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0/04/09
在街上常見少年兒童持着一個“搖搖”玩耍,隨意收放,手法純熟,而且還弄出不少花樣,使“搖搖”左右翻飛,上下伸縮,技巧高超。看來,這種玩意正在本澳流行。“搖搖”是利用慣性力學原理而設計的小玩意,結構簡單,像啞鈴似的扁圓物體,中軸由一條繩子繫着;而繩的另一端則弄成小圈,以便套入玩者指中。玩時,將繩子捲入軸心,然後用力一甩,“搖搖”便沿着繩子急旋而下,至盡處用力一提,它又會沿繩迴捲而上。如此這般,便可創出很多花式。據説,這玩意起源於菲律賓,原是某些部落的原始武器,用石頭造成,重逾三磅,用一條長二十英尺的皮帶操縱。一九二三年,一個美國人見到菲律賓士兵把玩這種變相的“武器”,靈機一觸,回國後便設計出供兒童玩耍的“搖搖”了。其製作材料,初時是木質的,後改用鐵質、塑料,且顏色多樣,精巧美觀。“搖搖”玩意曾數度流行本澳,但每次時間不長,當孩子玩厭了,它的熱潮便過去了。一九八九年再度流行時,是與一家飲料公司大力推動有關,辦法是免費贈送“搖搖”、舉辦花式比賽,倒也吸引一些少年兒童玩耍。二零零二年,自從卡通片集《超速搖搖》播出後,又帶起一股搖搖熱潮,青少年兒童幾乎一人手執一個。不過,潮流一退,這現象便告消失。
摇摇玩意數度流行
“澳門大笪地”年前在內港舊皇宮娛樂場前空地舉辦,場地搭建門樓、圍板,逾百個固定攤檔分成美食區、手信乾貨區、工藝紀念品區及遊戲區,此外還有表演舞台,組織規劃嚴謹。入夜後,燈火輝煌,人群擠擁,選購物品,光顧美食,觀賞表演,仿如歡樂的嘉年華。這個具有現代氣息的“大笪地”與我們記憶孩童時的“大笪地”不同。往昔百年間,本澳曾在康公廟前地、司打口前地、白眼塘、雀仔園等處出現,由來已久,後來都因環境變化,闢路建屋而陸續消失。所謂“大笪地”,其實是一幅大曠地,江湖賣藝人士及小攤販自發地到來,聚集一起,沒有組織,各佔一角謀生,自然形成“市集”,反映了鄉鎮型經濟和文化活動。檔口有賣武、耍猴戲、玩魔術、下棋、看相、占卜、説書、講古、唱龍舟、賣欖、熟食檔等,入夜後開始活動,各檔多以大光燈及火水燈照明,形成了“大笪地”的傳統特色。那時,居民生活樸實,又沒有什麼文娛節目,晚上多往“大笪地”遊逛,頗為熱鬧。“大笪地”自然成了大眾遊樂場,消閑休憩的好去處。如今,“澳門大笪地”是傳統“大笪地”的演進,隨着社會經濟發展,經過重新包裝,注入新內容,除攤檔售賣物品外,還安排多姿多彩節目,有曲藝、演唱、舞獅,也有葡國土風舞,日本文化祭、菲律賓之夜等,顯示澳門中外文化交流的特色,推動澳門旅遊經濟發展,這可説是現代“平民夜總會”式“市集”,也帶有懷舊色彩。不管模式如何,只要顯出經濟文化特色,自然受到居民歡迎。
“大笪地”由來已久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