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均是建造業的行家,有泥水、木藝、油漆、電業、造船等行業的主要的負責人。當時建造有八行,還有木箱、鎅木、棚業,和石藝,現在正式是有十行,第十行是鎚鐡。當初組織工會時只有幾行,還有幾行是後來加入的。鎅木即是負責把一些木材切割成建築用的材料,已經足以形成一種行業。
圖中右五為梁志豪。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20
照片中均是建造業的行家,有泥水、木藝、油漆、電業、造船等行業的主要的負責人。當時建造有八行,還有木箱、鎅木、棚業,和石藝,現在正式是有十行,第十行是鎚鐡。當初組織工會時只有幾行,還有幾行是後來加入的。鎅木即是負責把一些木材切割成建築用的材料,已經足以形成一種行業。
圖中右五為梁志豪。
更新日期:2019/11/20
光緒十年(1884年1月28日─1885年2月14日)6月10日,澳門管理工程公所招人前往帝汶做泥水及木匠工人,每日做工時間,以10小時為額,所有做工器具,本人備辦。每月每人工銀16元。《澳門政府憲報》1884年6月14日第24號。
澳門管理工程公所招泥水及木匠工人前往帝汶
羅泉,1929年在廣東四會出生,爸爸在他出世前被人打死,媽媽在他一歲多的時候離開他去了新加坡,外婆、舅父把他養大。1948年來澳門,之前,在香港學師造木。1950年去東帝汶做工,1955年返回澳門。在澳門主要為教會做些木工活,再去新聞的娛樂公司,從木工做到木工部管理人員,做了四十多年,直至2009年,他79歲時退休。
員工團結辦工會
戴超,1917年在廣東新會出生,16歲來到澳門學師做傢俬。抗戰時期,他拉車謀生,被葡國兵強迫去打井水、洗廁所,遭受的痛苦令他一生難忘。抗戰勝利後去香港打工,1948年回澳門,1958年支援廣州建設,在廣州鋼鐵廠做工。1962年回澳門繼續做木工,1981年退休,去香港跟子女居住。
艱苦奮鬥一生
何華全,1933年在澳門望廈出生,在蓮峰廟小學讀了幾年書,14歲去香港學師,做建築行業。三年後回澳門,做些雜工,又因為當年香港建築業發展快,工作機會多,而多次往返港澳。70年代初在澳門回力做管工,50多歲時退休。
工會能夠團結一班人
咸豐五年(1855年2月17日─1856年2月5日),澳門泥水行工人在新橋惠愛街建魯班先師廟一座,蓋泥水工人亦奉魯班為祖師,故廟之正堂,供祀魯班像,其門聯云:“以尺淮能成規矩,將線便是定方圓。”廟中有“大莫行石碑”。大莫行即泥水行。魯班廟建成時,澳門油漆行贈匾一方,中題“版咢遺徽”四字。在未建公所前,此廟即為工友集議會商之所。《大莫行石碑》,轉引自王文達:《澳門掌故》,第243頁。
澳門泥水行建魯班先師廟
陳社勝,1929年在澳門出生,父親早年去南洋學木工,後來回澳門結婚。1941年父親去世,母親生了11個孩子,有四個送了人。他讀過一些夜校,只會認字,不會寫字。學師九年才出社會工作,一直在澳門以散工的形式做木工,74歲時退休。
為了工人的權益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