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同治元年(1862年1月30日─1863年2月17日)澳門教區司鐸籌款興建安老院於北閘,即今之馬忌士街(Rua de Eduardo Marques),其宗旨即為便利貧病教友療病養屙,並便利照顧病重教友臨終聖事。林家駿:《澳門教區歷史掌故文摘》,第36頁。
澳門教區司鐸籌款興建安老院於北閘
仁慈堂大樓是一座二層高,以花崗石為基礎的磚石建築,通體潔白,身形勻稱,在其它建築物之間,顯得如此的亮麗、雅致。大廈的底層和二樓,正面均有高闊的走廊,其外側一列排開七個拱券。建築物的中間,仿希臘式建築,是一座高聳的三角楣山花,兩邊建有圍欄式的女牆。
澳門世界遺產:仁慈堂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2月5日─1849年1月23日)12月21日,澳門主教熱羅尼莫‧馬塔聘請11位法國聖雲仙保祿仁愛會修女來澳,負責管理聖羅薩孤女院,並將被教區收購的“十六柱”大屋修繕後作為孤女們的居所。1849年,又將孤女院遷入奧斯定修道院。在修女們的指導下,澳門許多女孩子,除了學習音樂和繪畫外,還學習法語。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3, p. 519; Manuel Teixeira, Toponímia de Macau, Vol. 2, p. 215.
澳門主教熱羅尼莫‧馬塔聘請法國修女來澳管理孤女院
同治六年(1867年2月5日─1868年1月24日)2月2日,澳門總督柯打宣佈,考慮到仁慈堂收容遺棄女嬰對社會風俗有害無利,禁止再從事此類善舉,並拆除孤兒院收置嬰兒的櫃子。數字顯示,1857年1月1日,仁慈堂收容45個棄嬰,1866年12月31日時達到107個,10年間收容總數為2286名。負責研究論證仁慈堂設立之必要性的委員會主席洛佩斯‧席爾瓦在他的報告中說:“棄嬰死亡率之高十分少見,10年中死亡嬰兒占95. 5﹪,幾乎全部是中國兒童。”總督新法令於當年2月8日生效。至此,仁慈堂只負責照料此前已收容的嬰幼兒。然而法令並不能改變現實,櫃子雖被取消,但仍有很多棄嬰被拋棄在仁慈堂大門口,後者亦不得不收容他們。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66頁。
總督柯打宣佈禁止仁慈堂收容遺棄女嬰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88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大堂區 |
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 |
關鍵字: | 建築 |
機車 | |
汽車 |
攝影: | 戴華磊 |
資料來源: |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 MNL.01.11h.Icon |
典藏單位: | 澳門檔案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檔案館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轄下 |
澳門檔案館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資料類型: | 圖片 |
照片 | |
彩色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1462x2000, 8.37MB |
登錄號碼: | p0005472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