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管子.乘馬》,這是中國早於春秋時代,政治家管仲提出的一套城市發展原則,簡而言之,就是圍繞著供水問題,沒有足夠供水,城市經濟就不可能發展起來,至於城市輪廓的規整與否反而是其次。
澳門自來水供應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草創,自此逐漸脫離原始的取水方式,進入現代化城市的運作方式。澳門第一個水處理廠於1936年於青洲建成,廠址至今依然是澳門自來水公司總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1937年7月隨着蘆溝橋事變爆發,中日進入全面戰爭狀態;1939年9月,德國向波蘭發動進攻,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日本與英美全面開戰,當時作為英國屬地的香港迅速被日軍攻陷。澳門由於在國際上被認定為中立國葡萄牙的屬地,因而未直接捲入戰爭中,但物資短缺、難民湧入依然使澳門陷入混亂和困難之中,直到1945年8月,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表1 澳門耗水量變化(1946-2022)
1946年,是和平後的第一年,當年澳門的全年總耗水量約為一百萬立方米。若將一百萬立方米的水量放在2019年的澳門,僅能滿足全城四天左右的用水需求。二戰期間因逃避戰火的人口難以估計,根據統計資料,戰前的1927年,澳門人口為十五萬左右、到1950年也有十八萬左右。然而,同樣值得注意的是,1950年,澳門居住單位內有輸水系統的住戶,只佔當時一萬二千戶人的38%,也有就説62%住戶並沒有自來水,所以用水數據並沒有包括這些住戶。1960年,仍有43%的住戶未能接入自來水系統,直至1970年,澳門居民才普遍享受到自來水供應。
五十年代初,全球走出二戰陰影,澳門沒有受到戰爭嚴重破壞,也重新走上發展的道路,市民生活水準有所改善,澳門第一個公共游泳池——新花園泳池啟用,公共游泳池在今天看來平常,但在當時而言,泳池中大量淡水用於康樂用途,而且開放予公眾使用,也意味著政府對公共康體設施投入的態度轉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整個五十年代,由於國共內戰、朝鮮半島戰爭等一系列與中國有關的戰爭都相繼結束,地區回復穩定,香港戰後重建,澳門人口不單沒有增長,反而有所下降,由1950年18.7萬人下降到1960年16.9萬人,用水量方面,澳門1950年耗水量2.1百萬立方米,1960年約1.8百萬立方米,同樣不升反跌。除了人口下降,制約當時澳門用水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五十年代整個廣東地區發生多次旱災,降雨量不足,使澳門在1955、58、59年都需要限制用水,當時澳門的用水依然主要靠新口岸水塘。
進入六十年代,澳門的水源取得有重大的改變,1960年3月,位於珠海的竹仙洞水庫、銀坑水庫開始向澳門供水。1961年,澳門第一座高層住宅,位於南灣的樓高十三層的莉娜大廈建成,現代建築逐漸取代傳統建築,自來水亦藉此進入澳門每一個家庭,1960年全澳有自來水直達的居住單位,約佔總數39.9%。1963年,澳門市政廳宣布制水,但同年用水量達2.4百萬立方米,數據上超過了1951年2.1百萬立方米,可見內地為澳門供水,為澳門發展突破了限制。1966年,12月3日,一二.三事件爆發,澳葡政府與本地華人社群發生激烈衝突,對澳門社會、政治產生深遠影響,然而,澳門的用水量自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並未下跌,反而呈顯著上升的趨勢。
自二戰結束之後,香港工業發展迅速,尤其輕工業、紡織業,其產品開始行銷全球,西方各國為保障自身工業,及至1965年,西方國家開始限制香港紡織品進口,由於當時香港、澳門分別為英、葡兩國屬地,不少香港工業家將部分工廠、訂單就近遷移到澳門,以規避西方國家越加嚴格的進口限制,繼續壯大其工業生產。因此,澳門在六十年代中期,進入一個工業化時期,當中又以紡織業為首。而澳門現代輕工業取代原本傳統手工業的過程,為工廠提供穩定供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1965年,澳門全年接待的旅客人次達到了111.3萬。雖然在1967年1月至3月,澳門依然有制水的情況,但與此同時,除了不斷加強內地向澳輸水的能力,澳門本身亦有在境內加強儲水建設,1968年11月,石排灣水庫建成,成為繼1938年建成新口岸水塘之後,澳門另一個大型儲水設施。
1970年,澳門年耗水量達3.7百萬立方米,較十年前用水量翻倍,工業拉動了澳門用水量的同時,就業、經濟環境改善使澳門人口達24.8萬,澳門的旅遊娛樂業亦有長足的發展,當年7月葡京酒店落成,葡京酒店亦在往後一段長時間,成為澳門標誌性的建築,全年來澳旅客為144.5萬人次。當年有80.6%的居住單位有輸水系統直達,澳門自來水普及,市民的生活質素得到改善。
表2 自來水在70年代開始普及
1973年12月,全球四十一個國家地區簽訂《多種纖維協定》(MFA),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制度形成,為澳門紡織業往後十餘年的快速發展打下基礎。1974年10月,嘉樂庇總督大橋通車,使離島區的發展得到助力,1976年,黑沙水庫、九澳水庫相繼建成,當年全澳製衣廠增至183間,出口貨值達8.64億澳門元。
1981年,澳門總人口為22.2萬人,當年入境旅客人次達到367.7萬,工業產值為35億澳門元,總用水量達到12.1百立方米,首次突破1000萬立方米大關,是1946年用水量的12倍。踏入1980年代,東亞大學和賽馬車場先後成為氹仔的新地標,亟需穩定的水電供應。1981年,澳門政府投資建成路環水廠,日生產能力為1萬立方米;翌年嘉樂庇總督大橋底部鋪設輸水管工程竣工,讓大橋不止連接澳門半島和離島的交通,更貫通供水網絡。1985年澳門自來水公司重組,並與政府簽訂為期25年的“食水供應公共服務專營合約”,將供水範圍擴大至路、氹兩地,進一步保障離島供水,為日後路氹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澳門食水供應逐漸穩定,市民的休閒活動習慣亦有所改變,到公眾泳池游泳成為大眾體育活動,1985年黑沙公園泳池、竹灣泳池先後啟用、1986年澳門首個公眾暖水泳池——蓮峰泳池啟用。1987年4月,《中葡聯合聲明》簽訂,當年澳門工業總產值為112.3億澳門元,澳門有約一半家庭生活依靠工業生產,全年耗水量比1981年增加一倍,達24.2百萬立方米,1988年,磨刀門第一期原水工程完工,翌年5月,第二期工程亦告完成,為澳門提供穩定原水供應。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澳門不平靜的十年,九九年將迎來回歸,澳門需要為交接作大量準備工作,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面臨工業發展的瓶頸,大型工程項目一個接一個,城市治安亦不斷響起警號。1991年,澳門年耗水量為37.2百萬立方米,人口為35.5萬人,全年入境旅客又到達一個新高峰:608萬人次。1994年2月,友誼大橋通車,管徑800毫米輸水管通水,同年氹仔嘉模泳池啟用。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公佈,《多種纖維協定》(MFA)所訂之配額制度將在十年內被取代,當年工業佔澳門本地生產總值比例由1990年28%下降至16.2%,澳門工業走入衰退,年耗水量為46.1百萬立方米,此後數年澳門用水量未見大幅增加。同年11月,澳門國際機場啟用,奠下澳門作為國際旅遊城市的基石。巴波沙、鮑思高兩個室內公眾泳池先後於1996、97年啟用。1998年,漁翁街的大水塘第一期水廠建成。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
進入二十一世紀,剛剛回歸的澳門,治安環境轉好,但經濟沒有太大的突破。2001年,澳門年耗水量為48.3百萬立方米,總人口為43.5萬,旅客穩步增長至1,028萬人次。2003年2月,SARS非典型肺炎在香港爆發嚴重疫情,港澳兩地經濟受到衝擊,同年7月內地推動港澳個人遊政策,成為往後十餘年來澳旅客急速增長的契機。2004年,春、冬兩季出現嚴重的鹹潮;5月,澳門開放賭權之後,第一間外資娛樂場——澳門金沙酒店開幕,澳門旅遊娛樂事業進入一個新世代;12月,西灣大橋通車。2006年,澳門賭場總營業額已超越美國拉斯維加斯,澳門耗水量為60.3百萬立方米,旅客量2,199萬人次,五年上升了一倍。2007年8月,澳門路氹城首個大型綜合旅遊娛樂項目落成。2008年7月,全球金融海嘯,但依然無阻當年澳門旅客人數持續上升。2011年澳門年耗水量再創紀錄,達70.5百萬立方米,總人口為55.2萬,當年旅客總量2,800萬,16間五星級酒店、9間四星級酒店。大量遊客到訪以及大型綜合旅遊項目落成,使旅遊業成為拉動澳門用水的主要力量。同年,為應對澳門鹹潮而興建的珠海竹銀水庫峻工,使澳門食水水質得到保障。
2014年澳門的總旅客量達3,152萬人次。2017年8月23日,天鴿風災,風暴潮使澳門基建設施受不同程度破壞而停擺,大部分地區沒有自來水供應一至六天,是自六十年代制水之後,澳門最嚴重的停水事件。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通車,這一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啟用,極大地促進了澳門旅遊業的發展。2019年,澳門全年接待旅客總數達到3,940萬人次,再次刷新歷史紀錄,全年用水量也創下了9.28 千萬立方米的新高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瘧全球。澳門旅遊業受到沉重打擊,當年旅客數跌至589萬人次,總耗水量降至85.5百萬立方米。及至2023年,疫情消褪,各地恢復通關,旅客回升至2,821萬人次,總耗水量接近9千萬立方米。
在現代城市人的生活中,打開水龍頭有清潔的自來水,似乎是理所當然。事實上,澳門到六十年代自來水才開始普及;七十年代透過與內地合作取得穩定的水源,免卻市民制水之苦;八十年代澳門工廠林立,用衣車養活千家萬戶的時代,背後仍少不了淡水支撐紡織業;在開始富裕的九十年代,暑假去泳池游泳,已成為當代孩童不可缺的節目;踏入二十一世紀,各地旅客摩肩接踵,他們驚嘆大酒店的音樂噴泉、在水上樂園度過難忘的假期、在人工河道上泛舟就如身在南歐;經濟發展帶來生活的甜頭,也免不了鹹潮的苦味,遇上了世紀風暴,停水停電,市民不得不重溫往日到街頭取水的舊事,飲水思源,有苦,有甜。
表3 澳門耗水量變化(1950-1970年代)
表4 澳門耗水量變化(1980年代-2022年)
參考資料:
1.《澳門及其人口演變五百年 人口、社會及經濟探索》(澳門:統計暨普查司 2000年)
2.《在我還未出生時,她和她的車衣故事》(澳門: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 2020年)
3.統計暨普查局網站
4.自來水公司網站
5.海事及水務局網站
6.旅遊局網站
更新日期:2024/03/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