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上架木藝工會於1950年成立,其前身是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 成立的澳門上架行會館。當時,會館對接受會員非常嚴格,申請入會的工友,必須得到業內商號證實滿師、經會員介紹,經批準方可入會,正式成為木工師傅。
戴超於1949入會,1952至1953年曾在工會做理事。318是戴超入工會時的會員號碼,會員證可以換發,而入會號碼永遠不變。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20
澳門上架木藝工會於1950年成立,其前身是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 成立的澳門上架行會館。當時,會館對接受會員非常嚴格,申請入會的工友,必須得到業內商號證實滿師、經會員介紹,經批準方可入會,正式成為木工師傅。
戴超於1949入會,1952至1953年曾在工會做理事。318是戴超入工會時的會員號碼,會員證可以換發,而入會號碼永遠不變。
更新日期:2019/11/20
梁志豪,祖籍廣東新會,1937年在澳門出生。從爺爺輩起,祖孫三代都是木工。和平以後,陸續完成小學學業,讀完初一就跟父親、叔父學木工手藝。從1955年開始在澳門做木工,直到60多歲退休為止。
養成參與公益的習慣
陳社勝,1929年在澳門出生,父親早年去南洋學木工,後來回澳門結婚。1941年父親去世,母親生了11個孩子,有四個送了人。他讀過一些夜校,只會認字,不會寫字。學師九年才出社會工作,一直在澳門以散工的形式做木工,74歲時退休。
為了工人的權益
李勝,1926年在澳門出生,三個哥哥做裝修工(俗稱“做三行”)。幼時在華僑平民小學讀過四年書,稍大一點就鎅樹焗炭,1945年和平後,他剛十幾歲,就過香港學做木工。幾年後返回澳門,一直做木工維持生計,直至退休。
大家行友彼此團結
羅泉,1929年在廣東四會出生,爸爸在他出世前被人打死,媽媽在他一歲多的時候離開他去了新加坡,外婆、舅父把他養大。1948年來澳門,之前,在香港學師造木。1950年去東帝汶做工,1955年返回澳門。在澳門主要為教會做些木工活,再去新聞的娛樂公司,從木工做到木工部管理人員,做了四十多年,直至2009年,他79歲時退休。
員工團結辦工會
光緒十年(1884年1月28日─1885年2月14日)6月10日,澳門管理工程公所招人前往帝汶做泥水及木匠工人,每日做工時間,以10小時為額,所有做工器具,本人備辦。每月每人工銀16元。《澳門政府憲報》1884年6月14日第24號。
澳門管理工程公所招泥水及木匠工人前往帝汶
咸豐五年(1855年2月17日─1856年2月5日),澳門泥水行工人在新橋惠愛街建魯班先師廟一座,蓋泥水工人亦奉魯班為祖師,故廟之正堂,供祀魯班像,其門聯云:“以尺淮能成規矩,將線便是定方圓。”廟中有“大莫行石碑”。大莫行即泥水行。魯班廟建成時,澳門油漆行贈匾一方,中題“版咢遺徽”四字。在未建公所前,此廟即為工友集議會商之所。《大莫行石碑》,轉引自王文達:《澳門掌故》,第243頁。
澳門泥水行建魯班先師廟
“當年大片的木屋現在已被淘汰只剩幾家;昔日由大石堆成的幼時玩處“龜池”也被拆建為現時的球場;兒時的玩意踢毽子、踢“西瓜波”也已不再可見;舊時的澳門華僑公立平民學校和鏡湖學校合併為現在的鏡平學校……
專精一技活出彩虹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