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奧斯定堂於1591年興建,與周圍的修院、劇場、圖書館為鄰,同屬於“澳門歷史城區”建築物的聖奧斯定堂,亦有不同凡響的過往和經歷。
據記載,最早興建教堂的係西班牙聖奧斯定會會士。他們1548年經已抵澳,堪稱西方最早的來客之一。1589年教堂轉屬葡萄牙後,1591年耶穌會便在現址興建一座供奉恩寵聖母的教堂。再後,教堂承受數次人為和自然的損毀,又經過多次重修,今天遂留下1874年大修以後的面貌和規模。聖奧斯定堂看似外貌平平,卻在澳門乃至中西交往歷史上多次扮演重要的角色。
圖1 聖奧斯定堂,陳顯耀攝
圖2 聖奧斯定堂正門旁的耶穌會標誌,陳顯耀攝
聖奧斯定堂
建於磨盤山(即崗頂)上,方位大致坐北朝南,教堂正立面高17米,採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古典式構圖:入口處為雙柱,屬石製的羅馬塔司干式;頂部三角形山花,原為巴洛克式,後改建為現時模樣。其中間的神龕供奉聖母像。教堂立面簡樸,以黃色為主,附有許多捲渦形裝飾和白色線腳。不像本澳其他多數教堂,聖奧斯定堂的鐘樓聳立於建築群的後方,鶴立雞群,更像一個瞭望台。
教堂為一層建築。經過入口處的唱詩席,由兩排柱子將空間一分為三:一個中廳和兩個側廳。中廳為木質平吊頂;兩側廳為拱吊頂。
中廳莊嚴肅穆,內部設有四個小祭壇及一個八角形的木質講壇;盡頭的主祭壇寬闊而深邃,四柱簇擁,以華麗的巴洛克風格裝飾,中間供奉著名的“苦難耶穌像”,身着紅袍,頭戴荊棘冠冕,背負十字架;頂部則是主保聖奧斯定像。
圖3 聖奧斯定堂內部,陳顯耀攝
圖4 聖奧斯定堂的主祭壇,陳顯耀攝
圖5 聖奧斯定堂的頂部與方柱,陳顯耀攝
圖6 聖奧斯定堂主祭壇神龕內的苦難耶穌像,陳顯耀攝
該教堂中文曾稱作“龍嵩廟”。事緣1623年葡廷向澳門派來第一個總督,因與當地葡僑社群不和,總督被迫躲入該教堂暫住,這裡便成了他的避難所。葡僑不甘,遂從大炮台上向這裡發炮。教堂故被毀壞,教士們便找來蒲葵葉覆蓋。天長日久,樹葉枯萎,被風吹起,似龍鬚狀,當地人故依粵語諧音稱做上述名稱。
教堂的主保聖奧斯定,生活在四世紀,他原本是一個放蕩的凡人,經過福音的勸導,不但皈依天主,並且撰出神學巨著,成為教會四大聖師之一。其著作《懺悔錄》被稱為西方歷史上第一部自傳,至今仍被傳誦。
奧斯定教派成立於13世紀,16世紀末來到澳門。18世紀初,教廷特使因“禮儀之爭”,被中國皇帝驅出北京,軟禁於澳門,最後並歿於這間教堂之內,成為中西文化衝突的悲劇人物。
圖7 聖奧斯定堂內的聖奧斯定像,陳顯耀攝
數百年來,該教堂及其附屬建築和院落,也因應歷史的變遷,在不停地改變用途,如:軍營、學校、醫院、別墅等。最震驚的一幕發生在1808年。英國人藉口幫助葡國防禦法國可能的入侵,派大軍悍然入駐澳門,引起全城一片恐慌。聖奧斯定堂也成為了英軍鐵蹄駐留的地方。後在中葡兩國政府的強大壓力下,才結束了英軍的佔領。
“苦難耶穌像”巡遊
由聖奧斯定堂為始點和終點的澳門天主教盛大的“苦難耶穌像”巡遊,是復活節前封齋期內的重要活動。“苦難耶穌像”出巡,由葡萄牙傳到澳門,數百年來,沒有間斷。聖奧斯定堂的名聲因此遠播。
苦難耶穌聖像巡遊是復活節前的重要活動。目的是提醒教友們“四旬期”將要來到,勿忘紀念耶穌為人們受苦受難,同時也提醒人們要懺悔所犯的罪過。
什麼叫做“四旬期”?
原來,在復活節前有一段很長的封齋期,持續六週即四十天左右,故稱“四旬期”。在封齋期內,教徒們要克苦自省,進行齋戒。“四旬期”的第一天又叫“聖灰節”。在“聖灰節”前的一個星期四,在澳門崗頂的聖奧斯定堂開始“九日大耶穌大敬禮”。九天敬禮剛過,即進行“苦難耶穌聖像巡遊”。
圖8 於聖奧斯定堂舉辦的苦難耶穌像巡遊彌撒,陳顯耀攝
圖9 於聖奧斯定堂舉辦的苦難耶穌像巡遊,陳顯耀攝
儀式首日:共祭彌撒及“拜苦路”
遊行儀式分兩天進行。第一天為星期六。早晨八時,在崗頂的聖奧斯定堂舉行共祭彌撒,由神父講道,提醒世人克己、贖罪、改悔、祈禱、淨化心靈,準備迎接基督的復活,使自己在精神上也像耶穌一樣復活,成為新人。至九時,由澳門主教穿上紫色祭衣主祭。在天主教習俗中,紫色表示哀傷、不幸等義。下午四時舉行“拜苦路”儀式,由教徒參加。“拜苦路”是追憶耶穌基督背負十字架上山所經過的十四處歷程。晚七時,耶穌聖像出遊。“苦難耶穌聖像”是用木頭雕刻而成的,有真人大小。在出遊之前,要給聖像“梳洗”,把頭上戴的荊棘冠擦亮, 且要準備兩套衣服,都是紅色的,每天穿一套,表示去舊迎新之意。聖像周圍用紫色的紗帳圍着,表示哀傷苦難。聖像下面有敬獻的鮮花和畫有木梯、刀矛、葡萄等各種圖案的托底。
星期六的巡遊路線是“短程”:從崗頂的聖奧斯定堂經東方斜巷,過新馬路到噴水池、羅結地巷直達主教座堂。
遊行隊伍包括耶穌會的負責人、耶穌會員、神職人員和廣大教友以及警察樂隊。耶穌會會員穿紫色披風,群眾沿路默禱,由身穿紫色禮服的四名教友抬着“苦難耶穌聖像”——背着十字架的耶穌,伴隨哀樂緩緩行進。到達主教座堂時,澳門主教和紅衣神父,在教堂門外恭迎。進入聖堂後,用葡文講道,教友們祈禱,親吻聖像,第一天的儀式至此告一段落。
儀式正日:長線“巡遊”
第二天星期日為正日。下午四時,在主教座堂以中文講道,隨後“苦難耶穌基督聖像”出巡,返回聖奧斯定堂。返回的路線是“長程”,須走另一條路,要經過主要的七個站:第一站起點,主教座堂;第二站,玫瑰堂,門口設祭台,放置蠟燭,鮮花;第三站,原白馬行醫院(今為葡萄牙駐港澳總領事館);第四站,水坑尾街;第五站,南灣巴掌圍,設一小木屋,掛一幅苦難耶穌基督聖像;第六站,聖老楞佐堂(即風順堂);第七站終點,聖奧斯定堂。每一站都要停下誦經,眾教友默禱、反省,然後再上路,直回到聖奧斯定堂,用葡文講道、祈禱,整個儀式結束。
回程時耶穌會的神父穿黑色長袍,頭戴黑色四方禮帽,鞋襪均為黑色。黑色代表嚴肅、隆重與哀傷,他手持一枝點燃的蠟燭,沿途默想耶穌的聖死。
耶穌聖像由四名自願參加的耶穌會員抬着,他們穿紫色披風,都是男性。遊行隊伍裡還有“天神團”。這是由天主教小學中的小朋友們扮演的。他們扮演小天使,沿途把籃中的鮮花撒向四方,象徵以鮮花鋪路。
“苦難耶穌聖像巡遊”這個活動是由葡萄牙傳到澳門,巡遊的目的是顯示耶穌的偉大獻身精神。
在管樂隊的低沉婉轉的音樂伴隨下,人們緩緩而行,在沉思,在追憶,在低吟,在懺悔,連路旁的行人和遊客都停止了嬉笑,默默地注視着隊伍經過。
詞曰:
柳梢青(聖奧斯定堂)
葵葉飄搖,篷門敝戶,燕雀來巢。風雨難遮,鐵衾冷枕,還忍驚濤。
千山萬水迢迢,篤信仰,心難動搖。受難耶穌,血沾十字,我繼肩挑1。
註釋:
1. 教堂中的耶穌聖像會按其受難路線每年定期出巡。
聖奧斯定教堂
本文出自《澳門世界遺產(續篇)》,該書之參考書目如下:
[1] 胡根,《澳門近代博彩業史》,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2] 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藝術館編,《東方印象——錢納利會畫展》,2005年
[3] 鄭德華、彭海鈴,《廬廉若公園與廬氏家族》,澳門民政總署,2010年
[4] 林廣志,《晚清澳門華商的崛起及其社會地位的變化》,澳門基金會,2008年
[5] 吳宗岳,《澳門教堂之旅》,培生教育出版南亞洲有限公司,2010年
[6] 何劉一星,《細說主教座堂》,澳門主教座堂堂區出版,2010年
[7] Lindsay & May Ride, An East India Company Cemetery,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Bernard Mellor, 1995
[8] ALVES, Pe. António M., Congregações Marianas na China e em Macau, Notícia Histórica, 1904
[9] BARRETO, Luís Filipe, Cartografia de Macau – Séculos XVI e XVII, Centro Científico e Cultural de Macau, da Missão de Macau, em Lisboa, 1990
[10] BOXER, Charles Ralph, Macau na Época da Restauração, Lisboa, Fundação Oriente, 1993
[11] COATES, Austin, Macau Calçadas da História,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Gradiva, 1991
[12] COUCEIRO, Gonçalo, A Igreja de S. Paulo de Macau, Livros do Oriente, 1997
[13] INFANTE, Sérgio e al, Cem Anos que Mudaram Macau, Governo de Macau, 1995
[14] JESUS, Montalto de, Macau Histórico, Livros do Oriente, 1990
[15] Direcção dos Serviços de Educação, Ta-ssi-yang-kuo, Vol. I e II Fundação Macau, 1995
[16] SILVA, Beatriz Basto da, Cronologia da História de Macau, Volume II, 1995; Cronologia da História de Macau, Volume III, 1993
[17] TEIXEIRA, Mons. Manuel, Paróquia de S. Lourenço, 1937.; A Confraria de N. Senhora do Rosário e a Igreja de S. Domingos, Macau,1965.; A Voz das Pedras de Macau , 1980, Imprensa Nacional
[18] VALENTE, Maria Regina, Igrejas de Macau,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1993
更新日期:2020/08/31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