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國際酒店的研究故事

特色建築呂澤強

國際酒店於1941年開幕,當年曾經是澳門最高的酒店,原酒店於1996年結業,被收購後於2023年8月18日重開。這個矗立在新馬路末端的地標式建築,在空置20多年後重現光芒,引起市民的廣泛討論,然而,坊間有關國際酒店的資料眾說紛紜,本文擬一一拆解。

內港

圖1:1990年代初的國際酒店

國際酒店有幾層高?

當年,中央酒店與國際酒店的高樓競賽,成為街坊茶餘飯後的話題。國際酒店的樓層數目,有多種說法︰

有說:樓高12層,包括10層共97間客房,頂樓為茶室【1】

或說:9層,酒店一樓、閣樓為餐廳酒吧,二樓為舞廳,三樓為酒家,四至九樓為旅店。國際酒店修建之初衷,原是霍寶材為了迎養其父霍芝庭在此養老,故酒店的頂樓全層原設計為住家及屋頂花園,有專用電梯上落【2】

再有:9層,國際酒店初期,地下設有美髮室、西餐廳;二、三樓是粵菜部,早午茶市,晚飯宵夜;四至九樓為旅業部,房租(日租)單房三數元,雙房十餘元;天台更開設歌唱夜總會。雖然當年夏季還未有空調設施,而天台空氣清新,涼風習習,故夜總會名為“消暑殿”,由晚上8時至11時是粵曲茶座,11時後則唱時代曲和歐西流行曲【3】

查核1937年國際酒店圖則的剖面圖【4】,如果將地面層的夾層及天台屋都各視為一樓層的話,總共有11層;如果從立面圖直接數層數,就有9層。

圖2:1937年國際酒店圖則,摘自《澳門歷史建築備忘錄(一)》

國際酒店的創立背景

對於國際酒店的創立背景,有說:酒店由富商霍芝庭之子、廣東銀行董事長霍寶材及其表弟吳庭偉斥資【5】。又有說:這座建築物原是霍氏投資興建的。1938年間,廣州富商霍芝庭早在香港經營地產金融業,其子霍寶材開創家族生意,與表弟吳偉庭組織一家公司,投得澳門新馬路與巴素打爾古街交界處一幅地皮,動工興建國際酒店【6】

從上面兩項資料,霍寶材的表弟究竟是「吳庭偉」,還是「吳偉庭」?

經查葡文資料《復興雜誌》(Renascimento),原書於1940年代出版,2000年再版,其中有一則關於國際酒店的介紹。該文寫國際酒店是南中國最現代及宏大舒適的酒店,樓高11層,除了客房,還設有中、西餐廳、咖啡廳、理髪店及舞廳,而這些功能分佈在哪幾層,文章沒有詳述。

圖3:《復興雜誌》有關國際酒店的文章

文中提到國際酒店的創辦人及經理叫Ung Uâi Kâi,是鏡湖慈善會的成員,其父Ung In Heng 是廣州財商界的重要人物。這位Ung Uâi Kâi當年35歲,除了營運酒店,也經營銀號與商業,同時也好中國書畫與音樂【7】

Ung Uâi Kâi並非前述吳庭偉或吳偉庭的譯名,這位Ung先生究竟是誰?

圖4:《復興雜誌》提及國際酒店創辦人

開幕盛況

查閱《華僑報》1941年3月8日的「國際大酒店明午開幕」的報道,首先,確定了酒店是3月9日開幕,並非早期資料所說的3月7日【8】

其次,「查該物業為富商霍氏獨資所興建,該厦全部造價及裝置計達港幣八十餘萬元之巨。繪圖由施若翰、戴文浩兩工程師聯合設計,全部工程由厚興公司承建。全厦原料採用鋼根[筋]三合土及隔火磚,所有門窗均用銅質,地板均用柚木,工程浩大。興建迄今,歷時十七閱月,始告完成。【9】」說明了是霍芝庭家族獨資興建,未有提及吳庭偉或吳偉庭,儘管他可能也有參與。

然後,

全廈合共十二層,樓下右邊設國際酒吧,專營酒水及冷熱飲品,左邊為會客廳,內部為總辦事處及行李間,閣仔為西菜部。二樓為舞廳及結婚禮堂,三樓為中菜部,所有閣仔及二三樓之中西酒菜,統由大同大酒家辦理,該酒家一切設置及中西餐具,均屬最新型華貴,獨樹一幟。其餘四、五、六、七、八、九樓為旅業部,每層有十四客房,六層共計客房八十四間,其中有潔具浴室者佔六十間。每房設有美國式蔽日木窗簾,空氣充足,極合衞生,全部傢私設置,均由香港美輪傢私公司承辦,所有一切用具均合現代化,俱用最上等材料製造,舒適美觀,求之港澳,不可多得。最高兩層則為職員宿舍及中菜廚房,廚房內設電餸菜升降機兩架供應全厦飲食,極形便利。【10】

上述是記者在酒店開幕前的報道,可見當時酒店內的設施及房間的配套。原來,整幢大樓當時是計12層,最高兩層是職員宿舍及中菜廚房,當時酒店天台未有歌唱夜總會「消暑殿」。

還有,該報道提到「該酒店監督吳偉佳及司理胡公武。」,前述Ung Uâi Kâi的中文名字就是吳偉佳,他是否是霍寶材的表兄弟,報道沒有提及,但是,筆者在蘇富比網站找到:

吳偉佳,號儀齋,澳門大興銀行主人。性嗜藝術,好丹青篆刻及攝影,上世紀三十年代起活躍藝壇,藏清至民國書畫尤豐,南北名家如吳昌碩、張大千、吳湖帆、齊白石、黃賓虹、鄧芬等,無拘流派,均在其列,1974年於香港大會堂辦個人作品義賣及藏品展。【11】

這與《復興雜誌》所寫的資料近似,所以,這位吳偉佳除了是國際酒店開業初期的監督外,本身擁有大興銀行;除了好書畫,也喜愛書畫收藏,並與當時的一些名家相熟。

圖5:《華僑報》,1941年3月7日頭版廣告

至於開幕的情況,按翌日報道:

時屆十二時三十分。澳督戴思樂偕仝其夫人,祕書哥士打,副官宴打地乘汽車到步。招待人員早已鵠候於門次,該酒店監督吳偉佳氏卽趨前親自迎迓,隨請澳督主持開幕典禮,於音樂悠揚聲中,澳督接受金質門匙啓門,首先步入,衆隨之魚貫而進。吳氏並引導登二樓禮堂,稍事寒暄,該酒店監督吳偉佳氏即起立致詞。【12】

早期資料說國際酒店由澳督及何東一同“剪綵”【13】,讓人誤以為開幕儀式是剪綵。原來,國際酒店的開幕儀式並非我們現在慣常見到的剪綵,而是由主禮嘉賓以金門匙啟門首先步入,然後眾人隨後,之後是致詞,開幕用的金門匙亦作為紀念品贈送予主禮嘉賓。

參加開幕儀式的嘉賓眾多,除了澳督及夫人和澳督秘書,還有:

副官宴打均、民政廳歐維士、署任警察廳長布英沙、華務局長施利華、財政局長邊度、經濟局長保羅、法院長馬士加蘭、工務局長波治、郵電局長馬丁氏、武備局長、港務局長、議事公局長加華路、豋記局長施利華、西洋銀行長、華探長施基喇、英駐澳領事班以安、江沙維艦長、左美古律師、宋耀生律師、傅齡嘉律師、左雅拔律師、繙譯官白達利、摩尼士醫生、弩彌士醫生、方錫嘉醫生、荷領事、電燈公司司理嘉利仁、泰國駐澳領事、政務會各議員及各機關長官。華僑頒袖紳商蒞場者有華人代表梁後源、商會主席高可寧、副主席陸電明、蔡文軒、値理梁鴻勛、劉耀墀、李如楷、葉子如、黃涉川及各機關値理等。港方紳商名流有何東爵紳、周壽臣爵紳、廣東銀行總經理鄧勉仁、周錫年、馮秉勛、曾廣植、陸文蘭、譚煥堂、羅棟芬、羅文尉、李耀祥、何世禮、李冠春、周耀年、龍殿唐、譚雅夫人等。是日中西男女來賓約達八百人之衆。【14】

火船頭街(約1950年)

圖6、7:1950年代的國際酒店雄踞內港,接壤新馬路

新馬路,從西端路口向東眺望(1950年代)

早期發展

酒店的開幕報道除了提及吳偉佳,完全沒有提過霍家的人員。要等到1947年,即是酒店開業後6年,才有報道提到霍家成員:

國際天台花園,其地自經新由美國留學歸來,對酒店事業極有研究之霍寶蔭君親自主理後,卽增新設式椅桌及修建最華麗之舞池後,已成為一夏夜憇息之勝地。…蓋于[於]夜間登臨國際天台花園之上,又俯瞰燦爛之澳門夜景。若在月夜,景色更美,南灣海面,波平如鏡,海水與月色相映,出發神秘之光輝。一輪皓月,飄浮於銀海間,景象之美,實非筆墨所能形容。微風徐拂,傳來燕語鶯聲,與乎花香脂香,其時仰頭一看,則必然發生天上繁星,與樓來舞星互相爭輝之□也。【15】

這時,酒店由美國回來的霍寶蔭主理,才在天台修建舞廳。霍寶蔭是霍芝庭的兒子,他兄長是霍寶材,弟弟是霍寶潤。霍寶蔭當時擔任國際酒店董事長,兼廣東銀行董事,嶺南大學校董,寶記船廠廠長。

然而這位酒店的新主人於1949年不幸墜馬身亡,留下妻子及3歲的稚子在美國。

據報道:

現年三十二歲,正當有為的時候,却死於非命,眞是聞者傷心。他早年與記者同學,在廣州嶺南中學畢業後,便到德國柏林大學留學,其後又轉學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得化工學士學位。畢業後,並曾赴奧、比、法、荷、英等國考察,回國前,曾在美國訂大批新式機器,準備發展本國實業,但後來因國內發生戰事,所以遲遲未能開設工廠,這事霍君生時每對記者提及,莫不唏噓嘆息。學成後,卽任國際酒店司理職,並兼任嶺南大學校董。最近又創辦寶記船廠。【16】

內港碼頭

圖8:1950年代內港景色

及後,在1954年的報道得知,酒店經歷幾年租予龍興公司經營後,由霍寶蔭的弟弟霍寶潤收回主理,並對酒店進行一系列革新,使其能符合成為一所名符其實的國際酒店。

霍寶潤向該報表示:

在他收回國際酒店管業權之初,他和古仲駒君便決定要把它作徹底的改革,在過去兩個月當中,用于[於]裝修改革和更換傢私的款項。已用去了數十萬元,單只換電線便使去了數萬元。改革的重點,是着重于[於]設備上面。一等房都設備有空氣調節機、收音機、浴室和水厠,傢具全部仿照美國家庭雜誌設計的最新款式製造和佈置,臥床的彈簧褥,裝足九十九個,冷熱水喉全日供應不停。每一間房的佈置都互不相同,住過一號房的,去住二號房便有一種完全新鮮的覺感,假使在澳門遊覽一年,它有八十四個不同的房間,供你調換,每一個房間的窗門,就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它們有着不同的取景的角度,你儘可盡情欣賞澳門四面八方的景色。【17】

原來,當時澳門的旅店或酒店,是絕少有合乎世界標準的,沒有冷暖空調,浴缸沒有熱水供應,霍寶潤的改革,是在澳門創造符合當時世界標準的酒店環境,以利旅遊業及澳門經濟的發展。

圖9、10:1949年的酒店廣告,鄭國興收藏

除了翻查報紙資料,從澳門古物收藏家鄭國興的收藏,見到1949年的酒店廣告,從中可知,酒店除了旅業部及美髪宮,內部還設有國際酒家、勝利餐廳、勝利舞廳、酒吧冰室、露天舞場;而國際大舞廳以英國標準舞時間,演奏世界名曲,且匯聚南北佳麗,室內設計以立體線條,裝置美化燈光。鄭國興還收藏了當年美髪宮的物品。其實一間酒店在營運的不同時期,內部的功能變化是正常不過的,就1949年與1941年開幕時已經不完全一樣。

圖11:國際酒店美髪宮的理容工具,剃鬚膏容器上有國際酒店(Grand Hotel)的GH標誌,鄭國興收藏

國際酒店建築

酒店大樓的設計師

1941年開幕的報道提到:「繪圖由施若翰、戴文浩兩工程師聯合設計。【18】」然而,在酒店未改建重新營業之前,酒店向十六號碼頭的柱廊上,曾留有標註設計者的石牌,上面用中葡文寫著施若翰工程師的名字,戴文浩工程師可能有參與工程但暫時尚找不到佐證。

圖12:酒店改建前柱廊上有標註設計者的石牌(Roy Sit攝)

施若翰是誰?

施若翰(João Canavarro Nolasco)是澳門土生漢學家和翻譯家伯多祿.施利華(Pedro Nolasco da Silva)的孫子,1908年生於澳門大堂區,畢業於葡萄牙里斯本高等技術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回澳後曾在澳門自來水公司工作,亦自己執業。他的事務所設於新馬路,是20世紀上半葉澳門現代建築的其中一位實踐者,從現時留下的項目可見,對於建築物立面,他偏好採用對稱設計,而且強調豎向與橫向的對比,成為澳門裝飾藝術設計的一個特色。施若翰工程師後來移居巴西,並於1993年在里約熱內盧去世。

建築特色

酒店的地塊並不是矩形而略呈三角形,大樓的入口及正立面安排在面向新馬路的一邊,地面層沿街以柱廊作通道以配合整條新馬路的騎樓設計,入口及立面的主軸線設在略偏新馬路一側,為強調樓宇的高度,該處以豎向線條為主要的視覺元素,並在樓頂加設層級式遞增的塔樓,凸顯該建築物當時在城市的地標性;至於主軸兩側的立面,在八層的客房,二至九樓的玻璃窗強調水平及橫向性,外牆略帶弧形向外凸出的曲面給大樓流線型的感覺。

圖13:國際酒店,新聞局圖片

在平面佈局方面,樓梯及升降機被放置在平面的中央位置,走廊圍繞周圍並連接向外排列的客房,這樣可以使客房有向街的窗戶與景觀。

國際酒店另一獨特之處,是利用了視線錯覺,大樓的三角形平面面積其實不大,但由於在新馬路西側的入口,因視覺效果,令大樓比實際宏大,而且是新馬路一帶唯一採用裝飾藝術風格設計的酒店,它的外型,令筆者想起1934年建成的上海百老匯大廈(現今的上海大廈),未知設計國際酒店時設計師有否參考該建築物,而當年酒店的內部會否像劇集「繁花」的上海酒店裝潢?有待進一步查證。

圖14:1930年代的上海百老匯大廈(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酒店改造

據負責酒店改造的張志良建築師的介紹,由於酒店之前停業多年,加上經過不同的計劃與工程,新業主接手時酒店大樓內部已經沒有任何間隔,他們從資料得知酒店原本的房間空間較大,然而大空間不太適合新的需求,因此在改造時按照現今的需求及標準而對各層房間作重新規劃。另外,酒店原本有些樓層用作酒樓、餐廳,新業主希望整幢酒店只用作客房,因此改造後酒店內不設餐飲場所。還有,因應現行的酒店規例,改建時在一樓加設了消防水池及電機房等設施。酒店由於座落在新馬路保護區,外立面的設計及材料受到文化部門的限制,根據要求,酒店在改造後維持灰色洗水石米的外牆,延續該酒店自1941年開幕的形象。至於酒店的室內裝潢,新業主希望改造後能夠凸顯葡國特色,酒店大堂、走廊及房間的設計都採用葡式格調,大堂新造了兩幅藍白瓷磚畫,走廊、房間牆身都鋪有藍白色的葡式花瓷磚。

圖15、16:改建後的酒店大堂、房間設計都採用葡式格調(作者攝)

裝飾藝術風格

國際酒店採用裝飾藝術風格設計,什麼是裝飾藝術?

裝飾藝術(Art Deco)雖然中文字面上帶「裝飾」二字,但是這種風格卻不採用西方古典以來常見的裝飾元素,從外觀上,這風格的建築物甚至「沒有」裝飾!

裝飾藝術的名字Art Deco來自於1925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現代裝飾藝術和工業藝術博覽會(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é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它將現代風格與精細的工藝和豐富的材料相結合,代表著20世紀初、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短暫和平時期追求的奢華、魅力、奔放以及對社會和技術進步的信念。

裝飾藝術受到許多現代藝術風格的影響,包括受到立體主義和維也納分離派的幾何形體、野獸派和俄羅斯芭蕾舞團的鮮艷色彩,還受到法國路易菲利普一世和路易十六時代家具的工藝、中國和日本、印度、波斯、古埃及和瑪雅藝術的異國風格的影響。

相對於同樣出現於20世紀初的現代主義設計,裝飾藝術繼承並維護了長期以來為贊助人服務的傳統,設計面向的對象是富裕的上層階級,所採用的材料是精緻、稀有、貴重的,尤其強調裝飾別緻優雅,與上層階級的品味相符合。

20世紀30年代,裝飾藝術風格變得更加沉穩,並運用諸如鍍鉻、不鏽鋼和塑料等新的材料,該新風格被名為摩登流線型(Streamline Moderne),特點是彎曲的形式和光滑、拋光的表面。裝飾藝術風格是最早的真正的國際風格之一,在1930至60年代在世界各地流行,甚至現今仍有被設計師採用。

在澳門,1930年代開始引入及流行這種「摩登」風格,1934至1936年設計建造的紅街市,就採用了裝飾藝術風格;差不多同一時期,建成於1933至1936年的西望洋山天際線住宅,是澳門當時裝飾藝術風格地標性的建築物。

圖17:天際線住宅(作者攝)

至於在新馬路,1935年開業的平安戲院也採用了這種風格,國際酒店是1940年代全澳最高的裝飾藝術風格樓宇;在國際酒店對面寫著「1948」的十六號碼頭也是該風格的代表性建築,另外,廣興泰碼頭、八號碼頭(大豐倉碼頭)、二十三號(祐德碼頭)、二十五號(裕和碼頭)、二十六號(寶興碼頭)、二十九號(泉利碼頭)、三十號(協利碼頭)及三十一號(義興碼頭)都帶有裝飾藝術風格的設計,可以說,裝飾藝術風格是繼折衷風格之後在1930至1950年代在澳門最重要的建築設計潮流。

內港碼頭

圖18-20:內港16號碼頭、8號碼頭、26號碼頭間

內港碼頭

內港碼頭

注釋:

【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9%9A%9B%E9%85%92%E5%BA%97
【2】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五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2618頁。
【3】唐思:《澳門風物誌》第三集,澳門基金會,2004,第88-89頁。
【4】陳澤成、龍發枝︰《澳門歷史建築備忘錄(一)》,澳門遺產學會,2020,第127頁。
【5】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五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2618頁。
【6】唐思:《澳門風物誌》第三集,澳門基金會,2004,第88-89頁。
【7】Renascimento, Vol.3, p518-519.
【8】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286頁;李鵬翥:《澳門古今》,第154-155頁。
【9】《華僑報》,1941年3月8日,第7版。
【10】同上。
【11】https://www.sothebys.com/en/buy/auction/2021/fine-chinese-paintings/cai-yuanpei-cai-yuan-pei-calligraphy-couplet-in
【12】《華僑報》,1941年3月10日,第7版。
【13】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286頁;李鵬翥:《澳門古今》,第154-155頁。
【14】《華僑報》,1941年3月10日,第7版。
【15】《華僑報》,1947年7月8日,第3版。
【16】《華僑報》,1949年12月2日,第4版。
【17】《華僑報》,1954年1月4日,第2版。
【18】《華僑報》,1941年3月8日,第7版。


更新日期:2024/09/13

作者簡介

呂澤強

建築師,前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取笈自葡國及法國,獲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資格。曾參與多個歷史建築活化項目,深入研究歷史建築與城市發展。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