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魯班尺.木匠情

——澳門上架木藝工會口述歷史

  上架行會館是澳門最早建立的行會之一,創建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而上架行,即“三行”中的木工、搭棚、打石及油漆等建築行業。本口述歷史專輯由十多位老行友的珍貴訪談,加上會館典藏的文物資料組成。一代代工匠的生命故事,再現了上架行會館百多年的發展歷程——

  從立館之初,到幾經火災、多次重建;從訂立行例,到成立上架木藝工會為行友服務;從為魯班師傅立像祭拜,到每年農曆六月十三隆重慶祝師傅誕;從為行友子弟讀書騰出地方,到籌辦學校;從多次修葺會館,到魯班陳列館正式開館……上架行會館團結了一代代工匠,而他們的好手藝,為千家萬戶添磚加瓦,建設澳門城市,因此,上架行會館的百年歷程,見證了澳門城市發展的百年軌跡。

聽聽木匠們的故事......

艱苦奮鬥一生

戴超 | 1917年在廣東新會出生,16歲來到澳門學師做傢俬。抗戰時期,他拉車謀生,被葡國兵強迫去打井水、洗廁所,遭受的痛苦令他一生難忘。抗戰勝利後去香港打工,1948年回澳門,1958年支援廣州建設,在廣州鋼鐵廠做工。1962年回澳門繼續做木工,1981年退休,去香港跟子女居住。

大家行友彼此團結

李勝 | 1926年在澳門出生,三個哥哥做裝修工(俗稱“做三行”)。幼時在華僑平民小學讀過四年書,稍大一點就鎅樹焗炭,1945年和平後,他剛十幾歲,就過香港學做木工。幾年後返回澳門,一直做木工維持生計,直至退休。

團結鬥爭爭取權益

劉柱網 | 1927年在廣東新會出生,父親在澳門做傢俬,他十歲左右跟母親來到澳門。讀過四年小學。三年學師做木工。出師後到香港搵食,去過汶萊、沙撈越工作,參加建醫院學校。主要在香港謀生,1992年退休。回澳門後於澳門理工學院長者書院學習。

為工會默默耕耘

蔡文輝 | 1928年出生在廣東南海,父親在澳門昌明火柴廠做工。1934年,七歲時來到澳門。讀書一年多時間,八歲就開始在火柴廠做工。和平以後讀了兩年夜校。十七八歲時參與工會工作,1953年開始專職做工會秘書,曾經做過火柴、炮竹兩個工會的秘書。1970年開始在木藝工會做秘書,直至1985年。

艱苦奮鬥一生

戴超 | 1917年在廣東新會出生,16歲來到澳門學師做傢俬。抗戰時期,他拉車謀生,被葡國兵強迫去打井水、洗廁所,遭受的痛苦令他一生難忘。抗戰勝利後去香港打工,1948年回澳門,1958年支援廣州建設,在廣州鋼鐵廠做工。1962年回澳門繼續做木工,1981年退休,去香港跟子女居住。

大家行友彼此團結

李勝 | 1926年在澳門出生,三個哥哥做裝修工(俗稱“做三行”)。幼時在華僑平民小學讀過四年書,稍大一點就鎅樹焗炭,1945年和平後,他剛十幾歲,就過香港學做木工。幾年後返回澳門,一直做木工維持生計,直至退休。

團結鬥爭爭取權益

劉柱網 | 1927年在廣東新會出生,父親在澳門做傢俬,他十歲左右跟母親來到澳門。讀過四年小學。三年學師做木工。出師後到香港搵食,去過汶萊、沙撈越工作,參加建醫院學校。主要在香港謀生,1992年退休。回澳門後於澳門理工學院長者書院學習。

為工會默默耕耘

蔡文輝 | 1928年出生在廣東南海,父親在澳門昌明火柴廠做工。1934年,七歲時來到澳門。讀書一年多時間,八歲就開始在火柴廠做工。和平以後讀了兩年夜校。十七八歲時參與工會工作,1953年開始專職做工會秘書,曾經做過火柴、炮竹兩個工會的秘書。1970年開始在木藝工會做秘書,直至1985年。

艱苦奮鬥一生

戴超 | 1917年在廣東新會出生,16歲來到澳門學師做傢俬。抗戰時期,他拉車謀生,被葡國兵強迫去打井水、洗廁所,遭受的痛苦令他一生難忘。抗戰勝利後去香港打工,1948年回澳門,1958年支援廣州建設,在廣州鋼鐵廠做工。1962年回澳門繼續做木工,1981年退休,去香港跟子女居住。

大家行友彼此團結

李勝 | 1926年在澳門出生,三個哥哥做裝修工(俗稱“做三行”)。幼時在華僑平民小學讀過四年書,稍大一點就鎅樹焗炭,1945年和平後,他剛十幾歲,就過香港學做木工。幾年後返回澳門,一直做木工維持生計,直至退休。

團結鬥爭爭取權益

劉柱網 | 1927年在廣東新會出生,父親在澳門做傢俬,他十歲左右跟母親來到澳門。讀過四年小學。三年學師做木工。出師後到香港搵食,去過汶萊、沙撈越工作,參加建醫院學校。主要在香港謀生,1992年退休。回澳門後於澳門理工學院長者書院學習。

為工會默默耕耘

蔡文輝 | 1928年出生在廣東南海,父親在澳門昌明火柴廠做工。1934年,七歲時來到澳門。讀書一年多時間,八歲就開始在火柴廠做工。和平以後讀了兩年夜校。十七八歲時參與工會工作,1953年開始專職做工會秘書,曾經做過火柴、炮竹兩個工會的秘書。1970年開始在木藝工會做秘書,直至1985年。

為了工人的權益

陳社勝 | 1929年在澳門出生,父親早年去南洋學木工,後來回澳門結婚。1941年父親去世,母親生了11個孩子,有四個送了人。他讀過一些夜校,只會認字,不會寫字。學師九年才出社會工作,一直在澳門以散工的形式做木工,74歲時退休。

員工團結辦工會

羅泉 | 1929年在廣東四會出生,爸爸在他出世前被人打死,媽媽在他一歲多的時候離開他去了新加坡,外婆、舅父把他養大。1948年來澳門,之前,在香港學師造木。1950年去東帝汶做工,1955年返回澳門。在澳門主要為教會做些木工活,再去新開的娛樂公司,從木工做到木工部管理人員,做了四十多年,直至2009年,他79歲時退休。

工會能夠團結一班人

何華全 | 1933年在澳門望廈出生,在蓮峰廟小學讀了幾年書,14歲去香港學師,做建築行業。三年後回澳門,做些雜工,又因為當年香港建築業發展快,工作機會多,而多次往返港澳。70年代初在澳門回力做管工,50多歲時退休。

多少都要盡一分力

林毛 | 1933年在廣東新會出生。父親在他八歲時去世。有四個哥哥,均因病或戰爭而去世。因為家貧,沒有讀過書。1949年,他16歲,來澳門學木工。出師後就在澳門做木工“散工”。曾經去過香港做了一年多。始終沒有正式辦理退休,但是隨着年齡增大,工作機會也越來越少。現在領取政府養老金。

為了工人的權益

陳社勝 | 1929年在澳門出生,父親早年去南洋學木工,後來回澳門結婚。1941年父親去世,母親生了11個孩子,有四個送了人。他讀過一些夜校,只會認字,不會寫字。學師九年才出社會工作,一直在澳門以散工的形式做木工,74歲時退休。

員工團結辦工會

羅泉 | 1929年在廣東四會出生,爸爸在他出世前被人打死,媽媽在他一歲多的時候離開他去了新加坡,外婆、舅父把他養大。1948年來澳門,之前,在香港學師造木。1950年去東帝汶做工,1955年返回澳門。在澳門主要為教會做些木工活,再去新開的娛樂公司,從木工做到木工部管理人員,做了四十多年,直至2009年,他79歲時退休。

工會能夠團結一班人

何華全 | 1933年在澳門望廈出生,在蓮峰廟小學讀了幾年書,14歲去香港學師,做建築行業。三年後回澳門,做些雜工,又因為當年香港建築業發展快,工作機會多,而多次往返港澳。70年代初在澳門回力做管工,50多歲時退休。

多少都要盡一分力

林毛 | 1933年在廣東新會出生。父親在他八歲時去世。有四個哥哥,均因病或戰爭而去世。因為家貧,沒有讀過書。1949年,他16歲,來澳門學木工。出師後就在澳門做木工“散工”。曾經去過香港做了一年多。始終沒有正式辦理退休,但是隨着年齡增大,工作機會也越來越少。現在領取政府養老金。

為了工人的權益

陳社勝 | 1929年在澳門出生,父親早年去南洋學木工,後來回澳門結婚。1941年父親去世,母親生了11個孩子,有四個送了人。他讀過一些夜校,只會認字,不會寫字。學師九年才出社會工作,一直在澳門以散工的形式做木工,74歲時退休。

員工團結辦工會

羅泉 | 1929年在廣東四會出生,爸爸在他出世前被人打死,媽媽在他一歲多的時候離開他去了新加坡,外婆、舅父把他養大。1948年來澳門,之前,在香港學師造木。1950年去東帝汶做工,1955年返回澳門。在澳門主要為教會做些木工活,再去新開的娛樂公司,從木工做到木工部管理人員,做了四十多年,直至2009年,他79歲時退休。

工會能夠團結一班人

何華全 | 1933年在澳門望廈出生,在蓮峰廟小學讀了幾年書,14歲去香港學師,做建築行業。三年後回澳門,做些雜工,又因為當年香港建築業發展快,工作機會多,而多次往返港澳。70年代初在澳門回力做管工,50多歲時退休。

多少都要盡一分力

林毛 | 1933年在廣東新會出生。父親在他八歲時去世。有四個哥哥,均因病或戰爭而去世。因為家貧,沒有讀過書。1949年,他16歲,來澳門學木工。出師後就在澳門做木工“散工”。曾經去過香港做了一年多。始終沒有正式辦理退休,但是隨着年齡增大,工作機會也越來越少。現在領取政府養老金。

要爭取權益 就要參加工會

徐洪 | 1936年在澳門出生,從爺爺那輩起就是上架行的人,爺爺就葬在上架行的墓地。他六歲時父親去世,他的三個兄弟在澳門“風潮時期”餓死,只剩他一個孩子。1951年鏡平小學畢業後,就學師做木藝四年。1955年出師後一直在澳門鴻昌隆傢俬公司做木工,也曾做過澳娛的裝潢工程。1974年以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做些判頭的工作,至今仍然從事相關行業。

養成參與公益的習慣

梁志豪 | 祖籍廣東新會,1937年在澳門出生。從爺爺輩起,祖孫三代都是木工。和平以後,陸續完成小學學業,讀完初一就跟父親、叔父學木工手藝。從1955年開始在澳門做木工,直到60多歲退休為止。

對工會有一份很深的感情

薛觀平 | 1939年在澳門出生,勞工子弟小學畢業。繼承父業學習裝修手藝,師從老前輩蔡富,出師後先是跟隨區群老師傅學習,60年代開始參與澳門樓宇建設,參與過不少澳門重要工程,從具體施工做到工程管理、工程顧問,直至退休。

幾十年行業變化太大

黃慶鏘 | 1944年在澳門出生。父親因日寇侵華,逃難到澳門,做小販生意,娶妻生子。從小幫父親做醬油。讀書讀到初三。15歲開始隨舅舅學習木工,主要做樓宇維修。學師出來後做散工,參與做工人球場、勞校、工人醫療所、工人康樂館等工程。後來陸續轉到多間建築公司,參與建高樓等工程,2007年退休。

要爭取權益 就要參加工會

徐洪 | 1936年在澳門出生,從爺爺那輩起就是上架行的人,爺爺就葬在上架行的墓地。他六歲時父親去世,他的三個兄弟在澳門“風潮時期”餓死,只剩他一個孩子。1951年鏡平小學畢業後,就學師做木藝四年。1955年出師後一直在澳門鴻昌隆傢俬公司做木工,也曾做過澳娛的裝潢工程。1974年以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做些判頭的工作,至今仍然從事相關行業。

養成參與公益的習慣

梁志豪 | 祖籍廣東新會,1937年在澳門出生。從爺爺輩起,祖孫三代都是木工。和平以後,陸續完成小學學業,讀完初一就跟父親、叔父學木工手藝。從1955年開始在澳門做木工,直到60多歲退休為止。

對工會有一份很深的感情

薛觀平 | 1939年在澳門出生,勞工子弟小學畢業。繼承父業學習裝修手藝,師從老前輩蔡富,出師後先是跟隨區群老師傅學習,60年代開始參與澳門樓宇建設,參與過不少澳門重要工程,從具體施工做到工程管理、工程顧問,直至退休。

幾十年行業變化太大

黃慶鏘 | 1944年在澳門出生。父親因日寇侵華,逃難到澳門,做小販生意,娶妻生子。從小幫父親做醬油。讀書讀到初三。15歲開始隨舅舅學習木工,主要做樓宇維修。學師出來後做散工,參與做工人球場、勞校、工人醫療所、工人康樂館等工程。後來陸續轉到多間建築公司,參與建高樓等工程,2007年退休。

要爭取權益 就要參加工會

徐洪 | 1936年在澳門出生,從爺爺那輩起就是上架行的人,爺爺就葬在上架行的墓地。他六歲時父親去世,他的三個兄弟在澳門“風潮時期”餓死,只剩他一個孩子。1951年鏡平小學畢業後,就學師做木藝四年。1955年出師後一直在澳門鴻昌隆傢俬公司做木工,也曾做過澳娛的裝潢工程。1974年以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做些判頭的工作,至今仍然從事相關行業。

養成參與公益的習慣

梁志豪 | 祖籍廣東新會,1937年在澳門出生。從爺爺輩起,祖孫三代都是木工。和平以後,陸續完成小學學業,讀完初一就跟父親、叔父學木工手藝。從1955年開始在澳門做木工,直到60多歲退休為止。

對工會有一份很深的感情

薛觀平 | 1939年在澳門出生,勞工子弟小學畢業。繼承父業學習裝修手藝,師從老前輩蔡富,出師後先是跟隨區群老師傅學習,60年代開始參與澳門樓宇建設,參與過不少澳門重要工程,從具體施工做到工程管理、工程顧問,直至退休。

幾十年行業變化太大

黃慶鏘 | 1944年在澳門出生。父親因日寇侵華,逃難到澳門,做小販生意,娶妻生子。從小幫父親做醬油。讀書讀到初三。15歲開始隨舅舅學習木工,主要做樓宇維修。學師出來後做散工,參與做工人球場、勞校、工人醫療所、工人康樂館等工程。後來陸續轉到多間建築公司,參與建高樓等工程,2007年退休。

感恩工會辦學

葉達 | 昔日上架木藝工會學校就讀學生。1948年在澳門出生。從小生活在澳門大三巴茨林圍,七八歲時入讀木藝工會辦的子弟小學。年輕時候是公務員,當了22年的公務員,退休後便開始辦物流和工程行業,直至現在。

感恩工會辦學

葉達 | 昔日上架木藝工會學校就讀學生。1948年在澳門出生。從小生活在澳門大三巴茨林圍,七八歲時入讀木藝工會辦的子弟小學。年輕時候是公務員,當了22年的公務員,退休後便開始辦物流和工程行業,直至現在。

感恩工會辦學

葉達 | 昔日上架木藝工會學校就讀學生。1948年在澳門出生。從小生活在澳門大三巴茨林圍,七八歲時入讀木藝工會辦的子弟小學。年輕時候是公務員,當了22年的公務員,退休後便開始辦物流和工程行業,直至現在。

認識和了解工會行友的工作,可從中窺探出今昔澳門社會的真實面貌,他們的口述訪談更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工會產生的背景和發展的點滴,讓讀者看到很多未被發掘或被忽略的片段,聽到行友的聲音,對行業的發展、工會的運作以至行業獨有的節慶等,都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有關資料過去少見於文獻記載,故此更顯彌足珍貴。

了解更多工會往事……

了解更多工會往事……

了解更多工會往事……

澳門上架木藝工會的故事將繼續傳承下去……

上架行會館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