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更新日期:2019/11/16
有人聚居的地方,自然而然會形成各種商業活動,久而久之地發展成市集,而市集的發展某程度上亦體現出一個城市或地區的發展歷程。路氹區現有兩個市政街市,分別是氹仔市政街市以及路環市政街市,這兩個街市的發展歷程,為讀者了解路氹城區的發展提供了另一個角度。
澳門街市:路氹的街市
澳門藝術博物館是澳門文化中心的一個組成部份,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九日揭幕。該館最初由澳門民政總署管理[現已改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管理],總面積逾萬平方米,其中展覽面積佔四千平方米,是本澳最大的藝術展出空間。藝術館樓高五層,內有五個展覽館,包括中國書畫館、中國陶瓷館,歷史繪畫館及兩個專題展覽館;此外,還有圖書館、會議廳、商店及餐廳等。展館地方寬敞,環境寧靜,觀眾可以乘升降機至五樓,舒適地觀賞各種展品,然後逐層而下,是一種美的享受。藝術館藏品三千多件,其中二千多件屬原賈梅士博物館,餘為民政總署近年徵集、購買的。藏品包括書畫作品、陶塑、銅器、水晶、木器、印章、印譜、西洋藝術及現代藝術作品、攝影等珍貴藝術品。其中石灣陶塑約有三百件,自從賈梅士博物館白鴿巢前地館址易手後,藏品被收藏多年,而今在藝術館重見天日,讓公眾觀賞,令人欣慰。開館之初,以不同的主題安排展出有“廣東名家繪畫”、“石灣陶瓷”、“史密羅夫筆下的澳門”、“歷史繪畫”及“千面舞台”,內容豐富,各有特色。由於藏品不少,今後將陸續更換展覽。 藝術館負責人公開表示,該館本是收集、保存、整理、研究本地文物,發揮傳播文化藝術的功能。開館以來,陸續舉辦各種大型藝術展覽,有國際性、地區性及本土性,發展多元化活動,满足不同層次及文化口味的觀眾需要。為推廣藝術教育,還經常舉辦工作坊、專題講座、電影放映會及兒童繪畫班等。一個藝術館不單只有宏偉的外觀,還應有豐富的內涵,顯示澳門歷史文化藝術色彩。
澳門藝術博物館
崗頂前地崗頂劇院是一座具有歐洲風格的劇院,正門前是小庭院,栽種花草,一株巨大的古榕蒼翠茂密,濃蔭覆地,建築物四組圓形孖柱,好像支撐着巨大的三角形門額,宏偉壯觀。步上台階,穿過門廊,才進入戲院,頗具氣派。側面有八個拱形百葉大窗,中設一道大門。整個建築物以草綠色為主調,配以白色紋飾,典雅美觀,古色古香,據說是南中國海地區最古老的仿歐式劇院。這座建築物的拱形門楣上,嵌有葡文“Teatro Dom Pedro V”,即伯多祿戲院,俗稱崗頂戲院,一八六零年由澳門土生葡人望族集資興建,以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落成後成為澳門葡人聚會之地,每有舞會、表演活動,均在這裡舉行,往往通宵達旦。內部除設劇場外,還有舞廳、桌球室、圖書樓等,牆壁裝飾,雕刻精美。劇院設有包廂及二樓看台,堂皇華麗,曾有世界著名歌劇團及音樂家在此表演。八十多年前,該劇院曾一度放映電影,先後名為“馬蛟優等影畫戲院”、“澳門戲院”,第二次大戰期間,也曾是難民庇護所。不過,最為近人熟悉的是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六年間,曾是巴黎瘋狂艷舞團長期表演場地,演出“瘋狂艷舞”,座無虛席。這樣的艷舞,與敎堂、修院的莊嚴肅穆的環境實在不大協調。其後,艷舞團移師至葡京酒店內多功能舞台表演。這座劇院建築小巧美觀,現經修葺一新,恢復原貌,可供本地及國際藝人演出,還我本色。
崗頂劇院仿歐建築
萬里長城街與媽閣斜坡交界處的港務局大樓是一座別具特色的建築,自一八七四年八月九日落成啟用迄今[至2000年],已逾一百二十多年歷史了,外貌依然,早已被列為本澳歷史建築文物,予以保護。港務局大樓樓高兩層,建築在斜坡上,低層基礎外牆以花崗石堆砌,萬里長城街坡度越斜,牆身越高,側看大樓建築物更覺宏偉。大樓外牆柱窗是穆斯林式的穹頂,通花圍欄,具有阿拉伯建築裝飾風格,古雅美觀。底層外有寬闊長廊,房舍外牆設有百葉窗門,增加室內透明度,流通空氣。這座建築是由意大利建築師加蘇托設計,初時“用於駐紮澳門警察部隊。當時,警察部隊的大部份士兵是從果阿招募的印度人,由於其信仰的宗敎,被人稱作‘摩爾人’”,因此這座樓宇也被稱為“摩爾軍營”。其後,也曾用作海軍軍務部,往昔海軍被呼為“水師”,故又稱“水師廠”。年前,港務局、水警稽查隊仍在這裡辦公。大樓地下是辦公室,二樓會議室;背面闢有停車場與練靶場。港務大樓建在媽閣內港入口附近山坡,站在大樓上,居高臨下,可眺望從媽閣至青洲一帶內港海面;樓頂設颱風訊號站,可供內港漁民、船隻觀看風球訊號。然而,下環一帶新廈林立,尤其是港務局大樓對面興建了高廈,遮擋了內港與港務局大樓視線。隨着港務發展,港務局大樓地方不敷應用,有關方面在林茂塘興建新的海港樓,今已啟用。
港務大樓建築文物
雀仔園街市,位於馬大臣街、公局市前地與柯高街之間。西式單層方形建築,佔地面積有615平方米左右。四角有入口,內設固定攤檔,呈回字形分佈。分別出售魚類、肉類及瓜菜類。街市正門嵌有“Mercado Municipal 1939”字樣。1939,是此街市重建的年份。
澳門街市:雀仔園街市
澳門雖無正式意義上的區域劃分,但坊間有着“馬黑祐”區的說法,指的是馬場、黑沙環和祐漢區。該區原只有黑沙環及馬場,曾是賽馬用地及農地,70年代因城市發展需要進行了小規模的填海工程,發展成住宅區。及後,澳門首個大型屋苑——祐漢新邨在此地落成,“祐漢區”亦開始為市民所熟悉,而區中的祐漢市政綜合體及祐漢街市公園,因祐漢新邨而得名。
澳門街市:祐漢街市
紅街市(Mercado Municipal Almirante Lacerda)位於罅些喇提督市東街(Rua Leste do Mercado Almirante Lacerda)、高士德大馬路(Avenida de Horta e Costa)、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提督馬路)(Avenida do Almirante Lacerda)、罅些喇提督市北街(Rua Norte do Mercado Almirante Lacerda)之間。街市大樓,長44米,寬20米, 佔地面積有880平方米。樓分三層,一、二層寬敞闊大,第三層狹高如塔,實用性不大,裝飾性較強,襯托出整座建築宏偉壯觀;外繞以圍牆,有露天回廊。因建築物外牆為紅色,故稱紅街市,又因其面對罅些喇提督馬路,故又稱提督街市。
澳門街市:紅街市
翻開一九八一年出版的圖刊《澳門建築文物》,看到崗頂鮮花別墅的古老建築,今在聖若瑟修院範圍內,站在崗頂側門外,被圍牆及花木遮擋視線,很難看到它的面貌。這座別墅一般被呼為“花村”,是葡萄牙式花園洋房,與松山永樂村(今嶺南中學校舍)及白宮(今澳門金融管理局),同是二十世紀初葉澳門三座類似的著名的歷史性建築物。花村建築古樸,樓高兩層,地台高築,門前有數級石階,正面門窗呈拱形,左右兩翼凹下對稱,典雅華貴;四周環繞寬廣的大花園,花木繁茂,有抽水井、涼棚花架、噴水池及石檯石櫈,環境優美,是當年美麗的豪宅之一,與白宮、永樂村都建在高崗上,遙遙相對,互為比美。花村業主原是當年澳門土生葡人富豪阿都•巴士度,在香港股票市場獲大利,增加財富。一九一八年,他向聖奧斯定修院購買該院在崗頂佔有的三千五百多平方米土地,聘請工程師馬克斯•利馬負責設計,建成具有南歐風格的花村花園洋房,居高臨下(當年崗下樓房矮小),可遠眺南灣海景。一九三五年,巴士度病逝,花村易主,為耶穌會購作修士休憩場所。聖若瑟修院年前曾經大修,花村舊建築保持原貌,在新舊建築物之間,仍保存螺旋形石樓梯、葡式水井、井架,像數百年前的南歐民居庭院,幽雅恬靜。
花村建築南歐風格
三街會館在公局新市西街。所謂三街者,即營地大街、關前街及草堆街是也。蓋此三街,為昔日澳門之商業中心,亦即古語所謂“澳門街”也。所有中國商賈,咸集於斯,經營買賣貿易於斯,因此三街商人,為謀聯絡友誼,構通商情,平定物價,團結對外起見,乃設立此三街會館。當此時期,三街會館,實無異於澳門之總商會也。且當時澳葡對於華人之一切設施,亦常與三街會館之值事商榷,或請其舉派代表,出席議事亭會議,然後執行。所以三街會館,亦即昔日澳中之華人總機關也。三街會館,自創設迄今,至少有二三百年。歷史悠久,遠無可稽,只就其重修碑記,窺其一斑耳。茲且錄其乾隆時之‘重修三街會館碑記’如左:“市鎮之有公館,由來尚矣。蓋所以會衆議,平交易,上體國憲,而下杜奸宄也。澳之有蓮峰山,前明嘉靖年間,夷人稅其地,以為曬貯貨物之所,自是建室廬,築市宅,四方商賈,輻輳咸集,遂成一都市焉。前於蓮峰之西,建一媽閣;於蓮峰之東,建一新廟,雖客商聚會議事有所,然往往苦其遠,而不與會者有之。以故前衆度街市官地傍,建一公館,凡有議者,胥於此館是集,而市藉以安焉。“奈經世遠歲增,牆壁傾圯,棟桷崩頹,凡客若商,入而睹斯館者,莫不以風雨飄搖為憾。爰集澳中董事,高義許相踴躍,樂為捐貲,一時用鳩工人,少變其局而改創之。高其垣墉,廣其座次,越數月而工告竣。雖不必侈翬飛鳥革之華,而登斯館者,曠如灑如,將詩所謂:‘攸寧攸躋’者,有同美焉。“夫古人紀事,勝地有書,喜事有書,岳陽樓,紀於范文正;喜雨亭,紀於蘇子瞻;黃竹岡房,紀於王禺備,其較大也。今當斯館落成,擇地既得其勝,而會衆議;平交易者,又得其便;將所謂上體國憲,而杜奸宄於永久,其喜可知也,遂為之敘厥前後,紀以數言,並錄高義芳名,勒諸石以誌不朽,使後之覽者,知斯館之有所自而成。乾隆五十七年壬子歲仲春吉旦,百事等同立石。”三街會館,既屬澳中商人會館,而昔日中國之各行會館,例必設壇以供奉其祖師者,所以三街會館中,亦設立關帝神殿及財帛星君殿,以示崇敬,以作表率也。又因會館乃公共場所,故亦任人入內禱拜。昔人迷信,祀者日衆,寖且幾忘其為會館,而簡直呼之為“關帝廟”焉。三街會館,自從乾隆時重修立碑後,至嘉慶時又募義捐擴大之,立有“重修三街會館高義碑記”,其‘重修澳門會館序’云:“昔人云:莫為之前,雖美不彰;莫為之後,雖盛不傳。此言創與因事異而志同,相得而益彰也,澳中之建此會館也,有年所矣。願後踵而修之者,匪自今始,舉凡蓮峰之勝概,與夫客邸之良圖,前序已紀其詳,茲不具論。然是役不容以泯沒者,要自有說。蓋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歷久必變者,天運之自然,乘時再振者,人為之足恃,日起有功,則後之視今,當亦猶今之視昔耳。為夷客商所會集之地,平爭於斯,公利於斯,聯情而尚義,悉於斯。倘風墮其簷,雨零其桷,鼠穴其墉,前修雖甚殷乎,後之不繼,遊其宇者,能勿惻然!前既創之,繼續恢之,茲更繕修,是亟可見客此土者,後先一揆矣。夫歲月之湮,風雨之蠧,物無不敝者,時為之也。然孚衆志,策羣力,濬生財之源,培集義之所,人事既濟,自可轉天運之泰焉。寧第得所庇者,共佔利有攸往已哉!將不朽之大業,可於董治斯館者,窺豹之一斑也已。南邑石溪盧節高書丹並鑴。大清嘉慶九年歲次甲子季秋吉旦勒石,首事等同立。”三街會館,經過多次重修,輒有遞增,日益光大。至道光十五年末,復為重建,廟貌堂皇,公所傍開,如現狀焉。是次“重建三街會館碑記”,乃進士何文綺所撰,對澳門之地勢及葡人之來澳,均有言及,可作澳門歷史讀也。其碑文云:“粵瀕大海,與外洋諸夷接,夷人貿易,停泊必於灣,灣所在則名澳,香山故有浪白等澳,諸夷互市於其中,守澳官權令蓋篷棲息,迨舶出洋即撤出,今之澳門,即舊濠鏡也。在香山大海中,起一石埂,廣十餘丈,長六里許,如蓮之有莖,中途甕城即關閘。踰之,抵澳門,則如蓮葩,其地三面距海,有南灣北灣,復有南台北台,台者山也,以相對如門,故謂澳門。夷人來者益衆,乃築室以居,歲輸稅五百金,至我聖朝,膺圖受籙,德脅所臨,無有遠邇,內外悉登諸衽席之上。夷人益用感戴,蓋安其業者,十數世矣。前十里為十字門,如兩眉橫列而缺其正中,又南十里為小橫琴,又南稍折而西為大橫琴,重案也。澳門之形勢既雄,商賈輻輳,貨財阜通,列肆闤闠,鱗次櫛比,遂迄然成巨鎮,而寄籍於斯者,衣冠鼎盛,且蔚成望族焉。居民市廛據其前,諸夷人擁其後,諸夷宮室、飲食、器用、貨物,無不仰給於華人,於是各立法以要於久。諸夷有議事亭,番目四人受命於其國,來鑒市事;則華人商賈,所以通貨財,平競爭,聯情好而孚衆志者,亦不可無地以會之,此三街會館之所由設也。創建之始,維有歷年其碑文可考者:一重修於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之歲,一重修於嘉慶九年甲子之歲。每修必踵事增華,制日益備。今道光十五年乙未,又重建之。醵金一千數百有奇,十二月落成。神靈赫奕,廟貌輝煌,傍設公所,為講信修睦之地,彬彬乎!有典有則矣。我國家長撫遠馭,中外一統,平準夷部,拓地幾二萬里;掃漠北,而中原之自古險遠不到,兇頑貧涸之地,皆入版圖。而言語侏儒,衣服詭異之倫,岡不匍匐稽顙,隸諸臣僕。矧澳民諸夷,自有明僑居宇下,以生以育,沐浴我朝雨露之化,飲和食德。二百年於茲,如赤子之依父母,故雖華夷錯雜,耦俱無猜。而又得縉紳先生相與維持,而調護之所為,市廛不驚,囂競不作,於以內崇國體,外綏夷情者、其必有道矣。爰為之記,並揭高義捐輸名載於碑。賜進士出身奉政大夫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加二級加員外郎銜南海何文綺文。道光十五年乙未臘月穀旦。重建首事等罔泐石。”在舊日澳門市區尚未擴展之前,三街之商業,實執全澳牛耳,而三街會館則處於領導地位。後來澳葡發展澳門,闢呬𠵼街,填蘆石塘,拆新馬路,修築海邊,改良街道,於是商業市區擴大起來,不比從前只有三街如此狹小矣。一九一二年,澳門總商會成立後,三街會館更失卻澳門商戶之代表權耳。三街會館,現已成廟宇化。門前竪立“關聖帝君”之高腳牌,且有承投廟祝之舉。但其門楣仍標榜“三街會館”四字。門聯云:“舞鳳躍龍旋地軸,矗雲飛藻耀台垣。”充滿誇耀澳門地方性之繁榮語氣。新來澳門之旅客見之,真不知其為“關帝廟也”。今三街會館之嘗業,已完全送與鏡湖醫院慈善會管理。惟年中之關帝神誕及財帛星君誕,則由鏡湖醫院慈善會撥支經費,搭棚建醮,演戲或唱曲,一連數天,極一時之熱鬧焉。三街會館之所在地,原迺古時澳門之繁盛市區“榮寧坊”。其門前之社壇,現尚刻着榮寧社字樣,且有聯分嵌榮寧二字云:“榮居康樂境,寧享太平年”。該處市區,靠近營所,據祝淮《香山縣誌》載云:“會館在西南隅,營地在澳東南隅,與會館相接,舊屯營所,就其地市焉。築亭於四隅,後燬於火,就故址改築。”
三街會館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