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多尼堂又稱花王堂、花王廟,是澳門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教堂始建於1558年,初以竹棚搭成,1638年築成磚牆建築,曾多次被焚而重建,1930年改建鐘樓及立面成現今模樣。教堂內供奉的聖安多尼是天主教的“婚姻主保”,有如中國之“月下老人”。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8
聖安多尼堂又稱花王堂、花王廟,是澳門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教堂始建於1558年,初以竹棚搭成,1638年築成磚牆建築,曾多次被焚而重建,1930年改建鐘樓及立面成現今模樣。教堂內供奉的聖安多尼是天主教的“婚姻主保”,有如中國之“月下老人”。
更新日期:2019/11/18
長樓,澳中之古街名也,即今之大三巴街及花王堂街總稱。昔人以其街左,築有古老洋樓一列,綿延頗長,連亘兩街中,故習呼之爲長樓。長樓南段,因附近有大三巴牌坊,今稱爲大三巴街。長樓北段,因盡處有花王廟教堂,故今稱爲花王堂前地也。大三巴街,原迺大炮台山斜陂之山道。昔有聖保祿寺(即三巴寺)居其上,阿巴羅寺(即唐人寺)臨其下,教會夷民來往其間,纓絡華襔,軟硬籃輿,觸目皆是。此情此景,當年名釋跡刪有詩詠之云:“暫别殊方物色新,短衣長帔稱文身。相逢十字街頭客,盡是三巴裡 人。箬葉編成誇皂蓋,檻輿乘出此朱輪。年來吾道荒涼甚,翻羡侏離禮拜頻。”攷昔之唐人寺,在今大關斜巷側。當清朝乾隆年間,唐人寺之教士嘗誘使中國逃犯入教,而藏匿於寺中,因此觸怒清廷官吏,下令將該唐人寺焚燬,片瓦無存,遂使今人無從認識該寺故址,甚且不知從前澳中大三巴街有一唐人寺也。至於三巴寺,則在一八三五年一月二十六日下午六時失火,僅歷兩小時而全座焚燬,只賸得石門殘跡,仍照夕陽,巋然屹立於大三巴街上耳。長樓北端之花王堂街,其前有花王廟,澳葡最古之教堂也。該廟前曾數次失火,幾番重建,才成今日之狀況。前於清朝同治十二年(一八七四)八月十二夜,澳門慘逢一場亘古末有之大風災,死人無算,是時花王廟適又失火,火光燭天,照耀該區鄰近,救回不少狂風巨浸中之臨深履險路人,後來澳葡爲紀念其事,遂於每年是日,花王廟之教徒必扛着神像遊行,並稱是日爲天災節。猶憶當花王廟遭遇祝融時,其火燼飛揚,嘗延及長樓街口之兩間豬仔館,致兆焚如,而館中之豬仔頭悉被焚斃,聞者皆爲稱快。蓋在十九世紀時候,歐美資本家向澳辦買華工出洋勞作,因而奸人遂向國中誘拐少壯男丁,羅致來澳,設立豬仔館,稱“買豬仔”,俟機放洋,澳葡坐收其税。可憐華工一入豬仔頭圈套,就備受苛待,萬劫不復返也。據英人華利言:當一八九一年時,華人被拐至星架坡而分發各埠者,已多至十萬餘人云。又按《香山縣誌》載,鴉片戰後澳葡藉抽辦華工税款以爲利,有云:“自和議成後,煙禁弛,澳夷不能專利,漸至窮蹙,而是時秘魯,古巴諸國,買華人回國供役,曰‘豬仔’。在澳門設立招工館,奸人藉以爲利,誘騙華人出洋,澳夷坐收其税,邇來此風,經定約禁革,而澳夷益窮云。”長樓之豬仔館被焚,人心爲之一快。惜後來繼之者又有人焉。
長樓
崇禎十一年(1638年2月14日─1639年2月2日)重建花王堂。花王堂始建於開埠之初,當時僅搭一草棚木屋而已,後教徒日眾,漸感地狹人擠,遂於本年在1日堂稍東南之處建一石頭壘砌的教堂,堂內設施亦較舊堂完備。故現花王堂正門左邊牆壁的石碑有葡文記錄:Construida ano 1638。郭永亮:《澳門香港之早期關係》第5章,第62頁。
重建花王堂
古說蕃寺,今稱教堂。建自西人,廟唯崇奉聖母;克配上帝,道還宣頌基督,於是會號耶穌,教名天主,先來東土,沙勿略首滯南頭;遠佈北京,利瑪竇兼傳西藝。徐光啟慕道濠鏡,吳漁山來學澳門,致使禮拜堂興,修道院立,鐘聲則南北環應,廟貌遂東西相望焉。澳城,寺首三巴,堂標十字,玉樓雕鏤。銅像錯磨,可憐一炬阿房,徒賸千秋殘闕,且看門壁,誤認牌坊。至若廟號唐人,堂稱天主。司鐸傳道,闔世廉曾為衆魁;禁寺督封,張汝霖嘗諭夷檄。教經取替,廟自拆除,從此燭捧經翻,難覓當年蠟影,至是殿摧寺毀,徒認今日鴻泥耳!所幸魯殿不獨,陶徑猶存。風信堂留,雪地殿在。龍鬆既圯,銅鐘尚且自鳴;玫瑰仍馨,板障安能阻隔。德而可望,瘋人院雖遷何妨;方以濟各,育嬰堂更拓發展。葛蘭斯寺,留作兵房;羅撒聖堂,毗連女校;大廟舊稱望人寺,古蹟首推花王堂。是皆藉藉有名,斑斑尚在者也。澳門之天主教教堂,首推花王廟為最古,其鼎建年月,已渺不可攷。據耶穌會教士於一五六五年籌建大三巴寺時,其記載稱;“曾在當時簡陋狹小之花王廟內策劃其事”,由是推知,花王廟之創立,當在一五六五年以前,而先於大三巴寺也。花王廟,原名安多尼堂St. Anthony.攷安多尼,迺天主教之聖人,教徒素來奉之為“婚姻主保”,故其廟有花王廟之稱。花王廟在舊日澳城北廓,據《澳門紀略》載稱:“北隅一廟,凡蕃人男女相悅,詣神盟誓畢,僧為卜吉完娶,名曰花王廟。”又云:“佛郎機,婚姻不由媒妁,男女相悅則相耦。父母攜之詣廟跪,僧誦經畢,訊其兩諧,即以兩手攜男女,送之廟門外,謂之交印,廟唯花王。”昔日花王廟之山下為沙欄仔,原屬海濱,澳夷每有乘舟蒞廟交印者。猶憶詩人尤侗有《詠佛郎機人婚俗竹枝詞》云:“蜈蚣舡櫓海中馳,入寺還將紅杖持;何事佛前交印去,定婚來乞比丘尼。”此西洋月姥安多尼,其廟頂塑一聖像,錦袍紅披,手抱一嬰兒,法相莊嚴中,有如送子觀音然,宜其被教徒奉為婚姻主保也!花王廟當一五六五年前後,僅屬一教堂雛型而已。蓋舊日葡人東來拓展殖民地,所至各處,必有天主教傳教士接踵而來者,故澳門亦不能例外。當葡人於一五五七年來澳定居後,天主教教士不久即在現址創立此花王廟。初只搭一小木屋,作為傳道之所。後教徒日衆,漸感地狹人擠,遂由教會於一六三八年(即明末崇禎九年),始正式將其改建,成為一所稍稱完備之教堂。如是經過一百七十餘年,至一八零九年(即嘉慶十四年),一時失慎,竟被焚燬。幸翌年即建回原狀焉。迨至一八七四年九月廿二夜(即同治十三年甲戌八月十二晚),又遭澳門亘古未有之一場大風災,花王廟為雷火燃著,一時火光燭天,照耀沙梨頭及沙欄仔各區。藉其火光,反救了不少水深風烈中之災民,不致履險受溺。因是花王廟整座被毀,又經一年時間,始於一八七五年重修完竣。後教徒遂定每年九月廿二日為天災節,例必扛安多尼神像遊行,作為紀念,至今猶奉行之也。坊間有傳天災節為三巴寺被焚者,實誤耳。試證以現在花王廟門前,尚有一石碑刻載:“建於一六三八年;燬於一八零九年;再建於一八一零年;再毀於一八七四年; 重修於一八七五年。”花王廟實曾經兩次浩劫者也。花生廟溯自創立以來,其鐘樓厥聲洪亮,素為澳中表率,鐘聲一鳴,前後各教堂之大鐘,隨即而應,報時祝禮,醒夢警昏,最為動人者。昔吳歷之《三巴集》記稱:“前山聖堂小鐘打起,各堂大鐘即應。”其詩云:“臘夜如年寒漸短,舊衾欲覆衣還暖,前山後嶺一聲鐘,醒卻送人閒夢斷。”又李遐齡之《勺園詩鈔》亦有詩云:“齊云高閣罷調箏,朱鳥鏘鳴越以清。剛道彈碁誰唤覺,花王廟裡 曙鐘聲。”花王廟自從經過兩次火災,於一八七五年建回後,廟貌自較初時堂皇,一直保持了五十餘年。迄至一九三零年,已覺漸趨殘舊,簷牆剝落,實有再修之必要,迺由澳葡兵頭巴波沙發起,再事重修。經過是次大修後,雖仍保留舊日之本來面貌,而裝飾圖案卻已時代化,直至今焉。花王廟,實迺澳中一間最有歷史性之教堂。當三巴寺於一八三五年被焚時,存在三巴寺中之天主教聖人遺骨,經教徒搶救出來後,初皆供祀於花王廟內,如沙勿略之臂骨等,後來才移奉於三巴仔教堂耳。蓋花王廟已閱盡三百餘年之興替也。
花王廟—聖安多尼教堂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約1900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王堂區 |
花王堂前地 | |
聖安多尼堂 | |
關鍵字: | 教堂 |
宗教建築 | |
人力車 | |
教堂建築 |
資料來源: | 利冠棉、林發欽:《19-20世紀明信片中的澳門》,澳門歷史教育學會,2008, 第81頁。精裝ISBN 978-99937-927-1-0;平裝ISBN 978-99937-927-0-3 |
藏品所有人: | 利冠棉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
權限範圍: | 利冠棉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系列: | 明信片中的澳門--澳門教堂 |
語種: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資料類型: | 圖片 |
明信片 | |
彩色 | |
郵票 | |
郵戳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1608x1030, 11.78MB |
登錄號碼: | p0007132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