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靈龜石與靈龜故事

城市風貌張卓夫

與澳門半島和氹仔島比較,路環的都市化程度較低,因而值得慶幸地保留了多處特別可貴的天然石景。

路環的奇石不但外形奇特,更為難得的是,許多奇石以奇妙的名字和淒美動人的傳說長久以來在民間流傳,這就不但有助於維繫居民的鄉土情懷,增加遊人尋幽探勝的興致,而且成為研究民俗、體察民心的極佳素材。

在眾多石景中,大靈龜石和小靈龜石所組成的奇石系列和有關的民間傳說最富於傳奇色彩。

圖1 這是1960年左右從路環碼頭對面船上攝到的“大靈龜”。

大靈龜石在譚公廟西南面約30米遠的海邊,由於建築物阻擋,人們在十月初五日馬路只能看到大靈龜後半身一小部分,若從譚公廟後山望過去,則見不到大靈龜,只見到一塊普通的石頭。人們只有從橫琴與路環之間近路環舊碼頭海面的船上去看,龜的形像才清晰可辨。每當潮退,這隻頭朝向譚公廟和南山的大靈龜逐漸露出水面,彷彿正翹首吃力地往岸上爬。

據路環民間傳說1,大靈龜石的前身是古代南海龍宮裡的丞相。龜丞相對於龍王專橫無道、朝臣貪污腐化極為不滿,因而不惜冒生命危險,當朝宣讀奏摺,主張實施新法、改革朝政、推行法治。不料龍王耽於酒色,聽信奸臣之言,怒責龜丞相違反忠君愛國的戒條,犯下欺君逆旨之罪。

這時鱉、鱷等一眾佞臣巧言令色,爭相向龍王獻媚取寵,極言龍王英明神武,理應成為王中之皇,統治四海水族。龍王信以為真,宣佈改封鱉為丞相,對外稱皇,並連夜下旨,派出蝦兵蟹將,要將大靈龜收監治罪。

大靈龜本來以為自己是當朝元老,表達憂國憂民之心,責無旁貸,豈料反遭飛來橫禍。當下聞得手下報信,唯有携同妻子和兩個兒子,忍痛離開牠們深愛的家園。

在逃亡的路上,蝦兵蟹將緊追不捨,大靈龜一家四口慨嘆於茫茫南海竟無處安身。牠們爬得慢,在緊急關頭唯有冒險逃向陸地。當牠們逃到路環岸邊,由於是非法越境,遂為路環眾守護神譚公、觀音、天后等的法力所阻,不能上岸。

大靈龜進既不能,退亦無路,這樣竟成了攝影的“定格”一般,年深日久,終於化為石龜。但大靈龜靈性未泯,猶有奇志,至今仍在以500年一寸的“神速”向路環岸上爬行。

在匆匆逃亡的過程中,龜丞相丟失了兩隻小靈龜─牠的兒子們。其中一隻小靈龜流落在竹灣西南岸蘆兜潭的石叢中(十年前潮退時仍然可從鄉村馬路圓形地向東望到)。牠到處徬徨地尋找父親,始終不遇,既不敢上前,又不敢回頭,唯有呆着等候,神態與父親一樣顯得憔悴而悲哀。父子倆隔着南山引頸相對,心已相應,卻如隔天涯。歲月悠悠,不知何時他們才可重聚。

圖2 竹灣西南岸邊的“小靈龜”。

另一隻小靈龜逃到黑沙海灘西南岸,後來被蝦兵蟹將追上殺害了。

至於大靈龜的妻子,據說被趕來的蝦兵蟹將捉了回去“交差”,在強迫之下寫了“悔過書”,宣佈與大靈龜脫離夫妻名份。這就難怪兩隻大小靈龜悲哀成了這般模樣。

過了很久,龜媽媽獲得釋放,便馬上偕同兩隻小靈龜的保姆逃出龍宮。牠明知能夠找到丈夫和兩個兒子的機會很渺茫,還是到處去找。最後到了龍爪角黄金海岸,感到精疲力盡,再不能爬動,卻仍不回頭。就這樣,牠懷着內疚與失望的心情,在岸邊讓自己慢慢地變成了石頭。現在這塊奇石還在聽海軒東面約20米的海邊,據說當潮漲時釣魚郎站在龜背上,龜背還會動呢。吃力地追隨在後的龜保姆也疲倦得昏了過去,漸漸化為巖石,背上龜裂形成一個“大”字,顯示牠要找尋的是大靈龜。

靈龜石和幾十年來的有關傳說對於路環民俗影響很深,尤其老一輩居民都認為它們是風水石。1993年,人口只有大約1,000人的路環市區,突然在20日之內有10多人相繼病死,大家非常震驚,這時居民發覺港務廳(今稱港務局)在“大靈龜”背上鑿孔,將一具航標設置在龜背上。此舉一是因為港務廳人員不知道也看不出這是大靈龜;二是因為大靈龜石在路環與橫琴之間水道東岸凸出海岸線,恐怕來往船隻撞到石上。父老們群情洶湧地到港務廳進行交涉。其後港務廳將龜背上的航標移置大靈龜東面旁邊(至今仍在)。說來奇怪,此後居民的疫病告一段落。

圖3 伏臥在聽海軒東面岸邊的靈龜石──“靈龜保姆”背上裂紋呈現一個大字,頭向着“靈龜媽媽”。

注釋:
1. 有關靈龜和下文猿人的傳說,大約1960年代開始在楊輝、余革新和老一輩路環居民的言談間流傳,再由路環聖方濟各堂區陳基慈神父譯成簡短的葡文,在教會人士中傳播。路環街坊四廟慈善會將中葡文簡略故事連同有關照片張貼於該會會址壁報上,其後由筆者將故事整理、引伸,寫成文章。

相關展覽 | 澳門奇石軼事

本文整理自張卓夫《澳門海島石景》。

該書之參考書目如下:
1. 張卓夫主編《海島風華》,澳門近代文學學會,2001年。
2. 鄧景濱主編《蓮島春秋》,澳門近代文學學會,1999年。
3. 唐淑青、張卓夫編著《Roteiro das Ilhas離島遊蹤》(兩卷),海島市市政廳,1998年。
4. 祝淮主修《香山縣志》,黃培芳等輯,清道光七年刊刻。
5. 黃就順、鄧漢增、黃鈞燊合編《澳門地圖集》,澳門基金會,1997年8月。
6. 周景濂編著《中葡外交史》,商務印書館,1994年。
7. 章文欽箋注《澳門詩詞箋注》,珠海出版社,2003年。
8. 印光任、張汝霖著(原書1751年印行)、趙春晨校注《澳門紀畧》,澳門文化學會,1992年。
9. 王文達《澳門掌故》,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 李鵬翥《澳門古今》第三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門星光出版社,1993年。
11. 黃漢強、吳志良主編《澳門總覽》第二版,澳門基金會,1996年。
12. 唐思《澳門風物誌》,澳門基金會,1994年。
13. 《澳門》雜誌中文版二十七、二十八等各期,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局,2002年。
14. 《文化雜誌》中文版第七/八期、第六十二期,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
15. 黃德鴻《澳門新語》修訂版,澳門成人教育學會,1997年。
16. 鄭妙冰《澳門:殖民滄桑中的文化雙面神》,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17. 胡紀倫(Cesar Guillen Nunez)《澳門街》,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
18. Joao Carvalho. Taipa-Coloane, Macau da Outra Banda. Câmara Municipal das Ilhas, 1993.
19. Lindsay and May Ride. The Voices of Macao Stone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9.


更新日期:2022/08/10

作者簡介

張卓夫

曾任澳門特區政府民政總署首席文案、書刊主編。著有《松風竹韻──張卓夫詩詞楹聯選輯》、《澳門多語現象研究》,與人合著《海島風華》、《聯苑飛花》、《蓮島春秋》、《Roteiro das Ilhas離島遊蹤》等。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