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大三巴牌坊左側的斜路漫步而上,在藍天的襯托中,土牆的背景下,可以看到一座古樸的、獨立的小廟。
這是一座小得不能再小的建築物,但依然是兩進式。前面一個狹小的歇山式門廳,三面透風,沒有磚石砌成的牆壁,只用黑漆木條圍擋。不像通常的廟宇,前後兩進之間還有一個天井,這裡沒有,門廳與正殿直接相連。走進裡面,正殿也不闊大,就是數步之深。外面牆體以灰色為主。
圖1 哪吒廟,盧嘉志攝
這是一座供奉哪吒的廟宇。哪吒神話在中國至少存在上千年了。由於其中人物生動的形象,還有戲劇性的情節,這個神話流傳得差不多家喻戶曉:
哪吒前身是玉皇大帝殿前的大羅金仙,三千年前為協助玉帝安定人間,投胎在四川宜賓的陳塘關總兵李靖之家。其夫人懷胎三年六個月,產下一個肉球,從中跳出一個男孩,光芒四射。道士太乙真人前來賀喜,取名哪吒。因為排行第三,也稱為三太子。道士收哪吒為徒,贈乾坤圈和渾天綾。哪吒七歲,天旱地裂,東海龍王滴水不降,還命夜叉去海邊強奪童男童女。哪吒見義勇為,用乾坤圈打死夜叉,又將前來增援的龍王之子敖丙抽了龍筋。於是,東海龍王請來三位兄弟,帶領水兵水將興風作浪,水淹陳塘關,要李靖交出哪吒才肯收兵。哪吒為了全城百姓安危,也為了避免連累父母,將骨肉交還父母,自刎而死。事後,太乙真人借蓮花與鮮藕為身軀,使哪吒還魂再世。再生後的哪吒,手持火尖槍、腳踏風火輪,助周武王滅紂,為民除害。
祈神靈消災解難
哪吒和澳門有什麼關係?那是清朝初年的事情了,在離這裡不遠的柿山一帶,居民常見一個紅衣孩童與當地兒童嬉戲。一日,有人見到該孩童忽然之間踏着風火輪而去,便認定那就是哪吒顯靈,遂建廟祭祀,奉為當地一帶的保護神。
19世紀末,澳門瘟疫流行,大三巴牌坊附近的居民深受其害,但卻束手無策。有人提議恭請隔鄰柿山的哪吒前來救助,並於1888年建起了這座能使神靈安身的小廟。人們還在大門的入口之處,懸掛“保民是賴”的牌匾,希望神勇的哪吒能夠幫助他們消災解難。
正殿神台上供奉的哪吒神像有多尊,神態各異,有的戎裝英姿,有的童真無邪。像其他廟宇一樣,神像兩邊,置放着各款對聯,“廟貌宏開新氣象,神靈廣庇福無疆”;還有,“厚澤宏施長流鏡海,神恩廣播永被蓮峰”。如果仔細觀看,會發現兩副對聯的書寫時間都是光緒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小廟興建後的十年。那個時候,疫症再次發生。況且,一年之內贈送兩次對聯,可見當時環境的嚴峻,以及居民對神靈所抱的殷切厚望。
對此,我們可以從當時歷史資料中找到旁證。澳門歷史學家施白蒂編撰的《澳門編年史》提到,1897年4月正是澳門“流行鼠疫和傷寒”的非常時刻。在醫學條件尚未完備的環境下,神靈可能是人們戰勝疾病的最後期望和依靠。
圖2 哪吒廟正殿,盧嘉志攝
圖3 哪吒廟正門前的香爐,盧嘉志攝
小巧廟宇彰顯文明
走出小廟,似乎仍然覺得意猶未盡,不想馬上離開,回過頭來,端望着這座建築,環顧着周圍的景致。
用什麽話語為哪吒廟做一個最終和最好的表述呢?它小巧玲瓏,像一個建築小品,把佔用面積縮略到最小。這可能符合哪吒的身份,因為他是一個小孩,在佛祖及天后面前輩分小,所以必須謙虛內斂,廟的規模不能與澳門那些三進三楹的龐大古廟和禪院相比。
然而,穿過外表,深入內涵,又使人們聯想到小廟意義的另外一個層面。它卓而不群,像一個文明的標誌,把中華的美德宣揚到極致。一個遠在內陸四川發祥的神話人物,越過千山萬水,來到天涯海隅。面對着陌生新奇的西方文明,在雄偉屹立的大三巴牌坊身側,它居然能夠落地生根,安然自信,不卑不亢地迎接四方訪客,至今,仍然香火鼎盛,人流不息。這種安然自信來自何方?想着,想着,腦中不禁浮出唐代劉禹錫《陋室銘》中的名句: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座小小的哪吒廟不也正是如此?它可以躋身於澳門著名文物之列,不是因為其雄偉,也不是因其久遠,而是全憑它的高風、德行。中華文明崇揚的傳統美德——仁者無憂,勇者無懼,忠孝雙全,捨身取義——在哪吒的身上都得到充分的體現。我們終於得到最後也是最好的結論:小廟彰顯着中華文明,美德賦予了安然自信。
遊客來到哪吒廟附近,都喜歡把哪吒廟與大三巴牌坊一起攝入鏡頭,一近一遠,一中一西,相互為鄰,相映成趣。
在這些外埠難得一見的景致面前,澳門,這個東西文明融匯的小城,不也可以引用《陋室銘》的最後一句來做結語:“孔子云:‘何陋之有’?”
十六字令(哪吒廟)
神,廟小仙靈重“保民”。香繚繞,四海拜一尊。
哪咤古廟(柿山)
本文出自《澳門世界遺產》,該書之參考書目如下:
[1] 印光任、張如霖,《澳門記略》,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 黃啟臣,《澳門歷史(上)》,澳門歷史學會,1995
[3] 鄧開頌,《澳門歷史(中)》,澳門歷史學會,1995
[4] 鄧開頌、黃鴻釗、吳志良、陸曉敏,《澳門歷史新說》,花山文藝出版社,2000
[5] 徐薩斯,《歷史上的澳門》,澳門基金會,2000
[6] 龍思泰,《早期澳門史》,東方出版社,1997
[7] 施白蒂,《澳門編年史》,澳門基金會,1998
[8] 張習孔、田玉,《中國歷史大事編年》,北京出版社,1987
[9] 劉芳、章文欽,《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藏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澳門基金會,1999
[10] (美)諾埃爾,《葡萄牙史》,香港:商務印書館,1979
[11] (葡)薩拉依瓦,《葡萄牙簡史》,中國展望出版社,1988
[12] 王文達,《澳門掌故》,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
[13] 李鵬翥,《澳門古今》,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及澳門星光出版社,1993
[14] 唐思,《澳門風物誌》,澳門基金會,1994
[15] 章文欽,《澳門歷史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9
[16] 湯開建,《澳門開埠初期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9
[17] 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澳門文化局及珠海出版社,2000
[18] 夏東元,《鄭觀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9] 易惠莉,《鄭觀應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0] 《紀念鄭觀應誕辰一百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及澳門歷史學會,2003
[21] 陳煒恆、李銳奮、譚志勝,《澳門廟宇》,澳門民政總署,2002
[22] (葡)Maria Regina Valente,《澳門的教堂》,澳門文化司署,1993
[23] (英)埃米莉.科爾,《世界建築經典圖鑒》,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24] 林家駿,《澳門教區歷史掌故文摘》,澳門天主教教務行政處編製,1989
[25] 顧衛民,《中國天主教編年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26] 余三樂,《早期西方傳教士與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27] 王亞平,《修道院的變遷》,東方出版社,1998
[28] 汪前進,《西學東傳第一師利瑪竇》,科學出版社,2000
[29] 陳亞蘭,《溝通中西天文學的湯若望》,科學出版社,2000
[30] 王冰,《勤敏之士南懷仁》,科學出版社,2000
[31] 李向玉,《澳門聖保祿學院研究》,澳門日報出版社,2001
[32] 吳伯婭,《康雍乾三帝與西學東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33] 沈定平,《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34] 郁龍餘,《中西文化異同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
[35] (法)安田樸、謝和耐,《明清間入華耶穌會士和中西文化交流》,巴蜀書社,1993
[36] (意)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37] (美)鄧恩,《從利瑪竇到湯若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8] 《文化雜誌》,澳門文化司署/文化局
[39] 《澳門雜誌》,澳門新聞局
[40] Lilliam Bento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Vol3,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41] Enciclopédia Luso-Brasileira de Cultura, Editorial Verbo, Lisboa, 1965
[42] P. Manuel Teixeira, O Seminário de S. Joséde Macau, 1976
[43] J. M. Braga, Início do Seminário de S. José, Boletim Eclesiástico da Diocese de Macau,1941
[44] P. Manuel Teixeira, Leal Senado, Leal Senado,1978
[45] R. Beltrão Coelho, Leal Senado de Macau, Arquivo Livros do Oriente,1995
[46] P. Manuel Teixeira, Teatro D. Pedro V, Fundação Oriente,1993
[47] P. Manuel Teixeira, Cem Anos de Vidado Quartel dos Mouros, Macau Imprensa Nacional,1974
[48] P. Manuel Teixeira, O Farol dea Guia 1865-1965, Boletim Eclesiástico da Diocesede Macau,1965
[49] Leonel Barros, A Capelaeo Farol da Guia, Tribuna de Macau, 5 Jul.1986
[50] Jorge Graça, Fortificações de Macau, Instituto Culturalde de Macau
[51] Armando Cação, Unidades Militares de Macau, Gabineteda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1999
[52] P. Manuel Teixeira, A Polícia de Macau, Macau Imprensa Nacional,1970
更新日期:2020/08/31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