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澳門街市:紅街市

風俗民情葉農

紅街市內的鮮活雞鴨檔

圖1 2007年時紅街市內的鮮活雞鴨檔,陳顯耀攝

紅街市(Mercado Municipal Almirante Lacerda)
位於罅些喇提督市東街(Rua Leste do Mercado Almirante Lacerda)、高士德大馬路(Avenida de Horta e Costa)、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提督馬路)(Avenida do Almirante Lacerda)、罅些喇提督市北街(Rua Norte do Mercado Almirante Lacerda)之間。街市大樓,長44米,寬20米, 佔地面積有880平方米。樓分三層,一、二層寬敞闊大,第三層狹高如塔,實用性不大,裝飾性較強,襯托出整座建築宏偉壯觀;外繞以圍牆,有露天回廊。因建築物外牆為紅色,故稱紅街市,又因其面對罅些喇提督馬路,故又稱提督街市。

紅街市內售賣魚鮮、肉類、瓜菜和雜貨,式式俱全。隨着附近街區的發展,人口增加,前來購買魚、肉、菜的顧客大增,為適應需求,將街市內露天回廊加建上蓋,開設攤檔,街市售賣日常食品,種類齊全。

最典雅的街市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紅街市

圖2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拍攝的紅街市,澳門檔案館收藏

1933年,市政廳免費獲批在高士德馬路和提督馬路交界地段興建一個符合公共衛生、整潔的現代化市政街市,取代位於新橋區的新橋街市。這個街市就是提督街市,即街坊俗稱的“紅街市”。

提督街市決定興建時,提督馬路之西北面一帶仍然是一大片菜田,高士德馬路、雅廉訪街區亦係一片別墅區。這裡住宅稀疏,多為別墅,住戶亦非富即貴。因此,此街市可以說係專門為西北區別墅群的住戶而建設的市政設施。澳門政府是想以此取悅當時澳葡當局的達官貴人,故此街市特別講究典雅瑰麗。

1934年紅街市的立面設計圖則

圖3 1934年紅街市的立面設計圖則,澳門檔案館收藏

祖利奧.阿爾伯圖.巴斯度(Julio Alberto Basto)為此街市的設計者,飛南第(B. de Sena Fernandes)負責工程結構,以現代主義建築藝術手法,把街市設計成一個平行六面體的三層展覽館形制,中間有拔高兀立的鐘樓,平面為兩軸對稱佈局,四個房角各設角樓,外牆用凹槽方柱護壁,牆上開出一大排寬大的矩形大窗,是一個“裝飾藝術”(Art Deco)的建築。

整個建築線條全採用直角線,逐漸後縮升高,營造出簡潔明快且堅實沉穩的風格。由於用維多利亞建築“裸露紅磚,不用批盪”的元素,故外牆在色彩上營造出最耀眼奪目的藝術視覺效果。

在1936年街市竣工之時,它實際上成為了當年澳門北區最典雅優美的一個市政街市,由於以紅磚砌築而成的外立面分外奪目,故被華人稱之為紅街市,因而取代了提督街市的名稱而流行開來。戰後,由於附近街區逐漸成為了澳門西北工業區,紅街市亦變成了為西北區普羅大眾服務的尋常街市了。該建築物是澳門現存少有的裝飾藝術建築,因此於1992年被評定為“具建築藝術價值的建築物”而受到保護。

紅街市

圖4 紅街市今貌,葉農攝

龍華茶樓

紅街市以北,隔着罅些喇提督市北街,有一座外牆粉刷成黃色的三層建築物,在第三層南面牆上鑲着“龍華茶樓”四個金屬大字。很多澳門人習慣“上茶樓飲茶”,這是很多澳門人生活的一部分。一壺茶、幾籠點心,與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傾訴親情友誼。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澳門傳統茶樓不少,但隨着時間推移,已所剩無幾,但龍華茶樓仍然屹立。自1962年開業至今,一直由何姓家族經營。由於開業之時,由香港聘請經理與廚師,故店內的佈置,頗具香港特色,並一直保留六十年代港式茶樓佈置。該店也一直堅持傳統風格──依據傳統服務的手法、傳統手藝製作的美食、各地運來的精製茶葉,吸引了大量的客人。店內雖然沒有冷氣,但掛滿字畫與老闆的攝影作品,天天高朋滿座,雀籠滿掛,鳥聲處處。澳門文化局於2005年7月開始對茶樓進行修繕,以協助保存及活化該歷史建築,延續其原有功能。

龍華茶樓

圖5 龍華茶樓內雀籠滿掛,鄧偉然攝

紅街市大樓

本文出自《澳門街市》,該書之參考書目如下:
[1] 澳門檔案館檔案,《最近三年澳門屬地完成及改善各項工程概況(1947年9月至1950年9月)》編號:MO/AH/LS/0712。
[2]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MO/AH/AC/SA/01/01862。
[3]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MO/AH/AC/SA/01/14481。
[4]《澳門政府憲報》1881年1月1日第1號;1883年9月15日第37號;1884年2月23日第8號;1884年3月15日第11號;1894年5月19日第20號;1894年6月16日第24號;1901年5月18日第20號。
[5] 暴煜撰,(乾隆)《香山縣志》,卷八《濠鏡嶴》。
[6] 不著名氏撰,《香山鄉土志》,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合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六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7] 陳澧撰,(光緒)《香山縣志》,卷二十二。
[8] (葡)官龍耀(Luís Sá Cunha),《葡萄牙圖文並茂》,澳門:澳門文化學會,1990 年。
[9] 李鵬翥,《澳門古今》(插圖版),澳門:三聯出版(澳門)有限公司,2015年。
[10] 劉芳輯,《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香山縣丞賈奕為番人若瑟山度逐鮑亞蒂遷舖事下理事官諭》,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 年。
[11] (瑞)龍思泰(Anders Ljunstedt)著,吳義雄等譯,《早期澳門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12] 申良翰修,歐陽羽文纂,(康熙)《香山縣志》,卷十《外志·澳彝》。
[13](葡)施白蒂(Beatriz Basto da Silva)著,金國平譯,《澳門編年史:二十世紀(1900~1949)》,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 年。
[14] 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福德祠碑記》,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 田明曜撰,《重修香山縣志》,卷十二《人物》。
[16] 王廷鈐撰,《香山縣下恭常都十三鄉採訪冊》,卷下《古跡》。
[17] 王文達,《澳門掌故》,澳門: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年。
[18] 王月,《氹仔印象碎記》,載《海島迴瀾》第8期。
[19] 吳志良、金國平、湯開建主編,《澳門編年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
[20] 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澳門基金會,2005年。
[21] (葡)徐薩斯(C. A. Montalto de Jesus)著,黃鴻釗、李保平譯,《歷史上的澳門》,澳門:澳門基金會,2000年。
[22] 葉農,《澳門葡城與葡萄牙東方建城模式》,載《澳門研究》第27 輯, 2005 年。
[23] 印光任、張汝霖撰,《澳門記略》,卷上《官守篇》。
[24] 祝淮撰,《新修香山縣志》,卷四《海防》附《澳門》。


更新日期:2020/08/31

作者簡介

葉農

暨南大學港澳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