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澳門,就算有錢也未必找得到學校,學校很少,澳門人口又多,當時的人家都會生很多小孩,有些人家會生七八個,所以要讀書真的很困難。
鎚鐵、造船、木藝、泥水、鮮魚、飲食、豬臘這些工會都有爲自己的子弟辦學,出發點在於會員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相對而言要脫貧的機會也很小,不能永遠讓這批人停留在低下層,所以要辦學。
上架行子弟學校於1948年2月開始辦校招生,第一年招了59名學生,每晚授課兩小時十五分,主科國文、尺牘、常識、算術、珠算等。後在1950年又轉為日校,因地方所限,最高升到四年級。
根據木匠葉達憶述,當時一班沒有很多學生,二三十人,全校也總共百多人,不會很多。讀書的時候注重語文、算術,也有唱歌,但在英文方面是四年級後才有。讀書要交學費的,但是很少,都是十元八元,不會很多。學校招生多數都是推薦的,不是採取招生制度,都是從事那個行業然後被推薦,通常都是子女或朋友進去讀書。
參考資料:史友:《澳門上架行會館圖誌》,文聲出版社,2016年,第155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20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