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更新日期:2019/11/16
萬里長城街與媽閣斜坡交界處的港務局大樓是一座別具特色的建築,自一八七四年八月九日落成啟用迄今[至2000年],已逾一百二十多年歷史了,外貌依然,早已被列為本澳歷史建築文物,予以保護。港務局大樓樓高兩層,建築在斜坡上,低層基礎外牆以花崗石堆砌,萬里長城街坡度越斜,牆身越高,側看大樓建築物更覺宏偉。大樓外牆柱窗是穆斯林式的穹頂,通花圍欄,具有阿拉伯建築裝飾風格,古雅美觀。底層外有寬闊長廊,房舍外牆設有百葉窗門,增加室內透明度,流通空氣。這座建築是由意大利建築師加蘇托設計,初時“用於駐紮澳門警察部隊。當時,警察部隊的大部份士兵是從果阿招募的印度人,由於其信仰的宗敎,被人稱作‘摩爾人’”,因此這座樓宇也被稱為“摩爾軍營”。其後,也曾用作海軍軍務部,往昔海軍被呼為“水師”,故又稱“水師廠”。年前,港務局、水警稽查隊仍在這裡辦公。大樓地下是辦公室,二樓會議室;背面闢有停車場與練靶場。港務大樓建在媽閣內港入口附近山坡,站在大樓上,居高臨下,可眺望從媽閣至青洲一帶內港海面;樓頂設颱風訊號站,可供內港漁民、船隻觀看風球訊號。然而,下環一帶新廈林立,尤其是港務局大樓對面興建了高廈,遮擋了內港與港務局大樓視線。隨着港務發展,港務局大樓地方不敷應用,有關方面在林茂塘興建新的海港樓,今已啟用。
港務大樓建築文物
崗頂前地崗頂劇院是一座具有歐洲風格的劇院,正門前是小庭院,栽種花草,一株巨大的古榕蒼翠茂密,濃蔭覆地,建築物四組圓形孖柱,好像支撐着巨大的三角形門額,宏偉壯觀。步上台階,穿過門廊,才進入戲院,頗具氣派。側面有八個拱形百葉大窗,中設一道大門。整個建築物以草綠色為主調,配以白色紋飾,典雅美觀,古色古香,據說是南中國海地區最古老的仿歐式劇院。這座建築物的拱形門楣上,嵌有葡文“Teatro Dom Pedro V”,即伯多祿戲院,俗稱崗頂戲院,一八六零年由澳門土生葡人望族集資興建,以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落成後成為澳門葡人聚會之地,每有舞會、表演活動,均在這裡舉行,往往通宵達旦。內部除設劇場外,還有舞廳、桌球室、圖書樓等,牆壁裝飾,雕刻精美。劇院設有包廂及二樓看台,堂皇華麗,曾有世界著名歌劇團及音樂家在此表演。八十多年前,該劇院曾一度放映電影,先後名為“馬蛟優等影畫戲院”、“澳門戲院”,第二次大戰期間,也曾是難民庇護所。不過,最為近人熟悉的是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六年間,曾是巴黎瘋狂艷舞團長期表演場地,演出“瘋狂艷舞”,座無虛席。這樣的艷舞,與敎堂、修院的莊嚴肅穆的環境實在不大協調。其後,艷舞團移師至葡京酒店內多功能舞台表演。這座劇院建築小巧美觀,現經修葺一新,恢復原貌,可供本地及國際藝人演出,還我本色。
崗頂劇院仿歐建築
行經南灣近燒灰爐前地,見到路中心一座已失去作用的水警更亭,成了海岸線變遷的標誌。它原建在堤邊,因興建南灣人工湖,填海成陸,開闢馬路,已遠離海岸,今仍保留原來的堤基及更亭,也好作滄海桑田的見證。更亭供水警駐守,禦防風雨,監視海岸情況。它是磚石結構,呈四方形,三面有玻璃窗,亭蓋下有小巧簷托和頂上嵌圓球裝飾,典雅古樸。這種更亭遍設本澳和離島海邊,而今,雖然海岸線變遷,有些更亭已遠離岸邊,失去原來作用,但有歷史及旅遊價值。更亭最早用簡單木板搭建,經不起長期日曬雨淋侵蝕,容易損壞,尤其是颱風吹襲時,常會發生倒塌意外,後來改建磚石更亭,估計已有數十年歷史了。數年前,因本澳沿岸填海成陸,地形變化,有關方面重新設置更亭,如現時的南灣人工湖邊,便增建新更亭。新更亭採用不鏽鋼材料建成,呈六角形,亭頂安裝球狀物裝飾,每面均有玻璃窗。這種更亭設置靈活,只要在預定位置鋪設三合土基礎底座,便可將更亭安設其上,四周加上螺絲固定位置便可;如海岸線改變,更亭又可隨需要而整座遷移,不像磚石結構更亭需要拆卸重建。現時在本澳和路氹沿岸擬設新更亭卅多座,大部份在離島,只有九座在本澳半島。
水警更亭
翻開一九八一年出版的圖刊《澳門建築文物》,看到崗頂鮮花別墅的古老建築,今在聖若瑟修院範圍內,站在崗頂側門外,被圍牆及花木遮擋視線,很難看到它的面貌。這座別墅一般被呼為“花村”,是葡萄牙式花園洋房,與松山永樂村(今嶺南中學校舍)及白宮(今澳門金融管理局),同是二十世紀初葉澳門三座類似的著名的歷史性建築物。花村建築古樸,樓高兩層,地台高築,門前有數級石階,正面門窗呈拱形,左右兩翼凹下對稱,典雅華貴;四周環繞寬廣的大花園,花木繁茂,有抽水井、涼棚花架、噴水池及石檯石櫈,環境優美,是當年美麗的豪宅之一,與白宮、永樂村都建在高崗上,遙遙相對,互為比美。花村業主原是當年澳門土生葡人富豪阿都•巴士度,在香港股票市場獲大利,增加財富。一九一八年,他向聖奧斯定修院購買該院在崗頂佔有的三千五百多平方米土地,聘請工程師馬克斯•利馬負責設計,建成具有南歐風格的花村花園洋房,居高臨下(當年崗下樓房矮小),可遠眺南灣海景。一九三五年,巴士度病逝,花村易主,為耶穌會購作修士休憩場所。聖若瑟修院年前曾經大修,花村舊建築保持原貌,在新舊建築物之間,仍保存螺旋形石樓梯、葡式水井、井架,像數百年前的南歐民居庭院,幽雅恬靜。
花村建築南歐風格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