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2/11/10
更新日期:2022/11/10
《永不回來的風景-澳門昔日生活照片》影集中有一輯《小販生涯》,記錄了七八十年前各行業小販生活實況,活現眼前,讓讀者認識往昔小販謀生情況。其實,小販行業由來已久,到今天仍然存在着,起着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在社會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小販出售的貨品,有吃的和用的,品種繁多,都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老照片出現的賣掃帚、蔗、草藥,租賃連環圖書,補衫,剷刀磨鉸剪……隨着社會發展,環境變遷和人們需求,到了今天,不少街邊小販行業被淘汰了,但又以新的形式出現,售賣時興貨品,與往昔有所不同,反映了本澳社會經濟和居民生活變化的一個側面。人們為了謀生,又找不到工作,或是欠缺大本錢,於是就當小販,做點小買賣,本小利薄,維持生活。按小販買賣形式可分流動攤檔和固定攤檔,多是露天經營的,生意常受天氣影響。固定攤檔是在街邊某地點設置檔口擺賣,不會變動,方便顧客光顧。流通攤檔則是小販用擔挑籮筐或手推車,載着貨品,穿街過巷,到處呼賣;人們在家裡聽到呼賣聲,而又是自己所需的物品,就會從家裡跑出來光顧。呼賣聲是“市聲”的一種,別有情調。六七十年前,有小販托着一紮長竹竿,沿街兜售,邊行邊叫:“衣裳竹”;也有布販肩托多卷紗綢,在街上高呼:“靚紗綢”,藉以吸引顧客,他們的呼賣聲各有節奏,在寂靜的小巷長街響起,特別響亮,別有韻味。這種“市聲”今已成絕響。
小販生涯今昔異同(上)
有人聚居的地方,自然而然會形成各種商業活動,久而久之地發展成市集,而市集的發展某程度上亦體現出一個城市或地區的發展歷程。路氹區現有兩個市政街市,分別是氹仔市政街市以及路環市政街市,這兩個街市的發展歷程,為讀者了解路氹城區的發展提供了另一個角度。
澳門街市:路氹的街市
澳門與灣仔一水之隔,關係密切。沿着內港堤邊而行,眺望對岸灣仔,新廈矗立,呈現生機勃發景象。記得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前,澳門居民不用甚麼證件,可到灣仔旅遊,而灣仔居民也可以來澳賣花和購買日常用品。兩地交通往來主要靠小艇接載,都是在內港埗頭上落。其後,內地加強邊防建設,本澳人士前往灣仔,須經拱北關,上前山過渡口,繞道南屏,費時麻煩。隨着內地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至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八日起,澳門和灣仔恢復直接通航,澳門固定內港十四號碼頭出入境,設有渡海小輪,一日數班,方便旅客;灣仔花販也恢復來澳賣花,早出晚歸。而今赴灣仔,陸路除了拱北外,還可乘車經路氹城蓮花大橋前往。灣仔是珠海市一個小鎮,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鮮花種植業很有規模,工業尤為興盛。小鎮除改善舊區外,還擴展新區,開闢道路,興建新廈,一改舊貌。新區商貿興旺,建有海味中心、水果市場,旅遊購物中心和農副產品市場。附近新建慶祝澳門回歸的回歸廣場,主體建築為象徵華夏民族九九歸一慶團圓的“九洲方圓”,別致新穎;又將竹仙洞改為“竹仙洞公園”,興建亭台,營造石景,重修廟宇,增添旖旎風光,成為灣仔最大的公園。近年在碼頭海傍興建漁人碼頭、海鮮街,吸引不少澳門居民前往光顧、遊覽。灣仔設對外口岸後,當地客貨碼頭可與澳門直航,進出境旅客大增,一片熱鬧。
澳門對岸灣仔小鎮
沙梨頭街市,命名源於其地處沙梨頭。又因其位於海傍,街坊均俗稱為“水上街市”。街市是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築場所,能夠反映出一個城市發展的進程與歷史,而沙梨頭街市的前世今生,正正見證了其所處區域的發展歷程。
澳門街市:沙梨頭街市
營地街市(Mercado de S. Domingos)位於澳門半島公局新市南街、公局新市西街、公局新市東街、米糙巷(Travessa do Soriano)之間,現為營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該樓東北方向長84米,西南方向長19米,佔地面積有1,596平方米。現為一座連地下共7層的綜合性街市,地下為停車場,一樓、二樓及三樓為小販攤檔,四樓為社區活動中心。其扶手電梯等設備安裝在大廈中央,整座大廈因此被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大廈地面四周還開設有活動攤檔。
澳門街市:營地街市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