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澳門街道標幟及名稱.下篇 ——街道名稱的來源特點及反映的社會狀況

城市風貌傅玉蘭

本文摘自《澳門研究》第5期〈澳門街道標幟及名稱〉,1997年1月,澳門基金會出版。澳門記憶編輯部整理。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會有街巷的產生,澳門作為一個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網絡,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嘗試對澳門現有的街道標幟(上篇)和名稱(下篇)作一個綜合的分析,從而了解它們的來源特點、數量以及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中西文化結合的現象。

一、街道名稱的中葡特色

澳門跟其它城市相比,街道名稱的來源有相同和不同點。它們用的不外乎是山川草木,花鳥蟲魚、動物、傳說、神話、四周事物、宗教、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等為名。不同的特點,則形成了這個城市的自身的特色。葡萄牙人在澳門生活了四百多年,為澳門街道的名稱帶來許多西方文化特色,也是澳門街道名稱的最大特點。

圖1 氹仔的老人圍和美女巷。陳子揚攝及提供。

上篇中,筆者曾提過澳門的街道,在葡文裡每一街道只有一個名稱。那麼,它與中文的街道名稱之間的關係是如何的呢?筆者通過觀察分析,就中葡文名稱之間的關係歸納出以下的幾點:

1.1 葡文音譯

例:賈伯樂提督街     Rua do Almirante Costa Cabral
  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  Avenida de Almeida Rebeiro
  咩路馬揸度街     Rua de Álvarode Melo Machado
  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  Av. do Conselheiro Ferreira de Almeida
  庇山耶街       Rua de Camilo Pessanha

一般這些譯音的街名既長又難記,很自然地,人們都會省略地叫,如:把“賈伯樂提督街”稱為“提督街”;或用別的叫法,如:“亞美打利庇廬大馬路”為“新馬路”,“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稱為“荷蘭園正街”等。故,此是中文名稱比葡文名稱多的原因之一。

圖2 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荷蘭園正街)的街牌。(圖源:Wikimedia Commons, https://bit.ly/3igUn2y)

還有一點值得強調的是,在澳門使用的是粵方言,絕大部分音譯街名用的都是粵語,形成極具地方語音和用字色彩的街道名稱。在本文所引用的例子中,就有不少具有這個特點。

1.2 中文譯音

例:
俊秀巷  Travessa de Chôn Sau
雄發圍  Pátio de Hong Fat
陳樂圍/陳樂里  Pátio de Chan Loc
觀音堂街  Rua de Kun Iam Tong

政府採用原有的稱呼法,按中文的發音直譯葡文。這樣,一般情況下,葡國人只懂發音和街道的標幟,但不知道它們名稱的含意。

圖3 俊秀巷街牌。陳永堅攝,澳門文化資源協會提供。

1.3 葡文意譯

例:商業學校街  Rua da Escola Comercial
  公局市前地  Largo de Mercado Municipal
  西墳馬路   Estrada do Cemitério

這些街道明顯是政府先定了葡文的名稱,然後再把意思譯成中文。

1.4 中文意譯

例:爛鬼樓新街 Travessa do Armazém Velho
  缸瓦巷   Travessa da Louça
  蠔里    Beco da Ostra

這些是從原有中文的稱呼轉譯為葡文對應的意思,當然,像“爛鬼樓”這樣地道的廣東口語,葡文只能譯作:“舊貨倉”的意思了。

1.5 半音半意

例:望廈炮台斜坡     Rampa do Forte de Mong Há
  高利亞海軍上將大馬路 Av. do Almirante Magalhães Correia
  高可寧紳士街     Rua do Comendador Kou Hó Neng

這種情況可出現在自葡譯中或自中譯葡的時候。上例:“Rampa”是街道的標幟“斜坡”,“Forte”是“炮台”,“Mong Há”則是粵語“望廈”之意。第二例:“Av.”是“大馬路”,“Almirante”是“海軍上將”,“Magalhães Correia”是人名;最後一個“Rua”是“街”,“Comendador”是一個勳銜,這裡譯作“紳士”,“Kou Hó Neng”即“高可寧”音譯,是以往澳門的一個巨富。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看到,這些街名都是一半音譯,一半意譯的。

1.6 音義不相關

例:三層樓斜巷  Calçada de Francisco António
  十字巷    Travessa do Muro
  虱乸街    Pátio de Felicidade

這裡是中葡文街名各自有自己的意思,二者間無相關聯繫。“三層樓斜巷”的葡文街名是一個葡人的名字;“十字巷”的葡文街名意思是“牆”,而“虱乸街”的葡文街名是“快樂”的意思,難道讓跳蚤叮也開心快樂嗎?

圖4 福隆圍(清和里/虱乸街)街牌。澳門記憶編輯部攝。

1.7 音義相近

例:舢舨巷 Travessa de Sampana

“Sampana”的發音與“舢舨”的發音近似,意思也是解作“舢舨”。這樣音義相近的街名極少。

二、街道名稱的來源及反映的社會狀況

各式各樣的街道名稱,反映了我們社會的狀況,是一本有價值的社會學參考書。我們嘗試通過澳門的街道,看看它們的來源和所反映的事物,來源和反映的事物往往是不可分的。

2.1 來源於大自然

澳門街道名稱最基本的來源,便是來自大自然山川、草木、禽鳥、動物、海產、河鮮等,我們可看下述的例子:
  山川:峽谷巷等。
  草木:青草街、菖蒲圍、玫瑰里、樹木巷、蕉園圍等。
  禽鳥:鵪鶉巷、鴨巷、雀里、山雞巷、鷹圍、牡雞斜巷等。
  動物:豬里、羔羊圍、蟒里等。
  海產:海蛤里、蠔里、鮮魚里等。
  水果:柚果里、椰子巷、龍眼圍、西瓜里等。

這是比較典型的農業社會的命名法,反映了社會自然樸素的一面,澳門也是經歷了數百年才發展成今天稍具規模的城市模樣,這些小街小巷,就是當年質樸民情的反映。

2.2 平民生活情況

平民百姓的生活情況,往往可通過街道的名稱反映出來:
  生活用品:匙羹里、刀里、鞋里、大頭針圍,等等。
  物品:缸瓦巷、擔桿里、玻璃樽圍,等等。
  食品:鹹魚里、咸蝦里、芽菜里、米街,等等。
  買賣:柴船尾街、果欄街、賣菜街、賣魚巷,等等。
  職業:剪髮匠巷、苦力圍、轎夫巷、工匠街,等等。

從中,我們可了解到舊日,甚至到今天,在這些街巷裡人們從事的活動。

圖5 位於同善堂側的教師里/林家一圍。陳子揚攝及提供。

延伸閱讀:勞加裕《百年“果欄”街

2.3 居民的來源

從一些街道的名稱,我們可估計居民的來源,例如:
  以姓氏為名的:鍾家里、趙家圍、何光來巷等。
  以外來族群為名的:嚤囉園路、白頭馬路等。

其中,“嚤囉”在粵語的意思是指伊斯蘭教徒,他們以往聚居在此處,故以“嚤囉園”名之。“白頭”是指瑣羅亞斯德教(又名“祅教”),現還有一“白頭墳場”,是這些教徒下葬之處。

2.4 地理情況

澳門的許多街道,都可反映地理情況,甚至滄海桑田,今天已成掌故矣。筆者在此舉數個例子:
  山邊街
  田畔街
  大碼頭街
  新填巷

“山邊街”是山邊的路,“田畔街”以往有田和村舍,“大碼頭街”現在已不在海邊;“新填巷”對現在來說,已是差不多一個世紀,不再是“新填”了。

2.5 歷史情況

每條街都有自己的歷史,但有些街道的名稱,卻就是記載了歷史的事實:
  得勝馬路
  紅窗門街
  十月初五日街

“得勝馬路”是紀念澳門葡人在十七世紀成功擊退荷蘭人入侵而命名。“紅窗門街”是昔日澳門有城牆圍繞時的其中一個城門出口,因閘門窗髹成紅色,故俗稱“紅窗門”,其後城牆被拆去,該地仍以“紅窗門”為名。最後,“十月初五日街”是為紀念葡萄牙人革命成功,在1910年10月5日成立共和國的歷史。

圖6 十月初五日街街牌。陳永堅攝,澳門文化資源協會提供。

2.6 宗教情況

澳門的宗教五花八門,道、佛、儒、天主、基督以及其他林林總總的都有,像前述的“嚤囉園路”及“白頭馬路”就已記錄了兩個宗教的存在。當然,在澳門與宗教有關的街道,主要是反映佛教、道教和天主教的,如:
  哪咤廟街
  觀音堂街
  耶穌會紀念廣場
  主教巷
  三巴仔街,等等。

2.7 經濟情況

這和前述反映平民的生活情況息息相關。以職業和買賣為名的街道,已反映出澳門昔日的小農和小手工作業的經濟模式。除此以外,我們還可找到像:
  漁翁街
  菜園路
  船廠巷
  貨倉街
  工廠街,等等。

這些街道的名稱,代表了經濟的不同領域,與及澳門的經濟發展,也是一個歷史的反映。

林茂塘-利記祥源記船廠

圖7 昔日林茂塘船廠林立,今天林茂塘一帶留有船廠巷的街名。圖為1987年的林茂塘利記祥源記船廠。區智聰(Jorge Veiga Alves)攝及提供。

2.8 政治情況

澳門街名中,如:
  議事亭前地
  公局新市南街
  兵營斜路,等等。

反映了澳門政治的側面。“議事亭”本是昔日中國官員與澳門葡人進行事務商討的地方,今天則是“市政署”所在之處。“公局”即“議事公局”的簡稱,“公局新市”即“市政新街市”的意思。“兵營斜路”是昔日軍隊駐紮之處,反映了一定的軍事情況。

議事亭前地(約1910年)

圖8 議事亭前地,約1910年。利冠棉收藏,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

2.9 文化情況

文化的範疇可以很廣泛,譬如:“福隆新街”是昔日的花街柳巷,反映了中國式的“娛樂”文化;“盧九街”、“慕拉士大馬路”反映對先人的紀念;“顯榮里”、“福安街”反映人們的良好願望;“長崎街”、“北京街”是對別個城市的榮譽;“天神巷”、“夜呣街”是中國的民間傳說,等等,實在是不勝枚舉。

福隆新街(約1900年)

圖9 福隆新街,約1900年。利冠棉收藏,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

此外,在前文中,筆者已介紹了葡萄牙文化對澳門街道的影響,這也是街道名稱的一大來源。

2.10 雜項

最後,也有些是比較特別的街道名稱,值得一提:“幻覺圍”、“老饕巷”、“家冷巷”、“荒字巷”、“愕街”、“扊扅圍”、“暗圍”、“煩懣圍/里”、“聚龍舊社”、“爛鬼樓”,等等,都不特別屬於哪一類,反映的是人們的感覺、嗜好與及一些瑣碎的東西。

三、街道名稱的變革情況

澳門現存的街道名稱,一部分是由於城市的新建設而產生,但大部分都是由舊日不斷積存、改變而繼續生存下來。當然,也有一部分的街道已死亡,那就是,已不存在或名稱已不再用。街道的變革方式和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數點:

圖10 1953年的澳門市全圖(局部),其中窮里、近西街、監牢斜巷已改名,即今天的大三巴巷、美麗街、東方斜巷。澳門科技大學提供,澳門記憶編輯部編圖。

3.1 改名

即舊名不再用,現在只用新的街名。例如:
  病人院街——即現在的馬忌士街;
  窮里——即現在的大三巴巷;
  監牢街——即現在的蘇雅利醫士街;
  火藥局斜巷——即現在的得勝斜路;
  薩拉沙博士大馬路——即現在的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和友誼馬路;
  黑姪巷——即現在的千年利街,等等。

這些街名原名都不太雅觀,甚麼“病人院”、“窮”、“監牢”、“黑姪”等,“火藥”則殺氣騰騰的,而“薩拉沙”誰人都知道他是葡國的大獨裁者,這些名字,看來都不太受歡迎,改名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改名有時也因行政的原因:如“萬安台”是通過市政例會更改為“萬安巷”。

薩拉沙博士馬路[友誼大馬路及蘇亞利斯博士馬路]

圖11 薩拉沙博士馬路(今友誼大馬路及蘇亞利斯博士馬路),1958年。澳門檔案館收藏及提供。

3.2 合併

有些街道,由建設或行政關係,跟其他街道合併了。例如:
  長安圍——現已併入花園圍內。
  鯉魚井——即現在墨山巷之一部分。

3.3 改為私家產業

一部分街道,由於各種原因,現在改為私家產業,例如:“由義圍”、“柴船尾巷”、“蓬里”。

3.4 被佔用

由於其它的建設,一些街道被佔用了,例如:
  盾圍——現為郵電局所佔用;
  二龍喉馬路——現為東望洋士多鳥拜斯大馬路及亞馬喇馬路所佔用;
  利字里——原坐落在燒灰爐與西灣街之間,即現在燒灰爐公園所佔用。

圖12 燒灰爐公園。(圖源:市政署《澳門自然網》)

3.5 坐落處不明

由於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一些現已不存在的街道,曾坐落於一些現已不太清楚的地點。例如:
  谷字巷
  圍基巷
  三多里
  叢林里,等等。

總結來說,街道的變革,原因不外乎是由於城市的建設發展,使舊的一些街巷消失。此外,有為名稱不好而改。另一方面,如在本文前面的章節裡提過,城市的新建設,帶來新的名稱;更有因為譯音的難記難讀而作別稱;也還有沿用舊日的街名等等。所有這些因素,都是導致街道產生變革的原因,也能說明了問題。

結語

本文從探討街道標幟和名稱的角度出發,對澳門的街道作了一個簡略的分析,包括它們所用的標幟和名稱,其數量、種類及配搭;出現的時代背景、特徵和佈局;它們的來源特點及變革情況等等。

澳門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事實深刻地反映在街道的標幟和名稱上。與此同時,葡萄牙人的存在和葡萄牙文化在這數世紀間的傳播,為澳門的街道文化增添了不少異國色彩。城市和社會的發展與時日並進,各種各樣的街道標幟和名稱,將隨時代的演變,或綿延不斷的使用下去,或湮沒在浩瀚的歷史洪流中。然而,無論在哪一個時刻,同時代的有心人,都可從中獲得啓示,了解到它們反映的歷史和社會狀況,用以總結生活,勉力向上,回饋社會。

澳門的街道,留下我們無數的腳印;澳門街道的標幟和名稱,留給我們寶貴的生活見證。

圖13 望廈馬交石斜坡旁大石,刻有葡國徽號和“RAMPA DOS CAVALEIROS” 字樣(意即“騎士斜坡”,即馬交石斜坡的葡文街名)。陳子揚攝及提供。

參考資料:
書目
《澳門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冊》,澳門市政廳,1993;
《澳門街道》,澳門市政廳,1992;
《海島市街道》,海島市政廳,1994; 《澳門總覽》,黃漢強、吳志良主編,澳門基金會出版,1994.1;
《澳門地理》,黃就順等著,澳門基金會出版,1993.10;
《澳門風物志》,唐思著,澳門基金會出版,1994.12;
《澳門》繆鴻基、何大章、雷強、鄭天祥、黃就順編,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1988.5;
《澳門歷史》鄧開頌,澳門歷史學會出版,1995.9;
《澳門史略》元邦建、袁桂秀,中流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1988.7;
《澳門四百年》費成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9;
《澳門人口》鄭天祥、黃就順、張桂霞、鄧漢增,澳門基金會出版,1994.9;
《澳門記略校註》印光任、張汝霖原著,趙春晨校注,澳門文化司署出版,1992年。

文章
《北京街巷名稱的標幟》張清常;
《明清以來北京城區街巷名稱變革所涉及的一些語言門題》張清常;
《解放後北京街巷名稱系統演變的社會語言學透視》張凱、儲誠志、王永場。

詞典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硏究所詞典編輯室,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2.4;
《辭海》辭海編輯委員會,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987.1。

地圖
《澳門市區》-“澳門總覽”內附圖;
《澳門市區》-澳門日報繪,澳門日報出版社出版,1993.12;
《氹仔離島》-澳門日報繪,澳門日報出版社出版,1993.12;
《路環離島》-澳門日報繪,澳門日報出版社出版,1993.12。

澳門記憶編輯部按︰本文摘自《澳門研究》第5期〈澳門街道標幟及名稱〉,澳門基金會1997年1月出版,文章經澳門記憶編輯部整理及加插圖片,本文中的街名及統計數字,參考澳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澳門網上地圖”進行修訂。


更新日期:2023/01/12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