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會景中的飄色隊,騎著小馬,經過板樟堂玫瑰堂。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2月8日-1721年1月27日)4月24日,康熙皇帝65歲的萬壽聖節,澳門葡人及省城住堂西洋人各在天主堂誦經七晝夜,澳門城張燈結綵,一派節日氣氛。《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1冊《兩廣總督楊琳奏報逢萬壽聖節澳門民夷同慶及本年糧禾長勢等情折》,第123頁。
澳門各界歡慶康熙壽辰
二零零零年農曆歲晚,漳州水仙花雕藝展在澳舉辦,展品逾五百盆,造型精美,千姿百態,誘人觀賞,這活動既是慶祝澳門回歸,也是迎接千禧龍年春節。 水仙花是年花的一種,在春節期間,人們都喜在廳堂擺上一盆水仙花點綴。在綠葉叢中,抽出花莖,綻開潔白的水仙花,秀挺清姿,幽香襲人,靜植於清水石上,仿如“凌波仙子”,增添春色。花分單瓣,美名“金盞銀台”;複瓣譽為“玉玲瓏”,各有艷姿美態,散發清香。每屆農曆臘月,常見街頭店檔出售水仙花頭,這些花頭來自福建漳州,售價按等級不同而各異;近年來,珠海售賣水仙花頭價錢較便宜,不少本澳居民前往採購;也有些花販方便顧客,浸植水仙花售賣。一般製作是“企頭水仙”,只要在花頭兩側切割,幫助花葉生長,清理切口潺液,便可上盆;而“蟹爪水仙”則要懂得切割技術,不傷花芽,使葉片生長蜷曲似蟹爪,姿態嬝娜。然而,像漳州水仙花雕藝展的藝術造型作品,如孔雀、花籃、雙龍戲珠等,在澳則少見。記得多年前,有人拼砌一座八層高水仙花塔,看似簡單,實在製作費時,由割花頭,浸植、串連以致造型,竟用了十天時間。這次漳州水仙花雕藝展,還請來五位水仙花雕刻師在現瑒作雕刻示範,推廣花藝。人們為了讓水仙花作歲朝清供,根據水仙花的生長規律,由浸植、發芽到開花,約廿五、廿六天,並視氣溫變化而加以控制,就會在大年初一應時開花,增添春色,滿堂吉慶。
水仙花盛開喜迎春
每年一度的“城市清潔運動—模範區巡禮”由一九九四年起舉辦,每年一度,加強了居民的公民意識教育,改善了清潔衛生情況,普受居民支持和合作。如果繼續舉辦下去,蔚然成風,將仿如農曆歲晚家家戶戶大掃除傳統習俗那樣,自動自覺保持環境衛生。“澳門是我家,齊來清潔她”,這是城市清潔運動的口號。初時,由於城市急速發展,垃圾相應增加,影響市區衛生,於是開展了這項運動。當年由市政廳(今為民政總署)主辦,各區坊會協辦,澳門清潔專營公司參與,每年由四、五月開始,至十二月結束,為期長達數月。為廣泛深入展開活動,設立“清潔模範區”,分區定期展開宣傳工作。每年針對有關清潔衛生情況,訂定一個主題,如首屆改善居民傾倒垃圾地方清潔衛生,二零零零年減少街道設置垃圾桶,二零零一年推廣正確使用腳踏式垃圾桶。 城市清潔“模範區巡禮”是與各區坊會攜手合作舉辦,結合該區的實際情況,以不同的方式展開多姿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大致有文娛活動、攤位遊戲、文藝表演、各種比賽等,特別着重學校參與,宣傳清潔保護環境訊息;與此同時,加強稽查人員在各區的巡邏及檢查違例工作。參與運動的人數逐年增加,據統計一九九七年五萬四千多人,較九六年增一倍,而環境衛生情況也有一定的改善,相信城市清潔運動舉辦下去,澳門將是一個清潔的城市。
城市清潔運動
“海島迎千禧”菊花展覽在路環石排環公園舉行,陳列菊花九千多盆逾百個品種的菊花,爭妍鬥麗,千姿百態,流光溢彩,誘人觀賞。菊花展場分成五區:正門景樓、幸運星廣場、組合立菊區、大立菊區和陶韻荷花區。進入展場,仿如置身菊花世界,目不暇給,而最突出的是立菊,排成花徑,其中最大的一盆花開逾千朵,顯見栽培技術精湛;品種多樣,有千手觀音、綠衣仙女……都是我們平常少見的。菊展之所以受歡迎,是既展品種,也展園藝,爭奇鬥勝,極盡妍態。本澳曾舉辦多次菊展,都吸引成千上萬賞花人。其中一九七八年在南灣工人球場舉行的“中國菊花展覽”規模最大,藝菊多姿彩,除大立菊、懸崖菊等傳統形式外,還有龍、獅、花瓶、亭等造型菊卅多種,此外還有“祝君快樂”、“歡迎”等菊字,而品種也不少,有罕見的火舞、粉牡丹、綠衣紅裳……令人讚賞。一九八七年間,又在南灣工人球場舉辦“春花燈彩賀昇平”展覽,展場佈置園林景色,亭台樓閣、迴廊水榭,假山瀑布,分佈其中,除了美艷春花、玲瓏彩燈外,還有藝菊、飄逸的懸崖菊、雄偉的大立菊、優雅的藝植菊、生動的造型菊及菊花砌字,情趣盎然。記得一九七五年十一月間,中山小欖舉行盛大菊展,像磁鐵似的吸引本澳居民,除個人前往觀賞外,還組“賞菊團”,掀起賞菊熱潮。
菊花展覽
乾隆八年(1743年1月26日-1744年2月12日)6月13日,澳門舉行耶穌聖像出遊,方濟各會士澳門教區主教伊拉利奧•羅沙規定,方濟各會教徒要走在奧斯定會士的前面,也就是在出遊隊伍的最前面。在巡遊的前一日,伊拉利奧•羅沙神父接到奧斯定會安東尼奧•馬利亞(António de Jesus Maria)神父的抗議,要求改變這種不合理的隊伍次序。Manuel Teixeira, Macaue e a Sua Diocese, Vol.3, p.575.
奧斯定會安東尼奧•馬利亞神父抗議遊行次序安排
“瑰寶呈祥賀回歸”大型展覽二零零零年初在文化中心側的臨時建設的政權交接場館舉行,吸引逾廿二萬居民及遊客參觀,大開眼界。“瑰寶”展品共卅二件,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香港特區政府贈送澳門特區政府的精美禮品,慶祝澳門回歸祖國懷抱。這些禮品都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工藝品品種,由當地著名藝人製作,造型多樣,設計精巧,匠心獨運,寓意深刻,每一件都是精湛的工藝珍品,既具歷史性紀念意義,更具藝術欣賞價值。展品在會場分佈陳列,各有一定的重量和體積,用料有玉、石、陶瓷、金、銀、銅、鑽石、瑪瑙、水晶、竹、木、貝、刺繡……製作巧妙,其中黑龍江人民政府贈送的一對“白蓮歸春”花瓶,是用二萬顆合桃殼手工拼接而成,再配以瑪瑙、玉石和金等飾物及雕刻,仿如盛開的蓮花,瓶高一點九九九米,象徵澳門回歸年份,工藝精緻,令人讚嘆。全場最矚目的是中央人民政府送贈的大型雕塑“盛世蓮花",工精料美,由花莖、花瓣及花蕊組成,採用青銅鑄造,表面貼金,光彩璀璨,蓮花盛開,亭亭玉立,象徵澳門繁榮昌盛;三層紅色花崗岩基座,寓意澳門三島,總高六米,安放在蓮花公園,而展場陳列的“盛世蓮花"原型,僅高九十厘米。一件件精美禮品,都是奇珍異寶,不僅形態美觀,散發藝術魅力,更包含祖國人民對澳門同胞的深情厚意,彌足珍貴。這些展品在這裡展出後,送至綜藝館展廳珍藏。
“瑰寶呈祥賀回歸”大型展覽
鬥蟋、鬥雀及鬥狗都是澳門傳統玩意,鬥牛則顯異國風情,雖曾名為“鬥牛節”,但難成氣候,卅多年間才舉辦五次,都是由娛樂機構為推廣旅遊,耗費巨資從葡國聘請鬥牛士來澳表演,同時也運來專用的牛隻及馬匹。鬥牛是一種緊張、驚險和刺激的表演,表現鬥牛士的精湛鬥牛術,頗具吸引力。鬥牛士穿着整齊的鬥牛服飾,手持紅布,引動牛狂衝過來,然後靈活地閃避;或騎在馬上,一見蠻牛衝來,迅速將花刺刺向牛背;又或一群勇士,以原始方式,徒手合力制服巨牛。每場精彩的表演,都引起觀眾的熱烈掌聲和喝采。在鬥牛場上,除了鬥牛外,還有其他一些節目表演助興,如將彩金掛在牛角上,讓大膽的觀眾奪取,增加娛樂氣氛。有一次,還在議事亭前地展覽鬥牛器具及服飾,介紹葡式鬥牛。所謂葡式鬥牛,只是將牛制服,而西班牙式鬥牛則是將牛刺死。澳門鬥牛始於一九六六年八月,也是遠東首辦,一共演出十場,場場滿座,轟動一時。鬥牛場設在新填海羅理基博士大馬路與賈羅布大馬路交界附近,臨時搭建一座八角形的大竹棚,中為鬥牛場,四周看台,可容納六千觀眾;棚旁設牛棚,豢養廿七頭牛。之後四次鬥牛,分別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一九九六年二月及一九九七年九月,後兩次鬥牛場設在南灣工人球場,也是臨時建竹棚,容納六千觀眾。每場表演,觀眾擠擁,場面熱鬧。
鬥牛盡顯異國風情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25年-1941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大堂區 |
板樟堂 | |
玫瑰堂(Igreja de São Domingos) | |
關鍵字: | 飄色 |
傳統藝術 | |
風俗 | |
習慣 | |
遊行 |
攝影: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Catela, José Neves) |
資料來源: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 澳門昔日生活照片》,澳門藝術博物館,2001,第116頁。ISBN 99937-29-26-4 |
藏品所有人: | 澳門基金會 |
儲存地點: | 澳門藝術博物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基金會 |
權限範圍: | 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語種: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資料類型: | 照片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4072x2962, 34.52MB |
登錄號碼: | p0000128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