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鄭廣滿談銀行業在香港和澳門的發展(二)

磐石之固——澳門銀行及金融業發展口述歷史特輯鄭廣滿

項目名稱:澳門銀行及金融行業口述歷史研究
訪談日期:2021年6月26日
訪談時間:10:05-12:44
訪談地點:澳門南灣大馬路619號時代商業中心13樓澳門基金會
口 述:鄭廣滿先生
訪談員:甄桂芳小姐
協調員:楊開荊博士

甄:我們剛剛聊到了鄭生的個人、行業和入行經歷,以及成長中參加過這麼多不同的部門,現在我們開始探討銀行業在香港和澳門的發展角色。剛剛提到在澳門海外信託銀行和星展銀行,以及從廣安銀行開始,你都有參與其中,對於這三間銀行我們的認知不是很多,請為我們介紹一下這三間銀行。廣安,DBS,和(鄭:OTB)OTB。

鄭:廣安是一間華資的本地銀行,和澳門很多,如華僑永亨,以前叫廖創興銀行,現稱創興銀行,恒生銀行,這些華資銀行在澳門設有分行。後來因為財力問題,廣安一直和日本富士銀行合作,富士銀行hold(股權)53%,廖創興銀行是日本三菱銀行和他們joint venture,恒生背後是Hong Kong Bank,為什麼要這樣,因為做國際網絡,trade services的大生意,需要有國際銀行在後back up,我們稱為correspondent bank,現稱FIG group,可以跟銀行拿到line,一間本地銀行,網絡小,生意局限也會很小[口誤:大]這就是廣安的profile。來到OTB,OTB在香港也有,澳門OTB我工作了6個月,基本都是聽同事說,我自己對這間銀行沒什麼認識,我覺得他的profile在澳門很小。

甄:當時OTB主要在哪裡?

鄭:我沒來之前這家銀行也有三家分行,黑沙環、紅街市、南灣各有一間,我沒來前聽說已經close了,搬到了現在八角亭的地址。另外我們在中華廣場上租了兩個offices(進行辦公),這就是後來2003年的model。OTB我也不是很熟悉,只是星展買了之後我們過來幫忙打理,OTB在香港也不算很大,它屬於道亨銀行的一份子,曾經傳出負面的消息,應該是道亨負責管理的。星展銀行就是亞洲區最大的銀行,星加坡淡馬錫是大股東,制度而言,星展銀行投資了很多資源在電腦方面,他們比較多印度人,印度人的program寫的很好,training也不需要到處去上,只要對著電腦就可以上完,如E-Training、E-Learning等很多,有些是mandatory,有些是optional,同事每天都要花一段時間去做這件事。

圖1 現時位於八角亭附近的星展銀行澳門分行。澳門記憶編輯部攝。

甄:這個training發展快速的時期大概是哪一年?

鄭:逐步發展。從2003年買入後,從星加坡調了很多員工去香港,對這些系統內容進行研究,我們以前做存款和客戶資料的系統叫Systematic,後來改了叫Finacle,更新過後客戶資料容易搜尋,報備到當局監管就比較容易,不需要依靠人手去做。我剛提到的E-Learning是其中一個部分,比如說上課這一類,就是從2005年慢慢過渡到電腦上課,不用on site上課。每一個training和E-Learning都有一個quiz,做完會有passing rate,通過之後才可以,這裡有很多資源。Staff需要training才能對銀行有貢獻,什麼都不會,踩到紅線也不知道,違反AML等,哪些部分能做,哪些部分不能做,哪些部分多做,哪些部分少做,training中的每個項目都會說的很清楚,類似fair dealing,什麼叫公平交易,不上課是不懂什麼叫公平交易的。什麼叫AML,什麼叫risk management,compliance,內部的code of conduct,以及其他各部門的business unit本來具有的特性的產品也需要了解,比如保險,基金,trade services的特性,只有員工了解product中的特性,才能和客人溝通,獲得生意。

圖2 鄭廣滿於2003年參加並通過由澳門金融學會舉行的保險中介人素質保證計劃考試之“人壽保險”考試。鄭廣滿提供。

甄:2003年時你已經去了星展銀行,當時你帶著香港的經驗到澳門重組了銀行,在這當中你遇到了什麼困難?比如請人?招不到人才?大量人才需要從香港調過來?行政工作?電腦的買賣?據我所知,當時買電腦不是很簡單,一些美國的公司未必批准電腦過來,比如IBM這類電腦之類等。請你分享一下當時你們從香港到澳門重組、創新改組銀行的經驗,個中困難有什麼?

鄭: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澳門銀行業的組成,這邊很多銀行是香港開過來的分行,一部分是本來澳門自己註冊的銀行,二者有區別,比如我們銀行、創興銀行、東亞銀行從香港開過來,但永亨是自己在這裡set up的,名字是用葡文的,滙業是本來本地的,這兩類銀行是不一樣的,你剛提到的可能是本地的銀行,購買電腦可能是有點困難,在香港開過來的銀行,香港的procurement,採購部就會support這些資源,我們沒有擔心這些事。

反而一開始我是香港人來到澳門會想起來確有困難,最主要是法定語文的困難,香港那邊用英文和中文作為法定語文,澳門是葡文和中文,有些同事講葡文,比如“certificado”,原來是certificate。開會大多用中文講,因為很多同事從葡語學校讀書出來,英文並不那麼熟練,因此要進行英文文書撰寫比較困難,基本用中文溝通,這就是困難之處。還有一樣是法律法規,澳門採用葡國歐式的法律,香港採用英國的法律基礎普通法,銀行是一個講究法律的地方,如支票的處理,一張支票在香港是退票的情況下,可能在澳門是有效的,比較奇怪,一開始來到的時候我就需要死記這部分的區別。例如在澳門的支票,date我們當做一個reference number,可以寫到清朝,宣統年,誰進入銀行做clearing ,戶口有錢,就會給他,這是其一。第二件是,如大小碼不符,比如我小碼寫1,000元,大碼寫ten thousand,(在香港)一定要退,但是澳門未必退,以大碼long word為準。銀行通常謹慎起見也會電話通知客人上來修改,這個是最後找不到客人的最後手段,有什麼事情發生都會先問客人,讓他正規地修改,這就是葡國法律,澳門和香港法律法規的分別,很多時候在銀行會產生這樣的問題。

又提到按揭,一開始我覺得(按揭在澳門)是一件很“新式”的事情,比如今天要做一份按揭,在會議室裡around the table,我想大家都買賣過樓宇,買家在這裡,(旁邊是)買家的物業代理,賣家,賣家的物業代理,賣家的收款銀行,買家的借款銀行,或者本身自己帶支票出來,律師,around the table,短短十至十五分鐘就能完成整個agreement,整個買賣程序。但香港就不同,香港是完全見不到買家,你將東西交給你的代表律師,代表律師交給對方的代表律師,由代表律師交代他去簽名,流程會長很多,(兩者)有好有不好,around the table就快,就沒有私隱,比如鄧女士將樓賣給楊女士出價多少錢,這就沒有秘密,但是在香港未必知道。還有一件事,你借多少錢,立刻會被知道,多少錢利息,也立刻知道,在澳門而言就沒有privacy,在香港就完全是兩回事,大家都不清楚,到註冊登記時間,政府才知道這個物業是如何成交,以及兩個律師樓、地產代理知道,這個就是我從香港初次到澳門,比較頭痛的問題。

甄:我們先停一下,說回人事的問題,剛剛你提到了2003年你到這裡的時候,海外信託銀行的員工說的是葡文。

鄭:不是他們(天生)說葡文,是很多人在葡文學校讀書所以懂葡文。有一部分說中文的人,自身的英語水平比較低。有時候老闆問我(這情況時),我也會解釋,這裡本來是一個葡語系為主體的地方,老闆也會應受這件事。

甄:我記得2003年的時候,銀行大部分的員工都是以華人為主,在你的印象中,海外信託銀行是不是有非華人(就職)呢?如果是華人為主,就很少用葡文的terms對話才對。

鄭:其實是對方銀行用葡文(進行業務交流),我們這邊也會用葡文回應。

甄:你的意思是和大西洋銀行等進行交易…?

鄭:對,和大西洋銀行交易的時候。

甄:所以說,你所在的銀行本身以華人職工為主,平常也要和其他銀行,比如大西洋銀行等進行交易。當時2003年已經回歸了,這是回歸之後發生的事情,在我印象中,大西洋銀行已經逐漸回到用中文交流的時代,當時應該是裡面還有一些土生或者葡語使用者在內任職。在我記憶裡,回歸前,我們本地銀行的錢銀交易大都是和大西洋銀行為主的,以另一形式而言,大西洋銀行是另一家中央銀行,在南通銀行之後的中國銀行,角力尚未明顯,簡單而言,2003年之後,貴行和大西洋的交易比較多,而不是和中國銀行?

鄭:每一間銀行都有機會接觸,因為有一些客人從別家轉來我們家,我們也有客人轉到別家,雙方就會有書信來往,以及有電話和同事進行溝通。我們也有代表律師,每當收到葡語的文件時,就會遞給負責給我們做翻譯的律師行,每一年會有一個lump sum,去查閱法律文件。

甄:人才方面,除了你從香港過來以外,其他同事有沒有從香港過來?

鄭:當時有幾個人,管理階層的。

甄:就是管理階層中,全都是從香港過來的?

鄭:不是全部,只有幾個,在重要的部門。

甄:2003年一共又多少個職員?

鄭:當年大概有40個,4個是從香港過來的,後來這四個人都拿了澳門身份證,localized了。到後來離開,前幾年都有香港人的背景在,他們不用拿藍卡,有澳門身份證。

甄:2003年的時候,澳門的經濟是尚未起飛的,2003年我們開始了外資賭權,不再是一權獨大局面,逐漸經濟起飛變好。你是否記得,隨著澳門經濟的發展貴行是否有隨之得到一些益處或者強大的發展?

鄭:整個銀行業而言,不僅僅是澳門。當時銀行業有喜有悲,2003年“沙士”,我來這邊上班不到幾個月,坐船回港,船上只有坐有幾個人,我一回來,澳門當時衝擊並不大,但香港淘大那邊死了很多人。(從香港)回到辦公室,同事會說“老闆回來了”,然後大家立刻帶上口罩。不過這也不能怪他們,但我不回香港看家人也不行,這是一個悲劇。2004年也是有喜有悲,是因為賭權開放,銀行業受到一定的衝擊。為什麼這樣說呢?不是生意多了嗎?

其實很多職員辭職,每個禮拜都有人走,聽聞中銀、ICBC也收到10幾封辭職信,我們也有收到,是因為賭場那邊有很多做過銀行的,賭場是被金管局監管的,under AMCM,這批員工慣於KYC,Due Diligence,在銀行能勝任的,對賭場而言當然是比較可取的,之後加強對他們的審核,就會成為一個fit for娛樂場的員工。當時銀行業被娛樂場衝擊的很厲害,(銀行)需要不斷給員工加薪,我記得中銀和其他人才流失比較嚴重的銀行,每半年就會出一次花紅,六個月出五個月,換而言之,做滿一年就會有十個月的花紅,以此留人,這就是當時銀行業受到的衝擊。而喜的一方面在於,生意增多,客人不斷過來澳門,有遊客來整個市面都會興旺,無論餐廳還是酒店,都會增加請人,procurement,買東西也增多,整個澳門都是旺的,銀行的生意也是增多了。

金沙開幕

圖3 2004年金沙娛樂場開業。廖志明攝,澳門攝影學會提供。

楊:你們有沒有什麼政策留人?

鄭:我們當時幸虧流失率不是很高,我們還算可以。

楊:為什麼?

鄭:一我們當時支薪出的還是港幣,我們整個package都挺好,有保險,假期是line up星加坡的,星加坡有親子日,有生日不用上班,大假很有競爭力,假期、福利和保險也是很照顧員工。以此計算,如果員工到娛樂場,是另個性質,需要24小時on shift,他們會考慮如果相差不是太遠還不如在銀行工作,朝九晚六,星期六上半天,如果進了娛樂場工作,夜晚11點要上班,早上7點放工,對肝和腎都不是很好,就是這樣的考慮令我們度過了這個難關。

為什麼其他銀行流失率這麼厲害呢?因為他們(待遇)相差太遠,我記得一開始進入娛樂場工作起碼也有15,000、16,000元,當時如果在中銀,大豐最多有8、9,000元葡幣,差了一倍的人工,一些人就會考慮去(娛樂場)工作。幾年之後,很多人醒覺,又從娛樂場跳回銀行工作,大概4、5年後,我們也有兩個同事,在娛樂場工作後又回來,賺了4、5年錢,熬了4、5年,知道裡面如何運作,他們就出來做回一個正常人,可以說在裡面是沒有朋友的,你上班的時候人家在放假,你放假人家又在上班,你睡醒了別人還沒起床,我們也曾經問過他們在娛樂場工作又回來,他們說這就是最大的區別。以及娛樂場招攬人才本身是不太計較學歷的,會計算就可以了,給籌碼能通過考試就能上班,我也看到很多年長的四五十歲的女士,也能去發牌,不需要讀太多英文,拿很多證書,銀行是不一樣的,處理業務確實要能力,勞工市場當時真的很緊張。2008年金融風暴之後,就開始正常化了,這就解答了你剛剛的問題。


更新日期:2021/12/19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