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澳門街市:台山街市

風俗民情葉農

台山命名之說

台山街市所在之處,係新填海區,在澳門半島北部,位於何賢紳士大馬路以南,青洲大馬路以北,巴波沙大馬路以西。這裡原為澳門一灣淺海,是蓮花莖西側之海坦。清末民初,澳門農林署僱請數千疍民在此圍海造田,圍出棋盤格模樣的埤塘和農田,任由農民在此養種,但不許搭寮建屋。埤塘低淺,埤田高凸,如一台一台丘壑,故時人稱為“台山”。

由於遠離市區,不近民居,最初被澳門政府劃為製造危險品的區域,所有炮竹廠都遷到這裡。1925年12月,澳門最大的炮竹工廠台山爆竹廠發生爆炸事故,釀成巨災,職工死於是難者百數十人,傷者逾千,地成焦土,成為澳門近代最大的一場人為災難,史稱“台山大火”。火災過後,澳門政府下令將澳門所有的炮竹廠全部遷移至氹仔集中開設,以保澳門半島安全,這裡亦成為了貧民木屋區。

“台山”之名,另外一說,係與台山炮竹廠大爆炸、木屋區火災有關。

巴波沙坊

巴波沙大馬路(1950年代)

圖1 1950年代的巴波沙坊,利冠棉收藏

1928年10月8日,關閘附近的華人村屋發生火災,約有400餘間木屋被大火焚毀,2000名居民無家可歸。10月27日,澳門政府開始興建巴波沙坊,並派委員會負責監督建築工程。委員會包括仁慈堂主席、陸軍上校奧古斯托.山度士(Augusto Santos),仁慈堂當值主席羅巴度,衛生局長葛施打(Pedro Joaquim Peregrin da Costa),鏡湖醫院首總理馮作霖、許祥,澳門商會主席盧焯蓀,同善堂主席崔諾枝、高可寧等,紳商名流陸翼南、羅余、麥明、崔六、黃蘇、黎振華、吳發等從旁協助。其中賭王高可寧捐贈甚巨,崔諾枝勸捐最力。

台山火災爆發後,大量露宿者無家可歸,澳門慈善機構利用出會巡遊、沿門勸捐等多種形式籌款,呈請政府將該地改建平民住宅區,請建築商崔六、羅余、麥明等,規定建築費,每屋為200元;又請澳中殷商高可寧等,各認築若干屋;分期建築磚屋900多間,至1931年全部完成,共闢成11條街道,全部鋪設好水電路燈,每月以1.5港元廉價租給平民居住,業權歸仁慈堂管理。

其時正值澳督巴波沙當政,故於該區建築一座牌坊,題“巴波沙坊”四字,該區由此亦稱“巴波沙坊”。“巴波沙坊貧民房屋工程”是中國地區歷史上最早的政府行為的平民房屋工程之一,其歷史意義重大。澳門平民房屋工程開展,較香港早約30年,較中國內地也早約20年。這一工程由澳門葡萄牙政府首先構思規劃並迅速實施,確實讓當時的國際社會救援界感到驚奇與意外。

台山街市

台山街市所在之處原為菜地,早期大批小販聚集在台山一帶交易,後來澳葡政府在此興建街市,建成了台山街市市政綜合大樓,乃將台山小商販遷入。

台山街市

圖2 台山街市外觀,葉農攝

台山街市(Mercado de Tamagnini Barbosa)
位於青洲大馬路 / 青洲新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蘇沙醫生街(Rua do Dr. Ricardo de Sousa)、台山中街(Rua Central de T'oi Sán)之間。現為台山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啟用於2005年5月30日。該樓略呈曲尺形,長邊樓長83米,寬13米,總面積3,520平方米;短邊樓長51米,寬13米,佔地有600多平方米。

台山街市規模較其他街市小,約三分之二賣濕貨,包括三鳥、凍肉、豬肉、牛肉、魚類、蔬菜、豆腐、雜貨等區域;另一邊的三分之一是小販區,包括生果、燒臘、成衣、乾貨、熟食。熟食區是迷你的熟食中心,約有六個舖位,雖然不像一般熟食中心設有固定的桌椅,但有如從前家庭般的小摺枱和膠凳,可以尋找到懷舊的平民美食。

一樓設有台山活動中心,總面積約有1000平方米,內設閱覽及資訊室、乒乓球室、康樂室、活動室等,免費開放予市民使用。另中心設禮堂及活動室,供澳門註冊社團租借使用作舉辦非牟利之文康體活動。

街市葡文名中的巴波沙(Artur Tamagnini de Sousa Barbosa),係澳門第114任總督,曾三任澳門總督(1918至1919年,1926至1930年,1939至1940年),最後在日本人的威脅下死於任上。

台山街市小販區

圖3 台山街市小販區,葉農攝

台山街市

本文出自《澳門街市》,該書之參考書目如下:
[1] 澳門檔案館檔案,《最近三年澳門屬地完成及改善各項工程概況(1947年9月至1950年9月)》編號:MO/AH/LS/0712。
[2]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MO/AH/AC/SA/01/01862。
[3]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MO/AH/AC/SA/01/14481。
[4]《澳門政府憲報》1881年1月1日第1號;1883年9月15日第37號;1884年2月23日第8號;1884年3月15日第11號;1894年5月19日第20號;1894年6月16日第24號;1901年5月18日第20號。
[5] 暴煜撰,(乾隆)《香山縣志》,卷八《濠鏡嶴》。
[6] 不著名氏撰,《香山鄉土志》,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合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六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7] 陳澧撰,(光緒)《香山縣志》,卷二十二。
[8] (葡)官龍耀(Luís Sá Cunha),《葡萄牙圖文並茂》,澳門:澳門文化學會,1990 年。
[9] 李鵬翥,《澳門古今》(插圖版),澳門:三聯出版(澳門)有限公司,2015年。
[10] 劉芳輯,《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香山縣丞賈奕為番人若瑟山度逐鮑亞蒂遷舖事下理事官諭》,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 年。
[11] (瑞)龍思泰(Anders Ljunstedt)著,吳義雄等譯,《早期澳門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12] 申良翰修,歐陽羽文纂,(康熙)《香山縣志》,卷十《外志·澳彝》。
[13](葡)施白蒂(Beatriz Basto da Silva)著,金國平譯,《澳門編年史:二十世紀(1900~1949)》,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 年。
[14] 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福德祠碑記》,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 田明曜撰,《重修香山縣志》,卷十二《人物》。
[16] 王廷鈐撰,《香山縣下恭常都十三鄉採訪冊》,卷下《古跡》。
[17] 王文達,《澳門掌故》,澳門: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年。
[18] 王月,《氹仔印象碎記》,載《海島迴瀾》第8期。
[19] 吳志良、金國平、湯開建主編,《澳門編年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
[20] 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澳門基金會,2005年。
[21] (葡)徐薩斯(C. A. Montalto de Jesus)著,黃鴻釗、李保平譯,《歷史上的澳門》,澳門:澳門基金會,2000年。
[22] 葉農,《澳門葡城與葡萄牙東方建城模式》,載《澳門研究》第27 輯, 2005 年。
[23] 印光任、張汝霖撰,《澳門記略》,卷上《官守篇》。
[24] 祝淮撰,《新修香山縣志》,卷四《海防》附《澳門》。


更新日期:2020/08/31

作者簡介

葉農

暨南大學港澳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