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流動的風味

風俗民情勞加裕

地道美食,說白一點就是“街邊出品”,愈“路邊”愈滋味。記得上小學時,學校門外總會有一部車仔“等放學”,大家下課後會圍着它,伯伯忙個不停地串起魚蛋和炸雲吞,這份光景和舌尖上的滋味依然難忘。十年又過去,儘管學校仍如往時,但熟悉的車仔檔卻已經不見了。時代在變,車仔檔的消失,不僅是街頭風味的消失,更是一種老行業帶來的集體回憶。直到今天,只有幾位堅守奉獻汗水的流動小販,有了他們,街上才不乏味。

圖1  新馬路的明記牛雜美食是不少人夜宵的美食聖地

柴火出品的“早晨全餐”

有人說,早餐是一天開始的儀式,但隨着人們愈來愈遲起床,“早餐”也快變成簡便的午餐了。然而,有人堅持了半個世紀,每天清晨為街坊們炮製最傳統、最新鮮的早餐,開始美好的一天。

時間是凌晨五點,當大家還在夢鄉時,一位婆婆在陳舊的爐灶煮粥。據年逾九十多歲的婆婆所述,她的母親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便經營粥檔。看到這個燻黑的灶頭,便知道它有一定的歷史,每天粥檔的“出品”全都靠着這個灶頭。除了白粥之外,粥檔還有賣粽子、燒賣、腸粉和炒麵,但由於空間有限,過去由婆婆一人負責“出品”,現在改為大嫂主力製作。

當婆婆和大嫂炮製早餐之時,婆婆的兩位女兒也“開檔”,把放在路邊一旁不起眼的車仔,展開成三張檯、容納十多位街坊的粥檔。早上六點多,陽光照入舊城時,街坊們陸續出門,一起到粥檔來一個“早晨全餐”。沒有冷氣,只有簡陋的摺檯和低凳,但大家很愉快地聚起來邊吃邊聊,好似另一個“論壇講場”。在七、八十年代,大家習慣早起到車仔檔或大排檔食早餐,當時粥檔幾乎擺滿大半條小巷。除了附近的街坊,一些搬到其他地區的老街坊,也專程回來食早餐。吸引他們的,相信不只是這份熟悉的味道,更是那份粥檔蘊含的人情味。

圖2 每天粥檔的“出品”全都靠着這個灶頭,而過去由婆婆一人負責

圖3 瓦煲白粥,有多少人曾親口品嚐?

一部車仔,串串風味

一部“車仔”有多強大?它既是一個廚房,又是一個收銀台,而且能吸引無數市民和遊客光顧。在新馬路的“明記”牛雜檔,由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經營。由於早期流動小販真的是“流動”的,他們專門選擇在學校和電影院等地方,希望能吸引人流,而牛雜檔則主要“出沒”在新馬路、賣草地、國華戲院等地方。

下午四時,老闆一家三口便開始從店舖出發,推着車仔檔到新馬路。到達新馬路之後,做完一輪準備功夫,便開始長達八小時的工作。能夠讓牛雜長時間保持新鮮,靠的是一個火爐維持牛雜和醬汁的熱度,而車仔裡安裝一部強力的火水爐,一直燃燒八小時,所以老闆和老闆娘在高達五、六十度的“火”車旁邊,全晚使出“摩打手”,不停“剪、剪、剪”牛雜。除了炎熱難受之外,他們也曾經被高溫燙傷。

自八十年代起,小販數量不斷激增,政府於是對小販牌實施新的監管,原本的流動小販亦只能在固定的地方才可擺賣,而“明記”選擇在新馬路上繼續經營。回歸後,明記牛雜幾乎成為中心區最旺的車仔檔,每天排隊的人流源源不絕,從開檔至深宵收檔,老闆沒有停過手,直到賣光牛雜才結束。收檔之前,老闆清理車仔檔四周才能離開,之後再把車仔推回家,結束一天的工作。

圖4 明記老闆兩公婆一起出手,每天工作八個小時

車仔檔最後的一天

昔日推車仔的人,大多數是為了自力更新養家的,漸漸地車仔檔成為地道文化的一部分,而一些車仔檔更成功“推”入舖,甚至發展成為本地品牌。即使如此,車仔檔仍然堅守留在街上,為街坊獻上一份美味,直到最後一天。

2014年6月的一天,白眼塘內的一條街顯得特別熱鬧,並不是因為有甚麼特別活動,而是一家車仔檔——“偉記”最後一天經營。經營三十多年,旭哥對“偉記”的結業也相當不捨得,但無奈沒有人入行,單靠他一人支撐也太辛苦,只好光榮結業。這一天,無數的街坊和熟客前來光顧,老闆旭哥全家也出來幫忙。

開業時間是下午五點,但旭哥很早便開始準備,除了擺放枱凳和整理“廚房”,他更親自整理每一個醬油瓶,可見他相當著重衛生。正式開檔時,旭哥便開始忙個不停地煮麵,而顧客也不忘與旭哥“啤一啤”,旭哥於是一邊煮、一邊飲,但仍然無阻他盡力為大家送上最美味的食品。對街坊來說,旭哥相當有人情味,平日有講有笑,彼此由熟悉的陌生人,也漸漸地成為老友。

這天對“偉記”的所有客人而言,是相當漫長的一晚。生麵一個一個地煮熟,原本旭哥打算留下最後一個麵給大兒子品嚐,但無奈客人太多,只能把最後一個麵煮給賓客。當最後一個麵煮好,“偉記”就結束了他們三十多年的經營,但客人依然留下來,這一刻相信大家的心情是難捨的:消失的不只是一份老風味,更是一種集體回憶。

圖5 三十年來,旭哥每天默默地煮麵,即使是最後一天,他仍然盡力地製作

識食,更要惜食

很多朋友遊台灣,一定會到夜市“掃街”,或許這是一種對地道美食的緬懷。一直以來,不少人提出在澳門打造一個“夜市”,但有多少人在嚮往別人的地道之時,記起自己原來的地道、支持自己的車仔檔?識食之人,更要惜食,當我們懂得欣賞自己的文化時,才能細味這份街道上的味道。

圖6 即使是檔口最後一天營業,旭哥依然面帶笑容一邊與客人聊天,一邊炮製美食


更新日期:2020/08/31

作者簡介

勞加裕

從事澳門文史研究和普及工作,經營網誌“故城.回憶”。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