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台山街市(Mercado de Tamagnini Barbosa)位於青洲大馬路 / 青洲新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蘇沙醫生街(Rua do Dr. Ricardo de Sousa)、台山中街(Rua Central de T'oi Sán)之間。現為台山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啟用於2005年5月30日。該樓略呈曲尺形,長邊樓長83米,寬13米,總面積3,520平方米;短邊樓長51米,寬13米,佔地有600多平方米。
澳門街市:台山街市
在《永不回來的風景-澳門昔日生活照片》中,看到七八十年前“梳頭”與“絞面”的情況,這是較為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古老行業,趣味盎然。往昔,儘管有些婦女追求時髦,講究西式電髮,但仍有不少婦女還保持傳統髮型—梳髻或梳辮。所謂“髻”,就是將長長的秀髮在頭後盤捲成螺狀的髮型;也有紮成長辮子,塗枺“刨花”(是由一種植物木材刨出來的木片)用水浸出的膠質液體定型,烏亮閃光,頗為美觀。這些婦女理髮,都是光顧街邊的“梳頭檔”,檔主多是中年婦女,替人梳髻及紮辮,都有好手藝,可謂“髮型師”、“美容師”,在廿世紀八十年代,梳髻收費六元,紮辮三元,絞面八元,而在半世紀前,梳頭、絞面只不過三、四角錢,較早前收費更廉。這些檔口,遍佈全澳橫街狹巷,最興旺時期逾七十檔;至抗戰時,居民生活困苦,鮮有閒錢去扮靚,梳頭檔銳減至三數檔,戰後才陸續增至十數檔,其中著名的是趙家巷三姑、群隊街的冬姑及木橋街的跛腳老婆婆。“絞面”是古老美容法一種,不需什麼工具,只用一根長線,就能把臉皮絞得光滑,首先在顧客臉部抹上香粉,然後以長線一端用口咬着,一端用左手拉着,中間以右手將線纏上數圈,以手指控制開合,把線圈貼在臉上的汗毛,手口並用,拉扯線圈收緊,就會將汗毛拔去,使顧客的臉皮光滑。梳髻、絞面早已不為時尚,髮型時時新穎,美容技術日新,用品繁多,梳頭檔也就逐漸消失。
傳統梳頭行業消失
有人聚居的地方,自然而然會形成各種商業活動,久而久之地發展成市集,而市集的發展某程度上亦體現出一個城市或地區的發展歷程。路氹區現有兩個市政街市,分別是氹仔市政街市以及路環市政街市,這兩個街市的發展歷程,為讀者了解路氹城區的發展提供了另一個角度。
澳門街市:路氹的街市
在《澳門流動小販》第二輯明信片中,看到一幅《縫紉女》的老照片,攝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記錄在街上替人縫補衣服謀生的婦女,這形象早已消逝,而我小時見過,印象迄今仍然深刻。幹這行服務的都是婦女,被稱為“補衫婆”,依靠縫補手藝謀生,在康公廟前地附近擺檔為多。她們每天都攜着一個大提籃,裡面盛載着各種顏色碎布料、針線鉸剪等工具,到固定的地方擺檔,替人縫補破爛衣服,收取微薄工資,幫補家用。那時,人們生活艱難,知慳識儉,衣服破了,有家庭的人就由母親、妻子縫補,若是單身漢,只好拿給補衫婆代勞了。補衫,是用一小塊碎布,貼在衣服穿孔的地方上縫補,看來好像皮膚上結的“瘡疤”,這叫“補剌衫”,其實,“疤”即“剌”,據已故香港地方誌研究工作者魯金先生解釋,粵人將“疤”讀成“剌”之故。一件衣服常常補過一處,再補另一處。這樣的“補剌衫”,我們小時候常見到人們穿着。記得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有一名補衫婆在我居處對面的一家旅店傍設檔,還帶着一個幾歲大的孩子,收入不夠餬口,常獲旅店老闆施捨剩飯殘羮充飢,生活困苦。補衫婆在街邊擺檔,約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失去蹤影,也成了歷史名詞,而補衫行業卻未絕跡,代之而起的是織補店檔,檔主男女均有,補衫講究手工技巧,不再是“補剌”那麼簡單,而是從原來的衣物內邊布料拉線,在衣服破孔依着經緯織補,恢復原貌,可謂心靈手巧。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草堆街口及白馬行街兩織補檔著名。時至今日,仍然有人當織補行當,不過織補的衣物都很昂貴,需要高超手藝,工錢也相應提高。
補衫婆成歷史名詞
下環街市所在地,是百餘年前澳門的一處風景名勝──澳門新花園。在下環街一帶填海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將河邊新街至下環街之間的新填地買下,建成一個新的街區,在街區開設一個大型花園。園內遍植南洋奇花異果,飼養多種猿猴雀鳥,儼然一個亞熱帶動植物園。這裡清雅優美,花木繁茂,每逢風和日麗,中外人士來此遊園賞景。園門設在下環街口處,古羅馬式門樓,配以鑄鐵閘門,氣派非凡。後來成為了澳門土生富商李加祿(João Lecaroz)產業。
澳門街市:下環街市
“1960年開始是理髮室的生意高峰期,我當時每天凌晨4時多起床,6時多便開始營業。生意好得很,除了理髮外,歡樂髮室還提供整理鬍鬚、採耳、洗眼和“攞眼沙”等服務。時代不同了,今日雖然開了很多現代髮型屋,但我們傳統的理髮服務仍有存在的價值,老一輩居民都喜歡光顧我們。”
剪出半個世紀的歡樂
“以前,新橋的晚上,往往有很多賣夜宵的攤檔在蓮溪廟附近擺賣。有賣糖水、粥、炒粉麵、水果等,顯得熱鬧非常。現在還有一檔叫賣粥的叫文記,仍在營業。它已有60年歷史,老闆都有90多歲了,我很的小時候就在他那裏吃粥。很多居住在新橋的老人,在年青時,都是做生意的。”
雜架老行尊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