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人在喜慶節日中,喜張燈結綵、裝飾店舖門面,或跨街蓋搭彩棚,以營造熱鬧氣氛。早在上世紀初,民間如有神誕節日、店舖開張或葡人官員到任,均佈置彩棚為賀。總之街上有牌樓矗立,居民就為之雀躍,市面一派喜氣洋洋,故牌樓多具民間工藝特色。
論牌樓製作之精巧、雄偉,要數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十.一”國慶牌樓,其造型設計多為廣大同胞讚賞。尤其配以歌舞遊人,華燈璀璨,景色動人。那時慶祝國慶,“睇牌樓”便成為同胞的精彩節目之一。
“多事十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澳門仍是葡萄牙殖民管治,當時國民黨從大陸撤出,其殘餘勢力仍留在澳門。澳門愛國同胞要宣傳新中國的成就,面臨雙重壓力,每年10月更見緊張。人們習稱“多事十月”,因10月中包括有10月1日國慶節、10月5日葡國國慶、10月10日“雙十”節(辛亥革命紀念日)、10月30日蔣介石壽辰。其時各種勢力均在街上蓋搭牌樓,爭相宣示,形成左、右派勢力對壘。初期“雙十”節聲勢懾人,利用黑社會人物威嚇坊眾參與。那時坊眾出門無不倍加小心,避之則吉。所搭牌樓主調為藍白素色,故被戲稱為“喪棚”。60年代,隨着祖國強大,建設成就與日俱增,澳門同胞的愛國熱情高漲,因此“十.一”國慶牌樓越搭越隆重。1966年澳門“一二.三”事件後,在澳的國民黨影響消失,節慶也搞不起來,形勢此消彼長,澳門同胞的國慶牌樓則越搭越出色。至70年代後期,澳門同胞慶祝國慶的形式亦因應形勢轉變而改為多元化的園遊活動,從此,國慶牌樓完成其歷史任務。
圖2 1972年位於南灣工人球場的慶祝國慶園遊會,澳門美術協會提供。
鼎力協作 無私奉獻
按曾參加國慶牌樓工作人員的回憶,每年9月初,當澳門同胞慶祝國慶籌委會成立後,牌樓的設計搭建工作便開始,一方面組織人力,一方面覓地作工場。人力除了棚工、木工、漆工及電工要付薪外,負責設計、繪畫的美工組成員全部義務,他們多來自愛國學校的美術教師、學生及美術專業人員,利用課餘或業餘時間參加這項有意義的工作。美工老前輩如梁惠民老師、錦伯(盧錦先生)、昌哥(陸昌先生)等等,他們都是在新中國初成立時已參加這項工作。美工組從初期的十多人,發展至二三十人的美工隊伍,每年都有新人加入。年青人在前輩的指導下很快掌握了工作技巧、提升了設計能力,走上重要的工作崗位。這群美術青年,往後更成為澳門美術事業的推動者和建設者,拓展了美術空間,不少現在已成為著名設計師、畫家和美術工作者。
回想當年國慶牌樓組的工作,有許多感人的回憶。那時這群年青人敢想、敢創,加上祖國強大的激勵,使每年的國慶牌樓屢創新意,表現出色。據昌哥回憶,他在參加工作的初期,牌樓式樣簡單,只有跨街橫額標語,兩旁棚柱多只簡單飾以樹葉,手寫的橫額標語完成後,還要自己上棚安裝,可想工作條件如何艱辛。1952年後,國慶牌樓才開始繪製大型宣傳畫,工作並漸漸增加,牌樓組人力也增加。美工組不斷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專業技巧,各個工序都出“狀元”,成員中彼此傳誦為“字王”、“圖案王”、“公仔王”,甚至專責設色的“色王”,牌樓設計不斷革新,組員各盡所能。
風雨無阻 兩天內重搭牌樓
國慶牌樓除了增加節日氣氛,每座牌樓都有鮮明的、充實的宣傳內容,表達了不同時期的政治形勢,通過牌樓上的宣傳畫,加深同胞對祖國的認識。例如60年代,我國建成萬噸水壓機,標誌着祖國工業的大躍進。為了宣傳這項成就,美工組特別在海傍蓋搭一座水壓機模型式樣的牌樓。適值颱風襲澳,把整座水壓機牌樓吹塌,眼看只有兩天國慶節即將來臨,在這風雨交加、短短的兩天,工作人員不辭勞苦,日夜趕工,終於在同胞們的支持下,水壓機牌樓趕及在國慶前夕重新矗立在海傍,大放光彩。牌樓組人員這種拼搏精神,受到廣大同胞的讚賞。
在澳葡殖民管治時期,要展開宣傳工作十分困難,澳葡對愛國同胞的活動諸多刁難、壓制,國慶活動也受到種種限制。如國慶牌樓只准安置三天,10月3日必須清拆;用電量要限制,街道上的旗幟受管制,慶祝集會受干涉等等,想方設法刁難同胞聚會。有關領袖圖像的懸掛亦受多方阻撓,但對“雙十”節蔣介石像隨街張貼,採放任態度,使同胞氣憤。到了後期,新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了,澳葡管治者才改變其殖民心態。自那時起,毛主席的大幅畫像雄偉地安放在國慶牌樓上,深受同胞歡迎,使澳門的“十.一”國慶氣氛更熱烈。
通宵達旦 共襄盛舉
國慶牌樓美工組全利用業餘時間參加工作,每人抽出的工作時間不一樣,加班加點。為了完成籌委會交予的宣傳任務,美工組要工作至深夜,甚至連續幾天通宵。特別在國慶節前一兩天,工作的緊張程度令人難忘。國慶節早上的慶祝會舉行時,美工組人員還在抱膝而睡,一消幾個晚上的困倦。雖然彼此眼球紅絲滿佈,卻換來了勝利者的內心喜悅。最後,年青工作者輕鬆地連結上街,欣賞自己的工作成績,並拍照留念,這是最大的回饋。
澳門國慶牌樓的特色,不但使同胞感到歡欣鼓舞,也吸引不少外來遊客,他們對澳門這項國慶活動大加讚賞,認為此地慶祝的氣氛猶勝內地。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廿多年的國慶牌樓設計、製作,充分凝聚了集體的智慧,鍛鍊了年青人的工作能力,帶動了澳門群眾美術的發展,意義深遠。在60年代末,就有多次大型的群眾美術展覽。雖然展覽內容因應當時形勢,有特定的政治色彩,其中也有不少反映群眾生活的美術作品。推動這些美術活動的,就是國慶牌樓美工組的成員。當時各區的街坊牆報、社團展覽佈置,或會刊的設計者,多來自美工組的培養。國慶牌樓美工組的工作,不單以每年國慶工作為重心,長期以來,更在多方面的美術工作,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們的工作對澳門的文化影響深遠,為澳門美術史增添異彩。
注:作者為香港美術會副會長、澳門美術協會藝術顧問、原國慶牌樓組美工成員。
本文選自《慶祝澳門回歸祖國十五周年——澳門國慶牌樓回顧展》,部分圖片及段落標題為澳門記憶編輯部新增。
【國慶牌樓組美工成員故事系列】
黎 鷹〈國慶牌樓工作憶苦樂〉
張耀生〈國慶牌樓雜憶〉
張兆全〈牌樓傳奇陸拾錄〉
潘錦玲〈感恩.回饋〉
姚 豐〈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國慶牌樓追憶〉
更新日期:2020/09/30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