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左起高振武先生,後排左起馬萬祺先生、柯麟院長、張晴暉女士。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3
前排左起高振武先生,後排左起馬萬祺先生、柯麟院長、張晴暉女士。
更新日期:2019/11/13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2月1日─1547年1月21日)耶穌會士保祿•卡梅爾特(Paulo Camerte)在聖信學院附近建起了一座貧民醫院(Hospital dos Pobres),以治療貧窮的印度教徒,也有專門的地方收留痲瘋病人。 Leopoldo da Rocha, As Confrarias Goa, Séculos XVI—XX, pp. 80—81,轉自董少新的《形神之間——早期西洋醫學入華史稿》,第41頁。
保祿•卡梅爾特建貧民醫院
同治元年(1862年1月30日─1863年2月17日)衛生局長盧西奧‧施利華醫生關於本年霍亂流行的報告稱,此次霍亂在澳門造成了很多人死亡。當時有28名華人接受葡萄牙醫生的治療,其中12人死亡,占43%。然而有328名華人接受郎中治療,死亡人數只有73人,百分比為22. 2%。阿馬羅:《澳門醫學:名醫、藥房、流行病及醫務治療》,載《澳門史新編》第3冊,第1005頁。
衛生局長稱霍亂造成了很多人死亡
康熙十三年(1674年2月6日-1675年1月25日)3月27日,方濟各會中國教區會長文度辣神父在澳門寫信給在馬尼拉的塞巴斯蒂昂·羅德里格斯(Sebastião Rodrigues)神父稱:“艾腦爵神父和方濟各會傳教士、聖家辣修道院的修女一起,堅守貧困,堅持醫療工作。我要不是有病在身,也想和他們一起參加救助工作;因為這裡的醫生醫療方法極不科學。”。Manuel Teixeira, Macau e n Sua Diocese, Vol. 3, p. 495.
文度辣神父匯報澳門的醫療工作
“日據時期,廣東、香港的一些著名品牌都紛紛將藥廠轉移來到澳門,有流傳到如今的著名藥品品牌,就是那些避難到澳門的藥廠,當年日據時期在澳門所創立研發出來的。比如至今仍暢銷港澳和國內外的京都念慈庵川貝枇杷膏,就是當年在新馬路噴水池附近的藥廠生產的;再比如胃仙U,是當年日本在澳門開設的藥廠生產的,後來轉移到香港,至今仍然暢銷不衰;再比如我們澳門人更加熟悉的幸福傷風素系列,當年也是澳門的藥廠生產,後來再將藥廠搬到香港,如今已經成為了香港人消費最多,也是最耳熟能詳的藥品之一。所以,澳門的製藥業,特別中藥業盛極一時。”
見證澳門中藥業百年興衰
隆慶二年(1568年1月29日─1569年1月16日)本年,賈尼勞主教在澳門建立了兩所醫院及一所仁慈堂。一所醫院為麻瘋院,是專門為麻瘋病人所設,當時中國南方有很多麻瘋病人,希望通過這種途徑對麻瘋病患者的靈魂進行拯救。麻瘋病院最初是設在貧民醫院 的隔間內,後遷設於城外望德堂之旁,以為教堂之屬。賈尼勞以拉匝祿聖人為麻瘋病患者的主保,故名此堂為“聖拉匝祿堂(Igreja de Sāo Lázaro)”。因堂內收養麻瘋病人,故又稱為“發瘋寺”。《澳門記略》稱:“東南城外有發瘋寺,內居瘋蕃,外衛以兵,月有稟。” 另一所醫院為“貧民醫院(Hospital de Pobres)”。貧民醫院在大三巴炮台南麓,澳城外水坑尾一帶,隸屬於仁慈堂。貧民醫院,《澳門記略》稱“醫人廟”,“在澳城之東,醫者數人。凡夷人鰥寡煢獨,有疾不能自療者,許就廟醫,其費給自支糧廟。”仁慈堂,位於澳門議事會前地側,它以 “仁慈聖母”為主保,仿羅馬仁愛協會之制,專以補助貧苦無告者之生活用品為職責,對葡萄牙“富人和商客”亦有安全保障作用,賈尼勞將本地稅收的百分之五用作維持慈善會的經費。仁慈堂,《澳門記略》稱為“支糧廟”,在澳城南隅,“如內地育嬰堂制,門側穴轉斗懸鐸,置轉斗中,僧聞鐸聲至,收而育之”。澳門仁慈堂是一個慈善機構,同時亦是一個宗教機構。該堂樓下正廳曾設祭壇、聖像,擺設猶如小教堂。賈尼勞是創辦澳門慈善事業的第一人,亦是將西藥傳入中國的第一人。 關於望德堂與拉匝祿堂之間的關係,有關論述均不清晰。望德堂始建於1558—1560年間,而麻瘋院始建於1568年,最初設在貧民醫院內的隔間,後遷至望德堂之旁且附屬。如是,望德堂才有拉匝祿堂之稱。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卷下《澳蕃篇》。阿馬羅:《澳門醫學:名醫、藥房、流行病及醫務治療》,載《澳門史新編》第3冊,第999頁稱:根據當時捐助者名單,這間醫院開辦的具體日期在1591年。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卷下《澳蕃篇》。Lettrere dell'India Orientale, scritte da Reverendi Padri della Compagnia di Giesù, Novamente, Stampate, In Vinezia, appresso António Ferrari. MDL XXX, pp. 215—216, 董少新:《賈尼路與澳門》,載《澳門雜誌》2002年8月。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卷下《澳蕃篇》。
賈尼勞主教在澳門建立了兩所醫院及一所仁慈堂
乾隆十八年(1753年2月3日-1754年1月22日)1月28日,西班牙方濟各會澳門醫生安哆呢神父去世後,澳門聖方濟各會院藥房即由安哆呢的助手若瑟.吉勒芒(José Guillemon)接管。若瑟.吉勒芒為人粗暴,對傳教工作不熱心,甚至不願意為華人治病,導致藥房處於半癱瘓狀態。澳門方濟各會遂請求馬尼拉再派一名外科醫生來,於是方濟各會士安伯老(Martin Palau)修士遂於本日抵澳。安伯老,西班牙人,17歲加入方濟各會。1747年8月到馬尼拉,在此期間,在馬尼拉皇家醫院和方濟各會修道院診所學習醫學,專攻外科。安伯老修士一到澳門,便重整方濟各會修道院藥房,添置和配製了許多藥物、藥品。方濟各會修道院藥房每年都會收到澳門居民的大量佈施,澳門仁慈堂每年也給該藥房100兩白銀。另外,在修道院附近有一塊田,用來種植藥材,這也節省了許多購買藥材的錢。有了這樣的經濟來源,安伯老既可以為澳門市民提供醫療服務,還可以給在中國內地傳教的各修會傳教士寄去藥品。Severiano Alcobendas, Religiosos médicos de la Provincia de San Gregorio Magno de Filipinas, in AIA, Tomo 36, pp. 565—566; Tomo.37, 1934, p. 101.
若瑟.吉勒芒接管澳門聖方濟各會院藥房
人物: | 韋虹 |
柯麟,1900-1991 | |
馬萬祺,1919-2014 | |
張晴暉 | |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49年11月09日 | |
地點: | 中國--廣東--前山解放軍駐地 |
關鍵字: |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 |
鏡湖醫院 | |
院長 | |
澳門華僑協會(團體) | |
民主婦女會籌委會(團體) | |
大眾報排字房工友 | |
勞軍代表團 | |
解放軍 |
資料來源: | 廖澤雲主編:《鏡湖春秋文物集Ⅱ》,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2011,第254頁。 |
著作財產權人: |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 |
權限範圍: |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系列: | 鏡湖春秋文物集——柯麟與鏡湖 |
語種: | 中文 |
資料類型: | 圖片 |
照片 |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3832x2935, 12.39MB |
登錄號碼: | p0009942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