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新馬路作為今日澳門市中心的地標,今日成為澳門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條重要的景觀軸線,遊客必到之處。新馬路自開通以來,整個世紀一直吸引着各界的目光,但新馬路的出現,就如本地建築界對拓寛街道的術語:割街,是一種機械式的切割,將原來內港的街道肌理、脈絡如外科手術一樣切開,再放入新的人工管道,形成新馬路與周邊街巷的不協調又充滿趣味的現況。如今再追憶,未有新馬路前的內港區,究竟是怎樣的光景?
北灣街巷──新馬路的前奏
民國七年(1918年1月1日-1918年12月31日)本年,澳門政府把新馬路西段的彎曲小巷拉直,把東段龍嵩街口與大廟頂之間的山岡挖平打通,由議事亭前地向三角亭一路拆毀老屋,其中包括當時位於亞美打利卑盧馬路和南灣街交匯處的富商林連的大宅,直達南灣海濱,修建成一條筆直的馬路,時稱“新馬路”。此前,新馬路只有議事亭西邊由議事亭通往營地街“大鵬巷”和由爐石塘通往西岸的“賦梅里”(Beco dos Barbeiros)。新馬路開通後,澳門政府把議事亭前至西端海旁路口命名為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Avenida Almeida Ribeiro),而把議事亭前至南灣東端路口稱為美副將大馬路(Avenida Coronel Mesquita)。一路雙名,頗為不便,後統稱為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而將望廈普濟禪院前的新闢馬路命名為美副將大馬路。李鵬翥《澳門古今》,第10頁及第77-78頁。
修建新馬路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