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望廈荒地水塘,居民在塘邊洗滌用具。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往昔望廈荒地水塘,居民在塘邊洗滌用具。
更新日期:2019/11/16
“我的父親在1920年代從內地來到澳門,當時只有14歲,來澳後從事神香行業。他白天跟師傅學習製作神香,晚上下班後去拉人力車。我們家有共九兄弟姊妹,所以父親工作特別勤奮。後來,他向朋友借了一些錢,自立門戶,開設了‘祥香莊’。”
生於斯服務於斯
“看管新橋球場是一件很艱難的任務,因為在球場上有各種各樣的人,甚至有一些吸食毒品的道友。每當球場上有人打架或是鬧事,我都會第一時間到場了解情況。通常是不會有人動手傷我的,他們會自行到球場外圍解決問題。這就是說,街坊都十分尊重我,因而我認為自己那麼多年服務街坊是值得的,並沒有白費苦心。”
新橋坊會大內總管
“日據時期,廣東、香港的一些著名品牌都紛紛將藥廠轉移來到澳門,有流傳到如今的著名藥品品牌,就是那些避難到澳門的藥廠,當年日據時期在澳門所創立研發出來的。比如至今仍暢銷港澳和國內外的京都念慈庵川貝枇杷膏,就是當年在新馬路噴水池附近的藥廠生產的;再比如胃仙U,是當年日本在澳門開設的藥廠生產的,後來轉移到香港,至今仍然暢銷不衰;再比如我們澳門人更加熟悉的幸福傷風素系列,當年也是澳門的藥廠生產,後來再將藥廠搬到香港,如今已經成為了香港人消費最多,也是最耳熟能詳的藥品之一。所以,澳門的製藥業,特別中藥業盛極一時。”
見證澳門中藥業百年興衰
“昔日新橋多木屋,一旦發生火警,為及時喚來街坊幫助救火,街坊在新橋坊會門前掛了一口防火鐘,以備不時之需。坊會還成立了非正規的義工救火隊,所謂非正規,是指救火隊的成員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救火訓練,沒有專業的裝備,只是憑着守望相助的精神,充當義工救火隊的隊員。這種由街坊組成的義務救火隊伍,是消防員的得力助手,於1960年代中期,普遍出現在澳門各區。”
新橋“大B哥”梁慶庭
“新橋有一句童謠:‘落雨仔,水浸街。’處於低窪地區的新橋,每逢大雨降臨便成了一片澤國。水浸雖然影響生活,但也有很多令人緬懷的回憶,如留在學校摺疊紙船,撈魚仔,哥哥面對着高至胸口的水位涉水背我回家……
舊區經濟的推動者
“新橋以前經常水浸,記得有次在農曆七月三十,把所有月餅都準備好,預備八月份開始售賣,怎知當晚大洪水,一籮一籮的餅全都給浸壞了。水浸得真的厲害,要划船呢!可謂名副其實的渡船街,以前,渡船街一帶都是海,而石敢當那兒就是埠頭,很多人會在那兒晾衣服。”
打造社區小店號
“我對7歲以前發生的事印象十分模糊,我的記憶或許該從7歲開始。那一年,我失去了慈愛的媽媽,5年後,我又失去了爸爸,12歲便成為孤兒。我的爸爸生前常對我說:‘都可以嘗試去做,就是不能偷、盜、詐、騙、欺凌他人,做事要對得起天地良心!’記這句話,爸爸去世後,我顛沛流離,靠拾荒為生,之後做過很多工作。”
少失怙恃奮發一生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25年-1941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 |
望廈 | |
關鍵字: | 池塘 |
群眾 |
攝影: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Catela, José Neves) |
資料來源: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 澳門昔日生活照片》,澳門藝術博物館,2001,第52頁。ISBN 99937-29-26-4 |
藏品所有人: | 澳門基金會 |
儲存地點: | 澳門藝術博物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基金會 |
權限範圍: | 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語種: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資料類型: | 照片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4202x2968, 35.69MB |
登錄號碼: | p0000027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