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新型建築澳門文化中心矗立在新口岸填海區海濱,與附近公園、觀音蓮花苑聯為一起,形成一個新景區。 澳門文化中心由兩幢建築物組成,前座為高層“澳門藝術博物館”,後座為低層的“視聽中心”,高低有致,兩者由廣場連接,地下設有停車場、倉庫;附近有花園區配套設施,總面積一萬六千平方米,環境幽雅。視聽中心樓頂,還有巨大飛簷,裝飾性強,仿如皇帝頭上的珠冠,別致美觀,增加建築物的氣勢,整體設計具有都市現代風格。 視聽中心擁有一個容納一千二百人的綜合劇場及一個容納四百人的小劇場,另有會議室、演員化妝間、小型展覽室等,設施先進。綜合劇場設計富有古典劇場風格,可供各種類型的舞台藝術表演之用。 澳門藝術博物館設有五個展覽廳,另有演講廳、會議室、圖書館、辦公室、餐廳及商場等。 文化中心規模宏大,美輪美奐,建築費用龐大,在建設途中,曾經多次超支,由最初的五億八千萬元,陸續增至六億四千萬、八億四千萬,結果總造價達九億六千萬元,可謂不惜工本。整體工程超過四年,至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九日落成開幕。這座耗資巨大的建築物,具有多元化功能,包括會議、文化藝術體育活動,但是,也要有相關的文化政策配合,才能發揮它的作用,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真正成為“澳門文化中心”。 澳門文化中心,不僅是一個文化景點,可供觀賞,而且經常舉辦展覽和演出,具有實際功用,不致虛有其表。
澳門文化中心建築
民國二十八年 (1939年1月1日-1939年12月31日)鑒於雀仔園坊居民日眾,舊式圩市頹廢,未能滿足市民生活的要求,澳門政府斥資改建為新式街市,設立肉檔、魚檔、菜檔,方便市民生活。李鵬翥:《澳門古今》,第157頁。
澳門政府斥資改建新式街市
在澳門開埠之前,浪白滘區域不僅是中外互市的場所,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之一。在明清等歷史時期,浪白滘發揮着關鍵作用。我們建議,將西江口流域作為一個整體,把珠海、澳門、香港、中山,乃至粵港澳大灣區聯動起來進行歷史與貿易研究。
相思瀑布畔葡萄牙語“取水碑”銘刻作者小考
澳門是一個濱海城市,又是颱風多發地區,避風塘之設必不可少,讓船隻在颱風襲澳時駛入避風,以策安全。然而,隨着海岸線填海成陸,原來的多個避風塘經已湮沒,舊址難覓。黑沙環避風塘,約在黑沙環馬路與馬場海邊馬路交界附近,一灣海水由馬場那邊引入;而馬場海邊馬路堤邊,開設漁欄、槳櫓店及馬交體育會。這個避風塘是一九二三年間填海闢建馬場時興建的;隨着市區及建築業發展,一九六三年開始填塘,至一九六六年六月竣工,以後建屋築路,今約黑沙環第一至第七街地段是避風塘舊址所在。新填海避風塘,現埋藏在新口岸填海區下,原有一道防波堤,長逾百公尺,俗稱“長命橋”,由友誼馬路伸向海中心,盡處左邊與橫列的亂石基造成直角,基內形成避風塘,這是六十多年前新填海區填海成陸時建築的。由於沙泥沉積,河床淤淺,失去避風塘作用,十多年前被填平。沙梨頭林茂避風塘,原是放置木材的“水上貨倉”,因往昔是林茂等杉欄建設,故名。其後,附近又興建水上木屋,成為木屋區,船隻灣泊受阻,只好停泊在內港海面,而今又已填為陸地了。筷子基避風塘,在筷子基兩側與對岸相夾,形成塘灣,風平浪靜。過去每遇颱風襲澳,不少船艇甚至港澳客輪都駛至避風。因缺乏浚深,只容小艇駛入,多年前亦已填成平地。目前,筷子基北灣仍可作避風塘之用,已遠離舊海岸線了。對岸灣仔已興建新避風塘,方便兩地漁船避風。
漁船避風塘在哪裡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