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澳門世界遺產:媽閣廟前地

城市風貌朱蓉|吳堯

圖1 媽閣廟前地

媽閣廟前地(Largo do Pagode da Barra)位於澳門半島西南端的媽閣上街和河邊新街,瀕臨內港,最早這裡是澳門的海岸線,在開埠之前曾作為泊船及祭拜媽祖的碼頭。在1557年葡萄牙人到達澳門之前,中國福建省的漁民也經常來到此處上岸補給、歇息和祈福。當時這個地區大部分的民居為木結構,因為許多居民居住在漁船上,這些木屋只是臨時的居住場所。

漁民在媽閣廟前晒魚乾(約1920年)

圖2 漁民在媽閣廟前晒魚乾,約1920年,利冠棉,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

媽閣廟前地之所以得名,皆因其後所建造的這座澳門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廟宇——媽閣廟。媽閣廟早期稱娘媽廟、天妃廟或海覺寺;後定名“媽祖閣”,華人俗稱“媽閣廟”。澳門有不少祀奉天后的廟宇,其中以媽閣廟最為有名。它倚崖而建,面朝大海,後有媽閣山,周圍古木參天,地理位置顯著。著名傳教士利瑪竇在其著作《利瑪竇中國札記》一書中,最早記錄下他在明代中葉抵達澳門時見到的早期媽閣廟景象:“那裡有一尊叫做阿媽(A Ma)的偶像。今天還可以看見它,而這個地方就叫做澳門,在阿媽灣內。與其說它是個半島,還不如說它是塊突出的岩石,但它很快不僅有葡萄牙人居住,而且還有來自附近海岸的各種人聚集。”[1]

媽閣廟山門、石殿與正覺禪林(約1890年)

圖3 媽閣廟山門、石殿與正覺禪林(約1890年),利冠棉收藏,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

媽閣廟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是澳門現存近四十所廟宇中有實物可考的最古老廟宇,也是澳門文物中原建築物保存至今時間最長的,廟中包括“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弘仁殿、觀音閣等主建築物,分別建於不同時期,佈局錯落有致,充分融合自然。媽閣廟供奉的“媽祖”(又稱“天后娘娘”、“天妃娘娘”),原名林默娘,宋代時生於福建莆田,二十八歲時逝世。她生前常以醫術和天文知識幫助漁民,有不少拯救遇溺船隻及途人的傳說,死後成為漁民們祈求航海安全而共同信奉的海上保護女神,在中國東南沿海也建有許多供奉她的廟宇。媽閣廟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歷史,一直都是中外名士、畫家和攝影師的首選對象[2],也被列入澳門八景之一“媽閣紫煙”。

媽閣廟

圖4 媽祖誕日廟前掛彩牌慶祝,新聞局攝,澳門檔案館收藏及提供

同時,媽閣廟前地也是葡萄牙人最早登陸澳門的地方,是象徵着中葡文化融合的起點,而來源於閩語的“媽閣”也成了“Macao”,即澳門城市的葡文名稱來源。媽閣廟前地原本只是一個小廣場,由於眾多的信眾聚集在此,因而特別延伸出來變成行人專用區,前地經過改造,鋪上了葡式碎石,與媽閣廟中式設計形成強烈對比,充分體現出澳門中西交融的特徵。在媽閣廟前地上還坐落着澳門海事博物館和一號碼頭,它們共同體現出澳門中葡海洋歷史、傳說的文化內涵。每年逢春節及農曆3月23日天后誕期,在廟前廣場上還會燃放炮竹、舞獅,並搭蓋戲棚演出神功戲,熱鬧非凡。

注釋
[1] 〔意〕利瑪竇、〔比利時〕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何兆武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p.140。
[2] 西方早期來華的畫家繪畫過媽閣廟的有博爾傑(Auguste Borget,1808-1877)、普林斯普(William Princep,1794-1874)、錢納利(GeorgeChinnery,1774-1852)、希爾德勃朗(Edward Hildebrandt,1818-1869)等。陳繼春:《十九世紀外國畫家筆下的澳門》,《澳門雜誌》1998年3月號。

本文出自《澳門前地》,該書之參考書目如下:
[1] 林永勝. 澳門前地空間 [J].《文化雜誌》第53期,澳門文化局出版,2004
年冬季刊
[2] João Carvalho(賈約翰)著,李子龍譯 . 氹仔—路環(第 2 版)[M]. 海島
市市政廳東方文萃,1998
[3] 陳煒恒. 路氹掌故 [M]. 臨時海島市政局,2000
[4] 澳門歷史建築群 [M].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2004
[5] 澤西.華脫域西 / 戴安.海格彭露仙 ( 葡文翻譯 ),國光 ( 中文翻譯 ). 路環村讀本 [M]. 澳門文化司署,1990
[6] 吳志良,楊允中. 澳門百科全書 [M]. 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
[7] 王文達. 澳門掌故 [M]. 澳門: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
[8] 黃啟臣. 澳門通史 [M].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9] 劉先覺,陳澤成. 澳門建築文化遺產 [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10] 瑪里婭.瓦雷特. 澳門的教堂 [M]. 澳門文化司署,1993
[11]〔葡〕胡紀倫(Cesar Guillen Nunez)著,方無偶譯 . 澳門街 [M].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12] 吳堯,〔葡〕樊飛豪,〔日〕是永美樹 . 拼合記憶:澳門歷史建築的發展與
保護 [M].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13] 陳煒恒. 源遠流長、文化瑰寶:談澳門廟宇體系 [J].《澳門雜誌》第 9 期,
澳門政府新聞司出版,1998.12,p.6-23
[14] 佘美萱,李敏,梁敏如. 澳門園林建築與裝飾小品特色研究 [J]. 中國園
林,2011.11,p.52-56
[15] 葡式碎石路. 轉自 2011 年 9 月 30 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16] 澳門文物網:http://www.macauheritage.net
[17] 澳門特別行政區旅遊局:http://www.macautourism.gov.mo/
[18] 維基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
[19] 城市指南:http://www.cityguide.gov.mo/visit/spot.aspx?id=d7d05ba4-
8172-4939-8adf-e58cbc805f8d
[20] 澳門廟宇文化:http://www.temple.mo/?mod=temples&id=54&lang=mo
[21] 澳門街道網:http://macaostreets.iacm.gov.mo/c/info/default.aspx


更新日期:2020/08/31

作者簡介

朱蓉

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景觀環境設計理論與方法、歷史建築的再利用等。出版著作與譯著五部,發表論文二十餘篇。

吳堯

著有《拼合記憶:澳門歷史建築的發展與保護》、《澳門建築》,參編《澳門建築文化遺產》等數十部(篇)論文與專著。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