妖氛,海宇欣然瞻慶雲,年來花柳失春色,春色於今倍十分。迴環島嶼如鱗次,昔日腴田荊棘蔽,從茲萬姓感皇仁,老幼扶攜返邨肆。煙鎖雙成峙炮台,神威八面一時開,聲洪百里憾山岳,始信鯨鯢不敢來。蠻鄉别是一風景,危樓海岸波摇影,落日千家打暮鐘,令人不覺發深省。南望蕭疎十字門,青山雙畫兩眉痕,波斯未至珊瑚杳,維舟空載月黃昏。黃昏月上鳥桕樹,繩床瓦枕留客住,明日還看九里香,春風春雨寧相妬。”古關閘門,迺中國官吏所建以限澳夷者,原屬香山縣境之閘門,故中國古籍稱澳門在關閘外,而華官赴澳,謂之出關焉。當清朝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欽差大臣林則徐偕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爲禁煙事蒞澳巡閲,澳葡官兵嘗在關外列隊恭迓,見林則徐及鄧廷楨上道光皇帝之《會奏巡閲澳門情形摺》云:“臣等因驅逐英國住澳奸夷,由省移駐香山。遂於七月二十五日自香山起程,二十六日清晨統領將備管帶弁兵整隊出關。該夷目𠼏𡂪嗎哋唦率領夷兵一百名迎於關下,兵總四人戎服佩刀,夷兵肩鳥槍排列道左,隊内蕃樂齊作。俟臣等與衛行過,兵總導領夷兵蕃樂隨行。至新廟(即蓮峰廟),夷目具手版禀謁。命之進見,該夷逸冠曲身意甚恭謹……”又據《林則徐日記》所述出關巡澳事稱:“二十六日已未,晴,卯刻由前山南行十里曰蓮花莖。蓋澳門是三面當海,北面一山峙於海中曰蓮花峰,山下長隄一道,北通前山,如蓮莖然,故名。於莖之中間橫築垛城數丈,以界華夷曰關牐,設弁守之。出關牐則有夷目領夷兵百名迎接,皆夷裝戎服,列隊披執行輿前,奏夷樂導引入澳。過望廈村,有廟曰新廟,祀關聖。先詣神前行香,在廟中傳見夷目,與之語,使通事傳諭,即頒賞夷官夷兵……”是次欽差大臣林則徐出關巡澳,是以主子身份曉諭澳夷者也。關閘,扼蓮莖之隘,據濠鏡之險,惟前臨大洋,岸闊難守。鴉片戰役時,英軍屢欲俟機偷襲,嘗[口糸][口氏]隙登岸,焚燬汛牆官署。幸林則徐設防周密,屢將之擊敗。據鮑正鵠著之《鴉片戰爭》紀云:“道光二十年八月中,侵略軍進攻澳門附近關閘一帶,林則徐、關天培督水陸兵勇,猛烈回擊,接仗七八小時之久,侵略軍敗回外洋。”《香山縣誌》亦記載前些時將英軍擊敗情形云:“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二日未刻,英國華喻喻㖮等率三舨十餘,火輪船一,由九洋駛至澳門關閘,突然開炮,官兵迎擊,隨遁。易中孚率署澳門同知蔣立昂,香山縣丞湯聘三,由南而北;署肇慶協副將多隆武,督標副將波啓善,由北而南;署提標遊擊阮世貴等在中往來接應,惠昌耀率師駛至青洲,水陸夾擊,壞夷船桅柁,沉三舨數隻,夷兵墮水者藉藉。旋有夷船來助,香山水師兵丁羅名贊,曾有良,麥朝彪三人轟炮,連斃夷兵目一人,夷兵十餘人,夷船且戰且逃至戌刻向九洲洋竄去。檢獲夷炮彈大小二百餘,重十餘斤,或三十斤不等。官兵死六人,壯勇死三人,波啓善水師守備陳宏光面目俱傷。署香山縣知縣吳思樹聞夷欲犯前山,即帶鄉勇至前山策應,僱繒船八隻堵御内河隘口。林則徐隨添設各路兵共八千名,屯澳夷船隨竄磨刀及伶仃洋。”又據《林則徐年譜》紀此事稱:“七月二十二日在廣州之英艦向關閘一帶炮台攻擊,越數日又至礬石赤灣等處,均經公及關天培督兵勇禦退之。”關閘馬路原爲昔日澳葡兵頭亞馬勒,於一八四八年擅由澳古城牆之水坑尾門起,築路直達關閘門前之一部份,當時所經龍田、望廈村地、鑿山開路,毁墳滅骨,且在蓮峰廟傍蠻石上,刻徽誌年,村人殊深恨之。後卒釀成轟動一時之沈米案件,詳載中國典籍,曾附錄本文之“澳城記”及“龍田村”各章中,兹不復贅。只就葡人朱薩士之《澳門史》所記此事略譯如左:“事前,亞馬勒兵頭由副官隨侍,乘馬緩轡,慢踏沙於關閘路上,歸途,距關閘約三百步處,方給錢與一常向其討乞之丐婦後,離數步,即遭一中國青年以竹竿橫擊馬前。正驚怒一回顧間,猝見七名預伏青年,各持短刀向之突襲,迺急以口含轡,用其唯一之獨臂拔槍自衛。但已來不及,爲左右所砍傷,與副官同墮馬下。副官以輕傷逃脱,遺下亞馬勒獨自挣扎,終於整個頭顱從下頷頰骨被人斬斷,且將其唯一之獨臂亦斬去云。時在一八四九年八月廿二日黃昏。”所以後來澳中有一句俗語駡人爲“斬牙較”,即指此事也。按當時手刃亞馬勒者爲沈米,餘夥即:郭金堂、李保、張新、郭洪、周玉、陳發等。後清廷卒坐沈米於法,葬前山西門城下。昔丘逢甲有哭沈烈士詩云:“誰報兇酋發塚冤,寶刀飲血月黃昏,要攜十斛葡萄酒,來酹秋原壯士魂。”道光二十九年八月二十二日黃昏,澳督兵頭亞馬勒被龍田村農民沈米狙殺。事後第三天,澳葡軍曹未士基打,帶兵向關閘汛營進攻。據朱薩士之《澳門史》載稱:“亞馬勒兵頭被殺後之第三天,中葡局勢緊張起來,關閘汛營之滿清守兵,深恐失卻眼前虧,遂作軍事上之自動撤退。澳門朱士基打軍曹迺率兵一百二十名,將關閘佔領,擄獲滿清守兵三人;同時更進攻北山嶺之拉塔山炮台,並向中國兩廣總督出抗議,要求交出兇手。”英、美、法等國侵略者,以爲有機可乘,亦假意同情澳葡,向中國發出反對暴行抗議書。據《滿清帝國國際關係史》載稱:“二十五日,由一百二十名葡萄牙兵組成之敢死隊,開出佔領關閘及中國軍防守之炮台。在前一天,香港總督般含爵士派兵出戰艦兩艘到澳門,並聯同美國代辦戴維斯、法國使節盧恩等,向廣東總督發出反對此次之中國暴行抗議書云。”當時美國派來兵艦一艘,但任香山方面之水路警戒,另一艘原泊在黃埔者,亦被派來威脅關閘。英方派兩艘兵船來澳,一爲亞馬松號,一爲米達號,意欲向庸懦之滿清趁火打劫也。古關閘門,原作城樓式樣,爲我國明朝官吏所建者。自從一八四九年,澳葡兵頭亞馬勒在附近被殺後,即由澳葡軍曹未士基打率兵將之佔領。迄至一八七零年,澳葡竟將古關閘門拆毁,另從新建成現在之關閘,自認以爲關界云。按楊文駿之“查覆澳門界址情形疏”稱:“一查蓮花莖有關閘一所,建自前明萬曆二年,爲防禦洋人要隘。嘉慶十四年立游擊專營,爲前山營添關閘汛,以把總一員駐防。後改都司專營,歸前山協管轄。道光二十一年新建拉塔炮台,將把總移駐炮台,仍兼管關閘汛務。道光二十九年,將該把總及炮位防兵退遷望廈村山後。其關閘汛牆,舖同治十三年被洋人毁拆,改建綠衣館,並設大關閘。竟將三巴門以北至關閘地方,自稱爲葡界。”關閘馬路上現在之關閘,迺一八七零年澳葡所建,故作凱旋門狀,誇耀戰勝滿清,並以紀念其兵頭亞馬勒及未士基打軍曹二人者。其門上刻有賈梅士之所謂名句一行云(A Pàtria Honare que a Pátria Vos Contempla)意即“爲國之光”。汪慵叟之《澳門雜詩》有詠關閘者云:“互市濠鏡澳,聿自嘉靖始。設關官守之,啓閉候符使。如何百年來,彼族頓增壘。旁行斜上書,突屼閘前峙。我來長太息,疇爲志疆理。”其自註云:“葡人毁舊關閘,建一新門,名曰鉢道沙高云。”昔沿蓮花莖兩傍之沙地,皆屬亂葬岡。黃沙衰草,荒塚壘壘,舊稱“高沙”。關閘以南,至蓮峰廟側,亦是墳墓重叠,碑碣縱橫。自從澳葡拆毁古關閘門,另建新關閘之後,迺迫令該段路傍之墳墓,一律遷徙。時之慈善機關代爲收拾骸骨,貯之金塔,移置於關閘之外。編明號碼,排列井然。以俟其子孫認領,法甚善也。當同光年間,正蠻夷猾夏之秋,中國人民到處爲鬼揶揄,且更辱及枯骨。據傳是時防守關閘之洋兵,常於無聊之際,互相競賽,以金塔練靶,逐個擊破,引以爲樂。久之,所有金塔,無一瓦全者。骨殖暴露,見者惻然,但亦奈何不得也。忽於某夕,閘上哨兵突見閘外遠處,隱隱若有無數持燈籠火把簇擁向關閘而來者,在黑暗中深恐是偷營夜襲。迺即召集衆兵,鳴鎗放炮以禦。詎知前仆後繼,徹夜不停,達旦迺止。若是者連續數夜,彈火虛耗,兵衆皆憊。聞是時適劉康善當華探目,因向華方訪查,俱云未有夜襲之舉,祗聞關閘連夜炮聲而已。因是奇之,咸認爲幽靈復仇也,於是不得不隨俗作法施幽,其祟迺止。此事雖屬荒誕,但按物理言,燐火夜燃,或可附會,即俗所謂鬼火也。時人謂此事爲“鬼打鬼”云。蓮花莖,爲澳門通往中山縣之要衝。沿關閘馬路出關閘,則漫漫長路,漠漠沙坵。行客負帶於途中,祭者哭拜乎道左,既鮮樹木,初乏亭蔭。倘遇風雨驟來,此身奚避;時或炎蒸烈曝,煩渴誰滋?鏡湖醫院值理迺於光緒二年,爲構茶亭一座於蓮花莖中,以地名故,顔曰蓮花亭。斯亭也,常備茶水,不受分文。環植榕蔭,遍置石几,方便行旅,坐卧由人。以故富者息鞭,勞者息擔,無分貴賤,廣庇大千,如是者日居月諸,歷有年所。迨至光緒末年,漸覺歲久失修,予行旅莫大危險,迺重修新建,並立碑垂後,以爲可留永久。孰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寇陷中山後,兵燹變亂,亭亦遭毁。嗣和平後,該茶亭已蕩然無存矣。由是往來者無處暫息,慈善者有懷及此,而同善堂同人迺有募捐重建蓮花亭之舉。於一九四六年,大興土木,不日成之,且有爲蓮花亭徵聯韻事。曾記當年請錢二南評閲,入選者有:李仲明之:“此地毋忘陷敵時,佳蔭竟荒墟,滄桑層付漁樵話;斯亭重建中興日,嘉名仍舊貫,道弗無虞曉夜行。”陳清泉之:“銕嶺望前途,苦渴長程,茶飲一杯分道去;高沙臨要路,奔忙幾輩,亭堪小憩任人來。”鄭穀貽之:“東西南北,不斷奔波,無定識易入歧途,有靭力何愁長路;成住壞空,難忘歷劫,坐片刻且談往事,飲一碗並滌煩襟。”其餘恕不贅錄。澳葡自據關閘後,澳中之亂葬岡如沙崗及關閘馬路兩傍之墳墓,一律勒令遷徙閘外。當時鏡湖醫院爲同胞先塋及身後窀穸計,迺禀請香山縣府,撥出關閘以北之蓮花莖兩傍高沙地段,爲叢葬義地焉。高沙固屬舊墳地,自是更營葬纍纍。漫野荒煙,白楊衰草,一望無際。而蓮花莖本迺沙土孤路,殘碑夾道,青塚盈眸,倘在清明時節,細雨紛紛,則滿塗泥濘,倍覺行路淒涼也。鏡湖醫院同人有見及此,遂於興建茶亭之餘,且爲修築石路。據鏡湖醫院之舊碑碣載稱:嘗於光緒十五年,籌築高沙石板路,長凡一百有七丈,至卅二年,又再重修石路一次云。計鏡湖醫院所築之高沙石板路面,迺兩條石板並行,連續延展。由關閘外澳葡防地前起,直達北山嶺村口,長歷百餘丈。雖屬古式修路,而石塊平坦,行人咸稱便焉。高沙路面之石板,至日寇據三廠時,爲所竊掘,以築軍用壕壘。材盡未足,猶掘及墳墓之碑碣然。因而遺下沙丘起伏,誰塚莫辨。之子若孫,失卻祖塋者比比,皆受日寇之纍也!昔鮑俊之《行香子》詞有:沙關夕照句。而民初時梁哲士詠沙關夕照云:“關外斜陽一角留,纍纍青塚照人愁;瘡痍滿目生何樂?責任如毛死亦休!墦丐幾人驕妾婦,荒傖無個不公侯;百年富貴比優孟,誰是人間第一流。”道光二十九年,澳葡以亞馬勒事件,曾佔據關閘山外之北山嶺及垃塔山炮台等地。雖不久就退回關閘,但仍自認關閘外至山嶺一帶地區爲澳門局外地。且於光緒年間妄自安設街燈,增修營卡。嗣經蔡國楨同知派兵收復,據《清史稿》之邦交誌稱:“光緒十二年三月,葡人出關閘外設一路燈,又修復前山營廠卡,張之洞責令撤去。旋據澳酋照稱:關閘外至北山嶺中間一帶,向爲局外之區。建廠須兩國會商,非一國所能擅主,已照會鈞署云云。張之洞即致總署,謂條約載:未定界以前,俱照依現時情形勿動。自係指澳境關閘以内,彼所已佔者而言。同治元年,葡使來京議約,亦言關閘以外係華官把守,未敢侵及,從無局外之説。此次來文,實堪詫異,請折辯云。”是次交涉,雖將葡人舉動遏止。但該處究屬我國領土,後來我國在此增設汛房,而澳葡竟又阻我進行,爭説爲兩國公地。幸我國卒以武力收回,才定金甌。據《香山縣誌》載楊文駿《查覆澳門租界情形疏》稱:“查由關閘至北山嶺一帶,陸路約四五里。道光二十九年經葡兵侵入,認爲葡界。光緒十五年,署前山同知蔡國楨增設汛房。葡人照會爭爲兩國公共之地。後經蔡國楨派兵收回,常川駐守,禀奉核定歸中國管。”關閘,迺澳門陸路之出入門户。北通中山,可直達廣州而至各地。清光緒十三年時,清廷擬徵收洋藥(即鴉片)釐税,但思必須與澳葡會辦,始免走漏之弊。而澳葡則以修訂中葡條約爲辭,藉謀擴展澳區,後致諸多糾紛。至光緒二十八年,清廷與各國修改税則,葡使迺乘機請求修改新約。並爲繁榮澳門計,擬由關閘築一粤澳鐵路,直通廣州而與廣九鐵路駁軌,但清廷亦以要在澳内設立分關爲互換條件。後來葡使以議院未能核准爲詞,故清廷亦不准其在關閘修築鐵路。其經過情形,據《清史稿》載稱:“……初葡使面稱願將界務暫置不提,但求擴充商務。開具條款大要照分兩端:如應允改定税則稽徵洋藥税餉,在澳門設立分關,爲有益中國之款;在澳門附近任便工程,由澳至廣東城修造鐵路,爲有益葡國之款。王大臣等以澳門附近任便修造工程,仍慮暗侵界址,駁令先行刪除。設關一款札飭總税務司赫德核辦。鐵路一款,電咨前兩廣總督陶模,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分别核復。旋據赫德復稱:澳門設關,有稗税收,但章程必須妥定。陶模復稱:由澳至省修造鐵路,於地方情形尚無妨礙。盛宣懷復稱:造路於税務有益,必須由總公司與之定立合同,不必列入約款。王大臣等得復後,與葡使一再研商,將允造鐵路另用照會,聲明不入約内,葡使亦允從,遂與定議……葡使迭來商懇,以澳門設立分關,實有礙於本國主權,故議院未能核准爲詞:伏念葡國以和約未經與議,不認國修改税則,而要索澳門分設鐵路,與粤漢鐵路相接,是以外務部原議在澳門設關,以爲互換利益,今葡國以議院未能核准前約,已不廢而廢云。”經由澳門關閘通至廣州省城之粤漢鐵路,曾於清朝光緒二十八年,經中葡兩方商議組織鐵路公司合辦,幾將付諸事實之際,忽澳葡議院不允中國在澳門境内設立分關作爲互換條件,卒致功虧一簣,終成泡影。而澳門與中山縣屬陸上交通與運輸,遂仍滯留於徒步與負載之間。後延至民十六年(一九二七)迺有岐關車路有限公司之繼起。岐關車路有限公司,迺華資經營,由中山縣城石岐起,開築一行車公路,南達澳門之關閘,稱岐關公路。行駛運客汽車以溝通沿途各鄉之交通,而以澳門之關閘爲終點,是爲岐關通運汽車。後來岐關車路有限公司還投得澳中之巴士行車專利權,兼走澳中之媽閣至關閘路綫。直至世界第二次大戰爆發,欠缺電油供應,且日寇攻陷中山,岐關車迺迫得棄權停駛。解放後,廣中公路建築完成,由澳門關閘可乘廣中公路汽車直達廣州市,替代了當年未能成功之粤澳鐵路之任務,省澳行旅遂咸稱便焉。回憶岐關車路於一九二七年開幕時,曾由中山縣政治委員陳永安,香港總督金文泰,澳門兵頭巴波沙,及所謂澳門華人代表許祥等剪綵,蓋以爲該路足以促使中山縣境,及香港澳門之貨運繁榮云。攷岐關車路,南接關閘馬路而達澳市中心;北經拱北關,北山嶺,前山,翠薇,古鶴,而至蕭家村,則分爲東西兩幹綫:東路由下栅,翠亨,崖口,欖邊,大環而至石岐;西路則經三鄉,白石,虎爪,湖州,北台,恒尾等鄉,亦會於石岐也。故中山縣屬之出産貨物,多藉此車路以運輸於港澳及外洋。當抗戰期間,華南人口物資等疏散,亦賴此通道,其急逼情形,據汪憬吾之《微尚齋詩續稿》有《岐關車行》一詩,描寫盡緻。詩云:“西法汽輪通岈,濠鏡雷轉驚飛沙,風聲鶴唳尤紛拏;車中黃童白叟兼稚娃,駢首蠕動如穴𧉮,蹲伏更苦若井蛙。近自廣南鄉邑接小艖,遠或鄂渚湘水贛江來荒遐。羸骨垢面髮鬖髿,困餓不得食,衝寒莫週遮,兒啼婦哭呼孃爺。問胡擾擾奔麏䴥。爲言達官擁纛牙,戰略焦土摧枯楂。積骸成邱流血成川窪,賴茲軌綫達海涯,驅使謂他人昆脱網𦊕,堅壁清野古所嘉。先自糜爛其民奚爲邪?道旁病翁聞之長咨嗟!大地萬物皆空何有家,獨憐濟人區區岐關車。”又附引稱:“戊寅兵災,遠近災黎紛紛南來,輾轉由舊香山縣城附汽車至澳門及赴香港,晝夜奔馳,情勢慘迫。香山城土名石岐,南行一百餘里,經蓮花莖,山下有關閘。入關即澳門,往來稱岐關云。”關閘外之蓮花莖中,近北山嶺處,稱拱北口,有關卡焉,名拱北關。向爲清廷所設之徵抽税餉釐廠也。俗人多呼之爲三廠。三廠之設,大約始自澳葡佔領關閘之後。蓋從前澳門區域祗限於澳門街舊範圍,關前等地,原爲我國領域。當康熙時,開放海禁,夷舶市澳日衆。清廷迺在關前街設立一海關監督行台,及税館,抽收税餉。自從澳葡兵頭亞馬勒於一八四九年妄自宣佈澳門爲無税自由港,以與香港爭市場,竟封閉我税關,驅逐我關員。後來清廷爲國庫税餉收入計,迫得在關閘外設立拱北關。且自未士基打進攻北嶺後,毁我舊關閘門,另築新關閘,因是我國之香山門户,失卻防閑,不得不從速就簡,在拱北口另建竹閘,雖竹籬棚廠,聊駐戍兵,以資防守,以杜走漏。拱北關實不容缺也。解放之後,我國重視該關。迺拆去寙陋之棚籬,改建石屎之大廈。巍峨關宇,雄踞拱北,我國邊防從此無虞矣。昔商衍鎏探花嘗為詠關門云:“豈真一步限雷池,兩界居然判險夷,縱有雞鳴同狗盜,關門欲度竟難欺。”我國對拱北關之設防,清朝早駐重兵,民國以來,澳葡每於關閘前面防地,日漸北展。迨我國解放後,對閘前寸土,都不容或失。曾於距關閘十數武處,復立哨崗,以嚴界限。不圖澳葡戍守關閘之非兵,驕縱已慣,竟於一九五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與我國哨軍發生衝突,連日接觸,至卅日半夜澳葡竟炮擊拱北,但我國迄未還擊,只有停止我國與澳門之水陸交通,約有兩月。後經澳人斡旋,登報道歉賠償了事。據當時之廣州南方日報嘗載稱:“……在一九五二年間,澳葡武裝部隊越過我前山警戒綫,並且向我方發炮開槍,傷斃我國人民,毀壞我方財物,經我們嚴肅對侍,才道歉賠償云。”又據一九六零年三月份香港星島畫報載稱:“關閘之邊區糾紛,卻有一九五二年那次“邊境事件”。起因由於中國衛兵與葡國非兵太接近,雙方言語不通引起誤會。是年七月廿八日,雙方衛兵小接觸,廿九日又再衝突,三十日凌晨三時,且有炮聲隆隆,其時駐澳葡陸軍司令為白志高炮兵中校云。旋得澳中人士斡旋,奔走往還,出入關閘凡二十餘次,歷一月之久,雙方始宣佈恢復交通。”以上所記,迺關閘與拱北之一段掌故,爰略述之耳。蓮花莖,東瀕大海,沿岸沙灘及海面防務,向屬香山知縣管轄。鴉片戰役初期,英艦常來騷擾,葡佔關閘後,更來往由人。光緒時,署前山同知蕭炳堃,以領土主權所有,豈容他人鼾睡,迺派兵沿岸清理,及常川駐守,海面則派兵船巡邏,雖關閘以南黑沙環一帶海面亦然。據《香山縣誌》載稱:“查關閘交界至前山一帶海岸,自光緒十三年始,由署前山同知蕭炳堃派兵駐守。”又稱:“查前山交界一帶內海及關閘交界一帶洋面,均自光緒十三年始,由署前山同知蕭炳堃,分派兵船駐防及巡緝。”自經蕭炳堃注意海防後,覬覦者稍為檢點。迨至民國,日久玩生,而在關閘馬路東面之海灘及黑沙環一帶海面,澳葡計劃興工填海及建築跑馬場地:致對中國之香山領海,不無逾越。民廿六年,中國派駐拱北關之團長吳炎山,以澳葡之填海工程有越界行動,曾強行制止,故該澳葡填海工程,嘗一度停頓。嗣經澳葡兵頭請其到署歷商,經過幾番樽俎切衷,始准其繼續完工,惟聲明與將來劃界時無干者云。關閘馬路傍之跑馬場,然後始得完成。
關閘馬路
九月十二日“新園地”(即《澳門日報》副刊(載《澳門掌故》關於“關閘馬路”內有一段說:“自從澳葡兵頭亞馬勒於一八四九年妄自宣佈澳門為無稅自由港,以與香港爭市場,竟封關我稅關,驅逐我關員。後來清廷為國庫稅餉收入計,迫得在關閘外設立拱北關。”云云,這些話,對於說明拱北關的設立,似乎有點距離,據文獻記載似乎是因為洋藥(即鴉片烟)緝私有關的。《清史稿》列傳二百二十二“赫德傳”說:“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赴香港、澳門,條議洋藥稅釐併徵,並置關九龍、拱北。”當年兩廣總督對稅釐併徵,曾入奏反對的“光緒東華錄”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三月條說:“癸己(引案:即初五日。)電諭張之洞等,香澳六廠歲收,為數無幾(引案:下文說,每年十餘萬。),該委員等賣放侵漁,利歸私橐,葡國以商民不便為詞,初議堅請撤卡,總理衙門(引案:即外交部門。)慮與貨厘有礙,飭赫德與葡再三辯論統歸(赫德)稅(務)司代收,該國始允照香港幫助緝私章程一體遵辦。其助緝辦法,凡由印度到港之洋藥,何船何人,若干數目,由港官逐日知照稅司,及出入口時,凡移存何棧,轉付何船,運售何口,又一一知照稅司會同稽察,稅司全數瞭然,線索在手,設關密邇,消息常通,澳、港內外更無殊別。此事往返辯駁經年之久,始允定議,並非改變前說,該督等於此中曲折並未知悉,何得謂與原議不符。……”由此可以反映澳葡在一八四九年封閉我澳門關前街的稅關後,可能撤往“香港六廠”的地方,到光緒十二年內因鴉片輯私的事,才正式設立拱北關。今日關閘外還有三廠的名稱,大約是“香港六廠”的遺留或是一部分罷。澳門跑馬場,原迺關閘馬路東面海坦,自從澳葡填海拓地,築成此一片幅員廣袤之場地後,由澳門賽馬會開闢作賽馬場所,每月舉行一次大賽馬,發售馬票,吸引香港遊客來澳遣興,極一時之勝。攷賽馬之舉,澳門原比香港為先。早在一八四零年,澳門已有賽馬舉行,不過未有建設完備之關閘路傍之跑馬場耳。是時衹在今之利宵球場及其鄰近空地,即昔所謂青草地舊址。香港賽馬會舉辦之一八四二年初次大賽馬,亦假此場地舉行。後香港賽馬場日漸設備完善,而澳門逐漸落後,終至停辦焉。迨關閘路傍之澳門賽馬場填竣落成,一切設備仿效香港,故每逢週日舉行普通賽馬,港客到澳觀賽亦極為踴躍。香港騎師到澳比賽,與澳門騎師競一刻之先登,蓋當時澳中亦養成一幫華籍騎師也。惜澳門賽馬,實賴港客支持,香港本有賽馬舉行,跋涉澳門,港客終漸零落,而澳門賽馬會不數年便告停辦矣。廣闊之澳門賽馬場因此空置,日久漸就荒蕪,澳中之潮籍農民,迺此利用此場地,竭力墾植,闢成方橫二百餘畝之菜田,養活百餘農戶。昔日奢靡娛樂之銷金窟,變作農副食品生產地,而澳門人民之蔬食亦有所利賴矣。關閘馬路西面,原屬內河水濱,蘆汀草澤,泥潭沙洲,雜錯其間;西江支流挾泥土而南下致河水黃赭,滚滚向外流,是稱濠江焉。初澳葡開築關閘馬路時,先令河濱之沙坵墳墓遷徙,繼則將河濱海坦,圍以土壩,使之漸成窪田,由是草寮茅屋,破艇漁寨,疏落參差,與對海灣仔之田舍相望,儼成對照。昔吳歷之《澳中雜詩》,有“海鳩獨拙崔農事,拋卻濠田隔浪斜”句,正合留詠此處也。自從民初以來,澳葡鑿蓮峰山,塞青洲海,於是此片窪田便填成一浩闊廣場矣。一九二四年後,澳葡興築內港,遂闢此區為工業區。顧以地處近郊,鮮人聚居,只宜作為製造危險品場地,因之爆竹工廠多設於斯。時有“台山爆竹工廠”者,廠址最大,工人最多,惜因一時失慎,爆炸焚如,造成澳門亙古未有之一場浩劫。而“台山”二字,成為時人之口頭禪,漸且沿用作該區名焉。台山區,經過一輪鬧鬼後,闃無人煙。後來澳葡將其闢為平民區,籌建平民屋數百間,建坊立碑,竟稱之為“巴波沙坊”云。攷該區原屬前山內河,本我國領海。據《香山縣志》稱:“查前山交界一帶內海,及澳門交界一帶河面,均自光緒十三年始,由署前山同知蕭炳堃分派船駐防巡緝。”顧以民國官吏,貪污無能,致使金甌坐缺,視清史亦不如也。關閘馬路,即指關閘門以南之一段蓮花莖。莖盡處有蓮峰山,山麓與蓮花莖接連處,即《香山縣志》所謂:跗萼連蜷者也。澳葡闢路後,稱之為拱形馬路。拱形馬路,實迺關閘馬路之始點,其首衝之三角形草地,正對關閘馬路及關閘。澳葡嘗置一石碑於其中,刻有葡文“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等字樣,蓋所以紀念其澳葡兵頭亞馬勒之被殺日期。因當年沈米事件即發生於其鄰近之蓮峰廟傍不遠也。初澳葡填築外港與內港時,嘗欲就該處鑿通一小段陸地,俾外海與內河溝通,如一小運河然,如是則澳門半島成為一海島,由關閘馬路架一橋樑以聯系焉。後填海工程變更計劃,不再擬將蓮花莖截斷,已築成兩岸之運河石壩,遂改作黑沙環上漁艇之避風塘焉,稱黑沙灣船塢。自從前山內河,我國近年曾築一隄壩,橫斷西江之水,故青洲內河便變成竭源死水。而澳葡近年之繁榮澳門計劃,開發青洲地區,亦有重在關閘附近鑿通一水道,溝通外海與內河,使黑沙灣之海水,運通內河之擬,但計劃衹是計劃,實行便覺難行也。現在黑沙環船塢亦被填堵,建築洋樓,而青洲及台山區亦擬建築平民樓宇,行看關閘馬路兩傍,洋樓相望,盡改舊觀矣。海名紅黑,關號飛砂,森嚴閘口,駐有姆差鬼卒;猙獰面目,都是鐵面銀牙。傳聞如此,果屬恐怖區域,原迺古人所指之澳門關閘者也。據嘉慶時,鍾鳳石之《澳門雜詩》有句云:“大島飛砂出”,又云:“兵鬼黔於黑”,且註稱:“澳門一島,狀如蓮花,香山盡處,有路名關閘沙。直出抵澳,若蓮莖焉。其兩傍為內外洋,水分二色,內紅外黑,亦曰紅黑海,有關曰飛砂。”蓋蓮花莖本屬砂隄,關閘在澳門之北。北風陡起,飛砂迷目。澳葡自佔關閘門後,另築新關閘,常駐非兵或印差以守之。非兵及印差俱膚黑而齒特白,故有鐵面銀牙之謂耳。憶昔澳中有某富紳,其先祖迺鄰近鄉人,以洋務起家,既富矣則謀身貴,遂厚捐獲篆上海道。清朝之上海道,迺國中之最肥缺也,由是益富。權者瞰其財,故系以貪污之罪,論謫戍,其祖不惜隆賄運動,卒貶往紅黑海,飛砂關,與鐵面銀牙之姆差鬼卒為伍。法令皇皇,聞者皆為之握汗;而不知其賴金錢魔力,實將其遣返澳門鄰近之故鄉云。所聞如是,確迺清朝官場中有關澳門關閘之一段笑話也。蓮花莖,原是濠鏡墺津樑;關閘門,舊迺香山縣門戶。花般地型,水流史蹟,俱堪國士登臨,騷人題詠者也。故明清以還,過此者或觸一時之感,或興懷古之思,或睹猾夏蠻夷,矜立豐碑鐵馬;或傷千秋城闕,竟陷荊棘銅駝,因而為詩為文,不鮮可誦者。茲略舉數則,以見一斑何如?明末清初時,亦儒亦釋之屈翁山詠蓮花莖有句云:“路自香山下,蓮莖一道長。”清初詩畫名家吳漁山,來澳居三巴寺,嘗詠過關閘詩:“關頭閱盡下平沙,濠鏡山形可類花;居客不驚非誤入,遠從學道到三巴。”《廣東文獻》載羅天尺詩句云:“澳口東風未易尋,蓮莖關外大洋深。”乾隆時陳官有詠蓮花莖句云:“貨通胡婦珠為市,白滿蓮莖屋作花。”又竹枝詞句云:“澳頭一直蓮莖路,儂是中間一朵蓮。”《澳門雜詩》汪兆鏞詠蓮花莖詩云:“北自前山來,沙隄平而直,路南一山聳,儼如蓮莖植。跗萼連蜷中,秀采森嵂崱,怪石高逾尋,惜之文字泐。裴𧙪一瞻眺,天然樹封域。”以上皆屬名士所題,其餘不勝枚舉,因錄以殿是章。
拱北關的設立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50年代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 |
關閘 | |
關鍵字: | 建築 |
資料來源: | 利冠棉、林發欽:《19-20世紀明信片中的澳門》,澳門歷史教育學會,2008, 第33頁。精裝ISBN 978-99937-927-1-0;平裝ISBN 978-99937-927-0-3 |
藏品所有人: | 利冠棉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
權限範圍: | 利冠棉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系列: | 明信片中的澳門--關閘 |
語種: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資料類型: | 圖片 |
明信片 | |
彩色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1600x1040, 6.91MB |
登錄號碼: | p0007062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