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更新日期:2019/11/16
黃豫樵,香山縣(今屬中山市)人。[1]清末民初澳門資本家。 父親黃焯恆。黃豫樵幼時在石岐蕭閬潮館讀書,喜歡作詩,擅長書法;[2]先後創辦永康置業澳門有限公司、澳門得利公司、澳門廣利公司、澳門廣裕盛什貨、澳門國華戲院、泅德銀號[3];成為澳門早期華人富商之一。 1911年前,澳門商人沒有成立團體。1911年,華商蕭瀛洲等發起籌備組織“澳門商會”,擬定綱領,1912年12月14日獲澳葡政府批准立案。1913年,澳門商會正式成立,公推蕭瀛洲為首屆總理。當時沒有會所,暫借同善堂為臨時辦事處。同時,以“旅澳華商總會”名義,獲得中國政府工商部批准立案。1916年,正式定名為“澳門中華總商會”。1930年,盧焯擔任總理,黃豫樵擔任副總理,購入議事亭前地十八號作為會所。[4] 1935年,濠江中學由前校長黃健接辦,黃仲榆為董事長,黃柱記、黃豫樵、黃渭霖等組成校董會。幾年後,學校發展為完全小學,1936年開設初中一年級,學生達二百餘人。[5]現在澳門雲泉仙館,在抗戰前是旅澳西樵道侶的聯誼處。抗戰期間,西樵淪陷,雲泉仙館同門四散,道侶來到澳門暫避。1940年,黃豫樵、何海科等召集道侶成立聯誼處。[6] 1947年,黃豫樵通電全國機關及參議會,提倡恢復讀經,並擇簡要編入高小以上課程,得到五省參議會來電贊同。 民國時期,楊子毅等人倡建中山紀念圖書館,黃豫樵捐國幣350萬元。[7] 澳門東望洋山“白頭墳場”與上松山的斜坡間,有座著名的“焯公亭”,扼守幽徑咽喉,背山面海。亭為六角,古樸典雅,兩柱嵌有對聯,為黃豫樵所撰: 悅耳沸松聲,仰瞻喬木高枝,恍憶鯉庭趨對日; 停縱看海景,感到長風巨浪,應多鵬翮奮飛人。 在澳門松山涼亭,黃豫樵撰寫(木質)對聯一副,白底紅字,楷書:[8] 風和日麗,健體強身宜晨運; 花香鳥語,舒胸暢懷樂談天。 1949年春,黃豫樵出資建立焯公亭,以紀念父親九秩冥壽。當時,他自行堪輿,選此建亭。他認為此亭選位恰在“松山東南兩翼之中”,為吉位名曰鵬背,這樣既尊先人賓天,又主後人生發。他對風水術數頗為精通,在澳門文人圈中素有名氣。 然而,澳門康公廟前的一眾風水師卻認為,白頭墳場立後山界碑,猶如為白頭夷守孝,更有說焯公亭得窺天葬,是大不吉的。據說,焯公亭建後,黃豫樵百病纏身。之後家族四散流離。[9] 20年代,黃豫樵在中山石岐開設泗德銀號時,向來穩紮穩打,不做投機買賣。當時石岐廣衡銀號的倒閉,它由一個有名的資本家開設。因司理人郭熾雲炒買幣,損失很大,他以欺騙的手法,向泗德銀號借了很多金幣和黃金。黃豫樵誤信同業,致被拖累,損失了幾十萬元,同時拖累瑞升銀號損失了42萬元。泗德銀號東家從澳門匯回20餘萬元還債,瑞升銀號交出產業,開投變價得款37萬元還債。[10] 黃豫樵歷任澳門六和自來水有限公司、澳門電燈有限公司、澳門永康有限公司董事長,岐關車路有限公司董事、澳門永廉置業有限公司總司理等職;出任澳門商會副主席及監事長。 他熱心教育事業,創辦澳門粵華學校、澳門孔教學校,並出任校董;後出任澳門孔教會會長及監事長;著有《孝友齊家集》數種。[1] 1956年3月26日,澳門工商界名流組團赴穗參觀展覽,黃豫樵任團長,全團共22人。黃豫樵之子黃仲良擔任澳門同善堂主席,繼承祖父、父親的優良傳統,積極參與公益慈善活動,貢獻良多。[11] 1963年癸卯兔年,澳門孔教會、同善堂於10月14日(農曆八月二十七日)下午1時舉行隆重的祭孔典禮,數百人出席,紀念孔子誕生2514周年,儀式古雅,氣氛熱烈。當日,孔教會在聖堂舉行祀聖典禮,該會主席何賢因事未能到會主祭,改由該會副主席莫培樾任主祭。並由崔德祺、黃仲良、胡煜榮、冼永就、陳伯墉、劉明新、林文照、蕭俊欽等知名人士參加。[12]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7頁。 [2]《澳門名勝楹聯輯注》,載“中國對聯集成編校室"網,2013年6月6日,http://china-liand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4060。 [3]中山政協:《中山文史》(第1-3輯選刊),中山:中山政協,1989,第93頁。 [4]《濠江中學史略》,載“濠江中學"網,2012年12月20日,http://www.houkong.edu.mo/intro/history/before2004.htm。 [5]《澳門中華總商會史略》,載“澳門中華總商會"網,2012年12月18日,http://www.acm.org.mo/intro/history.htm。 [6]李長莉、左玉河:《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第440頁。 [7]《中山市石岐區文物古跡介紹——賡建圖書館三樓碑記》,載“中山市檔案資訊網",2012年12月1日,http://www.zsda.gov.cn/plus/view.php?aid=5072。 [8]《澳門名勝楹聯輯注》,載“360doc個人圖書館"網,2014年5月6日,http://www.360doc.cn/article/9731268_351566854.html。 [9]《東望洋山白頭墳場成澳門巴斯人天葬台》,載《新報》,2013年3月16日,http://www.hkdailynews.com.hk/macau.php?id=131787。 [10]繆文雨、高煥章:《石岐銀業的回憶》,載《中山文史》(第3輯),中山:中山政協,1965,第12-19頁。 [11]《澳工商界名流組團,今日赴穗參觀展覽,黃豫樵任團長全團共二十二人》,載“海外華人華僑剪報資料庫"網,2013年11月20日,http://libproject.hkbu.edu.hk/was40/detail?record=8&&channelid=4935&searchword=%E6%97%A5%E6%9C%9F%3D1956.03.26&ispage=yes。 [12]《附件四:同善堂祝聖慶典》,載《澳門日報》,1963年10月15日。
黃豫樵,1882-
馬文騶,字瞻一,香山縣(今屬中山市)九曲溪人。民國時期國民黨官員、檀香山僑領、詩人。鄭乃炎妹夫。 馬文騶早年擔任國民黨中山縣黨部書記長、中國國民黨澳門支部監察委員兼秘書、澳門中山教育學院講師。 50年代初,馬文騶舉家移居美國檀香山,成為夏威夷中華文藝協會的領導人,1975年出版《夏威夷中華文藝協會一九七五年特刊》。 馬文騶生育三子二女,長子馬任遠畢業於夏威夷大學,初任太平洋士廠化驗師,後任設計師。二女馬本維畢業於夏威夷大學外交系高級護理系、德洲陸軍衛生醫學院,取得碩士學位,歷任美國陸軍醫院少校護士長,調任中東埃及美國陸軍醫院工作。次子馬任弘畢業於夏威夷大學土木工程系商業管理系,取得碩士學位,之後接受美陸軍部特種訓練。四女畢業於夏威夷大學土木工程系,任職政府機構,後奉派往南朝鮮為工程師。 馬文騶初到美國時,生活窮困,在餐館打工賴以維生。他以中國的文化、孔孟學說,倫理道德思想及國家民族之觀念教育子女,且從各方面激勵子女讀書,子女不負父望,個個成才。經金山區評議,馬文騶榮獲1988年度“檀香山模範父親”稱號。 馬文騶自幼愛好詩詞,詩作歷數百首,出版《岫雲廬詩集》,受到海外僑胞稱讚。陳立夫評價《岫雲廬詩集》說“妙造自然,如見道心,取語甚直,矯矯不群”。 馬文騶在艱苦生活中學得一身好廚藝,後來自己開設餐館,成為檀香山皇后餐室、大同餐館的創辦人兼總經理。他擔任夏威夷中華文藝協會榮譽會長、夏威夷馬氏宗親會榮譽會長、世界中山同鄉會總會副評議長,並任全美華人福利總會第四屆代表大會秘書長。馬文騶身在美國,心念故鄉,改革開放後回到北京、廣州、中山等地探親觀光。 現錄馬文騶的詩三首:[1] 《秋夜有懷》 慣坐小樓聽夜雨,今宵對月伴長檠。萬言隱約秋聲裡,清夢縈牽雁影橫。 遣此晴空當逆旅,拚將塊磊入瑤觥。人間未改荒涼態,老眼留看春意生。 《初夏》 熏風冉冉綠山城,池漲新蛙試夏聲。雨霽蟬鳴催蕩熟,鄉心苑轉動行旌。 朱門酒肉熏天臭,忍聽春來杜宇啼。華屋邱圩人聞寂,千山濯濯夕陽低。 《春暮》 殘紅柳絮去冥冥,紫燕呢喃客夢醒。茂草苔深王謝宅,夜蘭無語數春星。 [1]英豪:《馬文騶先生和他的詩集》,載《中山文史》(第20輯),中山:中山政協,1990,第179-182頁。
馬文騶,1909-
葉恆澍,葡人稱為“阿西”(Asee),香山縣人。澳門鴉片商、華人領袖。 葉恆澍購買一艘繒船,經營漁業。後來,他涉足鴉片走私貿易,成為澳門大鴉片商。[1] 1808年農曆八月初五,英吉列人入侵澳門,想據為己有。澳葡當局弱不能拒,總督吳熊光奏奉諭旨,用兵驅逐。練總葉恆澍曉英吉列人以利害,英吉列人俯首服罪,隨即離開澳門回國。因此,葉恆澍獲各官獎賞,並授予匾額,仍負責緝捕洋匪。 1817年,葉恆澍擔任澳門新廟(蓮峰廟)首事,先後協助地方官管理一些事務,與官府過從甚密。 1821年,葉恆澍被捕了,罪名是販毒。當時,葉恆澍有好幾重身份。在官方看來,他是位候補官員,通過捐官獲得“州同”官銜,同時是一位經營漁業的老闆。 根據兩廣總督阮元給清廷的報告,案情如下:1821年7月,葉恆澍船泊媽祖閣,偶遇來澳門貿易的相熟者福建人陳五。陳五告訴葉恆澍有一批鴉片,每斤12銀元,要否買進。於是,葉恆澍與同夥一起湊集1320銀元,向陳五購入110斤。不久,他以一斤16元洋銀價錢,賣給一位不知名的客商。後來,葉恆澍被逮捕。 根據在華西方人記載,葉恆澍被捕是因為殺人或僱兇殺人。最後,他因販毒而被判枷號一個月、發配充軍、到達配所後杖一百。但在上報中央的報告中,廣東地方官隻字不提葉恆澍行兇殺人之事。 葉恆澍作為一個小老闆、州同,結果逃過了殺身之禍,化險為夷。原來,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澳門行賄基金中間人。1820年,澳葡當局設立,對輸入澳門的鴉片每箱徵收40銀元,專款用於對大清官員的行賄。根據當時鴉片進口量推算,該行賄基金每年收入十萬銀元(約七萬兩,折合人民幣1400萬元)。 葉恆澍被審訊時,爆出與殺人案無關的大量行賄細節。這張遍佈廣東官場的鴉片保護黑網,最後成了他的救命符,廣東當局只能重罪輕判。 1823年8月,澳門沿海一帶有居民私築鋪屋。因澳門地方華夷雜處,規定不得於舊有鋪屋之外,添建一椽一石。香山知縣馬德滋催促澳門地保余有功、史文機、劉德高,立即協同澳門紳士趙允箐、葉恆澍等人,馬上查明沿海一帶各居民鋪屋,如係與人買受,及遵例投承者,就令交出屋契,票繳核驗。最後,經葉恆澍、趙允箐清查出澳門私佔官地屋鋪,繪圖列折稟覆,以憑按勘押拆。[2] [1]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2006,第44-45頁。 [2]雪珥:《腐爛的帝國》,載“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網,2012年12月28日,http://zgrmdx.dooland.com/wap/article.php?id=176747&verify=&m=2。
葉恆澍
陳康大,又名陳龍,生於香山斗門南山(今屬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南山村)。 康大18歲時,隨父兄經澳門,飄洋過海到美國加里福尼亞謀生,起初,他白天在胞兄開設的米店做搬運工,晚上到華人區教堂學習英文,學得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對他日後與洋人打交道和事業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兩年後,康大在加州薩克拉門地區,按照四六分成,租種2000英畝土地種植蘆筍(龍鬚菜),每年僱用華人農工五千餘人。[1] 1906年,康大轉到桑尤幹墾區在北加州三角洲中南部斯托克頓附近,以每年7000元租金租下1125英畝土地,種植馬鈴薯和穀物。他與許多華人佃農一樣,同時租種幾家地主的土地,但他經營規模很大。20世紀30至40年代,他在三角洲租種土地,幾乎構成一個農業帝國。20多年來,康大一直是薩克拉門—桑‧尤幹三角洲中心最大經營者。1913年,他在俄勒岡科雷默斯瀑布附近買下2000英畝土地,僱人種植優質馬鈴薯。30年代,除供應加州市場外,康大的馬鈴薯銷售到美國其他地方,因此,康大被稱為“薯仔大王”。 康大出身於中國南方農村,放過牛,念過私塾,但他並不擅長耕種技術,而他善於經營管理。他每年僱用五六百名農業工人,既有華人,又有墨西哥人,擁有70匹馬和兩艘駁船用作運輸。他自己乘船或乘馬車經常來往於各片土地之間,進行籌畫和監督耕種。 康大生育五子:陳榮、陳華、陳富、陳貴、陳壽。他們說,父親的成功,主要在於他擅長與地主、債主們談判;懂得找多少工人進行耕種、收割;懂得如何運送工人、安排他們的工作和食宿及把握市場行情,以最好的價格將馬鈴薯等農產品銷售出去,所以,經營狀況特別好,每年從農業上獲取十多萬美元的利潤。 除在三角洲經營馬鈴薯種植業外,康大把業務擴展到其他領域中去。1884-1900年,他在阿拉斯加包裝協會的大馬哈魚罐頭廠當“包工頭”,後在薩克拉門加利福尼亞州首府開設一家星記公司;在三藩市開設一家出口公司和一家“上海大公司”的包裝公司。當時,他在中國最大商業機構之一的上海永安公司購買不少股票。1919年,陳氏家族成員成立一個“美國華人農場總公司”,資本達到100萬美元。 康大羈旅異邦,心懷桑梓。辛亥革命前夕,在同盟會會員、旅美同鄉陳耀恆的影響下,他積極回應孫中山在美國向華僑發出的“踴躍捐資,以助成革命大業”號召,捐款支持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並經陳耀恆引薦結識孫中山,他們多次在三藩市陳典敬(珠海斗門華僑)開設的“五湖藥店”見面,親自聆聽孫中山宣傳革命反清的道理。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不少旅美華僑失業,生活無著。康大樂意安排他們在自己的企業工作,薪酬特別優厚。20世紀20年代,家鄉盜賊蜂起,雞犬不寧。康大聞訊,慨然捐款資助南山鄉建造一座防禦性的碉樓“鎮南樓”,捐款購置槍械,增強家鄉的聯防力量,一直到抗戰時期,鄉親們仍使用“康大公的槍”。1938年,南山鄉一群進步青年為了抗日戰爭的需要,興辦活然小學(後更名前鋒小學),當時在澳門定居的康大慷慨出資贊助。 康大憑著智慧和毅力,在美國環境中艱苦創業成長起來的華僑企業家和資本家。雖為巨富,但他從不炫耀,生活儉樸,樂善好施,常常接濟有困難的鄉親。一輛小汽車成為他唯一的“奢侈品”。他不惜把財富用於擴大再生產和公益事業。 康大是第一個擁有福特牌履帶拖拉機的華人。1933年,他結束在美國半個多世紀的創業生涯,回國安度晚年。[1][2]20世紀20年代,他在澳門荷蘭園一帶買房定居,經商貿易。[3] 1939年,康大在澳門逝世,終年75歲。 其長子陳榮在三藩市經營公司。次子陳華管理星記領地。三子陳富以管拜倫領地。四子陳貴負責俄勒岡的土地,後加入商船隊,再後開餐館。五子陳壽是一個菊花種植者。[4] 1989年,孫子陳國男等捐獻鉅款給家鄉興建一座新學校,鄉親父老將學校命名為“南山康大學校”,以作紀念。之後,陳國男每年捐贈500美元給學校用於獎學獎教,深受鄉親和師生的讚揚。 一個世紀以來,康大子孫昌盛,人才輩出,現今定居在美國的有三四百人。他們當中有“菊花大王”、“玫瑰大王”、醫學教授、牙科醫師、工程師、律師、廚師、神學士等。每年7月的第二個星期天,聚居在加州陳氏族人舉行一次陳氏家族野餐會,陳康大的孫輩輪流主持,與會者二百多人,熱鬧非凡。 陳康大的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功,後人將他的名字和事蹟載入加州的史冊。著名美籍華人歷史學家麥禮謙將他的事蹟收錄在《美國華僑簡史》一書。[1][2] 2001年7月,陳氏家族一行19人,在陳國男的帶領下回家鄉尋根訪祖。陳國男生於澳門,並在澳門讀書,12歲時隨家人移民美國加州。大學畢業後專攻玫瑰花的改良栽培,有“加州玫瑰花王”的美譽;擁有聖荷西最大的花卉種植園,是聖荷西所屬的聖地克拉拉郡農場局主席和第一位華城市規劃委員。聖荷西是世界著名的矽谷,當年華人在政界幾乎沒有代表。作為灣區菊花會創始人之一,農學專家陳國男帶動和扶助了一批亞裔人士參政,為爭取亞裔權益積極奔走,並推動灣區華裔青年參與公眾事務,參與創建為亞裔移民提供各種服務的社區機構亞美社區協進會。[5] 2007年7月4日,陳國男遺孀率領陳氏家族一行16人,在珠海市、區、鎮僑務部門領導的陪同下,回到斗門區乾務鎮南山村尋根訪祖,參觀南山康大學校及祖屋,並探望親人,增強與家鄉聯繫。陳國男夫人表示,他們在美非常想念家鄉。今次回鄉,發現珠海發生很大變化,感到很高興。南山康大學校2003年併入五山中心小學,該校佔在面積十萬平方米,政府投資3500萬,是一所設備、功能齊全的省一級學校。原南山康大學校現成為五山中心幼稚園。陳夫人表示,康大學校雖不存在了,但陳氏家族對家鄉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持會持續下去,今後每年他們將從美國的陳國男基金會中拿出部分資金,説明家鄉的貧困學生。[6] 2009年3月,美國第十大城市、灣區聖荷西舉行揭牌儀式,“陳國男郵政大樓”在眾人歡呼聲中正式更名。陳國男的親屬及加州灣區地方官員、各界人士、華人代表等出席揭牌儀式。[5] [1].《陳康大》,載“珠海檔案資訊網",2012年12月18日,http://new.zhda.gov.cn/gqdaw/index2_12.asp。 [2].區達權:《美國“薯仔大王”陳康大》,載《珠海特區報》,2008年7月16日。 [3].羅祖寧:《鄉情,為四化建設添磚加瓦》,載“珠海市地情網",2010年11月28日,http://www.gd-info.gov.cn/shtml/zh/zszh/2009/09/04/11613.shtml。 [4].《乾務歷史人物》,載“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網,2011年6月21日,http://qianwu.zhnews.net/2010/1022/190.html。 [5].《以斗門華僑命名美國陳國男郵政大樓聖荷西揭牌》,載“廣東僑網",2010年5月30日,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qw2index/2006dfqw/2006dfqwzh/200903170006.htm。 [6].《美國著名僑領陳康大後裔返珠海尋根》,載“廣東僑網",2008年12月10日,http://gocn.southcn.com/qw2index/2006xgzl/2006xgbd/200707060011.htm。
陳康大,1864-1939
梁昌,原名梁潤昌,廣東番禺(今屬廣州市番禺區)人,生於澳門。港澳知名富商。 年青時代,梁在銀鋪和辦館任職。[1]抗戰時期和戰後初期,梁因為認識當時知名商人鍾子光,又結識經濟局長兼富商葡人羅保(Pedro José Lobo),獲得羅保賞識。 40年代中期,梁在內港海旁開設英昌行(潤昌的諧音),經營火水(煤油)及白米生意。 二次大戰結束後,澳門開始成為世界主要的黃金走私地方,當時國際訂定黃金價公價為每安士是35美元。許多地區包括香港在內,黃金進口受到管制,而澳門因為不是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的成員,不受國際公價的規限,因此,成為世界知名的黃金市場。1973年,黃金的國際公價撤銷。香港取消限制黃金進口後,澳門才失去這一地位。 1948年開始,澳葡政府將黃金進口生意批給一個恆昌公司經營,由經濟局局長羅保、商人何賢、鍾子光等組成,從外國(主要是英國和南非)進口黃金,這些貴金屬由國外用飛機運到香港,再用飛機轉運到澳門。當時飛航港澳航線的水陸兩用客機,當黃金運到香港時,梁在恆昌公司任職,負責將黃金轉運到澳門;並獲邀加入專營黃金的恆昌公司成為股東,獲得分紅,他開始賺得第一桶金。[2] 60年代,梁在香港開辦港澳水翼船公司,經營港澳兩地水上交通生意;又在香港開設燕昌置業公司,在地產、股票上發展順利,成為港澳兩地著名富商。 梁一生宣導文化體育事業,熱心慈善公益事業;1961年捐資50萬元,在澳門南灣興建孤兒院;1965年再捐款為梁文燕培幼院增添設備。 梁兩次獲得葡國授勳;太平洋戰爭時期,他因援救英軍有功,1973年獲英皇頒授CBE勳銜。 1979年6月4日,梁在香港要司機開車載他兜風,到了淺水灣道1001號淺水灣花園大廈下車。他獨自進入大廈A座,不久便墜下大廈入口處地上,當場身亡,終年61歲。[1] 梁昌與元配妻子梁文燕生育五子二女。1962年,梁文燕因癌病去世。 梁昌向當時澳門政府公共救濟處(今社會工作局)捐款50萬元,作為撫育孤兒之用。在西環“燒灰爐”興建了一座梁文燕孤兒院,後改名梁文燕培幼院。梁昌捐錢在香港沙田興建一所梁文燕紀念中學。 後來,梁昌娶了原是管家兼子女的家庭教師何杏莊為繼室,生育三子。1977年,何杏莊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請與梁昌離婚,後雙方協議離婚。之後,梁昌心情大受打擊,性情大變,經常拿著一疊鈔票,在街上向途人分派;在一家錶行買了一大堆手錶,見人就派。[3] 明朝末年,澳門被葡人佔據開埠時,西望洋山有疍家人在此建寮屋樓居住,形成“燒灰爐”和“竹室仔”兩條自然村。清朝時,澳門正式成為中國唯一的洋場租界並由澳葡管治,當時西望洋山兩條自然村自然消失了,之後二百多年,西望洋山從未有華人建屋居住。 1911年,澳葡修築西望洋山腳東南側馬路,將南灣西灣與媽閣前地連通。因馬路修好之際,恰逢葡萄牙國內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澳葡遂將此新路命名為“民國大馬路”。50-60年代,梁昌率先在西望洋山東麓“燒灰爐”附近,英國公使官邸旁邊興建西式大宅並入住,成為200年來第一位在此置業居住的華人。之後,梁昌事業蒸蒸日上,生意越做越大。這時港澳華商官員蜂擁而至在西望洋山置業居住,從此西望洋山一帶便成為“澳門地王”。據說,梁昌是經粵港澳著名風水師霍鑒清的點化,勸他不必顧慮甚麼。霍鑒清說,一是辛亥革命開創民國,國運地大有變化。二是澳葡闢設民國大馬路,改其風水作“龍首披掛”,“龍首雞”之啄克已被化解。三是氹仔島上的雞頸山“雞首石”已自然崩塌了,形壞則克然亦壞。因此,梁昌敢率先在西望洋山東麓置宅。[4] 其子梁仲豪繼承家業。梁仲豪為前上海大酒店副主席,擔任新世界發展董事。他擁有港澳水翼船公司股權;1987年出售30%大酒店股權,套現16億;在泰國擁有Thai Hong Kong Real Estate,投資超過40億港元。他又與泰商Wise Power及何添合作發展曼谷SV City 121萬平方米樓面和8.3萬平方米商鋪寫字樓和高級商住區,投資額達35億港元,建立梁仲豪財團。[5] 1992年,何杏莊捐款港幣55萬元,作為東華三院“梁昌紀念安老院”建設費用,以彰梁昌的功德。為貫徹政府安老政策和響應社會需要,該院獲社會福利署批准於2006年2月1日起,逐步轉型為提供持續照顧的護理安老院。[6] 梁昌家族於2007年及2010年分段吸納地盤前身的四棟舊樓,購入價共3.86億元,一度有意重建成酒店,及後有見零售業大旺,改變主意重建成銀座式商廈作樓上鋪之用,總樓面46379方呎。興建霎東街15-21號銀座式商廈樓花OLIV,因應同區銅鑼灣地帶拆售,即時推出發售,套現逾13.58億元,賺近十億元。[7] 2011年,巨龍船務董事總經理梁仲豪擔任董事的兩間投資公司,向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借錢後,未能如期還款。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日前入稟高等法院,向出任擔保人的梁仲豪追討合共1.6億元及利息。原告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指,2008年3月與萊祺投資有限公司及晴域投資有限公司,分別簽訂兩份貸款協議,批貸款額合共3.2億元。 巨龍船務股份有限公司、吳福(譯音)及被告梁仲豪作為獨立擔保人,而被告的保證金額共1.6億元。兩公司未有按原告要求清還貸款,截至2011年9月,萊祺投資仍欠原告逾8000萬元,晴域投資有限公司拖欠逾9400萬元。巨龍船務提供來往港澳的廉價客運航線,經營14個月後至2011年9月,突然宣佈清盤。[8] 梁仲豪因其個人決定放下活躍的業務工作,2013年7月22日起辭任公司非執行董事。他服務於新世界33年,1979年11月獲委任為公司董事,1986年出任執行董事,2012年3月改任為非執行董事。[9]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5頁。 [2]《細說澳門故事——澳門巨富梁昌致富之路》,載“文匯資訊"網,2011年8月3日,http://info.wenweip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22930。 [3]福哥:《澳門舊話——充滿傳奇色彩的巨富梁昌》,載“aomenMACAU.com"網,2011年8月3日,http://bbs.aomenmacau.com/viewthread.php?tid=520。 [4]金豐居士:《西望洋山曾無華人敢居》,載《新報》,2013年8月18日,http://www.hkdailynews.com.hk/macau.php?id=188019。 [5]王文祥:《香港澳門百科大典》,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第567頁。 [6]《梁昌紀念安老院》,載“東華三院"網,2011年8月3日,http://twghscsd.apaci.com.hk/tc/our-services/elderly-services/extended-home-for-the-elderly。 [7]《梁昌家族拆售商廈 速套13億》,載《蘋果日報》,2013年2月22日。 [8]《中國銀行上訴法院向巨龍船梁仲豪追討1.6億》,載“中國資本證券網",2012年12月20日,http://www.ccstock.cn/HKstock/guoqinews/2011-11-09/A616361.html。 [9]《梁仲豪辭任新世界(00017.HK)非執行董事》,載“網易財經"網,2013年8月18日,http://money.163.com/13/0722/18/94DJ85TO002529IR.html。
梁昌,1918-1979
王作芝,澳門工商業者、會寧同鄉會主席。 王作芝在澳門開辦炮竹廠。[1] 抗戰期間,除帶頭捐資捐物外,王作芝以會寧同鄉會主席身份,發動會寧籍的同胞參加會寧華僑回鄉服務團和捐資捐物。在他帶動下,澳門會寧籍同胞70%以上捐了錢物。從1937年8月至1940年,澳門同胞舉行百多次募捐活動。 孔令淦和王伯琰來到澳門找到歐新、王作芝商量。當時歐新在澳門岐關公司工作,發動在澳門的同鄉青年參加服務團和支援服務團。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發動,在香港澳門兩地黨組織的支持下,有十多人報名參加服務團,還捐集到一批衣物、藥品和活動費用。[2] [1]《澳門歸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第131-132頁。 [2]中共四會縣委黨史辦公室:《四會黨史資料選輯》,中共四會縣委黨史辦公室,1989,第15-16頁。
王作芝
陳聲始,澳門全新織造廠東主。 抗戰期間,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歷次籌募活動中,不但得到當時澳門商會(中華總商會前身)、婦女慰勞會、中華教育會等各大社團支援,而且得到工商界著名人士及社會名流積極贊助,商會主席徐偉卿,“華人代表”梁後源,殷商高可寧、崔諾枝、畢侶儉、李際唐等,國民黨澳門支部負責人、教育會會長、崇實中學校長梁彥明,著名廠商、全新織造廠東主陳聲始、楊惠馨夫婦,殷商徐偉卿夫人張瑞英,畢侶儉夫人莫翰聲(婦女慰勞會主席),岐關公司總經理鄭芷湘,愛國商人畢漪迢等都是熱心支持者。[1] 澳門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第三隊領隊楊惠馨女士,除擔任工作外,她用大洋五元受旗一面,出錢出力。另外,全新織造廠受旗一面,給西紙15元。 陳聲始的六個兒子各受旗一枝共西紙六元,愛國熱誠,令人振奮。又有右文書局報效布旗,全新織造廠報效製工。統計三天所得,達1600餘元,積極為抗日救國活動貢獻力量。[2] 陳聲始、楊惠馨夫婦不但自己熱心捐輸救國,而且教育子女把新年“利是”全數捐獻出來,給抗日團體購買藥品等。[3] 30年代初,陳聲始的家人曾枝西(陳卓禧夫人)組織具有相當規模的澳門婦女互助社,以全新織造廠工人為主體,開展婦女運動。1933-1964年,應陳天心之邀,曾枝西投資《大眾報》,成為合股人,親自主理經理部工作;抗戰時參加澳門四界救災會工作,獲選為理事,出錢出力,支持抗日救亡愛國運動。[4] 2011年,陳聲始家人捐獻澳門幣100000元給澳門同善堂。[5] [1].濠江風雲兒女編輯組:《濠江風雲兒女》,澳門:澳門星光書店,1990,第18-19頁。 [2].濠江風雲兒女編輯組:《濠江風雲兒女》,澳門:澳門星光書店,1990,第128頁。 [3].《澳門歸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第131頁。 [4].《曾枝西》,載“互動百科"網,2012年8月27日,http://www.hudong.com/wiki/曾枝西。 [5].《捐款善長芳名(2011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載“澳門同善堂"網,2012年8月30日,http://www.tst.org.mo/news-donors-16.html。
陳聲始
黃新,香山縣人。 黃新是澳門中國旅行社有限公司股東大會主席。 1939年,黃新參加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第三隊工作,並在香港參與愛國活動,擔任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指導員、虹虹歌詠團負責成員。[1] 1952年,黃新來到澳門南光公司工作,擔任助理總經理兼人事部部長。南光(集團)有限公司是總部設在澳門的國務院國資委直屬中央企業,1949年在澳門建立,起初名稱為“南光貿易公司”,直至1999年,幾十年來一直充當著中國官方在澳門的政治和商業代表。[2] 黃新擔任鏡湖醫院辦公室主任、《澳門日報》社經理等職。 1986年,黃新退休。[1] [1]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第265頁。 [2]《璀璨南光》,載“新浪網",2012年11月3日,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oll/20120305/173311517510.shtml。
黃新,1920-2013
杜連玉,西名Herculano Hugo Goçalves Estorinho,生於澳門巴冷登街三號的寓所內。畫家。 父親是葡國拉戈阿(Lagoa)人約瑟‧崗薩維斯‧杜(José Goçalves Estorninho),母親是澳門人彭美拉(Palmira Maria Augusta Estorninho),連玉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1] 連玉在澳門長大,開始入讀聖約瑟修院,之後轉讀殷皇子學校。在他的授課老師中,有著名的畫師拉拉‧雷伊斯(Lara Reis),還有使他在繪畫及作曲上受益匪淺的波達羅‧包熱斯(Bordalo Borges)及安東尼‧聖克拉拉(António de Santa Clara),在他們的美術啟蒙教育下,連玉八歲時拿起了水彩畫筆,隨Brigite Reinhart學習水彩畫並在澳門美術學校學習進修水彩技法,之後進入奧地利維也納專業藝術學院隨祖士學習專業藝術。[2] 連玉33歲時,在受洗禮的教堂成婚。當時,他的職業是氣象台觀測員,在此崗位勤勤懇懇地幹了17年;1984年3月23日,獲頒“氣象功勳證書”。 連玉在氣象台負責觀察與記錄大自然工作,迎合他熱愛觀察大自然的天性,他喜歡看澳門的自然風光:水、天空、植物、建築等。當時澳門氣象台建在大炮台上面,周圍絕大多數是二層高的西洋別墅和唐樓,大炮台上的氣象台居高臨下,澳門的景色一覽無遺。 連玉深邃而溫柔的目光,總是注視著天空,也注視著這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 連玉是一位勤奮好學、博採眾長的藝術家,他從來沒有種族和門戶偏見。他向兩位德國後裔Brigitte Reinhardt及Frederick Joss學畫。他在殷皇子學校學生為其舉辦的展覽上接受一家澳門報紙的訪問時,說過“Frederick Joss是一位教給我許多繪畫知識的人”。1963年,連玉與Frederick Joss在澳門市政廳舉辦畫展。 連玉一生崇尚自然,從沒放棄過寫生,但其後期風格逐漸趨向自由。在他的最初幾幅水彩畫中,圖案的線條較為明顯,但晚年時期,線條均消失得蹤影全無。連玉的隨意性及繪畫技巧幾乎成了一個連貫的整體。另外,色彩的搭配及題材的簡潔顯示出表現主義對他深刻的烙印。 連玉深受法國巴比松(Barbizon)學派的美學觀點及印象主義時期各學派的美學觀點影響,非常瞭解印象派畫家的技巧理論。他在初期作品中經常顯示出模仿的痕跡。水彩畫本身就使畫家有一個較大的表現自由的空間,可以反映畫家在景物面前的激情。題材的選擇與色彩的運用,成為畫家詩一般目光的反映,這在杜連玉的水彩畫中比比皆是。 水彩畫《亭橋》是連玉一生中畫得最有中國情調的作品。這幅畫證明中國美術對連玉的影響,也證明生活在澳門的土生葡人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另外,連玉使用的水彩畫顏料中有些礦物質含量較高,所以在畫風景特別是遠山,水彩顏料在背景上沉澱,造成特殊的山巒肌理效果。他的水彩畫還有一個獨特的地方,就是他的畫面緊湊的構圖。他的水彩畫作是緊湊與流動的結合體,這種對立的統一使連玉的水彩畫具有十分獨特的個性和原創性。 1968年前,連玉前往東帝汶主持帝汶旅遊暨娛樂公司;1970年回到澳門後,繼續其企業家的生涯;開始擔任葡京酒店的董事;1974-1976年任澳門旅遊娛樂公司的顧問;1976年,開始擔任澳門南灣新建成的新麗華酒店經理,一做就是17年。雖然工作忙碌,但連玉一直沒有放下畫筆,1976年,他與中國籍畫友郭士等人在市政廳舉辦畫展,在賈梅士博物館舉辦兩次個展。在他執掌新麗華酒店期間,他的辦公室是“畫廊”、“畫室”、“視聽室”及“圖書館”,成為朋友們聚會、交流、學習的場所。[1] 1962年,連玉發起成立“天虹藝術社”,成為創會成員;1963年1月,在澳門市政廳畫廊,他與祖士和譚智生合辦畫展;1964年2月,在澳門市政廳畫廊舉辦“天虹藝術社美術展覽會”,獲得空前成功。自1965年始,他在葡國、澳門和香港等地舉辦個展,其作品獲私人及政府機構如葡萄牙貝南宮、里斯本澳門之家、帝汶總督府、澳門藝術博物館和葡萄牙駐墨爾本領事館等收藏。[2] 1994年,連玉去世,終年73歲。 [1].徐新:《澳門水彩畫》,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第47-52頁。 [2].《杜連玉》,載“澳門藝術博物館"網,2012年9月12日,http://gb.mam.gov.mo/showcontent2.asp?item_id=20100612010203&lc=1。 [3].《杜連玉平生作品》,載“孔夫子舊書網",2013年11月28日,http://book.kongfz.com/9748/199245990/。
杜連玉(Estorninho, Herculano Hugo Goncalves),1921-1994
人物: | 小梅洛(Melo, António Alexandrino de),1837-1885 |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71年 | |
關鍵字: | 澳門土生葡人 |
商人 |
資料來源: |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 MNL.17.676.F |
典藏單位: | 澳門檔案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檔案館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轄下 |
澳門檔案館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資料類型: | 圖片 |
照片 |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1370x2000, 2.61MB |
登錄號碼: | p0001233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