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街牌1,一直是城市最具特色的標誌,這件寫上中葡兩語的瓷磚街牌,不但告訴我們所處的街道,更提醒我們身處在澳門。不過,澳門是甚麼時候開始豎立街牌?最早的街牌又是不是瓷磚街牌呢?不同時期的街牌又有怎樣的特色?
圖1 高士德大馬路的舊式石街牌柱和回歸後的瓷磚街牌柱。勞加裕攝及提供。
街道牌的誕生
若要追溯早期的官方街牌,那就必須要提到亞馬喇(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總督在1847年2月23日向議事公局(澳門市政廳)發出的命令2。亞馬喇要求議事公局為澳門城區內的各條街道豎立街牌和門號牌,規定街牌採用黑底白字的樣式,而門牌必須掛在每座房屋的大門上,並且分為單雙數的門號。若果街道是沒有街名,或是使用非葡文的街名,議事公局必須重新命名街名,並在發佈前先得政府的批准。
圖2 1847年2月27日的《澳門政府憲報》中,亞馬喇總督下令設置街牌和門號牌。
為何亞馬喇急於制定街道名和門牌號碼?過去,澳門一直沒有嚴謹的人口和街道管理,也沒有強制要求街道和門牌號,但隨着亞馬喇推行殖民管治,必須命名城內的街道,並為住戶和商舖制定門號,以便日後推行徵稅和管理措施。因此,亞馬喇的命令可算開啟政府對街道的現代管理。
就這樣,議事公局不久在澳門城內的各條街道豎立黑底白字的葡文街牌,它們的色調與里斯本阿爾法瑪區(Alfama)的街牌幾乎是一致的。阿爾法瑪區是里斯本最古老的街區,不但保留古舊的教堂和城堡,街區也由狹窄和無序的街道組成,亞馬喇選擇使用阿爾法瑪區的街牌設計,或許就是希望把澳門的風景變得像里斯本一樣,使這裡變成一座葡萄牙人管治的城市3。然而,至今仍未有發現亞馬喇規定的街牌,所以其實際外觀、物料和設置方式都是個謎團。
探尋早期的街牌
儘管亞馬喇總督在1847年規定街牌的樣式,但街牌的樣式一直是五花八門,不論是材質、形態或設計,幾乎沒有任何規範。
在十九世紀末內港的舊相片中,我們隱約看到白眼塘前地(Largo da Caldeira)4,若果仔細地觀察,大家會發現一間房屋的牆上嵌了一塊街牌。當時,街牌上已採用中葡雙語的設計,左面較大的空間為葡文街名,右面較小的空間為中文街名(相信考慮當時中文文書從右至左閱讀),這種設計與回歸前的街牌相差無幾,不同的地方是中葡文字的背後都有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圖案。另一塊同類的街牌也見於大三巴石級(Escada de S. Paulo)5,那塊街牌嵌在牌坊前的建築牆壁上。
圖3、4 十九世紀末白眼塘前地的街牌(圖片來源:Cecília Jorge and Rogério Beltrão Coelho. Álbum Macau 3: Sítios, Gentes e Vivências (Macau: Livros do Oriente, 1993), p. 33)。
圖4、5 大三巴石級的街牌(圖片來源:Rogério Beltrão Coelho. Álbum Macau: 1844 – 1974. (Macau: Fundação Oriente, 1990), p. 57)。
雖然亞馬喇意圖藉着抹去非葡文街名來強調葡萄牙人的殖民管治,但隨着十九世紀後期華人人口的增長,中文街名不但沒有除去,反而被澳葡政府保留和採用,而街牌上葡文佔多、中文佔小的空間設計,也向人們表示葡萄牙人在澳門的殖民統治的地位6。
除了這類澳門舊城區的街牌,澳門在十九世紀後期也出現一種石製街牌,一些仍可見於澳門的街頭。從現存的石製街牌可見,這類街牌只豎立在十九世紀中葉後在澳門城牆外開闢的新街道,由於城外的街牌不像城內的能嵌在牆壁上,加上考慮耐用的因素,花崗石成為這些新街道名牌最合適的材料。
在望廈體育館旁的有一件大石,上面除了刻有葡萄牙王國盾形徽號,還有“Rampa dos Cavaleiros”(馬交石斜坡)和1847年,正好是亞馬喇向城外開闢馬路的時間,它不但是記錄道路開設的年份,更是葡萄牙人城外擴張的標誌,而這塊巨石也具有街牌的功能。隨着葡萄牙人進一步佔據澳門半島,新的石街牌也伴隨新街道出現。
圖6 望廈體育館旁的刻有葡國徽號的石塊(望廈馬交石斜坡旁),上刻有葡萄牙國徽、設置年份和馬交石斜坡的葡文街名。勞加裕攝及提供。
澳門博物館曾展出四件古老的石製街牌,有拱形馬路(Estrada do Arco)、東望洋斜巷(Rampas da Guia)、若憲馬路(Estrada do Visconde de S. Januário)及加思欄馬路(Estrada de S. Francisco),並刻有1872年的年份,它們是一塊長方形石碑,石上刻有一個寫上葡文街名的框,而街牌上的箭嘴刻有它的設立年份。在燒灰爐炮台下的“民國大馬路”(Avenida da República)街牌同樣是一塊石碑型的街牌,上面刻有葡文街名和開闢年份,但在造型與1872年的系列略有不同。另外,高士德大馬路(Avenida da Horta e Costa)的街頭和街尾也各豎立了一座石柱型街牌,但只刻有葡文街名。
圖7 1872年設置的加思欄馬路石街牌。勞加裕攝及提供。
圖8 1911年設置的民國大馬路石街牌,位於燒灰爐炮台下。勞加裕攝及提供。
瓷片和水泥的街牌
踏入二十世紀,澳門的街牌開始採用新的材料來製作,分別是水泥和瓷磚。
從現有的記錄得知,葡式瓷磚街牌最晚出現在1920年代。在1925年,議事公局(澳門市政廳)向一名葡萄牙人定製400件藍色和白色的瓷片,用作製造新街牌7。當時,葡式瓷磚街牌沿用左為葡文、右為中文的設計,色調為白底藍字,但當時街牌的藍色邊框只有簡單的線條,而中葡文之間用一條雙頭箭的線分隔。後來,邊框變為今天所見的像花卉般略為弦形的線條,保持簡潔設計的同時,也突顯街牌的獨特風格8。
圖9、10 澳門富商盧廉若在1927年送葬隊伍行經大三巴街時的情景,圖中可見到高尾街的瓷磚街牌。利冠棉收藏,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
圖11、12 在1930年代海邊新街的街牌,同樣採用瓷磚街牌。若瑟‧利維士‧嘉德禮(Catela, José Neves)攝。
另一種材料是水泥,雖然澳門在1886年已有青洲水泥廠投產,但水泥在1924年才使用在鋪路,而水泥街牌也隨之成為新的街牌材料9。除了材料上的改變,水泥街牌主要採用新的設計,街牌的空間是中葡街名各佔一半,上為葡文街名,下為中文街名。這種設計與今天的街牌相似,但不同之處有二:第一點是中文街名沿用傳統中文的右至左閱讀方式,第二點是葡文街名在上方,呈現葡萄牙人主導的政治地位10。值得一提,一些水泥街牌是採用瓷磚街牌的左為葡文、右為中文的設計,如白鴿巢前地的水泥街牌。
整體而言,這種街牌帶有強烈的現代風格,裝飾使用毫不花巧的簡潔設計,讓人一目了然地得知自己身在何處。
圖13 現存在福安台的水泥街牌。陳子揚攝及提供。
圖15 白鴿巢前地的水泥街牌,有別於葡文在上、中文在下的設計,它使用瓷碑街牌的左為葡文、右為中文。陳子揚攝及提供。
在1970年代,瓷磚街牌和水泥街牌均見於澳門街頭,兩種街牌各有優缺點:瓷磚街牌的優點是字跡不容易褪色,但因為使用瓷磚拼成,相對地容易剝落。水泥街牌則經得起長年風吹雨打,但字跡可能因長期洗刷而模糊11。在回歸前,澳門街牌的樣式逐漸地統一使用白色底、藍色文字和邊框的瓷磚街牌12。不過,街牌上對字體、字距、字型和顏色等細節可能因人而異,特別是中文字體,每個製作工人採用不同的書法字體,使當時的街牌有着遠觀相似、細看有異的時代特色。
圖16 河邊新街的街牌,採用左為葡文、右為中文的設計。勞加裕攝及提供。
回歸後的街牌
在2002年,澳門街牌再次迎來一次大變化。新的街牌沿用葡式瓷磚製作,但改為雙語水平設計,中文街名在上,葡文在下,中間有一條分界線13。此外,街牌上的各種設計在電腦的幫助下統一標準:整件街牌由八塊瓷片組成,分為上下兩列(即上下各四塊瓷片),每塊瓷片的面積訂為十五平方厘米,而中文字採用“全真楷書”字體,葡文則使用“Arial Narrow Style”14。現時,街牌已經使用電腦設計,按照政府規定製作,不過,在“澳門歷史城區”的街牌依然使用舊版的瓷磚街牌。
圖17 高士德大馬路的舊式石街牌柱和回歸後的瓷磚街牌柱。勞加裕攝及提供。
結語:定位時空的街牌
回顧澳門街牌的演變,你會發現它不僅告訴所在的街道和位置,不同的街牌亦反映那個時空背景。早期的葡式石街牌反映澳葡政府在十九世紀中葉起推行殖民擴張,街牌也形塑澳門是葡萄牙殖民統治的意象。然而,澳門城市的人口以華人居多,政府無法如亞馬喇所願徹底去除中國元素,街牌因而使用中文和葡文街名,但在空間上仍然強調葡萄牙人管治的地位。在回歸後,街牌成為澳門城市的一大特色,文化和旅遊的產品常常使用葡式瓷磚街牌為創作元素。由此可見,細小的街牌既是我們在城市的定位,也定位了我們所在的時空。
相關展覽 | 澳門街話——從路名到街牌上的發現
注釋:
1. 本文僅介紹澳門的公共街牌,其他私人設立的街牌則不在文中介紹。
2. 《澳門政府憲報》,1847年2月27日第8號,第30頁。
3. Cheong, Cheok Kio. “The Street Signs of Macao” (Maste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3), p. 46.
4. 按1957年“澳門市公共街道名冊”所述,白眼塘前地原本坐落在“十月初五日街尾附近”。
5. 今耶穌會紀念廣場。
6. Cheong, Cheok Kio. “The Street Signs of Macao”, p. 48.
7. Cheong, Cheok Kio. “The Street Signs of Macao”, p. 50.
8. Cheong, Cheok Kio. “The Street Signs of Macao”, p. 52.
9. Cheong, Cheok Kio. “The Street Signs of Macao”, p. 50.
10. Cheong, Cheok Kio. “The Street Signs of Macao”, p. 48.
11. 〈路牌年久多剝落有頭無尾礙觀瞻〉,《華僑報》(澳門),1974年8月25日,第5頁。
12. Lopes, F.〈歷史變遷中的澳門街道〉,載於林廣志、呂志鵬編:《澳門街道:城市紋脈與歷史記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民政總署,2013年),第262頁。
13. Lopes, F.〈歷史變遷中的澳門街道〉,《澳門街道》,第262頁。
14. Cheong, Cheok Kio. “The Street Signs of Macao”, p. 68.
更新日期:2022/12/29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