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新橋“大B哥”梁慶庭

情繫新橋坊梁慶庭

昔日新橋多木屋,一旦發生火警,為及時喚來街坊幫助救火,街坊在新橋坊會門前掛了一口防火鐘,以備不時之需。坊會還成立了非正規的義工救火隊,所謂非正規,是指救火隊的成員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救火訓練,沒有專業的裝備,只是憑着守望相助的精神,充當義工救火隊的隊員。這種由街坊組成的義務救火隊伍,是消防員的得力助手,於1960年代中期,普遍出現在澳門各區。

在澳門,應該沒有多少人不認識梁慶庭。他現任澳門街坊總會會長、立法會議員、行政會委員和澳門區全國政協委員,身兼多職,事務繁忙。公眾眼中的梁慶庭,是一位專業的社區工作者,長有一頭白髮,時常行走於澳門不同的街區,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是一位深入基層的民意代表。但除此之外,一般人似乎並不了解,梁慶庭其實很“街坊”,他現在同時是新橋區坊眾互助會會長,來自基層,與新橋有密切的關係。透過口述訪談,我們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梁慶庭。

梁慶庭與街坊閒話家常

新橋“大B哥”最愛球場

梁慶庭出生於1947年,幼稚園、小學和中學都就讀於濠江學校。他自豪地說,可惜當時尚未有“愛校獎”,他一直就讀於濠江中學,如果當時就設有這個獎,他是應該“眾望所歸”的。

梁慶庭對學生時代的生活充滿懷念之情,他對我們說,小時候自己頗為頑皮,很愛打球,有時甚至忽略了學業。有一件事令他難以忘懷:小學六年級的時候,班主任經常囑他複習功課,但為了打球,他不是時常在意。他的班主任平時很和藹可親,但有一次他和幾個同學實在很不聽話,觸怒了班主任,以致班主任非常生氣,一拳打在書桌上,令他們嚇了一跳,才確實感受到班主任是多麼的在乎同學的學業。打從那以後,梁慶庭除了打球,比以前更緊張自己的學業。

梁慶庭(後排右五)是新橋籃球隊成員

事實上,梁慶庭是新橋籃球場的常客,自小愛打籃球,並練得一手好球技,很少人知道他年輕時是籃球場上的健兒,曾被香港著名職業球隊南華會垂青。在新橋,他有一個很可愛而又廣為人知的名字──“大B”,昔日籃球場上很多波友和街坊,多稱他為“大B哥”。為人沒有架子的梁慶庭從小就在新橋區長大,他享受街坊稱他為“大B”,並認為為社區工作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為一位運動愛好者,梁慶庭對新橋球場有特別深厚的感情。他表示,以前新橋區用盡了社區僅餘的資源,造了一個籃球場給青少年玩耍,從此街坊們便有一個場地緊扣在一起。他憶起孩童時代的生活,表示在新橋坊會剛建立的時候,兒童沒有甚麼好東西玩樂,最多就是在沙地上打波子,所以籃球場的興建對他們這些新橋區的青少年非常重要。自此,許多街區賽事都在新橋球場進行,令到新橋區有不少出色的籃球員,有些甚至成為澳門代表隊之一。當他們玩到疲累的時候,便坐在由街坊製造的長櫈休息,梁慶庭認為這是一種無以形容的快樂。

執教鞭二十載 堅持街區服務

1965年中學畢業後,梁慶庭踏出社會,第一份工作是到鏡平學校任教師。在鏡平工作了年半後,他轉到氹仔坊眾學校任教職,並與離島街區辦事處有一定的聯繫。

昔日,離島的炮竹廠時常發生爆炸,所以時任教師的梁慶庭也參加了地區的防火活動。他表示,因為沒有消防喉,遇有火災,找水救火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居民平時會把棄置的電油桶滿注水,以備不時之用。

但是,那些水得從卓家村的水井擔回來,再注入電油桶內,並要到處告訴附近居民內有救火用水。

為加強居民的防火意識,梁慶庭平時會協助製作防火標語,如“小心火燭”等,以供宣傳。有趣的時,有些居民有時會把這些標語倒過來貼的,換言之,他們是不識字的。這是因為以前的教育水平不高,以致許多年長的居民都是文盲或半文盲,這使梁慶庭更加感受到社區教育和服務的重要性。

為使自己不斷增值,1980年代,梁慶庭修讀了在職教師培訓,成為澳門首批接受高等師範培訓的教師。又因為他教學之餘積極從事社區工作,所以後來他又修讀了社會學學士學位課程,希望以專業的知識提昇自己社區服務的水平。這就是梁慶庭,一邊執教鞭春風化雨,一邊堅持街區服務。

義務救火隊 體現街坊互助精神

梁慶庭作為一位新橋老街坊,說起新橋,有道不盡的故事和話題。

他憶述,有一天吃午飯的時候,突然聽到一聲的巨響,響聲是從永樂戲院附近的木屋區傳出的,原來是有一位小朋友拾到了一個砲彈,並嘗試鑿開它,從中取出一些銅拿出去賣。怎料,在鑿砲的過程中,砲彈突然爆炸,炸傷了兩位小朋友,並引起了大火。

又有一次,永樂戲院背後的木屋突然起火,街坊們聞訊紛紛趕到現場救火。梁慶庭說,雖然大家不一定懂得如何有效救火,但是起碼街坊們會幫忙維持秩序。這些鄰里守望相助的關愛之心,梁慶庭都親身經歷過和體驗過。

昔日新橋多木屋,一旦發生火警,為及時喚來街坊幫助救火,街坊在新橋坊會門前掛了一口防火鐘,以備不時之需。坊會還成立了非正規的義工救火隊,所謂非正規,是指救火隊的成員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救火訓練,沒有專業的裝備,只是憑着守望相助的精神,充當義工救火隊的隊員。梁慶庭介紹,這種由街坊組成的義務救火隊伍,是消防員的得力助手,於1960年代中期,普遍出現在澳門各區。

隨着城市發展,現在或許已不再需要街坊救火隊了,但新橋街坊會門前的防火鐘卻依然懸掛在原來的位置,守護着附近的街坊。這口鐘,見證的實在太多了!

梁慶庭參與坊會聯歡活動、主持社區活動

下大雨水浸街成集體回憶

新橋區以“落大雨,水浸街”而著名,梁慶庭小時候,這種水浸情況更為普遍。梁慶庭解釋,新橋區地處低窪地區,以前道路的排水系統、坑渠口淤塞等問題,比現在更為惡劣。他回憶昔日的情況,每到下雨,必有許多熱心街坊,包括他的爸爸梁榕根,一起拿着鐵鉤在坑渠口清理垃圾,保證排水的暢通。但由於水流帶來大量垃圾,許多坑渠口往往被淤塞,無法排水。他記得每次下雨,爸爸必會用鐵鉤守在店舖附近的坑渠口旁邊,不斷撥開渠口的雜物,有趣的是,這不是他爸爸才這樣做,其他街坊也是如此。於是,雨一來了,新橋一帶的坑渠口,差不多都有街坊“把守”,成為新橋一種獨特的集體回憶。

經歷過“七十二家房客”的生活

梁慶庭於1980年代後期加入到新橋坊會,但在此前,他因為是小童盃的球員及新橋籃球隊的隊員,已經常參加新橋坊會的活動。正式加入新橋坊會後,梁慶庭積極改善新橋籃球場的環境,及進一步的優化社區的街道,並着力加強對外聯繫。

他表示,新橋坊會成立50年來,坊眾以互相幫助的精神凝聚成為一個愛國的民間團體,社區服務都是自發性的。坊會剛成立的時候,社區較為貧窮,沒有現在的社會房屋,電視劇中的“七十二家房客”,在新橋區屢見不鮮的,街坊與鄰里之間互助互愛。梁慶庭記得,小時候住在德記店舖的旁邊,他住在三樓,而二樓便是勞校的校長,校長與他的小孩住在三樓的一間房內,當時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走過來的,真是不容易的。

問候老人家

由於從小就在新橋長大,對社區居民的生活便會特別了解,也知道新橋區市民的需要。梁慶庭表示有很多老年人住在新橋區,未必能真正得到社會的關懷照料,也未必懂得找人幫助,所以他們的福利需要靠一些了解他們的民間團體來為他們爭取。而這些,正是梁慶庭所了解和關注的,事實上,他一直以來也是這樣做。

細說新橋往事 流露動人情懷

梁慶庭表示,新橋居民有很多集體記憶:蓮溪廟的神功戲舉辦過很多次,小時候他是從不靜靜坐在一旁,而是喜愛穿梭於戲棚與戲棚之間。昔日,他和伙伴很喜歡在三盞燈學騎自行車。對他們來說一些已倒閉的茶樓,如人人茶樓和天海茶樓等,都是他們的回憶,儘管一切存在與否,也是新橋街坊的一個集體記憶。

前幾年經濟衰退,市場蕭條,新橋街坊會為了振興經濟,舉辦了天光墟、年宵市集及美化了新橋部分的街道,集合了新橋區的小商戶舉辦嘉年華活動。只要對街坊有利的事情,新橋坊會都會盡力而為。例如,新橋區有數間小學的小朋友沒有地方吃午飯,坊會便開放新橋花園給他們使用。

梁慶庭表示,50年來,不同時代有着不同事物的變遷,無論是社區的振興,或舊區的重建,新橋街坊都會在不同時間提供不同的服務,但是有一件事是永不改變的,那就是新橋街坊會的精神,以樸素真誠的心來為街坊提供服務。

憶起從小在新橋長大,活躍於新橋球場,談起新橋坊會50年的發展歷程,說起歷代街坊工作者前仆後繼,默默耕耘地為街坊服務,說着說着,梁慶庭一時感觸,情真意切,淚水不自意地奪眶而出,流露感性的一面。

梁慶庭動情地說,一群曾對街區工作作出貢獻的前輩們為社區發展建立了基礎,這些老街坊工作者無私的付出為後來者樹立了楷模,是對他的一種推動和激勵,迫使他要更加努力做好社區工作,也令他對社區工作抱着堅持和信心。訪談過程中,梁慶庭處處流露出飲水思源的情懷,他表示街坊會的所有前負責人和理監事,以及一些被遺忘的人,一起努力開創了現在的局面,這些工作是居民能實在地看到的。


更新日期:2019/03/21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