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古城牆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最遠達到大三巴牌坊一帶,也就是往時葡人居住區的北部,可稱為北段;另一部分從澳門半島的盡端,也就是葡人居住區的西南邊緣經過,可稱為南段。

北段城牆的起點由沙梨頭附近的河邊內港開始,向上連接位於聖安東尼教堂附近的堡壘(已不存在),再朝東南方向,沿着聖保祿教堂所在山丘的西面斜坡蜿蜒而上——今天所見的遺址即是其中一部分——繞過教堂,最高到達今天的大炮台。北段城牆開有一個城門,叫聖安東尼門,或稱作三巴門,可供城牆內外的人們出入,也是當時中葡雙方官員交流的主要通道。城牆由大炮台繼續向東,經望德堂附近的聖若昂小炮台(亦不存在),連接山頂小炮台(不存在),之後再轉向南,由東望洋山順勢而下,在今天的雀仔園外側貼過,終點到達加斯欄炮台。幾年前,若經過加斯欄花園的後側,還可以看到這部分古城牆的另一段遺址。另外,在今天水坑尾一帶,還開有一個水坑尾門。北段城牆大致完工於1626年。從整體上看,這段城牆把澳門半島從北至東,兩面圍護起來,澳門的葡人可以安心地在這個城防工事裡生活。

南段城牆始於燒灰爐炮台(原峰景酒店的下方),橫過西望洋山麓,到達西望洋山炮台(已不存在),再向下連接聖地亞哥炮台(今聖地亞哥酒店),在內港的岸邊終結。這樣,南段城牆就像一個臂彎,把昔日葡人居住的阿婆井區完全庇護在內。人們今天發現,在西望洋山上還有一段石砌的殘壘,估計是城牆的舊址。

城牆連同各個炮台,幾乎把澳門整個包圍保護起來,可想而知,工程的花費十分鉅大。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