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人石位於路環竹灣東南面即竹灣游泳池對開處。該處有好幾塊天然巖石,潮退時幾乎完全露出水面,潮漲時大部分浸在水中,成為泳客天然的浮台。劏人石在比較深水的位置,有的泳客不知其歷史,感到疲倦了便爬上石面躺着曬太陽,別人看了會打趣說:“你等劏咩?”
圖1 今所見海灘中的“劏人石”邊沿仍然“血迹”斑斑。
據路環老居民說,這是一百年前路環海盜用來劏人放血的比較平整的天然石枱,在海灘的巖石上殺人是為了方便示眾和讓海浪清洗血迹。由於殺的人多,巖石周邊的紅黑色“血漬”,至今仍然可見(科學的解釋是:巖石中的黑雲母成份受含鹽的海浪衝擊,產生“生銹”現象)。為什麼要劏人?一是有組織的海盜將無人贖取的肉參殺死,二是海盜將捉到的奸細押到那處行刑。當時外人來到路環被查問,如果講不出在路環的親戚是誰,就會被懷疑是官府派來偵察的奸細。那時,路環有十多個屬於綠林中人的堂口,主要盤踞在九澳和黑沙之間,其中包括黑沙村東北面虎骨塘山洞一帶的林家四(有稱作“林瓜四”,中山方言中“家”與“瓜”同音)一伙。
海盜盤踞路環有很長的歷史。晚清期間,廣東水師提督李准曾率領20艘火船(小型機動戰船)展開圍攻,被海盜擊退。
鴉片戰爭(1840年至1842年)之後,澳葡軍隊曾向路環海盜進行以下四項軍事行動:
- 1864年12月23日,葡兵進駐荔枝碗,其後第一次進攻擁有走私所得日本製槍械的海盜,結果被擊敗。
- 1883年,葡兵再進駐荔枝碗。
-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農曆二月,葡兵佔九澳山築營房,開闢道路,測量土地。
- 1910年7月12日至13日,澳督意度亞.馬忌士派出陸、海軍以拯救在香山被擄的大户人家肉參為由,徹底打敗綠林團夥,佔領路環全島。至今路環馬忌士前地仍設有關於此役的紀念碑,碑上刻字:“攻戰於路環”。
對於路環居民來說,當年島上綠林中人未必全是壞人。所謂盜亦有道,綠林中人絕不欺負本地人,甚至有時會效法水滸梁山好漢濟助窮人,林家四、林家五兄弟更曾與香港同盟會維持良好關係。反而葡軍當年非常殘暴。歷史學家黃鴻釗的《清末的中葡澳門劃界交涉》一文亦有如下的記錄:
“葡軍登陸島上,大肆燒殺搶掠,村民數百家慘遭鋒鏑以死。村民撤時,有一艘滿載難民的漁船,亦被葡艦追上擊沉,三十八人無一生還。”
竹灣原本還有小石蛙、石上青蛙等石景,現已無從考查,只見海灘中部近岸石叢原本嵯峨有致的天然巖石多被削頭切腹,不堪細看,相信是採石者“但求就手”的“合法”行為。泳灘救生員的崗亭建在其中一塊較大的巖石上,沒有將這塊巖石砍削,可算是人工與自然和諧結合的一個較好的例子。
圖2 竹灣救生員崗亭設在未被完全破壞的天然巖石上
相關展覽 | 澳門奇石軼事
本文整理自張卓夫《澳門海島石景》,段落並經調整。
該書之參考書目如下:
1. 張卓夫主編《海島風華》,澳門近代文學學會,2001年。
2. 鄧景濱主編《蓮島春秋》,澳門近代文學學會,1999年。
3. 唐淑青、張卓夫編著《Roteiro das Ilhas離島遊蹤》(兩卷),海島市市政廳,1998年。
4. 祝淮主修《香山縣志》,黃培芳等輯,清道光七年刊刻。
5. 黃就順、鄧漢增、黃鈞燊合編《澳門地圖集》,澳門基金會,1997年8月。
6. 周景濂編著《中葡外交史》,商務印書館,1994年。
7. 章文欽箋注《澳門詩詞箋注》,珠海出版社,2003年。
8. 印光任、張汝霖著(原書1751年印行)、趙春晨校注《澳門紀畧》,澳門文化學會,1992年。
9. 王文達《澳門掌故》,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 李鵬翥《澳門古今》第三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門星光出版社,1993年。
11. 黃漢強、吳志良主編《澳門總覽》第二版,澳門基金會,1996年。
12. 唐思《澳門風物誌》,澳門基金會,1994年。
13. 《澳門》雜誌中文版二十七、二十八等各期,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局,2002年。
14. 《文化雜誌》中文版第七/八期、第六十二期,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
15. 黃德鴻《澳門新語》修訂版,澳門成人教育學會,1997年。
16. 鄭妙冰《澳門:殖民滄桑中的文化雙面神》,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17. 胡紀倫(Cesar Guillen Nunez)《澳門街》,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
18. Joao Carvalho. Taipa-Coloane, Macau da Outra Banda. Câmara Municipal das Ilhas, 1993.
19. Lindsay and May Ride. The Voices of Macao Stone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9.
更新日期:2022/08/09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