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媽祖閣(又稱媽閣廟)是一座供奉天后的廟宇。同類型的廟宇,遍佈南中國東南沿海各地。然而,澳門媽祖閣的出衆之處,不僅在於景致的奇麗,香火的鼎盛,尤以其人文的薈萃,身世的不凡,而引人矚目、蜚聲四海。
澳門世界遺產:媽祖閣
迨至清朝道光癸卯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又有兩位副將西密揚阿及張玉堂來遊媽閣,曾留下不少詩文字蹟,為摩崖衆詩之表表者。蓋二人雖屬武員,但對詩書畫皆精,且均能用指頭作書畫,西密揚阿曾步張道源韻,題詩一首於崖上,詩云:“蓮峰浮遠島,廟貌仰雲亭,萬頃凌霄際,千艘仗赫靈,海流天地外,神護汐潮青。萬國朝宗日,馨香極冥冥”。張玉堂亦和詩一首云:“魚龍朝闕處,勝地著聲靈。玉樹遍巖翠,蓮峰浮海青。苔侵三徑石,竹繞半山亭,更上層巒望,煙波人杳冥”,此詩迺用指頭所書者,書法勁秀異常。誠難得之墨寶也。另又賦七言律詩一首云:“何須仙島覓蓬萊,海覺天然古剎開。奇石欲浮濠鏡去,善雲常擁鱟帆來。蓮花涌座承甘露,榕樹蟠崖蔭玉台。誰向名山留妙筆,淋灕潑墨破蒼苔。”並書“海鏡”二字,字大數尺,筆勢雄厚,刻於媽祖閣山傍。面對海平如鏡,故後人稱澳門為“海鏡”。及至咸豐八年戊午(一八五八),張玉堂又再來遊,再書“名巖”兩字,字徑及尋,勒於弘仁殿之巨石上。遊人睹此,皆交譽之。為媽祖閣點綴,生色不少也。張玉堂,字翰生,號應麟,廣東歸善縣(即今惠陽)人,出身行伍,官至副將,曾任順德協龍鑒都司。能書工詩,妙擅蘭竹。見李子黼柳堂師友詩錄。西密揚阿,滿洲正紅旂人,姓覺羅氏,字文暉。官至杭州副將,工指頭畫,山水蒼渾有氣勢,雜卉尤佳。-二人來澳之日,在道光癸卯(一八四三)。正當鴉片戰爭之後,各帝國主義國家,虎視眈眈,想分一杯羹之時。而兩位武員,守土有責,當是為著捍衛沿海,順道來遊者也。
西密揚阿及張玉堂遊媽祖閣題詩
蝦蟆石:蝦膜石原在媽祖閣傍對開之海坦中。澳門紀略嘗稱其為澳門三奇石之一,其記載云:“一蝦蟆石,其形圓,其色青潤,每風雨當夕,海潮初上,則閣閣連聲。”蓋因該石,狀如蟾蜍,其中稍存空隙,故潮來撞擊,便閣閣作響,有如蛙鳴,人遂以為奇耳。迄至清朝同治七年(一八六八),澳門當局填築下環海坦時,此蝦蟆石乃被湮沒,故今已無蹤跡矣。清時香山翠薇鄉名儒吳亮珽,曾有題句云:“臨流莫問蟾蜍石,剩有漁歌晚渡喧。”蓋感此而作也。石獅作崇:媽祖閣門前,有巨石獅乙對。雌雄各一,左右分立。雕刻精美,形態活躍,明朝萬曆三十三年(一六零五),增建石殿時所置,為三百餘年前古物。因昔日國人迷信,每謂陶犬瓦雞,尚若積年累月,感受日月精華,輒能成精作魅,殊謊誕無稽者。而一般村姑野叟,就每好捏造神話,以為瓜棚荳下,茶餘酒後談資。據說,清朝末季,媽祖閣對海之灣仔銀坑一帶農田,忽傳每當午夜更深,常出現一隻龐然怪獸,偷食禾稻,傷害莊稼,至天將破曉,始跨海躍返澳門。後來經過堪輿家認定,此乃澳門媽祖閣門前之石獅作崇。即僱匠將石獅雙目鑿盲,其怪遂輟云。似此無稽之談,曾傳遍一時,實在不足信者。究其捏造事由,當必因為灣仔鄉民,舊日多屬迷信風水,良以媽祖閣門前石獅,張牙舞爪,向正灣仔銀坑,為禁煞計,借此謠言,藉故破壞耳。但可惜媽閣門前好好一對精工雕刻之石獅子,致遭迷信風水損害也!
媽祖閣蝦蟆石傳說
媽祖閣山上,有“太乙”二字,字徑逾丈,筆簡而雄,為山中各字之最巨者,迺道光八年戊子李謙堂手筆。但山中最古之石刻,則當推“海覺”二字。因其素無下款,人每不知其年代及書者姓名,惟山中另有一石,刻七言律詩一首,題有:“乾隆三年伸夏同海覺勒,林國桓題”。及“嘉慶五年孟冬,區宏秀重勒”等字樣。觀此方知“海覺”二字,原來是林國桓於乾隆三年(一七三八),所題者。其詩亦為摩崖各詩中之最古一首。詩云:“水碧沙明遠映鮮,蓮花仙島湧清漣。岸窮海角應無地,路轉林深別有天。一任飛潛空際色,半分夷夏雜人煙。此心已托南溟外,獨坐松蔭覺妙禪。”字蹟延至嘉慶五年,受盡風雨剝蝕,石紋已現斑駁,迺再由區宏秀重勒之耳。嗣後步其韻者,只得康健生一人,其詩云:“島嶼潫洄廟觀鮮,門憑林麓拱漪漣,盤空磴石開蓮地,浴日東洋接海天。風度遠航歸鏡水,鶴棲高樹絕虛煙。我來西壁無詩句,淨業同參向社禪。”摩崖中之七言律詩,除此二首外,尚有道光八年戊子望廈名儒趙同義所題之一首云:“地盡東南水一灣,嵌空奇石闢禪關。虎門雪送千帆白,雞頸輪升萬壑殷。迴逕人拖單齒展,摩崖註勒有名山。此來不覺春歸早,笑指梅花試一攀。”及至民國十二年癸亥,新會名士朱壽年小晉,亦嘗題七言一律云:“勝境重來作浪遊,依依林木幾春秋。尚餘浩氣成虛壁,且放狂歌答亂流。天地不仁供屢嘆,江山如此合遲留。登臨無限蒼茫感,聊寫余情寄石頭。”以上都是好詩也。媽閣半山中,摩崖峭壁上,有詩二首,註字數行,試讀其款識,細查其年代,原來是清朝道光間,中美簽訂望廈條約時,清廷官吏,於事後來遊媽祖閣,留題以作紀念者。該項字跡,頗足供研究澳門歷史之參證。其中有詩一首,迺方伯潘仕成所題者。詩云:“欹石如伏虎,奔濤有怒龍。偶攜一尊酒,來聽數聲鐘。”寥寥廿字,寫盡案牘偷閒,清遊媽閣景緻。其自註識:“甲辰仲夏,隨侍宮保耆介春制軍於役澳門。偶偕黃石琴方伯,暨諸君子,同遊媽閣,題此。賁隅潘仕成。”案潘仕成,字德畲,廣東番禺人,以洋商辦鹽務起家,為廣州首富。賞布政使銜。創立海山仙館於羊石,廣招文人墨客,常作畫圖詩酒之會。刊有海山仙館叢書,及海山仙館法帖等。後卒因稅務事被查沒。攷中美望廈條約,是於清朝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五月十八日(即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在望廈村普濟禪院(即澳門觀音堂)之小花園內,由美國政府特派外交全權大使寇興(顧盛)(C.Cushing)與清廷派遣之兩廣總督耆英共同簽訂者(詳見前章不贅)。當時耆英曾帶同趙長齡侍御,銅竹樵司馬等,及潘仕成、黃恩彤,充當參贊,來到澳門訂約。及至公幹完畢後,迺偕遊媽祖閣,所以潘仕成題有“隨侍宮保耆介春制軍於役澳門”之句。耆介春制軍,即兩廣總督耆英,於役,即指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事也。清朝道光二十四年五月,與潘仕成同遊媽閣,刻石留詩者,尚有黃恩彤布政使。其題句云:“蒼山峨峨,碧海迴波,仗我佛力,除一切魔。”並自識稱:“道光甲辰五月,偕潘德畬方伯仕成,趙怡山侍御長齡,銅竹樵司馬儒,來遊媽閣,書此以誌。寧陽黃恩彤”。案黃恩彤,字石琴,寧陽人。清朝道光初年進士。累官至廣東布政使。於道光二十四年,當美國派遣特使來華,擬直接入京要脅道光皇帝,簽訂中美條約時,恩彤先來澳門,阻止美使北上,因是獲功,賞賜花翎一枝。及耆英來澳簽約時,恩彤亦再同來,充當參贊。公事完畢後,與潘仕成、趙怡山、銅竹樵等偕遊媽閣,遂勒石留題。至二十五年擢升巡撫。於年十二月,旋以事革職。攷當年來望廈主持簽訂中美條約之耆英,迺滿清王族。別字介春。道光間,原為杭州將軍。禁煙事起,英人寇江甯,耆英赴江蘇議和,訂五口通商,及割讓香港之約。二十四年二月,授兩廣總督。五月來望廈,訂中美互惠條約。又兩月,赴黃埔,訂中法修好和約。但因廣州人民阻英軍入城,反對和約,耆英不得已於二十七年十二月內召。曾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文宗即位,與穆彰阿同被褫職。及至英法軍入天津,議和未成,耆英擅自離職回京。旋被賜自盡死。媽祖閣摩崖上勒著耆英、黃恩彤、潘仕成、趙怡山、銅竹樵等於役澳門,時在道光甲辰仲夏。當是為簽訂望廈條約事也。媽閣摩崖,巖奇樹古,動客雅遊,因而題壁勒字者固多;神山石窟,景幽情緻,撩人逸興,因而賦詩傳韻者亦夥。如《香山詩略》之有何逢初海覺次張太守韻云:“海天撐峭壁,之折構巖亭。字勒山同壽,詩傳石有靈,蠻煙千縷碧,春樹十圍青。極目當空際,波濤接杳冥。”又李龍躍之娘媽閣步張道源韻云:“奇境何年闢,神仙窟宅靈。叢林敬檻碧,怪石插天青,帆影中流沒,鐘聲下界聽。歸途暫回首,雲海夕冥冥。”更有吳啟苞之遊阿媽閣觀音亭詩,其描寫摩崖景緻,用句之奇妙,誠有出人意表者,其詩云:“落木肅商飈,孤亭氣象超。霧隨高下鳥,帆逐去來潮,石立形啼笑,山浮影動搖。誰人書海覺,高掛碧岧嶢。”以上各詩,皆為有清一代之香山縣中名士,對媽祖閣摩崖之題詠者。誠屬字字珠璣,句句堪誦,惜未刻諸石耳。但奈近世之好名者,不思事理之合規否。妄欲將姓名勒諸崖上,以為就可與名勝同垂千古,其不智敦甚!當一九二二年時,媽祖閣傍之海鏡石,海鏡二字,固為遊客最注者,突然於該石側面,被人刻上“昌明孔教”四字,及一大堆名字。當時媽閣廟值理會,以為佛孔異教,何故明目相侵,況物有業權,豈容妄舉。因此請其勿爾,奈何執物不依。遂迴訴諸當地法庭,涉訟經年,廟卒得直,始將石上各字鑿去。現在海鏡石側面,尚隱約可見其字痕,是亦媽閣摩崖文字中之一段舊事也。
媽祖閣摩崖石刻
媽閣風景,以古石勝,懸崖峭壁,滿勒詩文,楷草篆棣,各擅體裁,韻律唱酬,自多妙句,琳琅滿目,石刻斑斕,或為名流政客之公幹留題,或為文友詞人之紀遊遣興,所書者之人名姓氏,其勒石之月日歲時,間有事跡可攷,而足資歷史研究者。茲就所知,略錄於後,固不免掛漏之愆也,唯望大雅君子,斲誤補遺,則幸甚矣。查摩崖所刻各詩中,有五言律詩一首,為清朝乾隆年間,署名浮山張道源所題者,後來之文墨客,步其韻而和者,不下十餘首之多。其原詩云: “逕轉蓮花島,天然石構亭,當軒浮積水,護楫有仙靈,海覺終宵碧,榕垂萬古青,鯨波常砥定,風雨任冥冥。”張道源為清朝乾隆時廣州知府,能詩善政,當時因外交糾紛事,奉命來澳辦理封關。迨事平定後,蒞媽閣廟拈香,留詩刻石,故其有“鯨波常砥定,風雨任冥冥”之句也。茲據《香山縣誌》所紀該次交涉事如左:“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一七八七),黑奴飲營地街,醉卧,不服夷官約束,夷官以肆主之賣酒黑奴也,反責之,鄰肆與辯,遂遷怒,督黑奴拆毀寮舖,毆傷人民,並縱黑奴在望廈村偷竊滋事,貨船到澳,不報地方官,往澳彈壓,強詞不順,知縣彭翥謁督撫,調香山協移駐澳門,以緝捕台匪為名,實防禦澳夷也。又飭廣州府張道源到澳封關,禁民居賣爨具食物,夷衆懼,引罪輸服,迺復開市貿易。”云云。自從清朝乾隆年間,廣州知府張道源來澳,曾題下一首五言律詩在媽祖閣石崖上,後來之人遂爭相步韻。香山知縣許敦元來澳,亦步其韻,和詩兩首。但刻於媽閣石崖上者,只得其“次韻之二”一首,詩云:“蓮峰迴鏡水,石壁峙蘭亭;幾度招仙侶,何年擘巨靈;雲垂滄海白,潮涌萬山青;小憩幽嚴下,塵心落冥冥。”而其“次韻之一”則載在香山縣誌中,詩云:“石磴盤紆入,山阿結小亭;蓮花開佛地,逢島宅仙靈,巖樹千年碧,中洲四面青;鴻濛原一氣,天水共冥冥。”許敦元迺雲南舉人。於清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零)任香山縣知縣。當時澳民時起糾紛,常要到澳公幹及勘案,此為來澳順遊媽祖閣之作也。又媽祖閣登山小徑傍,有石刻一首,署名布衣者。相傳為古之名堪輿家賴布衣,由江西找尋風水,步行來粵,追求龍脈,抵達澳門媽祖閣山上,嘆為結穴,迺留題詩云:“古木涵江影,峰奇拏石亭;魚龍沾佛法,鳥雀帶仙靈;水鏡雲磨碧,山屏雨洗青;蓮花開世界,煙靄遍南冥。”查該詩所押之韻,亦迺步張道源之詩者。則是詩必作於清乾隆時張道源之後。若謂為賴布衣遺作,則賴布衣原屬宋朝人,先於清朝數百年。且該詩語氣,亦不似堪輿家口吻,詩中所稱石亭,則弘仁殿之石亭是建於明朝弘治年間,與宋朝亦隔二百餘年。於此可以證明此詩不是賴布衣遺作也。何況布衣之名,不冠姓氏,可作未青一襟之儒生解,人人可稱布衣。賴布衣原名文俊,字太素,自號布衣子,世人遂稱其為賴布衣,迺宋朝處州人。官於建陽,好相地之術,著有紹興大地八鈴,三十六鈴,及催官篇等書。清朝道光年間,尚有望廈名士趙元儒,也步張道源之詩韻,成詩四首,將媽閣古蹟,描寫如畫。茲錄各詩於後:“海隅藏古寺,斜結半山亭。地僻人偏靜,林幽鳥更靈。潮來雞頸碧,舟過馬騮青。願借浦團坐,安禪悟杳冥。”“試叩禪關入,神山第一亭。畫船留勝蹟,石室駐仙靈。鏡海一天碧,蓮峰四岸青。三千塵世事,回首總冥冥。”“登臨窮古徑,危坐石之亭。對此身如畫,飄然勝至靈,江豚翻浪白,海燕拂雲青。遠水兼天闊,茫茫入望冥。”“誰人書海覺,峭石立高亭。如此山之秀,應教地有靈。天開雙眼闊,榕印一心經,寂寂雲林外,疏鐘報暮冥。”至於媽祖閣之住持僧人遂昭,亦曾於清朝宣統末年辛亥,步張道源詩韻,吟詩一首云:“祥雲靈雷漢,常護半山亭。舊事傳神跡,新詩寄性靈。天高凝古碧,樹老剩今青。悟到諸空相,聲香亦窕冥。”當時南海書法名家陳詩博,與遂昭和尚同遊,立次其韻,和詩一首云:“鏡海鴻初印,尋僧到閣亭。新詩參妙諦,古剎毓仙靈。雲擁千峰碧,波涵萬楮青。勝遊人未倦,林靜晚煙冥。”吟後並在觀音閣側,書“說法點頭”四字,刻於石上。字巨而健,迄今尚存。繼後普濟禪院住持暢瀾老方丈,亦於民國五年時,步張道源詩韻,作詩二首,其詩如後:“南荒開島嶼,絕壁俯危亭。莆浦來神女,名山擘巨靈。江平波蘸碧,石峭樹懸青。海闊天空外,孤帆入渺冥。”“百尺禪龕古,天然瘦石亭。神仙工斧鑿,川躹效英靈。萬古重張綠。羣山齊送青。一聲靈磬襄,清響破青冥。”以上各詩,皆為歷代詩人墨客,讀了張道源知府之詩後,各有所感而作,刻於媽祖閣山上者也。
廣州知府張道源遊媽祖閣題詩及後人步韻
天后誕辰:閩粵人士,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寶誕。澳門媽祖閣亦例於每年是日前後數天,盡量點綴,張燈結線,搭棚演戲,笙歌酒讌,備極熱鬧。而居澳之漳州、泉州、潮州等人士,則例必於事前拈鬮,分訂於三月二十二日、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三天,各自設筵備牲,蒞廟賀誕。唯二十三日則為闔澳及上述三州人士共同慶祝。是日本澳之林族西河堂,定備亭色頂馬,金豬鼓樂,巡街而至,蓋以天后為林氏女也。更有一些天后神會會友,亦皆如是,往往有十餘隻金豬隨行者。查舊日到廟賀誕之燒豬,每逾三四百隻之多云。而海上漁民,以天后為海神,故對天后誕,更為高興。當澳門漁業興盛時期,媽閣海面,帆檣千百,密泊如織。蓋漁船出海捕魚,雖至遠亦必歸來賀誕,燈籠串炮,囑目喧鬧。每當誕日午時,所有洋船汽艇,經過媽閣海面廟前,定必鳴笛致敬者,在卅年前,廟前空地,搭一大棚演戲,男女左右分座,舞台則架於海中,台前正中廣場,為羣衆免費觀劇處。所演皆為第一名班,當誕辰之清早,各大佬信必須粉墨袍笏,入廟賀誕。在殿前演“八仙賀壽”,及“加官”“送子”等劇。至廿四日,又為戲班中田寶二師寶誕,是晨例演“香花山大賀壽”,大撒金錢,觀衆爭拾,熱鬧非常。天后誕前後,常有暴風雨者,謂為接大舅。曾有一次,在光緒三十二年(一九零六),於演畢大賀壽後,颶風猝至,海水暴漲,雖戲棚傾塌,但觀衆只濕衣裳,無一受傷者,衆皆認為天后靈聖所致,誠倖事也。後來自從葡當局在廟前建築一號碼頭後,搭大棚演戲之舉乃輟。近年只有在廟內空階,稍蓋葵篷,點演小劇團,聊申慶祝耳,神誕之熱鬧,已大異當年也。
天后寶誕
崇禎二年(1629年1月24日─1630年2月11日)澳門華商懷、德二街坊眾集資再次重修媽閣廟之神山第一亭。譚世寶:《澳門媽閣廟的歷史考古研究新發現》,載《文化雜誌》第29期,1996年。
澳門華商集資再次重修媽閣廟之神山第一亭
媽閣多奇石 古木蟠其巔標題弘仁字 當在朱明前海鏡媽祖閣,在澳門西南隅,又名正覺禪林,舊時原是海覺寺,俗呼天后廟,或簡稱曰媽閣,負山面海,憑崖建廟,巨川澎湃臨其前,古木婆娑覆其頂,幽雅超塵,風景佳絕,為澳門有名勝地。媽閣創建於明朝弘治年間,為澳門三大禪院之最古者,以故史乘誌書,每多記載,如《香山縣誌》有云 “正覺禪林,在澳門媽祖閣海覺石下。”查媽閣之所在地,原稱娘媽角,本在澳門古城墻外,為昔日蠔鏡墺之要隘,所以《澳門紀略》載稱:“娘媽角,一山崷然,斜插於海,磨刀犄其西,北接蛇埒,南直澳門,險要稱最,上有天妃宮。”天妃宮者,即媽祖閣也。又載稱:“相傳明萬曆時,閩賈巨舶被颶,殆甚,俄見神女立於山側,一舟遂安,立廟祠天妃,名其地曰娘媽角,娘媽者,閩語天妃也。於廟前石上鎸舟形,及利涉大川四字,以昭神異。”云云。至於詩人名士之題詠媽祖閣者,如清嘉慶時鐘凰石詩云:“海覺天妃廟,三成石作梯,青洲迴望合,綠浪捲來低,碑省前朝識,途應七聖迷,山僧渾忘卻,支語到鷄棲。”又光緒時潘飛聲詩云:“呎尺飈輪渡我前,翠屏招手振衣翩,乍看怪石臨無地,忽睹靈宮訝到天,竟棄珠崖傷竪子,重扶銅柱企何年,手持神珓趨台卜,祝降波臣奠海邊。”又汪兆鏞之《澳門雜詩》有詠馬祖閣詩云:“媽閣多奇石,古木蟠其巔,標題弘仁字,當在朱明前,磐陀廣盈畝,雕刻猶帆船,陳跡足俯仰,時會有變遷,小憩讚公房,遺墨懷高禪。”以上皆為一時名句,彌足傳誦者。媽祖閣,既得如許詩人騷客之題詠,亦有了不少藝人畫士之寫生繪摹。每當春秋佳日,或夕照晨曦,在此潑水墨,調丹青者,作成佳畫,實不知凡幾。尤以清朝道光時,英國名畫家佐治千拿厘(今譯錢納利George Chinnery)所繪之一幅媽閣油畫,最為膾炙人口,極能表現出煙波迷茫中之媽閣美景,蓋該畫更堪作歷史和地理之根據,證明當年媽閣廟傍未曾填築時,潮水可浸至海鏡石下也。媽祖閣既有誌書史乘之記載,復得詩人畫士之描寫,茲為研究其歷史起見,不揣冒味,更搜集史跡遺聞,分述三章如下:蓋媽祖閣具有四百餘年之歷史,經過三番數次之重修,迺有今日軒敞之廟宇,成為千秋不朽之名勝,觀其高台飛閣,襯以玉砌雕欄,入門則見牌坊石殿,更進另有大殿圓門,內闢正覺禪林,附設漳泉義學,立祀壇一所,擴園地數弓,半山石窟,有弘仁殿,峰頂懸崖,築觀音閣,層層殿宇,處處古蹟,攷其沿革經過,爰作媽閣略歷一章。至於廟內之山林蒼鬱,嚴徑之曲折迂迴,徑傍之古石嶙峋,石上之詩文斑駁,或題太乙,或勒海覺,或書海鏡,或刻名巖,或詠絕句七言,或和排律數首,此中文人遺作,不少碩彥留題,其人其事,斯褐斯文。個中詳情,有天后聖跡,渡頭史乘,洋船石之始末,小神舟之送迎,石獅子之神話,賴布衣之訛傳,以及遠年舊事等諸般奇談。
媽祖閣景致
地點: | 澳門半島--風順堂區 |
媽閣廟(Templo de A-Má) | |
關鍵字: | 廟宇 |
宗教建築 |
繪畫: | 博爾傑 |
資料來源: |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 MNL.12.06c.Icon |
典藏單位: | 澳門檔案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檔案館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轄下 |
澳門檔案館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資料類型: | 圖片 |
藝術品原件 |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2000x1409, 8.06MB |
登錄號碼: | p0005658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