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水村山郭——水神信仰與澳門的聚落

風俗民情林翊捷

一、海港與水神

澳門位處珠江三角洲,自明中葉開埠以來,葡人入居,藉東西方各國銀絲貿易,國際貿易航道開通,成為世界商港。至明清易代之際,因國際地緣政治形勢劇變而衰落,及至清康熙開海、乾隆一口通商等政策,在廣州貿易體系之下,澳門又迎來百多年的繁榮。及至清末鴉片戰爭,十九世紀中以後的國際形勢、航海技術、貿易規則大幅演變,澳門作為東亞一個重要港口的角色,漸漸淡出舞台。澳門港口的重要性雖然不斷下降,但作為沿海城市,海洋文化依然深植其中,當中包括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澳門是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首站,民間廣為傳播的有佛教,還有信眾較少的伊斯蘭教以及瑣羅亞斯德教等等。但論到影響澳門華人社群生活最深,可算是道教及其相關的民間信仰。本文將集中討論,當中與水系有關的神祇,及以此信仰而建造的廟宇及其所在聚落的關係。

媽閣廟的正面(畫)

圖1 媽閣廟,1842年。博爾傑繪。

二、澳門各路水神

水是常見被崇拜的對象,這在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早期歷史當中都可以發現。對於航海和農業的民族,大海、河流、井泉、雨水等都是賴以維生的重要元素,在科技不發達的過去,對水的祭拜,就成為一個重要象徵,以安定一般庶民的心。

神格明顯與水系有關,在澳門建有廟宇供奉的至少有六位:

圖2 澳門廟宇中供奉的水神(圖片來源:陳煒恆撰述,李銳奮、譚志勝攝影,《澳門廟宇圖錄》,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2002年。

北帝,北極玄天上帝。作為道教體系中的位階較高的神祇,其信仰源於對天上星宿的原始崇拜,信仰形成的時間不可考,北帝神格被認為是統管北方和水系。北帝信仰遍佈中原地區,鄰近澳門的北帝信仰中心位於廣東佛山。【1】

媽祖,天后。在澳門知名度最高的神祗之一,民間傳說普遍認為,媽祖的原形是宋代的福建人林默娘,其神格被認為是統管海洋。媽祖信仰在中國沿海以至東南亞影響廣泛,鄰近澳門的媽祖信仰中心位於福建莆田。

城隍,歷史長久的民間信仰,至少可以追溯到漢代,其神格是統管城牆和護城河,圍繞城鎮防衛而立的信仰。城隍並沒有在中國形成一個明顯的信仰中心地區。

洪聖,南海之神、廣利王。此信仰歷史可追溯至隋代,其神格是統管南海,是廣東地區的民間信仰。鄰近澳門的洪聖信仰中心位於廣州。

譚公,信仰起源於明初,信仰原形為惠州人譚德。其神格是控制天氣,是源於粵東地區的信仰。鄰近澳門的譚公信仰中心是廣東惠州。

三婆,清惠夫人。信仰來源可能是珠三角以西至越南一帶,其神格保護漁民海上平安,至清末漁民有一定的信仰群體。鄰近澳門的三婆信仰中心是廣西潿州。【2】

圖3 澳門水系神祇廟宇分佈(底圖來源: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地圖繪製暨地籍局)。

三、主要水神廟宇分佈

澳門全境共有十三座廟宇的主神是屬於“水神”範疇的神祇,表中所列的廟宇並不是每一座都有確切的創立年份,當中不少頗有爭議,尤其值得留意十八世紀及以前建立的四間廟宇都沒有確切的創立年份。上述四間廟都是媽祖廟,而相對平均地分佈於澳門半島南端、北端、氹仔島、路環島。可見當時的華人社會的“水神”信仰相對簡單,就是以媽祖信仰為主,漁業、水路交通多數由福建人、疍家人及沿海的廣東各族群運作。

媽閣廟全景(約1890年)

圖4 媽閣廟全景,約1890年。利冠棉收藏。

進入十九世紀,1817年位於新橋的蓮溪廟建成,該廟以北帝為主神;1844年氹仔的北帝廟亦告建成。此二廟之建成,標誌澳門的北帝信仰頗有規模,而與澳門最靠近的北帝信仰中心,是廣東的佛山。自1757年乾隆年間頒佈一口通商,從而形成廣州貿易體系之後,來自廣州周邊的經濟力量對澳門的影響日漸累積,轉而成為一種宗教文化的影響,使北帝信仰在十九世紀初的澳門崛起,是一個合理的推論。

時代單車租賃

圖5 氹仔北帝廟。

相對於媽祖、北帝兩個在華人社會影響廣泛的水神,十九世紀中後期在澳門建廟的三婆、譚公、洪聖三個神祇,具有更明顯的地方色彩。三婆信仰內容、傳說爭議頗多,根據《靖海氛記》,三婆信仰盛行於十九世紀初,起於北部灣一帶的張保仔海盜集團之中,澳門水域亦是張保仔集團主要活動範圍。值得注意的是,三婆並非當時清朝官方認可的民間信仰。

表1 澳門水神廟創建時間【3】
名稱神祇區域創立時間
1媽閣廟媽祖澳門半島>1553年
2蓮峰廟媽祖澳門半島>1723年
3路環 天后古廟媽祖路環島>1763年
4氹仔 天后宮媽祖氹仔島>1785年
5蓮溪廟北帝澳門半島1817年
6關帝天后古廟媽祖氹仔島>1837年
7北帝廟北帝氹仔島1844年
8三婆廟三婆氹仔島1845年
9譚僊聖廟譚公路環島1862年
10馬交石 天后古廟媽祖澳門半島1865年
11三聖廟洪聖、譚公路環島>1883年
12大王廟洪聖路環島1902年
13城隍廟(觀音古廟)城隍澳門半島1908年

四、水神廟共同的空間特徵

上表列出了澳門十三間水神廟,除了城隍廟(觀音古廟)以外,全部都面向水岸,甚至直接建在當時的海岸線上。由於座落的灣岸地理環境不同,因此十二間廟,各有不同的座向,而廟宇的朝向,也自然與所在的聚落的肌理一致。

十九世紀之前建立的四間媽祖廟,從空間上可以發現其佈局有一定的特色。四間廟都向西,朝內港十字門水道。媽祖廟朝向與澳門早期的聚落發展,有著密切關係,與澳門朝西的聚落先發展的特點契合,廟宇朝向航道的特點亦相當明顯,四座廟之間的距離約在三至五公里。因此,上述四座廟宇除了有宗教功能,作為支援澳門周邊水上作業的功能性亦同時兼備,例如附近會有足夠的淡水資源。

圖6  十九世紀以前建立的四間媽祖廟朝向與十字門水道。 (底圖來源:澳門科技大學,http://lunamap.must.edu.mo/luna/servlet/detail/MUST~2~2~584~723:Macao?sort=date&qvq=q:4687820500711;sort:date&mi=0&trs=1)。

十九世紀及之後建立的水神廟宇,廟宇與航道關係依然在,但就沒有十九世紀前突出,這個變化可能與澳門現代海上導航設施逐步建立有關。廟宇建立的考慮就更直接面向信仰群體。

圖7 澳門各臨海水神廟朝向(底圖來源:澳門科技大學,http://lunamap.must.edu.mo/luna/servlet/detail/MUST~2~2~584~723:Macao?sort=date&qvq=q:4687820500711;sort:date&mi=0&trs=1)。

五、水神廟所在的聚落

於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澳門地區眾多傳統聚落逐漸成形,有專奉一個水神,亦有建設多間廟宇祭祀多個水神。由於華人傳統中並不強調一神信仰,同一群善信參拜不同的神祇,並不構成任何道德倫理問題。但站在出資購地、興建、管理、維持廟宇運作的群體而言,在同一個聚落中,要額外投入資源去興建新廟宇,去供奉神格類似的神祗,就不太合理。因此,有理由相信若果同一個聚落出現多於一間水神廟,這些廟宇的最初的參拜群體並不一樣,有各自的信仰圈。【4】

進入十九世紀之後,澳門半島水神崇拜比較簡單,依然以天后媽祖為主。只是新橋村建成了以北帝為主神的蓮溪廟,從中亦反映出新橋村在建村初期,比較多受到廣府文化的影響。而媽閣廟、蓮峰廟、馬交石天后廟依然是以海上作業族群的船隻避風、食物和淡水補給為主要考慮,突出漁村的功能,由於漁民多在船上生活,陸上的聚落規模並不大。

蓮溪廟

圖8 蓮溪廟,1960年代。李玉田攝。

離島的情況比澳門半島更有趣,以氹仔舊城區─—龍頭灣村為例,根據程佐衡《勘地十說》1887年龍頭灣村只有二百餘戶人,但同時有天后媽祖、北帝、三婆三間水神廟,三間廟在約五百公尺範圍內。當中天后媽祖信仰盛行於整個中國沿海、三婆起沿於北部灣水域,都是漁民的信仰。而趨近於廣府文化的北帝廟同時在同一個聚落當中,以上的情況,在在說明龍頭灣村在十九世紀成為不同的水路族群交流、交易的地方,聚落亦因此而興起、成形。

圖9 氹仔天后廟、北帝廟、三婆廟位置圖。

路環島有四座水神廟,包括:天后古廟、譚公廟、三聖廟、大王廟。當中除了十九世紀前已經建立的路環天后古廟,其他三間廟主要祭祀的水神是譚公和洪聖,兩者最大的共通點,是他們都是廣東沿海地區特別盛行的信仰,地方特色濃厚。當中譚公信仰更是源於粵東的客家族群。譚公廟建於1862年,正是廣東土客械鬥正烈的時代,客家族群四處飄泊,路環島這個邊陲小島,成為他們安身立命之處。

小結

澳門地方雖小,各種廟宇、教堂林立,四百餘年來對各地宗教文化比較包容,亦不曾發生過嚴重的宗教衝突。而即使在華人社群的民間信仰中對水系的崇拜,亦呈現相當多元發展的現象。不同的社群、族群共生,互相競爭、互相尊重,構成澳門獨特的價值。

注釋:
1. 呂宗力,《玄天上帝信仰源流略述》,《RC文化雜誌》(2020年110期),第56-71頁。
2. 安樂博(Robert J. Antony),《“三婆”是誰?淺談曾盛行在南中國海的水神》,《絲路和絃: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航海歷史與文化》(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2019年6月),第1-15頁。
3. 《澳門被評定的不動產》修訂版(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2023年2月)。
4. 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11月),第358頁。


更新日期:2024/02/15

作者簡介

林翊捷

澳門城巿規劃師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