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更新日期:2019/11/16
麻雀仔,在河邊新街,為貫通至三層斜巷之一橫街,澳葡稱之為安仿西圍。安仿西Francisco António Perreiro Coutinho,清朝乾隆二十年時的澳葡兵頭也。受當時小西洋使命來任,嘗治澳葡酋若些António José Teles 毀我關棚之罪,以檻車解若些返國,而歡結於清廷,獲若干利便。澳葡以其有功,因以斯圍名之,以作紀念耳。麻雀仔街口,其在河邊新街者,宛如店門,門楣上現仍懸一古老招牌,橫刻“萬奴行”三字,蓋該處原迺明末清初時之一洋行遺址也。此洋行佔地甚廣,拆毀後築成一街道,且於兩傍建有數十房屋。街之盡頭處,尚存有一門樓,在三層樓斜巷附近,作西式三角形門頂,此門樓必迺當時洋行之後門矣。攷萬奴行,為清初葡人萬奴卜加勞所創辦。據《澳門三百年(Macau Na Epoca Da Restauração)》稱:“萬奴卜加勞 Manuel Tavares Bocarroe 迺銅炮創製人伯多祿地卜加勞之子,於一六二五年至一六四五年之間,當鑄炮廠及彈藥製造廠經理。其出品精良銅炮及彈藥,銷運中國、日本、菲、印及歐洲各國。”按,鑄炮廠設在當年竹仔室附近之鑄炮巷,而製彈藥廠及銅炮銷售處,想在麻雀仔之萬奴行矣。昔日澳中之萬奴行,前臨濠鏡墺北灣之內港,後接紅窗門之古關卡,右為澳葡徵收稅務之司打口,左通竹仔室村接近鑄炮廠,實迺運輸銅炮及彈藥出口之利便地點。故其行務發達,銷貨雄視遠東,初時發明火器銅炮,中國亦利用之。如明末萬曆時,徐光啓嘗派人來澳洽購銅炮,以抗拒清軍者。據李之藻《為制勝務須西統乞勒速取疏》有云:“昨臣在原籍時,小詹事徐光啓奉敕練軍,欲以西統在營教演,移書託臣轉覓。臣與原任副使楊廷筠合議捐貲,遣臣門人張壽開關往購。至則澳禁方嚴,無由得達,具呈按察司吳中偉。吳中偉素懷忠耿,一力擔當,轉呈制按兩台,撥船差官送入澳。夷商聞諭感悅,捐助多金,買得大銅銃四門,議推善藝頭目四人,與傔伴通事六人,一同詣廣。此去年十月間事也……”至於運銷印度及歐洲各國之銅炮,當時每被荷蘭軍艦攫去。雖租用英輪載運,亦為其騎劫,故於一六三五年間,澳門所製之銅炮,無法輸出。迨葡荷構和後,直至一六四五年始恢復運銷印度及歐陸,而萬奴行之生意又轉蓬勃焉。惟科學進步,世界所用之軍火亦日漸改良,而澳門所產之銅炮及彈藥,以固守成法,遂成落伍。萬奴行之業務,因漸冷淡,寖且門堪羅雀,門前為人曬魚曝殼,雀麻羣來盜食,故有麻雀仔之稱也。
麻雀仔
南環街,原迺澳門南灣海隄。昔是女牆作城障其前,鬼樓毗鄰沿道左,摇摇水影,密密榕蔭,似此南國風光,有如西子湖畔。獨惜自從拓地填海,堵塞半環以後,西端雖仍依舊,而東段大有滄桑之異也。憶《商衍鎏詩書畫集》有詠南環詩云:“規圓如鏡南環澳,清水縱橫十字門。異代名存城廓渺,空留掌故向誰論。”蓋商衍鎏探花前曾遊澳,嘗駐南環街之李翹燊太史第中。因其二人誼屬同年,故商亦有《懷李際唐翹燊》之五言律詩一首云:“一别春明後,華胥四十年。風波南海外,夜雨大江邊。庚癸呼時諾,甲辰雌共憐。蒼茫嗟獨立,天際自飛鳶。”攷李翹燊太史,字賢發,號際唐,廣東新會縣人。其祖移居來澳,父業賭致富。翹燊居長,少聰穎,慕功名,於光緒癸卯七月獲雋秀才,八月中舉人,翌年甲辰科上京攷試,三月成進士,四月點翰林,竟在短短數月中,連捷南宮,爲澳門唯一之太史公,誠一時之佳話也。聞其京試所以連場獲選,實得山東才子李思浩之力云。本應授職編修,但懇辭歸,隱居澳門。猶記當年南環街之太史第中,高懸聖旨皇皇,高脚牌分列門左,好威儀也。南環街中段四十一號,距太史第不遠,有洋樓一所,門面雖非輝煌,歷史則良足紀也。清末,革命黨人嘗藉此洋樓秘密組織同盟會機關,製彈運械,策劃推翻滿清大計。據鄭彼岸所紀之《香山起義回憶》中有云:“先是鄭彼岸、林君復等啣中山先生命,負責策劃在本邑起義。早在武昌起義之前,鄭等就在澳門南環四十一號設立總機關,召集各地黨人,秘密進行革命工作。當時議定由林君復、林警魂兩人,在澳主持總機關。”又據趙連城在《辛亥革命回憶錄》所寫之《同盟會在港澳的活動》一篇中亦有云:“……曾參加起義的同盟會人物:如謝英伯、高劍父等,也常到澳門聯系活動,受到各方面,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歡迎。不久,在謝英伯策劃下,同盟會在澳門開始發展組織,在南環四十一號秘密設立了同盟會支部的機關……澳門同盟會支部的工作,當時是接受香港方面領導的。澳門的主盟人初由謝英伯兼任。謝一度奉派去檀香山,迺改由香軍參謀林君復繼任主盟人。”據傳自從廣東光復後,澳門同盟會之主要負責人,多先後回穗,致令南環四十一號之組織,無形中淪於涣散,只今留得雪泥鴻爪,爲後人追憶耳!南環街東端,近舊南灣花園門前,有三層洋樓一所,階次放置古石兩枚,似備來客歇息者。門傍懸木聯一雙,刻云:“英倫秉節;藜閣傳書。”此迺昔日之劉公使府邸也。攷劉公使玉麟,廣東中山人。迺清朝選派出洋留學之第四批官學生也。據《徐愚齋自叙年譜》載稱:“同治九年冬十月,奉南洋大臣兩江總督曾扎奉,辦理挑選幼童出洋肄業,陳荔秋等帶領去美,每批三十人,共一百二十人,分四年出洋。經費由海關發給,主辦劉開生觀察。”按劉玉麟迺在光緒元年最後之第四批,時年僅十三歲,由參軍鄺其照帶領放洋。及畢業後,歷任外交職務,嘗當外務部右丞、星嘉坡總領事及中國駐英公使等要職,曾接受英國劍橋大學博士銜。於革命光復後,辭職返國,隱居澳門南環。民初時再爲馮婦,出任兩廣監運使及廣東特派交涉員。聞當澳門工會事件時,嘗爲澳葡奔走,頗獲澳葡兵頭賞識,派充所謂華人代表多年云。劉居閒酷愛古玩書畫,故顔其南環所居曰樂古堂,年届八十餘始殁。曾記中山縣長盧家駒所致輓詞有句云:“……公謝使節歸,隱居滄海湄。回首舊同學,功名盛一時:或入掌内閣,或出任兼圻。官橐何所有,纍纍唯金貲。公惟獨樂古,物物與古期。篋中儲古畫,架上列古磁。以此貽子孫,清白誰如之……”由此想見其爲人也。南環沿路都是高樓大廈,自昔已是紫耀朱連,閥閲相望,成爲太史第,或爲公使府,或爲省長邸,或爲縣長居,門前車馬,顯赫一時也。在南環街中,劉公使府之右鄰不遠,有所謂陳家焉。巨廈一幢,兩門並闢:即陳席儒省長邸,及陳永安縣長居也。該洋樓原迺其祖父陳芳仔之遺産也。攷陳芳,澳人習呼爲陳芳仔,本中山縣黃茅斜鄉人。少往美經商,暮年捆載歸國,築室於澳門南環,潭潭府中居以怡晚年。當五十餘年前,汽車發明面世,陳芳曾置乙輛,此爲澳門之第一輛汽車也,朝夕馳騁於南環及馬交石幾條路上。斯時澳中街巷狹窄,甚少可供通車之馬路。路人好奇,多住足以觀,聞其號聲渤渤,故皆稱之爲渤渤車焉。陳芳之長子席儒,常往港業洋務,原屬買辦階級。民十一年,值陳炯明請孫下野後,陳席儒運動獲篆廣東省長職位,可惜無法安定金融,致不數月便坍台耳。陳芳之孫永安,曾任中山縣長及中山政治委員,嘗發起開築岐關車路,並親自監督工程,日夕奔走於岐關之間,沐雨櫛風,不避辛苦,卒抵路於成。岐關車路之構通,陳永安實與有功焉。自從陳芳及其兒孫没世後,南環街中之省長及縣長府邸,亦相繼易主,即今之聖約瑟校址也。南環末角,西端盡頭舊有小村焉,名燒灰爐。所居皆漁民蛋户,所業以採蜆打蠔,所遺蛤蠣貝殼,將之煆成白灰,堪爲建築材料,亦一生涯也。以故村中原有漁民之茅屋艇初外,還結有燒灰火爐,此村因是得名。讀《楚庭耆舊遺詩集》,黃德峻詠澳門南環有句云:“鯨鯢浪靜通番舶,蛤蠣塘寬佔蛋家。”即指此也。蓋昔之南環海灘,沙間蛤蜆隱現,石上牡蠣叢生。早晚潮汐,漁民羣集在此鑿蠔摩蜆。據《百尺樓詩稿》繆君侶詠《南環所見》之五言云:“晨光漸熹微,水落魚梁淺。砂磧岸邊浮,蛋婦忙採硯”亦爲當年寫實也。昔日燒灰爐村中,漁民採得蠔蜆後,沽其肉而積其殼,纍纍成堆。煆成白灰後,售與建造商,漁民生活於是有着,擊壤而歌,樂固融融也。何圖葡人來澳後,漸且驅逐漁民,拆寮毁爐,該村遂爲所佔。按《澳門租界圖説》所載稱:“媽閣原有圍牆爲界,界邊有媽祖閣廟,其附近有小村名:竹仔室,燒灰爐等,皆爲漁民所居,後被侵佔。”燒灰爐村,而今已矣。澳葡拆村闢路後,今已建成兒童遊樂場及燒灰爐口前地。只賸得古榕長蔭,空有其名,不復再聞漁村唱晚也。
南環街
台山,澳中之平民住宅區也,澳葡則稱之爲“巴波沙坊”。該區在澳門北隅,本迺蓮花莖傍之内河海坦,蘆汀草澤,水窪坭濘。澳葡圍以士壩,漸成卑田,任由農民養豬種菜,開耕闢萊,後竟别成一區。一九二四年後,澳葡計劃填築内港,首先將其填堵,擴展爲平地;以地處荒僻,不近民居,因此撥作製造危險品場所,炮竹工廠,多設於斯。其時有名爲“台山炮竹工廠”者,規模最大,生意興盛,日常到場工作之炮竹工友,逾數千人。可惜爲時不久,即禍遭不測,因失慎爆炸火燒,竟釀成一場巨災!遭難工友逾千人,屍骸遍地,救殮爲難;消防救護,忙於應付,當場觀衆,亦要幫助殮抬,誠澳門之空前浩劫也。從此台山兩宇,常掛人齒,積久習慣,遂成該區俗名,於今亦不改也。台山區自遭此慘劫後,澳葡爲曲突徙薪計,迺令澳中所有炮竹工廠遷移氹仔,遠離澳門市區,以保安全,因是台山區曾經荒廢。斯時人煙空寂,磷火夜生,鬼話相傳,都驚伯有,遂成人跡鮮至之地焉。後因大三巴牌坊側之茅寮區火災,澳葡乘機整飾市容,徙置該區貧户於台山,從廉就簡,皆蓬寮茅舍耳。初時之台山貧民區,既屬茅寮草舍,最易惹火燎原,一旦失慎火燒,即可再兆焚如,故戊辰年一場火災,數百家人頓告流離失所。幸得中葡人士合力籌謀善後,安置哀鴻、出會巡遊,盡法捐募,卒爲難民重建家園。此次爲求萬全久安之計,改築磚屋數百間,分期完成,廉值賃與平民居住,以爲修葺之挹注,業權則送交仁慈堂管理。斯時適爲澳葡兵頭巴波沙當政,故於該區建築一座牌坊,題“巴波沙坊”四字,該區又稱巴波沙坊,即源此也。據“巴波沙坊碑文”云:“澳門政府扎諭第六一九號第九行:事照得一九二八年十月二十七日第一八六號扎諭所派之委員會,以監督建築,責以附近中國貧民住屋工程。茲經任務完滿,成績昭然,本代督合將該委員等,特以嘉獎,以示夙勸所有該會原任委員:仁慈堂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二九年主席陸軍上校山度,仁慈堂一九二九年起現任主席羅巴度,衛生廳醫官歌士打,鏡湖醫院主席馮俊霖,許祥,澳門商會一九二八年一九二九年主席盧焯蓀,同善堂主席崔諾枝、高可寧等,暨協助該委員會辦事之陸翼南,羅餘,麥明,崔六,黃蘇,黎振華,吳發等,均屬勤勞奮勇,深堪嘉獎。而高可寧一員,贈助甚巨;崔諾枝一員,勸捐最力,始終襄理其事;麥明一員,讚助崔諾枝辦事甚多,尤堪嘉許。以上各員,均着一體俾詢嘉獎。此扎。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八日,代理總督馬嘉齡。”自從一九二五年台山炮竹廠失慎爆炸後,台山即變成一片荒野,澳葡因此利用爲貧民木屋徙置區。不圖至一九二九年,又遭一次大火災,全區夷爲平地。幸得仁人善士,再爲籌建磚屋,卒於一九三一年全部落成。計共九百餘間,分闢十一條街道,中有巴波沙牌坊一座、花地瑪教會一所及真原小學等,儼如一村焉。據澳葡市政廳之《澳門市街名册》載稱:“台山,此名係指本市北之一新填地區,此區内有巴波沙坊,連同所有街道,及菜地等;此區北接鴨涌及中國地方;南連青洲大馬路及拱形馬路;東連亞馬喇士腰,西連蘇沙醫生街及青洲坊。中國人亦以此名稱巴波沙坊。”“巴波沙坊,位置在巴波沙大馬路之西,即花地瑪教會南街,與菜園涌邊街之間,伸展至鴨涌河邊街附近止。此坊有李寶椿街及巴波沙街。由東至西橫過,又由南至北,有下列之街道,稱爲:巴波沙坊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第四街、第五街、第六街、第七街、第八街、第九街、第十街及第十一街。花地瑪教會在本坊内。” 現在台山區北面,與我國邊境遥遥相望,只隔一涌,對話可聞。
台山
涼水井,古濠鏡墺之一小村也。因其有一涼水大井,故名。處於新橋田畔街之東,石牆街之北,數十人家,聚成一鄉。約於同治年間,被澳葡所據,闢街開路成:大井街,涼水街等。涼水井村之大井,所以異於別者,作四方形,井水乾潔凛冽,村人皆汲於斯,飲於斯,濯亦於斯。雖其附近另有一口鯉魚井,但不及其清且涼也。舊時涼水井村中,雖盡屬矮屋佃戶,惟能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擊壤而歌,固自是一安樂窩也。聞清初康熙時,吾國名畫家吳漁山初抵澳門,未入三巴寺之先,亦曾寄居於是。故抗戰時期,嶺南派派畫師高劍父在澳時,嘗欲訪尋其遺跡,可惜雪泥鴻爪,杳不可覓。蓋已事隔二百餘年,滄海桑田,幾經變易矣。攷吳漁山,名歷,號墨井道人。清初常熟人。與王翬同學畫於王時敏之門,工詩,書法蘇軾,所繪宗法元人,刻意摹古,尤善學唐寅,但不襲其北宋面目。晚年入耶穌會,洗名西門,棄家來澳。聞其初至,駐涼水井村,後居於三巴寺第二層樓上隱修。及升司鐸後,返蘇宣教,至八十餘歲迺卒。其《三巴集》有自詠居澳三巴寺,眠食於第二層樓上,詩云:“第二層樓三面聽,無風海浪似雷霆。去來畢竟輸鷗鳥,長保羣飛入畫屏。”
涼水井
風順堂街,因有天主教堂名風順堂者。座落街中而得名。此街或被稱爲十六柱,亦因前曾有一座洋房,門前建有八對孖柱,故名也。攷風順堂原名老楞佐堂,或稱風信廟。據《澳門紀略》稱:“……西南則有風信廟,蕃舶既出,室人日跋其歸,祈風信於此……”攷十六柱之洋房,爲英國東方印度公司澳門支行之故址。據夏變之《中西紀事》載稱:“英國當康熙初年,即謀通商於澳門,但以海禁未開而止。迨至康熙二十三年,中國明令自開海禁,英國東方印度公司便到廣州十三行展開貿易。不久,更在澳門設立支行,購置别墅……”所稱别墅,即十六柱之洋房也。後英國東方印度公司結束,意大利神甫承受該址,開設無原罪工藝學堂。是時尚爲短垣孖柱,雙雙八對,一仍舊觀也。惟自改作慈幼中小學校後,今則門牆高築,雖仍有柱十六,但已非原來面貌耳。然澳人尚有沿稱此街爲十六柱者。清末時,十六柱洋房之左鄰,有一華式大廈,外則回字門口,内則四柱大廳,紗橱碧窗,堂皇絢麗,華筵夜夜,絃管宵宵,蓋此迺往日澳中豪紳巨賈之俱樂部——“宜安公司”也。戊戌變政前,康有爲到澳門活動,即在該處出入。及民國後,該宜安公司始遷往宜安街耳。龍嵩正街,末接風順堂,上有龍鬆廟,因是得名。蓋龍鬆廟原名爲聖奥斯定堂,據《澳門紀略》釋云:“龍鬆廟者,在澳西北。初廟就圯,或覆以蓑,鬅鬆如髯龍。後廟鐘不擊自鳴,衆神之,恢崇其製,仍呼龍鬆廟。”今街稱龍嵩者,實誤書也,舊本稱龍鬆街。攷龍鬆街,原迺舊日崗頂之斜陂。在道光年間以前,該處均爲山區木屋,貧苦大衆之蝸居。自從一八四八年,澳葡兵頭亞馬勒當政,厲行拓展澳門市區,開闢馬路,遂强佔其地,遷拆木屋,築成現在之街道,並於斜坡上,刻置石碑以紀其年。該碑今仍立於龍鬆廟側之斜路傍,足資佐證。龍鬆街,現稱龍嵩正街。所謂正街者,市之中心區也。蓋葡文稱爲(Rua do Central)所以警察總署,前拱北税務司署、澳門電燈公司等,均曾設於斯也。當澳門未闢新馬路之前,該街商店林立,金銀飾店及嚤囉舖等,彼此相望,繁盛一時。所謂嚤囉舖者,即印度人或猶太人所設之洋雜商店也,兼營洋緞布匹等,婦女咸多趨之,因當時澳中尚少百貨公司之謂也。但如今已矣,嚤囉舖經已零落無存,各行店亦已他遷。只剩富户如龍家、李家等門牆依舊耳。
風順堂區
紅窗門者,非紅色窗門之謂,實指一具有紅窗之閘門也。該閘門在舊日澳門大街南端,與澳門大街北端之石閘門遥遥相對,所以範圍古澳門街之租界區域者也。昔之居澳葡人,不識題門書匾,只知稱閘門之用石砌成者為石閘門;而對髹有紅窗之閘門,則稱紅窗門以識別耳。該閘門所在處,今稱紅窗門街。查該閘門原址,在昔紅窗門街與天通街之交接處,即今之蓬萊里口,閘門高拱,關卡附之,有汎兵與稅吏駐守。紅窗門街直貫閘口,為溝通澳門街與下環、媽閣等區之要津,所以至今葡文仍稱之為“Rua Da Alfandega“,即關卡街也。曩日紅窗門街商業繁盛,行人眾多,洋貨店、包辦館等林立,如新記、益昌等迺當時之表表者;更有數百年之老舖,如羅仁德堂黃紙筒茶藥店,至今猶在,迺今澳門最古之商店,為碩果僅存者。該街在昔日花事興盛時期,設有酒樓旅店,熱鬧異常,車水馬龍,笙歌徹夜,此不過是四五十年前事也。猶憶街中有一所集賢酒店,後改名為南園酒店,在公棧對門。因當時澳門尚未有電影院,電影發明亦不久,有西人嘗攜簡陋古老之電影機件等,在集賢酒店客廳中,架幕放演影戲,收費二毫及四毫,一時聞而來觀者甚衆,皆引以為奇,是即澳門電影業之嗃矢也。
紅窗門街
議事亭前地,以其地處於議事亭前而得名。昔日亭前廣場,場中鑿一大井,四週植以雜樹,綠葉扶疏,紅椅間置,可蔭汲者,常歇路人也。後澳葡爲裝飾場地,數易圖案,翻新式樣。初以黑白小石,砌成水波圖狀,時人遂稱之爲魚鱗地。又嘗掩蓋大井,增築草壇,上設泉台,大龍喉手掣,可飲行客者。至一九三八年,又一度盡去所砌小石,易植紅綠小草,圖案外方内圓,中砌一十字,成葡國徽狀。及至一九四零年,始改立未士基打銅像,而迄於今焉。議事亭前地成三角形,今新馬路橫貫其間。三面之建築物:其正中爲澳門市政廳——即古時中國所設之議事亭原址;右傍有郵電總局——亦即前時之同善堂舊址;稍過又有仁慈堂及澳門中華總商會等;左傍有澳門電燈公司,該座洋樓爲澳門昔日首屈一指之嘉賓酒店也。議事亭前地,爲澳市中心及慶集場地。昔日每届澳葡兵頭蒞任,必在此檢閲海陸軍警。嘗憶巴波沙兵頭復任時,曾於此建築臨時高台,結綵屏障,錦氈鋪地,異樣風光也。該片場地,每届農曆歲晚,則改作花市。桃紅梅白,吊鐘水仙,百卉紛陳。買花男女,摩肩接踵。熱鬧情況,點綴昇平,年年花市,燈光如舊也。今屹立於議事亭前地中心之葡人未士基打(V.N.de Mesquita)銅像,迺澳葡議事公局於一九四零年七月廿四日所立,以紀念未士基打於一八四九年八月廿五日佔領澳門關閘,襲擊北山嶺拉塔山炮台之功績者也。其事蹟據朱薩士之《澳門史》第三四三頁略述如下:“當一八四九年八月廿二日,澳門兵頭亞馬勒(J.M.F.do Amaral)被狙殺後之第三天,澳門土生炮兵軍曹未士基打向澳門臨時執政議會請求,准其挑選敢死隊十六人,另願隨往者二十人,攜帶前時法國贈與亞馬勒之榴彈砲一尊,襲取關閘及北山嶺拉塔山炮台,當時深得外國長官嘉許。臨時執政議會頒以手令,主席馬達主教且舉手爲之祝福云。當葡軍襲攻關閘時,曾擄獲滿清汛兵三名,以爲亞馬勒事件緝兇作人質,更將榴彈炮射擊拉塔山炮台,詎只一發就脱輪毁壞。時炮台上密集炮火抗拒,葡司令認爲危險,鳴號回師,號手亦中彈。而未士基打反呐喊向前,由崎嶇山徑近台基,炮台上之炮火遂失效用。一葡兵以葡旗覆胸,冒彈先登炮台,聞此爲唯一之傷者云。台上滿軍見勢危殆,迺棄壘逃亡,只餘一軍官正引炮反擊,奈獨力難支,卒中彈身死。未士基打割取其首級及一手臂,插於刺刀上,作爲凱旋返澳,爲亞馬勒兵頭復仇云。”議事亭前地之葡人未士基打銅像,雖是劍拔趾揚,鑿碑道左,但相傳其淒慘收場,不減於亞馬勒兵頭也。又據朱薩士之《澳門史》第四二四頁稱:“未士基打之平生事略,其佚名故友嘗草述及之,而謂:其功蓋澳門,遲未獲封,故常悒悒,不免神智紛亂。既稍痊可,迺受命爲氹仔炮台司令。按該炮台,迺亞馬勒兵頭死前所建者也。處此地僻台靜,未士基打本可樂享天年,豈知一旦論功行賞,竟獲晉陞校級也。當其回澳受勛,正不知是榮是辱?蓋其側聞妻女,私通一無賴醫官,家醜外揚,名聲有玷。於是怒不可遏,徹夜持槍以待姦夫。並請主教,欲置其女於修院;又謁兵頭,請治其家室以法。但惜俱遭不納,因是暴燥如狂,肆酒拭刀,是晚遂弒其髮妻,殺其醜女,另傷其一子一女,幸逾逃生,得免於死。至是未士基打迺與其另一愛兒訣别,然後躍身井中而自殺焉。一代豪强,竟戴罪以殁!蓋律以教條,殺人自殺,俱屬罪戾也。後來當局論功抵罪,仍得主教與兵頭之寬赦,重修塋墓,並由衆募捐,爲立紀念焉。”今在舊西洋墳場中,門左之第一穴墳墓,即未士基打之公葬處也。又於一九四零年立銅像於議事亭前。相傳澳葡早年已於議事亭前地爲未士基打銅像奠基,久久尚未立像,良以葡京爲未士基打造像,鏤金範銕,鑄成一具羣像初型,運來澳門,存於白鴿巢之工務局内。斯像也:趾高氣揚,持弢拔劍,數華人環跪其前,嗚呼!白鐵何辜?黃魂備辱!時適某兵頭在任,知此羣像必不爲我國同胞所願見者,因此擱置多年,遲遲未立。後刪去環跪者,只餘未士基打一人,遂成現狀耳。遞至一九四零年秋,當日本侵凌中國之際,正此像揭幕之時也。初銅像下之碑文首處,嘗刻有葡文“Homenagem da Colónia”字樣——即殖民地致敬者之意。後因葡人自將澳門改隸爲葡萄牙之海外省,故於一九六零年,特將該行葡文剷去。現碑上尚有遺跡可見,此皆該銅像之變遷史也。至若環繞銅像之馬路,正對着議事亭前,是澳市之中心,爲交通之要道。衣履冠蓋,車水馬龍。每當勝節佳期,倍覺熙來攘往;常遇教會聖誕,扛像遊巡,定必環繞經此,則行人來往壅塞,車輛交通斷絕,亦所弗計也。又每年十月一日,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議事亭前廣場,高塔牌樓,張燈結綵,天安門上紅旗隨風招展,氣象萬千,足見澳中同胞,緬懷祖國,熱愛之情與全國人民無稍異也。
議事亭前地
爛花園,座落在河邊新街與下環街之間,初稱新花園。其面積幅員廣袤,包括現在之下環街市、公共汽車廠及政府貨倉等地區。本屬私人物業,原有洋樓閘門之築,極盡園林草木之勝。且猿猴雀鳥,兼養並蓄;樹石花果,分栽雜植,洋場有此,亦足娛人者。獨惜時移歲換、漸且人去樓空,往日之高樓佳苑,都付與斷井頹垣,於是新花園變成爛花園矣。今稱之爛花園,只指新花園之一部份者,嘗闢作儲鹽之所,故又名鹽里,自開街道後,煤倉車廠,對宇望衡,無復見花園式廓也。攷爛花園,主人原是荷蘭籍。蓋昔日該區附近,多屬外人所居。其中一幢三層洋樓,式樣宏偉,門當上街,故現尚有三層樓街,三層樓上街及三層樓斜巷等街名矣。而爛花園中,舊有甜水井一口,為附近街坊衆汲食源泉,自從澳門自來水公司投承全澳專利後,始將該井填塞耳。爛花園之歷史,本甚悠久。當十六世紀西班牙統治葡萄牙時期,澳門葡政府仍能堅持獨立,不受西班牙約束。惟西班牙人未嘗不欲將澳門置於其下。故於一六三三年時,西班牙人曾在爛花園預刻一石碑,碑中之西文是:“菲臘四世皇朝,此炮台上尉蘇沙賈士度立石。時一六三三年。”按菲臘四世迺統治葡國時之西班牙王。西班牙人擬於澳中舉事後,以此碑樹於澳中之炮台者,後因失敗,而澳商迺於爛花園中獲得此碑,現移置議事亭樓下大堂壁間,作為歷史紀念物焉。
爛花園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