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路在澳門半島南部,東端接殷皇子大馬路,由南灣大馬路起,西端至火船頭街與巴素打爾古街之間。長620米。是20世紀20至30年代以來澳門最繁盛的街道和商業中心。但是80年前它並不是一條通衢大道,而是彎彎曲曲,斷斷續續,1918年才開始把西段的彎曲小巷拉直,把東段龍嵩街口與大堂街之間的小山崗挖平打通,將橫亙東端路口的一座大屋拆掉,修建成一條筆直的馬路,時稱新馬路。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8
新馬路在澳門半島南部,東端接殷皇子大馬路,由南灣大馬路起,西端至火船頭街與巴素打爾古街之間。長620米。是20世紀20至30年代以來澳門最繁盛的街道和商業中心。但是80年前它並不是一條通衢大道,而是彎彎曲曲,斷斷續續,1918年才開始把西段的彎曲小巷拉直,把東段龍嵩街口與大堂街之間的小山崗挖平打通,將橫亙東端路口的一座大屋拆掉,修建成一條筆直的馬路,時稱新馬路。
更新日期:2019/11/18
民國七年(1918年1月1日-1918年12月31日)本年,澳門政府把新馬路西段的彎曲小巷拉直,把東段龍嵩街口與大廟頂之間的山岡挖平打通,由議事亭前地向三角亭一路拆毀老屋,其中包括當時位於亞美打利卑盧馬路和南灣街交匯處的富商林連的大宅,直達南灣海濱,修建成一條筆直的馬路,時稱“新馬路”。此前,新馬路只有議事亭西邊由議事亭通往營地街“大鵬巷”和由爐石塘通往西岸的“賦梅里”(Beco dos Barbeiros)。新馬路開通後,澳門政府把議事亭前至西端海旁路口命名為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Avenida Almeida Ribeiro),而把議事亭前至南灣東端路口稱為美副將大馬路(Avenida Coronel Mesquita)。一路雙名,頗為不便,後統稱為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而將望廈普濟禪院前的新闢馬路命名為美副將大馬路。李鵬翥《澳門古今》,第10頁及第77-78頁。
修建新馬路
新馬路作為今日澳門市中心的地標,今日成為澳門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條重要的景觀軸線,遊客必到之處。新馬路自開通以來,整個世紀一直吸引着各界的目光,但新馬路的出現,就如本地建築界對拓寛街道的術語:割街,是一種機械式的切割,將原來內港的街道肌理、脈絡如外科手術一樣切開,再放入新的人工管道,形成新馬路與周邊街巷的不協調又充滿趣味的現況。如今再追憶,未有新馬路前的內港區,究竟是怎樣的光景?
北灣街巷──新馬路的前奏
在澳門的建築設計中,折衷風格透過一些葡國(包括土生葡人)及英國的設計師在19世紀下半葉帶來,形成了一股設計潮流。相較於古典復興(新古典),澳門出現的折衷風格雖然仍然可以見到古典柱式或羅馬圓拱等古典建築元素,但整體設計在比例上、構圖語言上,都較古典復興隨意,而且會混入源自西方不同時期或不同文化(甚至源自東方)的設計元素。1918年開闢完成的新馬路,由於當時的社會情況,折衷風格被大量地運用在房屋的設計上,當然也被投資者使用在酒店建築。
從三幢酒店大樓看新馬路的折衷設計美學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約1929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風順堂區 |
新馬路 | |
關鍵字: | 街道 |
建築物 | |
人力車 | |
腳踏車 | |
招牌 | |
三輪車 |
資料來源: | 利冠棉、林發欽:《19-20世紀明信片中的澳門》,澳門歷史教育學會,2008, 第131頁。精裝ISBN 978-99937-927-1-0;平裝ISBN 978-99937-927-0-3 |
藏品所有人: | 利冠棉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
權限範圍: | 利冠棉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系列: | 明信片中的澳門--街道 |
語種: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資料類型: | 圖片 |
明信片 |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1630x1029, 11.71MB |
登錄號碼: | p0007208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