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1960年開始是理髮室的生意高峰期,我當時每天凌晨4時多起床,6時多便開始營業。生意好得很,除了理髮外,歡樂髮室還提供整理鬍鬚、採耳、洗眼和“攞眼沙”等服務。時代不同了,今日雖然開了很多現代髮型屋,但我們傳統的理髮服務仍有存在的價值,老一輩居民都喜歡光顧我們。”
剪出半個世紀的歡樂
“澳門自來水公司剛剛成立,有一項從澳門到灣仔竹仙洞鋪設水管的工程,需要運輸大批量的水管、機器和馬達。我趁這個機會從香港回到澳門工作,在來往澳門和竹仙洞的貨船上負責機械修理。雖然還是每天都要在船上,不過起碼晚上可以回到家裏,享受家庭的溫暖。”
從學徒到機械技師
有人聚居的地方,自然而然會形成各種商業活動,久而久之地發展成市集,而市集的發展某程度上亦體現出一個城市或地區的發展歷程。路氹區現有兩個市政街市,分別是氹仔市政街市以及路環市政街市,這兩個街市的發展歷程,為讀者了解路氹城區的發展提供了另一個角度。
澳門街市:路氹的街市
在《永不回來的風景-澳門昔日生活照片》中,看到七八十年前“梳頭”與“絞面”的情況,這是較為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古老行業,趣味盎然。往昔,儘管有些婦女追求時髦,講究西式電髮,但仍有不少婦女還保持傳統髮型—梳髻或梳辮。所謂“髻”,就是將長長的秀髮在頭後盤捲成螺狀的髮型;也有紮成長辮子,塗枺“刨花”(是由一種植物木材刨出來的木片)用水浸出的膠質液體定型,烏亮閃光,頗為美觀。這些婦女理髮,都是光顧街邊的“梳頭檔”,檔主多是中年婦女,替人梳髻及紮辮,都有好手藝,可謂“髮型師”、“美容師”,在廿世紀八十年代,梳髻收費六元,紮辮三元,絞面八元,而在半世紀前,梳頭、絞面只不過三、四角錢,較早前收費更廉。這些檔口,遍佈全澳橫街狹巷,最興旺時期逾七十檔;至抗戰時,居民生活困苦,鮮有閒錢去扮靚,梳頭檔銳減至三數檔,戰後才陸續增至十數檔,其中著名的是趙家巷三姑、群隊街的冬姑及木橋街的跛腳老婆婆。“絞面”是古老美容法一種,不需什麼工具,只用一根長線,就能把臉皮絞得光滑,首先在顧客臉部抹上香粉,然後以長線一端用口咬着,一端用左手拉着,中間以右手將線纏上數圈,以手指控制開合,把線圈貼在臉上的汗毛,手口並用,拉扯線圈收緊,就會將汗毛拔去,使顧客的臉皮光滑。梳髻、絞面早已不為時尚,髮型時時新穎,美容技術日新,用品繁多,梳頭檔也就逐漸消失。
傳統梳頭行業消失
“新橋有一句童謠:‘落雨仔,水浸街。’處於低窪地區的新橋,每逢大雨降臨便成了一片澤國。水浸雖然影響生活,但也有很多令人緬懷的回憶,如留在學校摺疊紙船,撈魚仔,哥哥面對着高至胸口的水位涉水背我回家……
舊區經濟的推動者
“在澳門還沒有的士和三輪車時,許多人會搭乘由‘單車仔’騎乘的單車。‘單車仔’是指以駕駛自行車載人的苦力,當年在三輪車還沒有出現的時候紅極一時,我也是‘單車仔’的一員。我記得每次運一位客人,不論路途遠近,都是兩毛錢,最多的時候每天大概有10多位客人,這樣每天就大概有幾塊錢的收入。”
尋找終身事業
紅街市(Mercado Municipal Almirante Lacerda)位於罅些喇提督市東街(Rua Leste do Mercado Almirante Lacerda)、高士德大馬路(Avenida de Horta e Costa)、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提督馬路)(Avenida do Almirante Lacerda)、罅些喇提督市北街(Rua Norte do Mercado Almirante Lacerda)之間。街市大樓,長44米,寬20米, 佔地面積有880平方米。樓分三層,一、二層寬敞闊大,第三層狹高如塔,實用性不大,裝飾性較強,襯托出整座建築宏偉壯觀;外繞以圍牆,有露天回廊。因建築物外牆為紅色,故稱紅街市,又因其面對罅些喇提督馬路,故又稱提督街市。
澳門街市:紅街市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