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2/05/06
雀仔園坊,原迺往昔澳城邊地。水坑尾門之行旅經其前,城牆護其傍,琴山枕其後,樹林茂密,雀鳥飛鳴,自成一園囿然。昔夷人愛好打雀,暇輒獵於斯,或羅雀於斯。每有所獲,便以爲此迺雀鳥之巢穴也,故稱是處“雀仔園”。後澳葡拓展市區,開荒闢萊,伐樹建街,初時雖盡是矮屋低垣,惟仍道户行列,井然有序,成爲一平民坊焉。計該坊之街巷,縱有:羅憲新街、荒字巷、魯子高街等;橫有:白灰街、高冠街、愕街、臘入街、得勝街、馬大臣街、柯高街等。聚衆成坊,另成墟市,是爲雀仔園街市;澳葡更於一九三九年,將其改建爲新式市場焉。雀仔園坊之居民日衆,立社建廟,是爲雀仔園土地廟也。每歲二月神誕,必建醮演戲,熱鬧一時。該坊子弟衆多,組獅會,習武術,出隊搶炮,雄據一坊。時人稱之爲“雀仔園仔”。雀仔園之地勢,本屬琴山斜陂,屋宇似梯而降,街道拾級可登,上爲山頂醫院及天文台。舊日夷城之牆垣沿坡而下,經雀仔園坊之傍而橫跨大炮台。同治時,澳葡自毁城垣後,其閘門迄至光緒末年始拆卸。雀仔園坊衆,稱之爲石門樓。其城砦殘跡,至今猶在。民國時梁彦明有《過廢城次仲恭上韵》,其一云:“頹垣一角尚嵯峨,丁令重來感慨多。鶉首賜秦憐帝醉,外交痛史忍研摩。” 雀仔園與蕉園圍,雖近擬毗鄰,惟當同治前,尚有一牆之隔,澳城牆内爲雀仔園,澳城牆外則爲蕉園圍也。時碧蕉千樹,掩映牆沿,大有徐寅詩中“只應青帝行春罷,閒倚東牆卓翠旗”之概。蕉園圍,處於水坑尾門外,本屬澳葡自認爲界之澳城以外地,歸清吏管轄。惟清吏疏忽,時任澳葡越界,勒收蕉園圍之居民地租。嘉慶四年,嘗因澳葡加收蕉園圍地租,而引起構訟之事。據祝淮《香山縣誌》:曾紀其事稱:“嘉慶四年,澳門民夷以迫加蕉園圍地租構訟。初,西洋夷居澳,華人錯處其間,以租輸夷人。至是,夷人噧喴欲加租,居民以屋拜夷造爲辭。則率黑奴迫遷,且毁其閈門屋壁,澳差復助之。澳民訴縣,知縣李德輿檄夷目,禁止,不聽。後許乃來接任,案始定。”嗣同治後,澳葡迺拆毁城牆,將雀仔園與蕉園圍連成一坊,建屋開路。該坊,初盡是平房,皆無樓閣,殆以匿於風水故也。至民國後,當局始將蕉園圍改築馬路,建洋樓,遂與雀仔園坊有别焉。昔汪慵叟嘗寄居蕉園圍,有詠蕉園圍詩,首二句云:“界分南北混居廬,每閲殘碑想古初。”其自註有云:“丁巳余寓蕉園,鄰人治地,掘得舊塚碑,刻嘉慶七年,足證舊隸華界。”蕉園圍,自闢成馬路後,改名爲馬大臣街。其間建築物有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蔡高紀念學校等。據余美德口述、吳桂華筆記之《澳門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成立史略》載稱:“……當是時也,會衆閒談之中,感覺有另建新堂之必要焉。意志已決,機會自來,適是時本澳紳士崔諾枝先生,知我堂之擬建學校也,迺介紹李星泉醫生,購置蕉園圍,即今馬大臣街之小屋二間,以供建校之用。然而地面狹隘,不敷所需,於是向政府申請,投承該屋之前後荒地兩段,迺符設施……堂既成矣,而志道之名仍得保留。是以門前題曰(中華基督教會紀念蔡高先生)以表示敬仰先賢之意焉。因而本堂原有之志道小學,亦以擴充校舍而向外募捐。且易名爲蔡高紀念學校。於是由小學而初中,由初中而高中,兼附幼稚園,以完成一所學級完備之中學……”攷蔡高,嘉慶時刻字工人也,在澳門信從傳教士馬禮遜,爲基督教最初接受洗禮之中國人。澳中老教育界陳子褒,嘗爲志道堂撰(蔡高先生紀念碑)有云:“中華基督教,開闢於英國馬禮遜先生,而香山蔡高先生實爲碻引。蔡先生受水禮迺嘉慶十九年九月九日,即一八一四年十月廿一日也,距今已一百有餘年矣。當是時,我國士夫,晦昏否塞,閉關拒外,馬先生初詣廣州,受逼來澳,設一印刷所,將聖經譯刊漢文,蔡先生即手民也。……”
雀仔園坊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