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瑞儀校長的早年經歷
圖1 李瑞儀校長
李瑞儀校長(1916-1986),[1]廣東台山人,在廣州出生及長大。12歲畢業於廣州市立第二小學後,入讀廣州東山培道女子中學,1934年高中畢業,考入燕京大學,主修中文,副修英文。1936年因“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影響,抗日戰爭爆發前,大學三年級時,遵父母之命南返廣州,後在中山大學借讀一年,1940年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在中山大學肄業期間,李瑞儀獲文學院中文系最優成績獎。
大學畢業後,李瑞儀到香港,任教於基督教培賢學校。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學校停辦。1942年春,她來到澳門,9月參加母校培道教師行列,合力開辦廣州培道女子中學在澳門的分校,任中學部語文科教員及學生課外生活輔導主任。戰後培道遷返廣州,1946年開始,她肩負澳門培道的創校重擔。
李瑞儀的父母乃中國第一代西醫,受洗為基督徒,是愛國人士,思想開放。她幼承庭訓,自小便有愛國思想,長大後意識到中國要改變,必須辦教育。1946至1986的四十年間,[2]由她成立的澳門培道中學,為該校日後的發展奠下堅實基礎,對澳門教育作出重要貢獻。
二、 由留守到開創──澳門培道中學的成立
今天的澳門培道中學是一間不牟利私校,抗日戰爭結束之前,本屬廣州培道女子中學,1946年由李瑞儀校長創立。
根據培道中學的校史記錄,[3]廣州培道女子中學草創於十九世紀末葉。1888年美國南方浸信會女傳道會傳教士容懿美女士(Emma Young)被派來華開辦女子教育,於廣州五仙門創立培道女子啟蒙學校,初時只有6個學生,為婦女傳授接生、護理及種植等知識,稱為婦孺班。1907年遷往廣州巿東山煙墩路28號,1919年定名廣州培道女子中學,1930年奉准立案,此後純由華人管理。(現為廣州市第七中學)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廣州受到空襲,培道中學數次遷徙,逃避戰火,仍堅持辦學。1937年9月遷往肇慶。1938年2月遷往香港。1941年遷往粵北坪石。1941-1944期間與培正中學聯合辦學,建立坪石培聯中學。1942年遷來澳門。1942-1944在桂林與培正中學聯合建立桂林培聯中學。坪石、桂林淪陷後,兩地的培聯中學亦停辦。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大部分培道師生遷返廣州東山校址復課,一部分到香港設立香港培道女子中學,小部分留在澳門。留澳師生由李瑞儀做主任,為160多名學生開設分校。當時經費只有葡幣一千元,辦學艱難,設備簡陋,原在羅利老馬路的校舍於1945年退租,1946年2月租用白馬行浸信會禮拜堂空置的房舍作校址(圖2),同年夏天註冊為澳門培道中學,辦學執照到1947年11月發出,得到何賢先生為首的一批後來的校董支持(他們於1974年才成為校董),澳門培道中學正式成立,不再隸屬廣州原校,由李瑞儀校長持牌,開設初中(只一班)、小學及幼稚園課程。
圖2 培道中學附屬小學於白馬行浸信會禮拜堂的校舍
三、 澳門培道中學的發展與變遷
澳門培道中學成立後,李瑞儀校長自1946年2月艱難創校,至1986年4月23日溘然長逝,鞠躬盡瘁四十年,對培道作出具先鋒意義的貢獻。
培道的發展及變遷可概分四個階段。自1946年2月遷入白馬行浸信會禮拜堂校舍,前後只3年時間,為第一階段(圖3至圖8)。李瑞儀校長是基督徒,一生愛國,但當時的白馬行浸信會對她的愛國思想表示不滿,拒絕續租校舍。牧師甚至把校內的教學用品棄置街上,不讓學生上課。
圖3 培道中學白馬行校舍時期初中、小學暨幼稚園學生畢業照(1948)
圖4 培道中學白馬行校舍時期第二屆初中畢業生合照
圖5 培道中學白馬行校舍時期師生合照
圖6 培道中學白馬行校舍時期幼稚園畢業生合照
圖7 培道中學白馬行校舍時期初中畢業典禮(1954)
圖8 培道中學白馬行校舍時期小學畢業典禮
1949年初培道被請離浸信會堂校舍,幸得何賢、馬萬祺及崔德祺等支持,輾轉租借白馬行的住宅及三盞燈的洋房來上課。1954年,培道學生增至五百餘人,校舍經多次搬遷,仍不敷應用。後得何賢先生襄助,1955年遷入南灣街107號校舍,是為第二發展階段。
位於南灣街107號的典雅歐陸式大樓由荷蘭人所建,房產屬當年劉姓富商所有,劉氏家人移居南洋後,只部份後人留在澳門,何賢先生取得業權,交予培道做校舍。是年培道脫離基督教會,成為獨立私校。[4]但直至1968年之前,學校仍保留基督教傳統,星期六有主日學,唱聖詩,每年都會慶祝聖誕和復活節(圖10)。當年的南灣街107號是不少培道舊生緬懷的“古董”大樓,它在“極有限的建築空間內開拓無窮的發展空間”的教育功能備受頌揚:“良好的基礎教育,模塑了人生價值觀的雛型,也編就了初步的人際關係網,少年之交,雖各奔前程,聚少離多,但一碰面,話題總離不開南灣街一零七號絃歌一堂的光景”。[5]
圖9 圖片中立者為培道中學校董何賢先生
圖10 培道中學禮拜堂內的唱詩班
圖11 培道中學李瑞儀校長在畢業禮上致詞(1959)
圖12 培道中學畢業禮(1959)
圖13 培道中學畢業禮(1962)
第三階段是1982年羅理基博士大馬路263號新校舍的建成。七十年代,培道規模不斷壯大,學生人數達1500餘,南灣街校舍經多次加建,1978年又購置了美麗街11號,仍不敷應用,校董會以何賢及馬萬祺兩位先生為首,再次大力支持協助培道籌建新校舍。1982年羅理基博士大馬路的中學部新校舍落成,1985年又加建至六樓,兼備電腦室、語言室、實驗室、視聽教學室等,至此教學環境及設施都具優良條件,有利學生學習新知。
今天,培道中學的發展更見規模,由幼兒教育到高中部,分設五個校舍。除羅理基博士大馬路的中學部外,幼稚園和初小部在南灣大馬路779號(即從前的南灣街107號),高小部在美麗街11號(1997年重建),氹仔幼稚園分校在南京街濠庭都會(2008年開設),氹仔小學部在廣東大馬路鴻發花園(2013年開設)。
課程方面,培道由1963年開辦五年制高中,1985年開辦中六預科,1987改為六年制中學,[6] 2018全校學生共2,200人。
1986年李瑞儀校長逝世後,其妹李瑞瑩校長(1919-2002)(圖14)秉承遺志,亦竭盡心力,2002年病逝前,一生共為培道教育服務56年,1997年曾獲澳門政府頒發教育勳章(圖15)。2002年後由現任校長李寶田女士繼任。
圖14 李瑞瑩校長
圖15 李瑞瑩校長於1997年獲頒教育勳章
四、 以幹勁達成理想──“走得很前”的校長
資料所見,李瑞儀校長給培道師生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充滿活力,幹勁十足,關懷備至的。[7]李寶田校長指出,可以用“走得很前”來形容她的姨母李瑞儀校長,這和老校長自小接受美南浸信會的多元教育有關。[8]此外就老校長於1934至1936曾在燕京大學就讀的背景,我們也可以由此理解她“走得很前”的教育精神的底蘊。
燕京大學有33年的校史,是1919年英美的基督教會在華幾所教會學校組成的大學,對中國近代教育的現代化有重要影響。燕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十分活躍。三十年代的燕大女生,積極參加抗日愛國運動,學習之外,會接受網球、棒球、體操等運動訓練,會參加歌唱、舞蹈與中西戲劇的表演。李瑞儀喜歡文藝,熱愛戲劇,重視運動,燕京大學三年的學習體驗不可忽略。[9]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李瑞儀校長接受澳門綠邨電台訪問時,已提及今天社會看重的多元智能教育,可見她的教育理念非常先進,相應的教育方式也能讓學生有機會發揮所長。她上語文課時,學生都欣賞她生動而活潑的教學法。李寶田校長形容她天賦有戲劇細胞,乃至“天生是一個導演”(圖16至18),她推行戲劇教育,是本地用戲劇學習語言的教育先驅,學生深受其益。[10]
今天培道校內有六十多個活動項目,其中表現突出的機械人小組,連續16年在國內外比賽中獲獎,2006年曾在德國舉行的機械人世界盃賽得到總冠軍;其他如科普小組、太空科技探究小組、生化小組、史地小組、電腦音樂創作小組等,都意在啟廸學生潛能,發展多元才能及綜合素質和能力,達“德智體群美”的全面教育方針。[11]
圖16 培道中學學生演出話劇
圖17 培道中學學生演出話劇《皇帝的新衣》
圖18 培道中學教師戲劇組為南灣街107號校舍籌款,在清平戲院上演《孔雀東南飛》
老校長充滿幹勁。學生形容她有着“快樂的笑容”和“快樂的靈魂”,[12]以“樂觀態度應付她教育事業上的風風雨雨,建立自己的理想王國。”[13] 已榮休的老師緬懷過往,則稱她不辭勞苦,以校為家;“大部份時間都留在學校,有時為處理校務而留宿學校。”(麥松年老師)一往無前,是因為老校長對教育事業有着遠大的理想與殷切的期望,為四十周年校慶而親自撰寫的新校歌展示了她這心中的願景:立大志、攀登學問的高峰;為祖國、振興中華(圖19)。
圖19 李瑞儀校長為培道中學四十周年校慶而寫的新校歌
五、 師範堪式──“愛護培道,愛護同學”
“愛誠貞毅”是當年廣州培道女子中學的校訓,承傳至今,同學認為,這也是李瑞儀校長高尚品質的化身。[14]1986年春天她在短短三星期內猝然病逝,臨終遺言是“愛護培道,愛護同學。(圖20)”聞者感動。可以說,她是以貞誠一生,無私奉獻,躬自演繹培道百年校訓,令人敬佩。
圖20 報紙報道李瑞儀校長遺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培道老校長的師範精神,凡受教的學生,都深受感染,稱她為“嚴師”“慈母”和”知音”,有如生命中的明燭,[15]並衷心感激她給予的極優質的基礎教育。[16]不少校友專業有成,回饋社會,自是她最大的安慰。李寶田校長指出,多年來培道畢業生升學出路廣闊,七十年代前主要往香港升學,八十年代開始,所有成績居前的學生,都能升入國內著名大學,如北大、清華、華中科技、武漢、南京、暨大、華僑大學等。
事實上李瑞儀校長除了帶領培道師生學習,也長期對澳門社會作出貢獻。她重視運動,積極推動培道學生、澳門學界以至社會體育運動的發展(圖21至23)。1957年中華教育會與學聯聯合主辦第一屆澳門學生運動大會,她擔任主任委員。1958年組織澳門教師校際籃球賽(圖24)。1960年代表中華教育會出任澳門體育委員會委員,協助發展澳門體育事業。
圖21 李瑞儀校長在校運會與學生合影(1953)
圖22 李瑞儀校長在全澳學生運動大會與得獎學生合影(1960)
圖23 李瑞儀校長在澳門學生運動會與得獎學生合影(1978)
圖24 李瑞儀校長組織澳門教師校際籃球賽(1958)
1949年開始,李瑞儀校長歷任中華教育會的副理事長、副會長和名譽顧問(圖25、26)。先後主持福利、組織、康樂和文教部工作,致力提高學生學術水平,關注教師的生活和業務能力,為他們謀求福利。1979年後她的社會公職包括出任廣東省政協委員、台山同鄉會顧問、澳門中山大學校友會副會長、嶺南大學澳門同學會顧問、澳門政府助學金委員會委員等。社會關懷是李瑞儀校長愛護培道與同學的終極實踐。1987年,澳門政府向她追授勞績勳章,表彰她一生教育事業的成就。
圖25 澳門中華教育會第二十三屆理事就職後合照,李瑞儀校長為後排左起第三位(1950)
圖26 李瑞儀校長(前排右二)應邀回祖國參觀(1968)
圖27 李瑞儀校長獲追授勞績勳章(1987)
鳴謝:李寶田校長於2018年10月24日受訪
注釋:
[1] 李瑞儀校長生平資料據《悼念李瑞儀校長專刊・李瑞儀校長簡歷》,澳門培道中學編印,1986年。相關修訂資料由李寶田校長提供。(2018.10.24受訪)
[2] 加上此前的教師任期,李瑞儀服務及帶領澳門培道師生逾43年。
[3] 培道校史資料主要來自澳門培道中學校網“澳門培道中學簡介”,並參考香港培道中學校網“流金歲月”,及香港培正中學同學會網“培正校史”。
[4] 《教育大辭典》(四),(港澳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頁560。
[5] 康一橋〈南灣一零七號〉,載《澳門培道中學建校五十周年金禧紀念特刊》頁85。
[6] 《世紀留痕:二十世紀澳門教育大事誌》“廣州培道女中在澳門辦分校”。澳門:澳門出版協會,2010年,頁84。
[7] 見《悼念李瑞儀校長專刊》及《澳門培道中學四十週年校慶特刊》中各篇師生悼文。
[8] 李寶田校長於2018年10月24日在澳門培道中學接受訪問。
[9] “凌楚楓〈我們是如此的親近——敬悼李瑞儀校長〉:“我們曾以十四歲的機靈,去試探您到底取了多少次燕京大學的金匙?”《悼念李瑞儀校長專刊》頁25。
[10] 《悼念李瑞儀校長專刊・慰問信輯錄》中,北京的同學惠芳來信中,提到當年(58年前)她們在課堂演戲:“你是導演,我們是演員……”。可見老校長年青時已熱衷戲劇活動。
[11] 見《澳門培道中學四十週年校慶特刊》“多姿多采的課外活動”,頁56。另參50及55周年紀念特刊中學生參加學藝及體育比賽的成績表現。
[12] 凌楚楓〈我們是如此的親近——敬悼李瑞儀校長〉《悼念李瑞儀校長專刊》頁25。
[13] 陳浩星〈“愛護培道,愛護同學”:沉痛悼念李瑞儀校長〉《悼念李瑞儀校長專刊》頁24。
[14] 莫麗華〈愛誠貞毅的化身〉《澳門培道中學四十週年校慶特刊》頁89。
[15] 程式君〈永恒的懷念——懷念恩師李瑞儀校長〉,載《澳門培道中學建校五十周年金禧紀念特刊》頁81-83。
[16] 康一橋〈南灣一零七號〉。
參考資料:
〈培道中學慶祝建校60週年紀念特刊〉澳門培道中學編印,2006年。
〈培道七十年的回顧〉,載“星空下的培道情”(培道中學70週年校慶音樂會場刊)2016.11.12/19.
《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悼念李瑞儀校長專刊》澳門培道中學編印,1986年。
《澳門培道中學四十週年校慶特刊》澳門培道中學編印,1986年。
《澳門培道中學建校五十周年金禧紀念特刊》澳門培道中學編印,1996年。
《澳門培道中學建校五十五周年紀念特刊》澳門培道中學編印,2001年。
司徒雷登著《司徒雷登在華五十年》(第四章:燕京大學——實現一個理想)見
“民間歷史網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吳志良等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基金會,2005年。
楊珮欣主編《光影回眸95載:澳門中華教育會》澳門中華教育會,2000年。
劉羨冰《澳門教育史》澳門:澳門出版協會,2002年。
劉羨冰《世紀留痕:二十世紀澳門教育大事誌》澳門:澳門出版協會,2010年。
劉羡冰等編《圖片澳門今昔》(修訂版)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
更新日期:2020/08/31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